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合集下载

酯交换法聚丁二酸丁二酯聚合工艺的研究

酯交换法聚丁二酸丁二酯聚合工艺的研究

酯交换法聚丁二酸丁二酯聚合工艺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聚合物材料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其中,丁二酸丁二酯是一类常见的高分子基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如耐久性、耐腐蚀性以及耐热性,一直被广泛用于化学、建筑和航空等领域。

丁二酸丁二酯的制备工艺有多种,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是酯交换法,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酯交换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丁二酸丁二酯的方法,它利用丁酸丁酯的水解产物,即甲醇和酯的交换反应,从而获得聚合物。

酯交换法聚合工艺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将丁酸丁酯和羟乙酸、烷基磺酸钠混合,并在室温下反应,形成二氯乙酸及其盐,同时通过水解反应产生甲醇和酯。

其次,将甲醇和酯通过交换反应获得丁二酸丁二酯,同时,烷基磺酸钠可以稳定反应,削弱汽油的影响,从而增加反应的效率。

最后,用几率化学法将反应液分离,以获得纯的丁二酸丁二酯。

除此之外,在酯交换法聚合工艺中还有几个重要参数。

首先,反应时间。

由于大多数酯交换反应都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反应时间很重要,以保证反应物质的充分反应以及减少汽油的影响。

其次,反应温度。

丁酸丁酯的反应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高温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但不能高于150℃,否则反应产物会发生严重的氧化反应,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

最后,酯交换反应的活性剂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采用烷基磺酸钠作为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因此,改变这类催化剂的用量,可以影响反应的效率。

总体来说,酯交换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聚丁二酸丁二酯合成工艺,其原理也比较简单,且可以控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以获得高品质的丁二酸丁二酯产品。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酯交换法聚丁二酸丁二酯合成工艺的基本原理,以及采用此工艺制备丁二酸丁二酯时必须注意的几个参数,以期为丁二酸丁二酯的研究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酯交换法聚丁二酸丁二酯工艺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合物合成工艺,其参数可以控制反应的温度和时间,以获得较高质量的产品。

未来,有望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更绿色的聚合物材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丁二酸的制备方法与工艺优化

丁二酸的制备方法与工艺优化

丁二酸的制备方法与工艺优化丁二酸(butanedioic acid)又称为琥珀酸,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

丁二酸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作为工业原料、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等。

因此,它的制备方法和工艺优化对于工业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丁二酸的制备方法丁二酸一般有两种制备方法,分别为氧化法和合成法。

1. 氧化法氧化法是通过适当的氧化剂对1,4-丁二醇(BDO)进行氧化反应得到丁二酸。

氧化反应的机理是1,4-丁二醇被氧化剂氧化成为丁二酸。

氧化剂可以选择过氧化氢、硝基甲烷、锰酸钾等。

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具有高效、环保等特点。

硝基甲烷则具有成本低、易得、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锰酸钾作为催化剂,可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

但氧化法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反应条件苛刻、反应产物易受到氧化剂残留的影响等。

2. 合成法合成法是通过1,3-丁二醇或苯乙烯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制备出丁二酸。

酯化反应的机理是1,3-丁二醇或苯乙烯与丙酮酸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丁二酸。

催化剂可以选择硫酸、盐酸、氢氟酸等。

经过实验比较发现,采用氢氟酸作为催化剂反应更加容易,产物纯度也较高。

而且,这种反应条件相对简单,不会产生类似氧化反应那样的问题。

二、工艺优化1. 催化剂的选择与性能优化催化剂是反应中的关键,催化剂的选择和性能优化关系到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针对氧化法和合成法,在催化剂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氧化法中,氧化剂和催化剂的结合是关键。

