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的护理特点

中医护理的护理特点

中医护理的护理特点中医护理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疾病特点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护理强调积极、主动、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生活习惯、环境、心理状态等,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2.综合性护理:中医护理注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病人在综合的治疗措施下,身心得到全面调节和康复。

中医护理根据病情的不同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促进病人的康复和健康。

3.以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疾病的预防,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等方法,调整体质,增强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中医护理强调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5.以患者为中心:中医护理注重护理的主体是病人,以满足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为中心,增强患者的自主权。

中医护理倡导病人主动参与护理决策,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自我管理,提高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6.强调和谐统一:中医护理强调和谐统一的治疗原则,包括调节阴阳、平衡虚实、调理气血、调整脏腑等。

中医护理认为健康是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只有通过调节身体的各种机能,使其达到一个统一的平衡状态,才能保持健康。

总之,中医护理具有个体化、综合性、预防性、整体性、以患者为中心、和谐统一等特点,通过中医理论和多种治疗手段结合,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康复的目的。

同时,中医护理注重人体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强调患者的参与和自主性,以及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是一种综合、全面和独特的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疾病诱因、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因素,进行全面的护理。

2.个体化:中医护理学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尽相同,需要个别化的护理方案。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脉象辨识等方法,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

3.调理平衡: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理阴阳平衡,适时调整病人的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达到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4.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的辨证,采用不同的中医方法进行护理。

通过辨证施护,可以更加准确和有效地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5.疾病与健康观念: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重视疾病的早期干预和调理,以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强调健康的维护和促进,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6.综合治疗:中医护理学注重综合治疗,通过中药、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中医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行护理。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促进康复。

7.患者参与:中医护理学注重患者的参与和主动性,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互动,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合作性,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个体化、调理平衡、辨证施护、预防为主、综合治疗和患者参与的学科,它在护理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应用中医护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护理技术,以中医药为主要手段,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为目的,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的一门学科。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护理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由于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引起的。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从整体上进行护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学注重个体化护理,即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综合治疗中医护理学强调综合治疗,即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疾病。

中医护理学认为,中医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中医药并不是万能的,有些疾病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疾病。

四、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即通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只有当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强调治未病中医护理学强调治未病,即在患者没有出现疾病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学认为,只有在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强调个人责任中医护理学强调个人责任,即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中医护理学认为,健康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和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和原则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和原则中医护理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医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护理。

它与西医护理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个体化、整体化、精确性和综合性。

个体化是指中医护理注重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护理,因为中医强调“因人而异”。

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因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整体化是指中医护理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不能仅仅注重对患者病灶进行治疗,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态,调节整个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健康恢复。

精确性是指中医护理注重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中医护理强调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综合性是指中医护理注重综合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护理,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中医护理不仅注重对症护理,还注重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中医护理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护、治未病和调理阴阳。

辨证施护是指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也是保证中医护理效果的关键。

治未病是指中医护理注重对人体的健康进行预防和调理,即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强调“先病而后治”,注重健康的维护和促进。

调理阴阳是指中医护理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通过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和手段,如针灸、推拿、中药等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健康恢复。

中医护理的特点和原则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护理原则-
精神调养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重要作用。在护理 中要注重患者的精神调养,通过音乐疗法、气功疗法等方式 ,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02
中医护理原则
扶正祛邪
01
02Leabharlann 03扶正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 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祛邪
消除致病因素,使邪去正 安,疾病得到改善和恢复 。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人体自身的统一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之间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护理中要 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生理、心 理、社会等方面。
辨证施护
望、闻、问、切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认为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对疾病的反应和护理需求是不同 的。因此,在护理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 案。

饮食调理
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食用 具有调理作用的食品,如红枣、枸 杞、山药等。
饮食卫生
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指导患者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餐具清 洁。
情志调护指导
情志调护原则
根据患者的性格、病情等因素,指导患者保持心 情舒畅、情绪稳定。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改进,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
持续改进措施
01
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培
训、优化流程、完善制度等。
效果评价
02
定期对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数据和指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以下是 9 条关于简述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的内容:
1. 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念呀!就像一棵大树,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是紧密相连的。

比如一个人生病了,中医可不只是针对病灶,而是会考虑整个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呢!难道不是很全面吗?
2. 辩证施护可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色呢!好比面对不同的路况选择不同的驾驶方式。

比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是风热型,有的人是风寒型,那护理方法能一样吗?绝对不一样啊!
3. 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主,这就像提前给身体修筑坚固的防线!平时注意养生,调整生活习惯,就能减少生病的机会呀。

