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概论
[课件]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论PPT
![[课件]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2031d24548d7c1c708a1457d.png)
前就开始采用明矾净水,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用砂滤法净化自来水,在19
世纪末采用漂白粉消毒。 在污水处理方面,英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污水处理厂,20世纪初开 始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此后,卫生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逐渐发展 起来,形成一门技术学科。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为消除工业生产造成的粉尘污染,美国在
且还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对控制环境污染的措施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
以防止在采取局部措施时与整体发生矛盾而影响清除污染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系统工程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起
来。随后.陆续出现了环境工程学的专门著作,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迄今为止,人们对环境工程学这门学科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认 为,环境工程学是研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学科,主要是研 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 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有人则认为环境工程学除研究污染防治技术外还应 包括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经济和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 的研究。
体健康产生影响并发生病理变化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人
类的疾病是由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致病因素引起的,如由大气污 染产生的有毒气体、化肥、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称
为化学的致病因素;虫卵、细菌、病毒等为生物的致病因索;噪声、
振动、放射性和热污染等为物理的致病因素。 所谓疾病就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功能、代谢和形态发生病理 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机体表现出疾病的特殊 临床症状和体症。
理变化加快,逐渐表现出各种疾病所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症。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无临床表现)、前驱期(有轻微不 适)、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转归期(恢复健康或恶化死 亡)。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

完整版)环境工程概论复习汇总1、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并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狭义上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广义上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其一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其二是保存子孙后代发展的潜力。
4、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工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
6、BOD和COD分别指在水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生物的分解、水生生物的吸收等作用后,浓度自然降低,达到水体的自净作用。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水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可供水中藻类吸收利用的形式,因而藻类大量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米,300毫克/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
9、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10、PM10是指飘尘微粒粒径小于10um长期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11、逆温是指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12、固体废物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环境工程概论PPT教学课件

环境工程定义与发展定义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
发展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工程学科创立,到80、90年代的环境工程学科快速发展,再到21世纪的环境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阶段。
环境工程学科体系与特点学科体系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系统工程等分支学科。
学科特点综合性强,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实践性强,注重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创新性强,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环境工程应用领域及前景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市政、工业、农业等领域,如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
前景展望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政策的加强,环境工程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环境工程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水污染现状及危害水污染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破坏水生态平衡。
同时,污染的水体会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03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和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常见的方法有筛滤、沉淀、浮选等。
物理法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或化学物质的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
常见的方法有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等。
化学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
常见的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消化法等。
生物法水处理基本方法与原理典型水处理工艺及设备典型水处理工艺根据废水的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水处理工艺组合。
常见的工艺组合有格栅+调节池+沉淀池+过滤池+消毒池等。
水处理设备为了实现水处理工艺,需要配备相应的水处理设备。
常见的设备有格栅机、刮泥机、曝气机、过滤器、消毒设备等。
环境工程概论-绪论PPT课件

公害八: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63年3月发生在日 本九州市、爱知县一带。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环境工程概论绪论
为什么学习环保知识?
环境污染—人类的灾难!!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主要参考书目
1.徐炎华.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水利水电出版社 2.MackenzieL.Davis,DavidA.Covnwell,王建龙译,
《环境工程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朱蓓丽主编,《环境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5
公害五:日本水俣病事件
日本水俣病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53年至1956年发 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
1950年,在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现一些猫的步态不稳,抽 筋麻痹,最后跳入水中溺死,当地人谓之“猫自杀”,但没有人研 究这事。当后得知这是一起公害事件时,有人称为“自杀猫事件”。
1953年,在水俣镇发现了一个生怪病的人,开始时只是口齿不清, 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进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 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但没人知道这是什么 病。
1956年5月,又在医院出现4个这种病人,得这种病而没有入院的 患者还有50多人。这才引起本地熊本大学医院一些人的注意。在调 查中,把死猫死人病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初步找到吃鱼中毒 这个共同受害的根源。
后来研究发现是氯化甲基汞(CH3HgCl)中毒。
北师大《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工程概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定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必须和相关的外部条件的综合体。
其中心实物是人类。
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部分。
2.人类生存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水、大气、生物、土壤、岩石和太阳辐射等要素。
人工环境:是指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各种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3. 环境问题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要素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2)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环境问题的危害:(1)危及生物的生存;(2)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4. 国际上著名的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八大公害事件(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3)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4)英国伦敦烟雾事件;(5)日本水俣病事件;(6)日本骨痛病事件;(7)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8)日本米糠油事件。
6. 1962年美国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环境科学的诞生7.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政策中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8. 环境污染中“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第二章环境与健康8.地球化学性疾病概念: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造成某一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元素过多或不足,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最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9.环境污染物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排入大气、水和土壤中,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称环境污染物。
有些环境污染物会对人产生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第一章绪论答案。