氧化剂的选择要根据确保反应的高效、安全和环保等要素。

同时,要考虑氧化剂残留的影响,给后续的制备工艺带来衍生的问题。

而在合成法中,催化剂的选择可以有多种。

硫酸、氢氟酸等都是常见的催化剂,但它们的催化效率和产物质量都需要优化。

硫酸的酸催化活性较高,可使产物质量得到保证,但生成硫酸酯会污染环境。

氢氟酸作为固体酸催化剂,更容易掌控反应条件,产物质量更高。

2. 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对反应效率和产物质量都至关重要。

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第1期
赵 简等: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123
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赵 简 1,2,孙 腾 1,李建国 1,杨先贵 1*,王公应 1
(1.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对近年来乙炔、环氧化物催化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丁烯二酸、丁二酸二丁酯和丁烯二酸二丁酯等系列羰基化产品
2 乙炔双羰基化合成丁二酸(酯)催化 剂的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Chiyuki Fujii 等[18, 19]采用 Pd 活 性组分鄄氨基酸催化体系,以 C2H2 和 CO 为原料,以 醇类为溶剂, 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3h 双羰基化反应 直接合成了丁烯二酸和丁烯二酸酯,产物中顺丁烯 二酸二甲酯占 90%,反丁烯二酸二甲酯占 5%。 其反 应式为:
蒸馏回收最终得到 65g 丁二酸。 该反应伴随有副反
124
天然气化工—C1 化学与化工
2019 年第 44 卷
应发生,反应中会产生多余的 CO2 和 H2。 他们还发 现 :可 以 以 乙 炔 作 为 原 料 合 成 丁 二 酸 ,K2[NiⅠ(CN)3] 和 K2[NiⅡ(CN)4]能够同时催化乙炔合成丙烯酸(反应 式 (1)) 和 丙 烯 酸 合 成 丁 二 酸 ( 反 应 式 (2)) 两 步 羰 基 化反应, 且无需分离作为第一步反应产物的丙烯 酸。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鄄9219(2019)01鄄123鄄06
丁二酸又名琥珀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 料及中间体。 丁二酸及其衍生物在合成塑料、橡胶、 染料、香料、涂料、医药、农药和食品等工业中应用 很广泛,如合成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PBS)[1鄄3]。 PBS 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 能,高度顺应世界和国家对环保可降解政策的引导 和发展,因此丁二酸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4]。

丁二酸工艺路线

丁二酸工艺路线

丁二酸工艺路线哎哟喂,说起丁二酸这个工艺路线,咱们今天就来摆摆龙门阵,用咱们地道的四川话,聊得巴巴适适的。

你晓得嘛,丁二酸这个东西,它不只是个化学名词,在我们这行里头,那可是个宝贝疙瘩。

传统上,大家伙儿都是用些化学法子来搞它,啥子石蜡氧化法、乙炔法、催化加氢法,听起来就复杂得很,像是在变魔术一样。

但你知道不,现在有个更巴适的方法——发酵法,用微生物来搞定,环保又经济,简直是绿色化学的典范!想当年,老一辈的师傅们,用石蜡在那高温高压下折腾,还要加催化剂,出来的丁二酸,产量不高,纯度也一般,累得半死。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用微生物发酵,就像养娃儿一样,细心呵护,给它吃好喝好,它就乖乖地给咱们产丁二酸。

这法子不仅成本低,还不污染环境,简直是双赢!而且啊,这个发酵过程,讲究的是个细节。

你得先把种子接种到发酵罐里头,还得用NaOH把PH调到刚刚好,就像咱们做菜调盐巴一样,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

然后,那些微生物就开始埋头苦干,把咱们给的原料转化成丁二酸。

等它们忙完了,咱们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序,把丁二酸从那些杂质里头分离出来,就像咱们从菜市场挑出最鲜嫩的菜叶子一样。

