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第10讲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第10讲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第10讲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

在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第10讲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废丞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出现

①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②过程

③评价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2)作用

(3)演变: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教材补缺

1.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

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二、清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设军机处

(1)背景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办理西北军务,雍正帝时设立。

(3)职能

①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②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特点

①组织形式特殊,皇帝直接挑选亲信任军机大臣,人数无定制。

②地位显要,本身无独立性,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

③机构精干,人员干练,办公于内廷,近于皇帝,办事效率高。

④保密性强,便于集权,办理政务迅速、机密,君主旨意畅通无阻,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5)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

2.地方行政制度

(1)实行督抚制:发展了督抚制的利的方面,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①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②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③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教材补缺

1.文字狱

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

1.巩固统一国家

(1)军事上

①平定三藩: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统一台湾:采取攻抚兼施的方针,统一后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三征噶尔丹:先后取得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疆域。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开科取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册封班禅等活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2.维护国家主权

(1)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

(2)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中国主权。

3.评价

(1)功绩: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造、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

(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考点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内阁制

明清时期实行,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清初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雍正帝设军机处后,演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针对练1(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3)《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僚。”该机构是()

A.内阁B.军机处

C.议政王大臣会议D.六部

答案 A

解析材料“赞理机务”反映出该中枢机构的职责是协助处理机要事务。清朝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掌握实权的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六部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而非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

2.密折制度

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比较宰相制、明朝内阁制、英国内阁制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对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在中央与地方的管理等方面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渐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考点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1.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

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2.金瓶掣签制度

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设立。该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最终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明代地方管理体制

(1)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3)明代的三司与巡抚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受制于中央。三司受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2.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发展

(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

(2)发展

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

针对练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题,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康乾盛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时势造英雄”,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统治者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收复台湾,挫败沙俄的侵略企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奠定了汉唐都难以比拟的辽阔疆域;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人丁兴旺,文化昌盛,这130年呈现的盛世景象,史称“康乾盛世”。这种盛世建立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从纵向看,它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步伐。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崛起,危机在盛世中潜滋暗长。

材料总督巡抚在明代制度下还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带一个都御史的衔。这就是说,由中央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临时派到地方去办事,所办是巡抚、总督等事。譬如倭寇来了,沿海地方没有总其成的人,就派一个总督或巡抚去,这是临时的。过几年,事情平定了,这官仍旧回中央,机关也撤销了。但一到清代,总督巡抚又变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

台)按察使(臬台)上面再加巡抚总督,地方行政就愈来愈坏了。我们现在再从历史演变源头上说来,汉时由刺史变成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观察使,这些都是由监察官变成地方行政长官的。只有节度使才是军事长官变成行政长官,然而还是意在开边对外的。明清两代之总督巡抚,则是意在对内防乱,不在对外开边。——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明清时期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督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负责专门事务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

材料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太祖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明朝的国家体制具有独特性;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思考:明朝的这一制度创新与社会转型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朝的这一制度变革,反映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

材料在明朝,监察官员除中央都察院官员以外,品级一般都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品级不高却有皇帝撑腰,并享有某些特权,在掌有监察大权的基础上以卑察尊,对监察过程中的纠举起到了支撑作用。明朝监察制度不仅在监察各级官吏上进行了制度设计,还要求监察官员间也要行使监察权,做到相互监督,实现监察职权的交叉进行。明朝监察制度在进行监察权设计时采用的是单向的监察方式,而在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等方面就显得相对欠缺,为监察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创造了隐形条件。

——摘编自覃云等《论明朝监察制度对我国反腐倡廉的启示》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明代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明代监察官员在皇帝的支持下,独立行使职权,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单向监察,最终听命于皇帝;监察官员虽然互查互纠,但缺乏下级及社会舆论监督,仍易滋生腐败。总之,明朝监察制度服务于皇权专制,有很大的局限性。

全国卷考题统计

1.(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易错易混]从宦官读书识字很容易想到明代的宦官专权,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明朝政府的初衷,让宦官读书识字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内阁。

2.(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3.(2016·课标全国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B

解析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到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些移民已在台湾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回乡请祖先牌位,故B项正确。4.(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

5.(2015·海南高考,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解析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期,A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1.(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

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答案 D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生员对科举及政治前途的不满,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科举的非公正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大批的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推知其势力处于从属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推知生员对政治前途感到渺茫,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D项正确。

2.(2019·厦门模拟)读下表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

出御笔亲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故B 项正确。

3.(2018·榆林一模,27)1572年,年仅10岁的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夺六部职权,六部皆俯首听命。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六部演变为内阁下属机构

B.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C.内阁成为国家法定决策机构

D.内阁首辅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答案 B

解析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统辖六部,故A、C两项错误;内阁首辅不能与明代以前的宰相同日而语,其地位非法定,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增强根源于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正确。

4.(2019·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模拟)《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答案 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同理,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可知军机大臣需要慎密通敏,故D项正确。5.(2018·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答案 D

解析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27)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可知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2.(2019·绵阳模拟)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 D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传统家国同构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

