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大陆边缘特点

合集下载

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
地质学术语
01 释义
目录
02 沉积作用过程
03 构造演化
04 岩浆及火山活动
05 变质作用类型
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是具有沟-弧-盆体系的大陆边缘。典型的活动大陆边 缘从大洋到陆地具有如下结构:大洋-海沟-消减杂岩-弧前盆地-弧内盆地-褶皱冲断带-弧后盆地,不同部位的主 导作用不一样。活动大陆边缘是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也是地球上地形高差最大、热流值变化最急剧、 重力负异常最显著的地带,因此活动大陆边缘具有独特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弧-沟间隙:板块俯冲引起,由已变形的深海平原沉积物、海沟沉积物及洋壳碎块等组成的构造岩带。其原始 层序完全被破坏,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基质三部分组成广泛遭受剪切变形。
岩浆弧:沉积以火山成因为主,迪金森将岩浆弧的岩石组合划分成三种成因类型:
1、喷发中心及附近的中心相和近缘相主要以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某些沉积岩成互层;
释义
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是具有沟—弧—盆体系的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具 有独特的沉积、构造、岩浆和变质作用过程。
沉积作用过程
(1)岛弧型主动大陆边缘沉积作用
大洋向大陆方向依次为海沟、弧-沟间隙、岩浆弧、弧后盆地,各单元沉积特征如下:
海沟:海沟沉积物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来自于板块俯冲带来的深海平原沉积物;二是来自于在海沟形成的深 海沉积物,包括远洋钙质沉积、硅质沉积、深海红粘土、火山灰沉积以及在海沟形成的浊流沉积物等。受俯冲作 用的影响,海沟沉积物保存不完整,并发生强烈变形。
2、呈沉积物群或沉积物覆盖层产出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分散相;
3、沉积在弧边部的海盆相。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弧边部海盆和因强断裂而形成的弧内盆地中,以断裂为界的 张裂盆地,基底为过渡壳或陆壳,其形成与深部岩浆上升使弧地壳隆起产生的拉张构造有关,也与火山和构造作 用产生的局部沉降有关。

大陆边缘活动带名词解释

大陆边缘活动带名词解释

大陆边缘活动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什么是大陆边缘活动带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概念哦!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各种地质大戏在上面轮番上演。

大陆边缘活动带呀,它就像是地球这个超级大舞台的边缘地带,是大陆和海洋交界的地方。

想象一下,一边是坚实的大陆,就像我们生活的坚实陆地,充满着各种地形和生态;另一边呢,则是广阔而神秘的海洋。

大陆边缘活动带可不只是一条线,它有着丰富多样的组成部分呢!
比如说大陆架,那可是海洋生物的乐园啊!大量的鱼类、贝类等生物在那里快乐地生活着,就如同我们在公园里愉快地玩耍一样。

还有大陆坡,它像是一个陡峭的滑梯,从大陆架一路倾斜下去。

难道你不好奇在那上面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吗?
大陆边缘活动带可不是一直安安静静的哦!这里经常会有各种剧烈的活动。

火山喷发!哇,那场面,就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只不过更加壮观和震撼。

还有地震呢,大地会突然颤抖起来,是不是很吓人?但这也是地球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呀!
它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又安静深沉。

我们对它的了解其实还只是冰山一角呢!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深入地去探索它、研究它吗?
我的观点很明确,大陆边缘活动带是地球极其重要且充满魅力的一部分,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好好认识它,去感受它的神奇与独特。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2009-03-06 18:42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

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分布在古大陆与已经消失的古大洋之间的边界地带。

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

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所构成。

无海沟发育。

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

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经受变形。

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

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大陆坡的沉积物输至陆隆和深海盆地。

陆隆主要由浊流和等深流的沉积楔所构成。

被动型大陆边缘是最初大陆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和地堑地垒等伸展构造发育在沉积物和基底中。

这种大陆边缘常常切断邻近的大陆上的较老的构造。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编辑本段]【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

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

地形复杂,高差悬殊。

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

地貌学

地貌学

1.地貌——landform:地球硬表面的形态特征,即地球面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了解)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使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包括人类)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3.(了解)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时间三要素的影响。

4.侵蚀循环与准平原学说(戴维斯)(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阶段)和营力,地貌的演化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2)地貌发育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

(3)地貌发育过程的地貌特征进步意义: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足之处: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同时,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戴维斯侵蚀模式图5.(了解)构造地貌: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规模划分: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6.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特点及板块学说的成因分析(题目)一:活动构造地貌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3)洋脊裂谷带共同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性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

海底扩张说要点(1)根据海底的岩石地磁异常和岩石年龄数据,(2)认为海底会不断新生和扩张,也会逐渐消亡;(3)造成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大洋中脊是新生洋壳的产生地;(4)距离洋中脊越远的洋壳年龄也越老;目前已知太平洋古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

二:板块构造说: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州板块要点(成因分析): (1)岩石圈是由几个不连续的板块构成;(2)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接合部是活动带;(4)地幔对流带动板块运动。