说起来,这个过程还挺好玩的,就像是在和微生物玩一场无声的游戏。

你得时刻关注它们的状态,调整环境条件,让它们保持最佳状态。

当看到那一堆堆的丁二酸结晶时,心里头那个满足感,简直比吃了火锅还爽!所以啊,朋友们,咱们这个丁二酸的工艺路线,虽然听起来高科技,但其实也充满了人情味。

它不仅仅是化学和生物的结合,更是咱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下次有机会,我带你们去看看这神奇的过程,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

制备丁二酸相关方法

制备丁二酸相关方法

生物质发酵生产丁二酸项目调研一、项目可行性报告(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丁二酸(Succinic Acid)又称琥珀酸,是一种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是TCA循环的中间产物之一,它作为有机合成原材料、中间产物或专用化学品可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油漆、塑料和材料工业等众多领域。

其中医药领域,主要用于生产琥乙红霉素等药品;农业领域,主要用于生产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食品领域,主要用于液体调味品及炼制品的风味改良剂等;染料领域,主要用于生产高级有机颜料酞菁红等,2010年丁二酸在这四个领域总价值超过24亿美元。

除此之外,丁二酸的主要潜在应用领域是基础化工原料,它可以作为许多重要的中间产物和专业化学制品,还可以取代很多基于苯和石化中间产物的化学品,这可减少在超过300种苯基化学制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丁二酸的结构是饱和的二羧酸,可以转化为包括l,4-丁二醇(BDO)、四氢呋喃(THF)、γ-丁内酯(GBL)、己二酸和N-甲基吡咯烷酮等一系列重要的工业化学品。

据统计丁二酸全世界市场需求量可高达2700万t/a,美国能源部发布的报告中将丁二酸列为12 种最有潜力的大宗生物基化学品的第一位。

图1.1是以丁二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的化学制品路线图。

图 1.1 丁二酸及其衍生物路线简图采用生物法制备丁二酸的技术将填补了国内生物法路线生产丁二酸的空缺。

丁二酸通过加氢还原反应可以制取1,4丁二醇,丁二酸分别与1,4-丁二醇和己二醇进行聚合即可得到生物可降解塑料PBS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和PHS(聚丁二酸己二醇酯)。

假如过程中使用的氢气和热量也是使用生物质分解和发酵产生的话,那整个聚酯多元醇领域的原料和能量就应该可以算是与传统能源完全分离了,该项目将成为生物质循环利用的示范性工程。

另外,由于石油危机及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生物质发酵法生产丁二酸以其具有节约大量的石油资源并且可以降低由石化方法产生的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点关注。

丙酮酸_酯_的合成方法评述

丙酮酸_酯_的合成方法评述

丙酮酸(酯)的合成方法评述姜胜斌,喻宗沅,袁 华(湖北省化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介绍了制备丙酮酸(酯)的几种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丙酮酸;丙酮酸盐;氧化;催化剂中图分类号:TQ225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04(1999)05-0001-031 前言丙酮酸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在农药方面可作杀菌剂、除草剂;在医药方面可作镇静剂[1]、抗病毒剂以及用于合成治疗高血压的药物[2],在化妆品方面可作增白剂[3]、抗氧剂[4],丙酮酸乙酯还可用作食品添加剂,此外,将丙酮酸乙酯作为一种高效的活性成分加入到空气清新剂中,可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氨及甲硫醇[5],在生化研究中,丙酮酸可用作检定伯醇和仲醇的试剂,检定脂肪胺的显色剂,并可用来测定转氨酶。

丙酮酸是糖类代谢和酶化的碳水化合物降解的中间产物,通过羰基酶的作用丙酮酸转化为乙醛和二氧化碳,肌肉中的丙酮酸(由糖原衍生而来),在运动时还原为乳酸而在休息时又重新氧化,并部分重新转化为糖原。

肝脏能够将丙酮酸转化为丙氨酸[6]。

近年来丙酮酸盐作为营养剂被广泛使用而使得需求剧增。

自1881年E rlenm eyer首次提出由酒石酸二酯脱水、脱羰合成丙酮酸酯的方法以来,又有多种合成方法问世,现按原料路线将除发酵法以外的几种主要的合成方法概述如下。

