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过程方法】
思路:"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通过对杨修死因的辩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发挥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组织辩论:"杨修之死是否冤案"
分组设立正方与反方,
并分出主辩手与副辩手。 小组合作(学生确定自己的立场,找到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不强作统一答案) 辩论结束后出示参考:
不冤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冤枉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三、【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主要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目标】
5.告发曹丕6.教植斩吏
7.巧作答教8.失利葬修 2、总结本文叙述顺序及作用。
插叙:揭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顺叙:直接原因 3、用原文回答每次事后曹操态度如何?并结合原文体会曹操对杨修怎样由"忌"到"恨",探究杨修之死。 (学生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修之死》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杨修其人,以及他与曹操的矛盾。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才子”、“骄纵”、“曹操之忌”等。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为什么会死?(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骄纵等。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多疑、狠辣、权谋等。
3.探讨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杨修,提高评价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杨修之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如“空城计”、“七擒孟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杨修,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注意把握文章的脉络。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①找出文中杨修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①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性格特点、曹操的性格特点、当时的政治背景等方面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1)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2.结合杨修之死,思考如何避免在生活中犯类似错误,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之死,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杨修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从杨修之死中汲取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杨修在文中的几个重要场景。
比如,他在曹操的军营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聪明的?请大家找出相关的描写。
”(学生):“他在军营中修改曹操的军事命令。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
2.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其人,引导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提问: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a.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
b.从杨修的言行中,分析他的狂傲不羁。
c.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成因。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a.从曹操的言行中,分析他的多疑和狠辣。
b.分析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探讨曹操的心机。
1.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之死的内外因素:a.内因:杨修的性格缺陷。
b.外因:曹操的猜忌和狠辣。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a.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b.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2.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杨修之死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做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1.曹操的画像。
2.杨修的文字资料。
1课时一个是雄才大略、文武俱通的豪雄,一个是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人杰;一个手握大权,一个恃才崭露头角——他们就是曹操和杨修。
当这两个人产生了矛盾并且碰撞出火花时,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同学们,请随我打开课本,走进《杨修之死》。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2)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课件演示:故事曹操心理1.鸡肋事件杨修被杀2.改建园门心忌之3.分食酥饼心恶之4.杀近侍事件愈恶之5.吴质事件愈恶之6.教植斩吏操大怒7.巧作答教欲杀之1.课文题目为“杨修之死”,那么杨修是怎么死的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要求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曹操伐蜀日久,进退两难之际,夏侯悖请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得知,教军士准备归程,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将其斩首示众。
2.杨修是不是真如曹操所说“造言”而乱其“军心”呢?结合课文内容来回答。
不是。
相反,杨修所言句句是实、一语中的,“鸡肋者,食之无肉……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杨修句句说中曹操的心事。
3.仅从“鸡肋”二字,杨修便猜中曹操心事,可见杨修才智过人。
课文对杨修的才智着墨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1)改建园门。
“人皆不晓其意”,而杨修却知“丞相嫌园门阔耳”。
(2)曹操“梦中”杀人。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其意。
(3)曹操试曹丕、曹植才干,曹植按照杨修吩咐杀门吏,“于是曹操以植为能”。
(4)曹丕密用大簏藏吴质入内府商议大事,修知其事。
(5)“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
”罗贯中称杨修“博学广览,目视五行,九流三教,无所不通”。
插叙这几件事进一步突出了杨修的才智。
4.教师:曹操一向唯才是举,为什么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教曹植作答教,课文说操“此时已有杀修之心”,结合上文内容,说说“此时”指代的内涵。
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1)“鸡肋”事件,杨修所言虽句句是实、一语中的,但确实是胆大妄为、目无军纪。
“见传”、“便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其才思之敏,更见其恃才放旷、率性而为。
(2)改建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3)“塞北送酥一盒至”,面对“一合酥”三字,杨修“竞取匙与众分食讫”,“竟”的意思是直接;“讫”是完毕,直接吃了个精光,真是恃才放旷、目无君主。
难怪“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4)曹操梦中杀人,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操闻而愈恶之”。
(5)告发曹丕,修“径来告操”,“径”写出了杨修的鲁莽、轻率,不知不觉已卷入皇室权力之争。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7)教植作答,“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原来“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
小结:曹操杀杨修的阴险心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改建园门、分食酥饼、梦中杀人,每次计谋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对杨修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后来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植斩门吏和为植作答教三事,这表明他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位。
而此时,曹丕已得势,曹操深知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自己身后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5.《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从《三国演义》看,杨修之死是否被才所误?为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更参与了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最终成为其牺牲品。
这正是杨修的取死之道。
曹操阴险残忍、狡猾奸诈、虚伪多疑、嫉贤妒能。
这也是杨修被杀的原因之一。
6.试以下边一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悖,亦欲斩之。
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悖,下令来日进兵。
……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这件事揭露了曹操的虚伪、奸诈。
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悖,但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
曹操出战蜀军无非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
至此,他“方忆杨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既使自己下了台阶,借机退兵、又可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7.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示例1: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示例2: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杨修,一方面在判断事物时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能深知曹操的用意;另一方面,他恃才放旷、目中无人,不知事情的轻重(日常生活的小事与属于政治活动的大事不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藏吴质事件就是很好的说明。
曹操,一方面在待人接物上常故意乱人耳目,显得虚伪奸诈;另一方面,他在选用接班人上再三斟酌,确定不用曹植后,就想方设法除去曹植的羽翼——杨修这一危险人物,又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的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贬低有不少是虚构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评价历史中的曹操。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围绕“杨修被杀”前后经过展开情节。
思路是从杨修被杀写起(悟出军令“鸡肋”之意,擅自吩咐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揭示直接原因),再用“原来”二字开始插叙杨修屡犯曹操之忌,尤其是最后三条触犯曹操之大忌(曹操不喜欢他人介入他立嗣之事)的情况(揭示真正原因)——再顺叙杨修被杀之后的情况。
1.精巧的布局。
文章先写杨修被杀,更能吸引读者,文章先给读者一个“谜”,然后再逐步揭示“谜”底。
继杨修被杀之后,用“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一句,转入插叙;用“数犯曹操之忌”一语,统率六个具体生动的事例。
以“身死因才误”一线贯穿全文,情节从“操屯兵日久”开始,到“就令班师”结束,结构完整严谨,曲折有致。
全文处处以杨修有才、曹操忌才对照来写,条理清楚,余味无穷。
2.典型的人物性格。
全文为表现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征,共选用了七个典型事例。
这些事例,既有日常生活小事,也有军国大事。
作者将这些事例精心安排,从各个方面表现杨修的个性,因而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在叙述每一个典型事例中,作者都紧紧抓住曹操与杨修的矛盾冲突,使读者看出曹杨矛盾日趋激化的过程。
同时曹操的忌才、伪善的性格也鲜明地表现出来。
3.精妙的插叙运用。
作为主要人物杨修的性格,主要是在文章中的插叙部分塑造的。
在插叙中,作者以六个典型事例,把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做了多方面的展示。
正因为插叙部分对杨修性格的逐步刻画,读者才清楚地认识了文章开头所叙杨修由于对“鸡肋”口令的解释而招来杀身之祸是必然的。
杨修之死⎩⎪⎨⎪⎧⎭⎪⎬⎪⎫内因: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外因: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一盒酥饼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该课的教学设计我依然力图贯彻“化繁为简,长文短教”的小说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紧扣“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领全篇,大做文章。
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联系了史实进行分析,学生很感兴趣,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清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在课外再搜集一些有关曹操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意在引导学生再读《三国演义》,甚至《三国志》等原著,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