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第一章绪论答案。
环境工程是一个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环境中或潜在污染源进行系统控制和治理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技术等领域。
从广义上讲,环境工程主要是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工程,包括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管理三大类。
其中,环境工程又可分为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与环境管理工程两大类。
环境工程是通过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的污染源进行控制、治理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活动中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等目标所进行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活动;环境工程与环境管理交叉融合为一个综合学科领域并构成一个独立学科即环境工程学科。
具体而言,环境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为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并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
1.下列哪项是与环境工程有关?A.治理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学科 B.污染防治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核心学科 C.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是环境工程学科的主干学科 D.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工程学科的特色专业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是指通过使用某种技术手段(如物理、化学等)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进行规划和治理。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质量:是指相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而言。
(2)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控制情况:受气候、地理、土壤、水源地、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程度的质量和容量。
(3)人类健康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
(4)自然资源:地球物质循环规律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生产条件,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健康。
(5)自然遗产:通过自然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及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要素而形成;自然界中物质要素如空气、水等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物质资源也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环境工程概论4》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

1-3 环境工程学基本概念
1-3-1 污染物 pollutant
(与contaminant的差异)
环境中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浓度高于天然值的有 害物质
1-3-2 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导致对人类 健康和生物生存有不良影响的现象
按要素分类:大气、水、土壤 按性质分类:化学、生物、物理、放射性 按形态分类: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热 按原因分类:生活、工业、农业、交通
汽提法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吹脱法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萃取法
污染物在不同相间的分配
吸附法
界面吸附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
电渗析法
离子迁移
混凝法
电中和、吸附架桥作用
主要去除对象 酸性、碱性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 还原性污染物、有害微生物(消毒) 氧化性污染物 氧化、还原性污染物 几乎所有的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可吸附性污染物 离子性污染物 无机盐 胶体性污染物、大分子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颗粒/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化学吸收
气态污染物
界面吸附作用
气态污染物
氧化还原反应
气态污染物
生物降解作用
可降解性有机污染物、还原态无机污染物
燃烧反应
有机污染物
扩散
所有污染物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三)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1. 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溶解性物质
三、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2.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水的物理处理法
处理方法
沉淀 离心分离 气浮 过滤(砂滤等) 过滤(筛网过滤) 反渗透 膜分离 蒸发浓缩
环境工程概论