2 合成工艺211 酒石酸(盐)法21111 酒石酸法[7]将酒石酸与焦硫酸钾或硫酸氢钾充分拌匀后,投入搪玻璃反应锅里,用油浴加热至180℃左右,固体开始熔融,并有大量气泡上升,开动搅拌器,打散泡沫,防止溢出,再升温至220℃,即有丙酮酸蒸出,再将馏出物减压蒸馏,收集75~80℃ 3825Pa馏分,即得到产品丙酮酸,产率可达到50%~55%。

这是常规的较为传统的生产方法,其反应式为:CHOHCOOHCHOHCOOH 焦硫酸钾或硫酸氢钾CH3C COOH 目前,我国的主要生产厂家均采用此法,它的最大缺点是成本过高,产品售价达到15万元 t。

制备丁二酸相关方法

制备丁二酸相关方法

制备丁二酸相关方法丁二酸,也称为丁二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4H6O4、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酸,广泛用于制备聚酯树脂、塑料、颜料和药物等。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三种制备丁二酸的常见方法:氧化、酯水解和氧化脱羧。

1.氧化方法氧化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丁二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是对苯二甲酸的氧化。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首先,将对苯二甲酸溶解在氧化剂(如硝酸)中制成溶液。

然后,将溶液倒入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如铁盐。

通过加热反应,使反应物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氧化反应。

反应完成后,用蒸馏的方法将生成的丁二酸纯化。

2.酯水解方法酯水解方法是一种通过对丁二酸酯进行水解来制备丁二酸的方法。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首先,将丁二酸酯与酸催化剂(如硫酸)或碱催化剂(如氢氧化钠)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然后,通过蒸馏或其他纯化手段,纯化生成的丁二酸。

3.氧化脱羧方法氧化脱羧法是一种制备丁二酸的方法,适用于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首先,选择含有羧基的有机化合物作为原料,如环己酮。

然后,对该化合物进行氧化脱羧反应。

这可以通过一些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和催化剂(如钼酸盐)来实现。

在催化剂和氧化剂的作用下,羧基氧化脱羧,生成丁二酸。

总之,制备丁二酸的常用方法包括氧化、酯水解和氧化脱羧。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的操作条件和纯化步骤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丁二酸生产工艺

丁二酸生产工艺

丁二酸生产工艺
丁二酸,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啊!你知道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这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之旅!
传统的生产方法就像是一条老路,但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发酵法,就如同大自然的一场魔术表演,利用微生物的力量,让它们在合适的环境中欢快地工作,将原料一点一点转化为丁二酸。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是一群小精灵在努力地制造宝藏。

还有化学合成法呢,这简直就是科学家们手中的魔法棒!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确的反应,让各种化学物质发生奇妙的变化,最终诞生出丁二酸。

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呀,需要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知识。

现在还有新兴的生物炼制法呢!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利用生物技术的强大力量,更加高效、环保地生产丁二酸。

这不就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惊喜吗?
丁二酸的用途那可真是广泛得让人惊叹!在食品行业,它能增添独特的风味;在医药领域,它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化工行业,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想想看,如果没有丁二酸,我们的生活将会失去多少色彩和便利呀!
生产丁二酸可不简单,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精心的操作。