知识点岩石大地构造

知识点岩石大地构造

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

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

敛合型板块边界由于洋壳俯冲消减产生的板块边界,由板块相向运动,故应力以挤压为主导,伴有地壳变形和大量岩浆活动,可形成造山带。

俯冲边界碰撞边界西太平洋型: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型,大洋向大陆的边缘俯冲,如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俯冲,这种大陆边缘即是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发育弧后盆地-岛弧-海沟,如日本海-日本岛-日本海沟。

其岛弧以陆壳为基底。

智利型:陆缘弧-海沟,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岩浆弧基底为大陆壳,如东太平洋智利。

汤加型:大洋岛弧-海沟,岛弧以洋壳为基底,是两大洋板块之间的俯冲边界,如马里亚纳海沟-汤加弧体系,是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之间俯冲边界。

碰撞边界当敛合边界两侧都是陆壳板块,即古大洋板块已全部俯冲消亡,两陆块直接碰撞,故称为碰撞带,由于它使两个陆块缝合在一起,故又叫缝合带。

陆-陆碰撞大陆-大陆碰撞,典型的如印度次大陆和欧亚大陆沿雅鲁藏布缝合带碰撞,陆壳板块可插入另一陆壳板块之下继续俯冲,形成宏伟的山系,并伴有广泛的区域变质和岩浆侵入活动。

弧-陆碰撞岛弧-大陆碰撞,如我国台湾岛弧和亚洲大陆的碰撞。

规模稍小,力度弱。

转换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作走滑运动,其应力状态是剪切的,沿转换边界,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亡。

大型大陆转换断层的实例是加里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小结板块边界和大陆边缘的类型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中脊)敛合型板块边界:(1)俯冲边界A 西太平洋型(弧后盆地-岛弧-海沟)B 智利型(陆缘弧-海沟)C 汤加型(大洋岛弧-海沟)(2)碰撞边界A大陆-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型)B岛弧-大陆碰撞(台湾型)转换边界(转换断层)大陆边缘指一个大陆的边部:(1)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2)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A 西太平洋型(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大陆弧]型)B 安底斯型(海沟-大陆弧型)Wilson旋回可以看出六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反映了大洋的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则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和关闭。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通常由大陆边缘地质构造与地形特征共同组成。

根据地理学家的研究,初二地理可以将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三种大陆边缘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也称为构造活动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相互碰撞,产生火山活动与地震的地区。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海洋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汇区域。

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频繁。

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被迫下沉到地幔深处形成海沟,而另一个板块则被挤压和抬升形成山脉。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也经常发生,由此经常伴随着强烈的地质灾害。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环”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动大陆边缘。

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又称为边界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经过长期的相互滑移而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板块边界处的断层带,如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是板块之间没有显著的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

相反,板块之间的断层带会出现滑移与伸展,导致地层断裂与地形塑造。

在这种边缘地带,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而火山活动相对较少。

西海岸的美洲大陆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

三、收缩大陆边缘收缩大陆边缘是指两个地壳板块相互收缩、挤压而形成的大陆边缘。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带。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收缩大陆边缘。

收缩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间的挤压与褶皱。

在板块的碰撞过程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到另一块板块之下,形成褶皱山脉。

这种地貌特征常见于碰撞带,伴随着高地、断层和地震活动。

此外,由于板块的挤压,还可能在碰撞带形成火山活动,但相对来说较为罕见。

综上所述,初二地理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

活动型大陆边缘

活动型大陆边缘
一、基本特征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从洋向陆 倾斜,并逐渐加深。
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环太平洋构造带分 为内外两带:外带位于大陆侧,主要是中生代构 造带,内带位于洋侧,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带。构 造活动性具有自陆向洋迁移的趋势。
重力场变化规律为海沟带的重力异常为负,岛弧 及弧后盆地的重力异常为正。
贝尼奥夫带平缓时,同向冲断层倾角小,C2剪切 面规模受到限制。仰冲侧反向冲断层的发育受到 限制,造成局部抬升;同向冲断层集中发育于海 沟附近的增生楔形体中,形成叠瓦状构造、推覆 体等。称为洋侧敛和作用,逆掩仰冲方向指向大 洋。
贝尼奥夫带较陡倾斜时,同向冲断层呈高角度倾 斜,反向冲断层C2活动范围加大,导致楔状体加 积作用以及岛弧或陆缘地壳的挤压收缩,称为陆 侧敛合作用,逆掩仰冲方向指向内陆。
残留的小洋盆中堆积起更多的复理石。 岛弧与稳定陆缘碰撞,残留海盆的复理石和大陆
麓上的沉积物在俯冲带受到挤压、发生褶皱,产 生逆掩推覆。 由于大陆岩石圈很难向下俯冲,在挤压作用下出 现一系列向内陆方向推挤的逆掩断层。当洋底俯 冲殆尽时,厚而轻的大陆岩石圈不能随之向下俯 冲,由于挤压作用的继续,最终造成岛弧另一侧 大洋岩石圈破裂,形成倾向相反的新俯冲带及新 海沟。
楔形区属高Q带,可发生地震。2. 在俯冲带上分 布有火山—深成岩带,火山活动以钙碱系列为主。 3. 遭受强烈的断块抬升,地势高峻、剥蚀作用强 烈,剥蚀的碎屑物被搬运至前陆和山间盆地,发 育成磨拉石建造,与火成岩交织在一起,成为安 第斯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之一。4. 在陆坡深处和 海沟,沉积作用以未成熟型浊流沉积为主
当造山穹隆升出海面后,沉积物分别向洋侧和陆侧搬运, 在火山前缘和海沟之间堆起复理石层,在陆侧堆积于造山 带与陆缘间的凹陷地带,原大陆麓沉积物进一步积压变形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3.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