4、几种重要的水质指标
(1)浑浊度(turbidity) (2)颜色、色度(chromaticity color) (3)固体 (4)总含盐量和离子平衡 (5)碱度(alkalinity) (6)硬度(hardness) (7)化学需氧量和耗氧量(COD) (8)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9)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10)氮含量
生物法
二级处理
三、 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 废(污)水中杂质粒度大小与分类
杂质粒度 >0.1mm 1μm-0.1mm 10-3μm-1μm <10-3μm 存在状态 微粒 悬浮状态 胶体状态 溶解状态 难 去除难易程度 易
一般废(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
•一般废(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
原废(污)水
绪 论
一、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
•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对象, 是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 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 环境工程学: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运用工程 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结合环境科学的理论, 研究保护自然环境所应采取的具体工程措施, 开发和设计去除各种污染物的设施和设备,实 现保护环境、改善或修复破坏的环境的目标, 是环境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实施者。 • “Scientists discover things, engineers make th em work.‖
环 境 工 程 学
资源环境学院
一、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
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 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 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各种资源保护的
中心
一、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 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 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一九 九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 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2 中国首次土地资源调查:
时间: 1980-1999,历时20年 调查结果: 截止 1996 年 10 月 31 日,中国有耕地 19.51 亿亩,园地 1.50 亿亩,林地 34.14 亿亩, 牧草地 39.91 亿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3.61 亿亩,交通用地 0.82 亿亩,其余为水域和未 利用土地。 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 源却十分有限。人均耕地 1.59 亩,仅占世界 人均耕地的 43%,不到美国的 1/6,俄罗斯的 1/8,加拿大的 1/15。中国以不到世界百分之 十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第5章 费用与资金机制 第6章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7章 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 第8章 消除贫困 第9章 卫生与健康 第10章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第11章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章 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3章 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 第14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16章 荒漠化防治 第17章 防灾减灾 第18章 保护大气层 第19章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 第20章 团体及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附 录
•唯有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完善组合,才能 真正构建可持续发展。
2.1.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与环境 系统的组合。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是密切相关的、不可分割 和相辅相存的。
• 二、生态学基本规律
• (1)“物物相关”律 (4)“负载有额”律 • (2)“相生相克”律 (5)“协调稳定”律 • (3)“能流物复”律 (6)“时空有宜”律 • 尊重生态规律,掌握生态规律,按生态规律办事,是经济发 展必须遵循的法则和原则,否则必然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2.2.3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森林与环境 森林的作用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减弱噪声、杀菌抗病
三、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和利用模式:在维持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条件 基础上,保持并逐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土地 得到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
珍惜有限的土地资源 保护土地资源
保证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益。
第二次土地调查(2007.7.1-2009.12.31)
2013年12月30日公报 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 其中全国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 园地:1481.2万公顷(22218万亩) 林地:25395.0万公顷(380925万亩) 草地:28731.4万公顷(430970万亩)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43109万亩) 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11913万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64036万亩) 另外为其他土地。
定义一
布伦特兰《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可持续 发展下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 人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以上论述,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 是人类要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 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定义二
英国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 杰瑞 米・沃福德1993年出版的《世界无末 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 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公平性(Fairness)内涵
1、本代人之间的公平性 2、代际之间的公平性
2、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3、共同性(Common)内涵
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和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 调发展
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人类生态系统稳定运作不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2)可持续运作的生态系统是无限永恒存在的状态
乐观的环保主义观点
乐观的环保主义以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earce)和沃福特(Warford)在1993年出 版的《World Without End》(《世界无末 日》)一书为代表。该书认为:地球环境通 过全球的共同努力是可以达到人与环境的和 谐。
2.1.1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工程
( 第二章 )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保护
2.1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引言----两种环保主义观点
可持续发展概述 2.1.2 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2.1.3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 2.1.4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2.1.1
引 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依
赖于对地球的索取,人类的发展让地球承受
四、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
1 不合理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 土地沙漠化 2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1987,中国第一部 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的文件。
2.2.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是最基本的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 土地是矿物质的储存所,他能生长草木和粮食,也是
14
国务院,1996年9月
指导今后5年和15年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纲 领性文件 国家环保“九五”计划的具体化,有项目, 有重点,有措施 “九五”期间削减污染对策
对策一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强调改变传统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道路。 对策二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针对其污染物占排放总量70%的工业,提出 了防治新污染和治理老污染的途径和措施。 对策三 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 城市“四害” 提出了治理城市“四害”、改善城市环境面 貌的主要措施
定义三
我国学者的定义: 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 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 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 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 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布伦特兰夫人 曾任挪威首相和联 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主席。 1987年,她在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作 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 论的产生。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 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2 不可更新资源(非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3 恒定资源 太阳能、潮汐等
三、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个标准
(1)最低安全标准 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再 生资源的更新速度; 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 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 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 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2)代际公平标准 尚未出生的子孙后代没有发言权,保持资源 基础的完整无缺是我们这代人的伦理标准。
近年来有关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方案和计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对策、方案和计划名称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战略 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 国家方案 中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1991~2000)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城市环境管理研究(污水和 垃圾部分)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问题 与对策 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 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 期) 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 划 批准机关及日期 主要内容 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2年8月 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 关于环境保护战略的政策性文件 1992年 国务院,1993年1月 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具体方案 国务院,1993年9月 国务院,1994年3月 国务院1994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建设 部,1994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 计委,1994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4 年 林业部,1995年 国家海洋局,1996年4月 国务院,1996年9月 国务院,1996年9月 全国分领域的10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国家级 的21世纪议程 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计划 围绕城市污水和垃圾的环境管理研究 对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削减费用的分 析研究,提出控制对策 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部门级的《21世纪议程》
城市“四害”废气、废水、废渣、噪声 :
对策四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提出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的主导思想及有关 措施。 对策五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 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策六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
发展环境保护的产业
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思
(3)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容量的极限
(4)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
正确辨别两大基本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是人类文明 得以发展的 必要条件。 •(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自助互助、 自律互律,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条件。
2.2 资源保护
主要内容
2.2.1 概述 2.2.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2.3 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2.4 矿产资源的利用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