从原料的选择到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这就像建造一座高楼大厦,每一块砖都要放得恰到好处。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能够生产出丁二酸这样神奇的物质而感到自豪吗?它就像是我们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珍惜和利用好丁二酸,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可能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催化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
催化剂二乙胺在高温下会汽化,因此二乙胺的用 (上接第94页) 者认为氰烯菌酯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替代多菌灵。 参考文献:
[1] Mcmullen M, Jones R, Gallenberg D. Scab of wheat and barely: Are- emerging disease[J]. Plant disease, 1997, 81(12): 1340-1348.
2 结果与讨论 2.1 机理
图1 烯醇负离子的形成
1.2 试验原理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采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 在催化剂二乙胺(CH 3CH 2NHCH2CH 3)存在下进行缩合的方 法。该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而丙酮的沸点很低,所 以必须在高压釜中反应得到[3] 。反应方程式如下:
图2 Michael反应历程 由于氧的电负性强,存在超共轭作用,因此α位
[3] 中山芳. アセトニルコハク酸エステルの制造法[ P ] . J P 59163346, 1984-09-14.
[4] 王积涛, 胡青眉, 张宝申, 等. 有机化学[M]. 天津: 南开大学 出版社, 1993. 348-351. 责任编辑:陈启辉
103
H 很活泼。反应首先由催化剂缓慢地从丙酮中夺取 1 个 量和反应的压力有关,用量越多压力越大,有利于反
质子,形成烯醇负离子[4](见图 1),这是决定整个反应速 应向正方向进行。表 3 列出了在 150℃下,反应时间为
度的步骤。一旦烯醇负离子生成,它很快就与顺丁烯二 20h 时,不同的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用量的摩尔
酸二乙酯发生 Michael 加成反应(见图 2)。因此本反应的 比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速度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的用量有关。
表3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2.2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温度越高,丙酮越容易形成烯醇负离子,则 合成收率越高。表 1 列出了温度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 收率的影响。
第 45 卷第 2 期 2006 年 2 月
科技与开发-
农药 Agrochemicals
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Vol. 45, No. 2 Feb. 2006
周 颖,来虎钦,丁成荣,李万梅,孙军庆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2)
摘要:以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高压釜中反应得到一种重要的农药中间 体丙酮基丁二酸酯。试验表明,当温度为 1 5 0 ℃左右,反应时间为 2 0 h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的摩 尔比为 1 ∶0 . 0 5 ,压力达到 0 . 8 M P a 时,收率可达 9 1 . 8 % ,该产品的含量为 9 5 . 5 % 。 关键词:丙酮基丁二酸酯;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 TQ4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06)02-0102-02
3 结论
试验表明,以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和丙酮为原料,在 催化剂二乙胺作用下,在高压釜中反应可以得到丙酮基丁 二酸酯。当温度为 1 5 0 ℃左右,反应时间为 2 0 h ,顺丁 烯二酸二乙酯与二乙胺的摩尔比为 1∶0.05、压力为 0.8 MPa 时,为较佳的工艺条件,反应收率可达 91.8% ,含 量 9 5 . 5 %。本工艺简单,收率较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2.3 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时间越长,对反应向正方向进行越有利,从 而收率越高。表 2 列出了在 150℃下,不同的时间对合 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表2 时间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从表 2 可看出,当时间超过 2 0 h 之后,时间对收 率的影响不大,所以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益,控制 反应时间 2 0 h 为宜。
收稿日期:2005-06-22,修返日期:2005-07-20 作者简介:周颖( 1 9 8 1 - )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药合成及剂型的加工研究。电话:0 5 7 1 - 8 8 3 2 0 1 4 7 , E-mail:christinazhouyin@163.com。
第2 期
周 颖,等: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工艺
[2] 徐雍皋, 陈利锋. 小麦赤霉病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M]. 南京: 江苏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77-186.
[3]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J]. 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 1994, 17(3): 33-41.