(1)主动扩张机制
• 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引起的, 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大致有热底辟 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
①热底辟模式
• 大洋岩石圈不断向岛弧之下俯冲,在下潜板块与上 覆板块之间,因摩擦生热作用,温度升高,以致可 能克服粘滞阻力,导致一种高温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物质体——地幔热底辟自俯冲板块上表面浮升。热 底辟的膨胀和浮升可以克服俯冲边界存在的正应力, 从而导致弧后区边缘海盆的扩张活动。
2.主动大陆边缘及构造地质特征
•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 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 以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强烈的造山运动为 主要特征。

基本特征: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 洋向陆倾斜,并逐渐加深,此即贝尼奥夫带;
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
(2)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及构造特征
• 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 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由海沟、岛 弧和弧后盆地几个单元组成,常称为沟-弧- 盆体系;

• 从洋侧至陆侧,由下列地貌单元组成:外缘隆 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含弧前盆 地)、火山内弧、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或边 缘海盆)等。
二、边缘海的地壳结构及成因模式 1.边缘海的基本特征
有较高的热流值,分布范围大致与海盆的深 水区相吻合; 海盆内浅源地震较少,一般为深源地震; 边缘海是一个主要沉积场所,第四纪以来的 松散沉积物厚度可达1000m; 一般边缘海盆具有对称的地磁异常条带。
2.边缘海的成因

• 边缘海盆地的洋壳性质、张性断裂结构、高 热流值、重力异常值等特征表明,大部分边 缘海盆是由扩张作用形成的。 • • Karig(1971)最早提出,边缘海盆地的张开 是岛弧裂离大陆、向洋侧运移,或岛弧本身 裂开的结果,边缘海盆地中可能存在生成新 洋壳的次级扩张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内容:岩石圈被许多活动带如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许多块体--板块,它们被驮 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边缘称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 本上控制勒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拉张型边界):在此处岩石圈张裂, 地幔物质涌出,形成新的地壳物质,因此这是一种生长 性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伴随着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主 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还包括大陆裂谷。
磁异常条带的发现
❖地球磁极反转
地球南北磁极大约以 100万年为周期会反 正反转。
保持一定地磁极性的 大阶段称为期,期 间包含的短暂地磁 反向时期称为事件。
洋脊涌出的 玄武岩应当 记录了不同 时期的地磁 反转情况, 而且洋脊两 侧应当呈对 称分布。
大洋底的磁异常条带的对称分布
转换断层的发现
转换作业:
1.何谓岩层产状三要素?有哪几种表示 方法?
2.如何识别褶皱并判断其类型? 3.如何识别断层? 4.岩层有哪几种接触关系?各反映何种
地质意义? 5.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地震分
布规律 6.比较两种大陆边缘的特征
海洋的开闭——威尔逊旋回
(1). 萌芽阶段:岩石圈受拉力变薄,地表张裂。
(2). 幼年阶段:海洋初成,海湾式的狭窄盆地。
3. 成熟阶段:广阔的大洋,其中部为洋脊,两侧稳定大陆边缘。
4. 收缩阶段:沿稳定大陆边缘与洋底交接带,岩石圈发生断裂, 洋壳俯冲形成岛孤-海沟或山孤-海沟。
5. 结束阶段:大洋板块进一 步俯冲,残留狭窄的洋盆。
聚敛型板块边界(挤压型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 相向运动,大洋板块在此俯冲潜没,因此是一种消减 性板块边界,常形成沟-弧-盆体系,伴随着强烈的 地震、火山活动,这种边界以太平洋两侧为典型代表。
剪切型板块边界(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岩石圈 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也会引起 一定程度的地震和构造活动,以转换断层最为典型。
毕尼奥夫带的概念
3、海底火山与火山岛链的意义 热点的发现:
热点与夏威夷群岛
根据热点可以推测洋底运动速度大约是每年数厘米
海底扩张说:
二十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 提出,此后赫斯做了深入阐述:洋底在洋脊 裂谷带形成、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 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俯冲消减,因而洋底不 断更新,洋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在软流圈上 运动的结果,运动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 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则是 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部,就造 成大陆的分裂和随后的大洋开启。
6. 大陆碰撞阶段:海洋消失, 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 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美国的摩根、英国麦肯齐、法国勒皮雄等人, 将海底扩张原理扩展至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 岩石圈运动和演化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称为 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理论到今天 仍然在不断充实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