你想想,是不是提前预防比生病后再治疗要好得多呀?
4. 中医护理的情志护理也很重要哦!情绪就像天气,能影响人的状态呢。

当人生气时,要及时开导,就像给情绪的天空拨开乌云一样,多有意思呀!
5. 中医的饮食护理也别有门道呢!食物也有自己的属性啊。

比如身体热的时候,就要少吃些辛辣的食物,这就如同在火上浇油可不行呀,对吧?
6. 中医护理的特色技术多棒呀!像艾灸、拔罐、推拿,就像给身体施展神奇的魔法。

比如身体疼痛时,来一次推拿,那效果,哇,真的是太棒啦!
7. 中医护理在康复方面也很有一套呢!像是给身体这辆车做精心的保养。

病人康复过程中,给予合适的护理,帮助身体尽快恢复元气,这多重要呀!
8. 中医护理的时间观念也别忽视哦!子午流注听说过吗?不同时辰身体的状态不一样呢!就像一天中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安排一样,神奇吧?
9. 总之呀,中医护理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呢!我们真应该好好了解和利用它,让它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一、中医护理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中医护理学是指以中医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及其规律,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文献,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 阴阳平衡:中医护理注重阴阳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否与阴阳平衡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调节身体阴阳平衡。

2. 个体化:中医护理强调个体化,即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护理。

3. 综合性:中医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融合多种知识和技能。

除了传统的中药、针灸等方法外,还需要掌握现代化设备和技术。

4. 保健性:中医护理注重预防和保健,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

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5. 个人化:中医护理注重个人化,即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护理。

这种护理方式强调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需求。

6. 经验性:中医护理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传统医学知识。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

三、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1. 中药治疗:中医护理常采用中药治疗方法。

通过调节身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医护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中医护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按摩身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身体机能,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4. 营养调理:中医护理注重营养调理,在患者饮食方面进行指导和干预。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5. 心理护理:中医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态调整。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缓解患者心理压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护理原则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与护理原则中医护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护理方法,其基本特点和护理原则如下:一、基本特点:1.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化护理,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病理、病情以及个人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不同于西医的标准化护理,在中医护理中,每位患者都有独立的护理计划。

2.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身体的整体性,认为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内外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因此,在中医护理中,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理变化,还注重患者的心理、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的综合护理。

3.防病为主:中医护理重视预防和保健,强调注重平时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病症的发生和恶化。

在中医护理中,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中药的保健措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辨证论治:中医护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辨别患者的证候类型,然后根据具体的证候类型制定护理方案。

中医的辨证论治强调针对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既注意治标又注重治本。

5.中药护理:中医护理注重中药的应用和配伍,通过中药的调理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护理原则:1.个体化原则:中医护理重视个体化的护理,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护理方案。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主诉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2.望闻问切原则:中医护理注重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特征,闻听患者的气味和声音,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以及按摩患者的穴位,来辨别患者的证候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3.保持平和:中医护理强调保持身心的平和状态,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疏导,帮助患者调整情绪,保持身心的平衡。

4.循序渐进原则:中医护理强调循序渐进,护理措施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逐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在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

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

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
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火失济”的病理表现。

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运正常,肝才有藏。

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

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

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

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

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

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

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记载:“天暑诮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胱,由为溺与气。

”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
闭”(《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记载:“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体的阳气这种昼夜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能动地适应自然变化。

昼夜晨昏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疾病。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第四十四》)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说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相应的改变。

了解人与自然统一性后,在护理上应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及行为情志护理。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则,做好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

如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

以春气之应养生;夏三月……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以夏气之应养长;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使肺气清……以秋气之应养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冬气之应养藏。

只有按照自然变化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理,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确保疾病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的发生。

同时,根据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夜间应加强病情观察,以防邪气独居于身,导致病情的突变。

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

“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

“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

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

《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

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

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

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

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

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暑多挟湿),护理应采用一些祛暑化湿的方法。

如室内注意通风凉爽,饮食可给清热利湿之品,如西瓜、绿豆汤、番茄、苦瓜等,忌生冷、油腻和辛辣等助湿化热之物。

如果是冬令时节感冒,宜采用中药温热服,给生姜红糖葱白汤等热饮料以助药力,服药后覆盖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而达汗出表解之功效。

可见,同属感冒病,由于其发病季节不同,而施护的方法也不一样。

如风温,在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施护方法也各异。

如:风温初起,邪在卫分,病位在表,宜用发汗解表的护理原则。

若邪热进入肺胃的气分证时,由于病邪由表入时,护理上应用“清”的刻法,从室温、饮食、服药等应清、凉的措施。

对高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法。

当热入营血证时,护理上应防变预防病发症的发生。

当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时,护理上征在“调”字上,通过调养使病症得到痊愈。

所谓“导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都可采升提中气的护理方法。

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
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

由此可见,中医护理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和“证”的不同。

相同的病机和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和证要采用不同的施护措施。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