[4] 周明国, 王建新. 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及抗药性菌株 生物学性质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4): 365-370.
[5] 王建新, 周明国, 陆悦健, 等. 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群体动态及其治 理药剂[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5(1): 43-47.
[6] 王龙根, 倪珏萍, 王凤云, 等. 新型杀菌剂JS399-19的生物活性研 究[J]. 农药, 2004(8): 380-383.
[7] 潘洪玉, 张洁, 丁利, 等. 黄瓜黑星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的测定[J]. 植物保护学报, 1997, 24(3): 285-286.
第 4 届全国农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 2 次年会暨 2 0 0 5 年全国农药标准审查会,于 2 0 0 5 年 1 1 月 2 9 日  ̄ 1 2 月 2 日在广 西桂林召开,共有标委会委员、通讯委员以及有关标准制定单位代表和企业代表 1 0 5 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 了 2 甲 4 氯钠水剂、可溶性粉剂,甲氨基阿维菌素原药、乳油,氯氟氰菊酯原药、乳油,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 可湿性粉剂,异丙草胺·莠去津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乳油,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等国家 和行业标准。(XCY)
表1 温度对合成丙酮基丁二酸酯收率的影响
从表 3 可看出,当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与催化剂二乙 胺的摩尔比是 1∶0.05~1∶0.1,压力达到 0.8 ~1.0MPa 时,反应收率较好,但从操作安全、生产成本等综合 因素考虑,控制摩尔比 1∶0.05、压力为 0.8MPa 为宜。
从表 1 可看出,当温度在 130℃~150℃时,收率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大于 150℃时,随温度的升高 收率基本不变,所以反应温度控制在 1 5 0 ℃左右为宜。
试剂: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9 6 % ,工业品,常州夏 青化工有限公司) ,丙酮( 分析纯,衢州巨化试剂有限公 司) ,二乙胺( 分析纯,上海五联化工厂) 。
1.3 试验方法
向1000ml的高压釜中加入160 ml的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和 590ml 丙酮,再加入适量的催化剂二乙胺,开始慢慢升 温,然后将温度保持在 1 5 0 ℃左右,恒温反应 2 0 h 。反 应结束后将产品抽出,在常压下蒸馏除掉低沸点物,然 后减压蒸馏,得到淡黄色液体,重量为 2 0 9 g ,收率为 91.8%,气相色谱检测含量为 95.5%。
丙酮基丁二酸酯是合成3,5-二氧代-4-丙酰基环己烷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一个重要中间体。3,5- 二氧代 -4- 丙 酰基环己烷羧酸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环保型植物生长调节 剂,能缩短许多植物的茎杆伸长。它通过叶面处理而 起作用。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三唑类延缓剂相比,它对 轮作植物无残留毒性,对环境无污染,因此有可能取 代三唑类生长延缓剂,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1 ] 。
[8] 李清铣, 王彰明. 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变异性的研究[J]. 植物保护 学报, 1983, 10(1): 25-32.
[9] 袁善奎, 周明国. 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的室内抗药突变体的诱导 及其抗药性遗传分析[J]. 遗传学报, 2004, 2(2): 22-28. 责任编辑:赵平
全国农药标委会审议通过一批农药标准
Abstract: Acetone and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were reacted under high pressure and in the present of catalyst to yield an important pesticide intermediate,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At 150oC, a reaction time of 20 h, a molar ratio for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to catalyst of 1:0.05, and pressure of 0.8 MPa, product yield was 91.8% and purity was 95.5%. Key words: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1,2-ethylenedicarboxylic acid ester; catalyst
文献[2]报道了合成3,5-二氧代-4-丙酰基环己烷羧酸 及其衍生物的方法,其中多数直接用丙酮基丁二酸酯 来合成下一步中间体,而对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研 究很少提及。本文着重研究丙酮基丁二酸酯的合成。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1000 ml WHF 型高压釜和福立 9790- 气相色谱 仪。
参考文献:
[1] 叶向阳, 楼文成, 郭奇珍. 调环酸及其类似物的合成[J]. 农药, 1995, 34(4): 20-22.
[2] Kenji M, Takeshige M. Cyclohexane derivatives having plant- growth regulating activities, and uses of these derivatives[P]. US 4560403, 1983-09-22.
Synthesis method for acetonylsuccinic acid ester
ZHOU YWan-mei, SUN Jun-q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