3.(2018·惠州4月模拟,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答案 C

解析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故D项错误。

4.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

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 A

解析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 项正确。

5.(2018·黔东南州一模,27)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答案 B

解析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可以得出这些做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主要是用来监察官员的,有利于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这些做法并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故D项错误。

6.(2019·上饶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尚书可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的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

7.(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二,27)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8.(2018·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形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值)南书房。”从而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A.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讲到“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入值南书房的人数增加,反映了康熙帝通过增加人数来分割权力,目的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权,以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

9.(2018·德州高三期末)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答案 C

解析材料不能证明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A项错误;B、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排除;据材料可知廷寄上谕直接把皇帝和地方联系起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10.“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它的建立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11.(2018·潍坊高三一模,6)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答案 A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7章复习 一,基本线索 前期(25-88)上升阶段 后期(89-189)衰亡时期 此后历废帝,献帝,东汉名存实亡 二,重要名词 汉光武帝汉明帝王景窦宪班超甘英梁冀李膺陈蕃张角张鲁蔡伦尚书台,御史台“三独坐”(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刺史度田事件假民公田合市党锢之祸太平道 五斗米道 三,名词解释 ,1,三独坐:东汉时,尚书令、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在朝会时均专席而坐,故称。汉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东汉初年,就恢复了西汉时设臵过的三套监察机构,而且有所加强。泛指高官显宦。 ,2,度田事件: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

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所隐瞒的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但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这引起大姓兵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3,假民公田:汉代经营国有耕地和安臵流民的一种方法。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了使用士兵、服役农民耕种之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东汉政府还采用此办法,来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租种公田者,实际上成为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大量流民被安臵在国有土地上,使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也不能阻止小农的破产。相反,在豪强地主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假与贫民的公田,同样会被兼并,结果都是使“豪右得固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1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春秋 (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东方霸主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争霸格局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公元前3世纪,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4年,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太学 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与匈奴三次大战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doc

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史下册 1,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2, 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O 3, 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4, 八旗制度: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

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 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El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 旗者皆可以为兵。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 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 5, U!时捺钵: U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留的一项特殊制度和文化习俗, U!时即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捺钵亦称纳巴、刺钵等,指辽朝皇帝贵族们所从事的与契丹民族游牧习俗相关的行在、营地迁徙和游牧、渔猎等活动, 是在辽朝初期因俗而治”的二元政治体制下的客观延续。 6,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O这就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 7, 渣渊之盟: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渣州。北宋朝野震惊,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真宗亲征。真宗登上渣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宋、辽双方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岁币;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名词解释 1、分封制 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的制度。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极盛于西周,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故有诸侯国之称。分封对象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分封的主要形式是“授土”、“授民”。分封制下,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且自臵官署,任免官吏,征收赋税,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但诸侯需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定期朝觐述职、进贡献礼、驰援拱卫王室的义务。因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名义上仍归周天子所有,故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局面。但由于其主要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无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绝对管理,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强大,周王室的逐渐衰微,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至秦朝终被郡县制所取代。 2、宗法制 这是中国古代对家族内部成员区分亲疏关系的制度。其起源于西周时期,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大支系,嫡长子传宗继统,即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及庶族系兄弟受封为诸侯,接受天子封赏的土地和城邑,是为小宗。大小宗体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旨在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它对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实现“国”和“家”的密切结合。进入封建社会后,分封制崩溃,但宗法制仍然延续,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对维护社会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这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始建于秦朝,指的是封建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封建官僚机构管理并控制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其中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体现在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上,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都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体现在郡县制和选官制度上,即中央机构对地方拥有绝对有效的管理,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它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但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其弊端也日渐显现,在封建社会末期,逐渐成为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重大因素。 4、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下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发展于战国时期,极盛于秦汉。郡县制下,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臵县令(长)、县丞和县尉。郡县长官均有皇帝直接任免,皇帝的命令通过郡县直达百姓,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最终确立。秦汉之后,郡县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州郡县、道府县、路州县等地方行政制度,至元发展成为行省制度。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按朝代整理).

中国古代史 ·原始时代(新石器时代)(~前2070)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 纺织:纺织技术萌芽 原料:麻、葛 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冶炼:黄河流域,小件铜器(小工具、生活用具),使用金属器具 陶瓷:山东蛋壳黑陶,釉陶,原始青瓷 商业:早期交换 政治:出现城 禅让制 贫富分化产生 文化:文字:刻画符号(文字起源) 绘画:陶器图形、壁画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启继禹禅让制→世袭制“家天下”始 传贤→传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商(前1600~前1046)都:朝歌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文物:玉蚕甲骨文:祭祀蚕神 冶炼:铸铜生产规模大,青铜器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政治:祭祀:奴隶为祭祀祖先神灵之“人牲” 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宗族为政治实体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政治事务占卜决策 文化:文字: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商周) ·西周(前1046~前771)都:镐京 经济:土地制度:井田制 纺织:国有六职,纺织业地位重要 商业:交易频繁,币需数增,流通骨铜贝 政治:制度: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分封制:同姓王族:召公之子:燕(蓟),姬 周公长子伯禽:鲁(曲阜),姬 晋:后三分为韩(郑)赵(邯郸)魏(梁),姬 功臣:姜尚:齐 先代贵族:亲周商旧贵族微子:宋(商丘) 特点: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文化:文学:《诗经》 ·东周(前770~前256)[此处泛指春秋战国] 经济:农业:铁犁牛耕(黄河中下游地区)

文化:火药: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冶炼:中国最早人工冶炼铁器 文化:儒:孔子:“仁”、“礼”、“德治”、敬鬼神而远之 “有教无类”,培养六艺,注重全面发展 创儒家学派,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道: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转化是无条件的,“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小国寡民” 战国(前476~221) 经济:土地制度:商鞅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水利:李冰都江堰(川) 郑国郑国渠(关中,汜水和洛水) 冶炼:淬火的钢件 商业都会:出现市井(商业区) 政策: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政治:行政单位: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 文化:儒:孟子:“仁政” “君轻民贵”为早期民本思想之基础。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天行有常”(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人道有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庄子:“道”为最高原则,“道”无所不在 “齐物”: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法:形成重“法”、重“术”(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权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秦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汉代,其法治思想被儒学体系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李悝:“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租收入 用严刑确立以集权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结成的学术团体纪律严密 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兼相爱、交相利”,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第10讲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 在政治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现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第10讲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枢机构:废丞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出现 ①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②过程 ③评价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按察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2)作用

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司秀英 2010.08.08 一朝代知识 五代十国──西夏辽 北宋──西夏金 南宋──元朝 二表解知识点 1.并立的民族政权与统一

4.宋代的社会风貌 三剖析重难点 1.契丹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是我国历史上北方重要的民族,它早于北宋建国,却与北宋几乎同时灭亡。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扩大,与中原政权的冲突也就不断加剧。如何给学生讲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就成为重点问题。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辽也曾在宋真宗时大举攻宋。从这一过程看,二者实力相当,所以两国订立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实际上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从此之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澶渊之盟是辽宋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使辽宋之间由以战为主转为以和为主。 由于澶渊之盟是北宋用“岁币”换和平的一种做法,对于北宋来说是妥协屈辱的,所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一个难点。因为“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自己的国力。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双方边境转入相对稳定和平的状态,互相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后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因此澶渊之盟虽有妥协屈辱的一面,但对民族的和平发展又具有正面作用。 2.岳飞抗金

当北宋与辽走向衰落时,东北地区靺鞨族的后代──女真族兴起并建立了国号为金的政权。从此,女真族的金政权和汉族的宋政权之间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它的英雄人物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金,并于1125年、1127年灭亡了腐朽的辽和北宋。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重建政权,后来定都临安。由于临安在东京之南,史称南宋。从此,开始了金与南宋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峙。金军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残暴掳掠,激起了南宋军民的奋起反抗。以岳飞为首的南宋主战派将领进行了顽强的抗金斗争,岳飞就是抗金将领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岳飞后来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岳飞抗金活动阻止金兵南下,使南方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女真贵族的破坏,是历史上的正义之举。至今,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永远被人民纪念。 对于岳飞抗金的评价,又是一个难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正确的方法是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行为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岳飞的抗金活动,实质上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保卫南方人民免于遭受金朝的侵掠,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但他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完全自觉地站到了保卫宋王朝的地主阶级立场上。正因为如此,他不惜一切去残酷镇压农民起义,而当高宗发出金牌迫令退军时,他只能伏首受害。 3.南方经济的发展 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历史上,南方的经济发展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北方。但后来随着北方人口不断的南迁,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还大大超过了北方。自五代十国以来,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宋代以来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南宋时期,宋朝统治中心南移,加上政府的倡导,促进了南宋的商业经济发展。宋朝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在: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重要的粮仓──苏州、湖州;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那时南方手工业中,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很兴旺。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广州。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经济中心的转移是一个难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归纳其南移的原因如下:第一,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二,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自三国时期以来不断的开发,加上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第三,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第四,统治者重视经济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检测卷中国古代史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年中考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讲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一中集团)“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统称“北朝” C.政权分立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诗评述的战争影响是( ) A.加速了当时中国统一的步伐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2019·广东)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主要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4.(2019·广益)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 A.东汉B.东晋C.西晋D.三国 5.(2019·一中集团)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B.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奠定基础 C.东晋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D.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 6.(2019·师梅)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7.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 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

中国古代史(下)

中国古代史(下)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的建立:_______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亡______朝,南北重归统一。 2.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大运河以______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______。自北向南分为______、通济渠、____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_____、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4)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考点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______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_______。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吸取隋亡教训;_____,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戒奢从简”;___________(房玄龄和杜如晦)和_____(魏征)。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__”. 4.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出现原因:任用贤人(姚崇);重视_______;注意“戒奢从简”;重视农业生产。 5.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展:农民创制新的农具_______和灌溉工具______。(2)手工业发达:陶瓷业以越窖青瓷、邢窑白瓷和________最为有名。(3)商业繁荣:________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考点3 科举制的创立 1.诞生:______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首创_____和_____。唐玄宗:______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点4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1.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_____和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