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图示

合集下载

4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

4微量元素地球化学2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1100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Post-Archean Australian
shales normalize. The
average values of four
middle Proterozoic
shales from the Mt. Isa
Group, seven Silurian
2288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按照Wilson旋回,将构造环境分为: 1、大陆裂谷 2、大洋扩张中脊 3、板块消减带(岛弧和弧后盆地) 4、板块内部(大陆板块内部和大洋板块内部洋岛)
按板块碰撞作用分类: 1、碰撞前;2、同碰撞;3、晚碰撞;4、碰撞后
按大陆边缘性质分类:
1、活动大陆边缘
2、被动大陆边缘
??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3344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应用高场强元素和Th对玄武岩的形成构造环境进行判别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3355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Hugh R. Rollinson.1993. Using Geochemical Data:
河南理工E大va学l-u机a械tio与n动, 力Pr学e院sentation, Interpretation.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2255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2.2进行岩石分类
Zr/Ti acts as a proxy for Si
碧玄岩 副长石岩
Nb/Y acts as a
proxy for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total alkalis.
2266
5.微量元素的示踪意义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2009-03-06 18:42大陆边缘是指大陆与大洋盆地的边界地。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陆隆以及海沟等海底地貌-构造单元﹐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延伸千余至万余公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

它现代分布于各大洋周围﹐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分布在古大陆与已经消失的古大洋之间的边界地带。

大陆边缘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

其邻接的大陆和洋盆属同一板块,由大陆架﹑大陆坡和陆隆所构成。

无海沟发育。

它在大西洋周围最先被详细研究,故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地貌上它以具有较宽的大陆架为特征﹐大陆架宽30~300公里﹐与大陆坡之间坡度转折点在极区深达600米,在赤道不超过100米﹐大陆坡坡度为0.2°~0.04°,其下为坡度略小于0.01°的宽80~500公里的陆隆。

大陆架实际上是非常厚的巨大沉积体的表面,它们形成于稳定持续的沉降构造环境中,而且极少经受变形。

大陆坡的坡脚沉积层厚达5公里,这是由于大陆坡的基底沉降,沉积物填入所形成的。

大陆坡上分布有很多海底峡谷,它们把大陆坡的沉积物输至陆隆和深海盆地。

陆隆主要由浊流和等深流的沉积楔所构成。

被动型大陆边缘是最初大陆裂谷的所在地,因此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和地堑地垒等伸展构造发育在沉积物和基底中。

这种大陆边缘常常切断邻近的大陆上的较老的构造。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侧﹑印度洋西北侧﹑澳大利亚周围﹑南极洲周围,白令海阿拉斯加大陆边缘﹑鄂霍茨克海的西伯利亚大陆边缘﹑日本海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大陆边缘﹑东海和南海的中国大陆边缘。

[编辑本段]【活动大陆边缘】也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汇聚大陆边缘等。

其陆架狭窄,陆坡较陡,陆隆被深邃的海沟所取代。

地形复杂,高差悬殊。

与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漂移着的大陆的后缘相反,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去形成岛弧,其弧后一般为过渡壳(可有洋壳出现),更远为大陆块。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时,把洋中脊的横断裂解释为由于洋中 脊不同段扩张速度不同造成
B--Wilson(1965)认为与中脊同时形
成,其生成历史可追溯到大陆破裂的裂 谷阶段。当岩石圈扩张破裂时,断裂沿
循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展布
极不规则,可形成锯齿状断裂。 在大洋拉开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 平行于板块运动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 换断层。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

初二地理大陆边缘类型分析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通常由大陆边缘地质构造与地形特征共同组成。

根据地理学家的研究,初二地理可以将大陆边缘分为三种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三种大陆边缘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也称为构造活动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相互碰撞,产生火山活动与地震的地区。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海洋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区,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汇区域。

主动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频繁。

当两个板块碰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会被迫下沉到地幔深处形成海沟,而另一个板块则被挤压和抬升形成山脉。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也经常发生,由此经常伴随着强烈的地质灾害。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环”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动大陆边缘。

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又称为边界型大陆边缘,是两个地壳板块经过长期的相互滑移而形成的。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板块边界处的断层带,如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是板块之间没有显著的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

相反,板块之间的断层带会出现滑移与伸展,导致地层断裂与地形塑造。

在这种边缘地带,地震活动较为频繁,而火山活动相对较少。

西海岸的美洲大陆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

三、收缩大陆边缘收缩大陆边缘是指两个地壳板块相互收缩、挤压而形成的大陆边缘。

这种类型的大陆边缘常见于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带。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收缩大陆边缘。

收缩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是地壳板块间的挤压与褶皱。

在板块的碰撞过程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到另一块板块之下,形成褶皱山脉。

这种地貌特征常见于碰撞带,伴随着高地、断层和地震活动。

此外,由于板块的挤压,还可能在碰撞带形成火山活动,但相对来说较为罕见。

综上所述,初二地理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和收缩大陆边缘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征。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第十章 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课件

3.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

(1)主动扩张机制
• 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引起的, 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大致有热底辟 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
①热底辟模式
• 大洋岩石圈不断向岛弧之下俯冲,在下潜板块与上 覆板块之间,因摩擦生热作用,温度升高,以致可 能克服粘滞阻力,导致一种高温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物质体——地幔热底辟自俯冲板块上表面浮升。热 底辟的膨胀和浮升可以克服俯冲边界存在的正应力, 从而导致弧后区边缘海盆的扩张活动。
2.主动大陆边缘及构造地质特征
•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 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 以频繁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强烈的造山运动为 主要特征。

基本特征: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 洋向陆倾斜,并逐渐加深,此即贝尼奥夫带;
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
(2)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及构造特征
• 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 陆边缘。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主要由海沟、岛 弧和弧后盆地几个单元组成,常称为沟-弧- 盆体系;

• 从洋侧至陆侧,由下列地貌单元组成:外缘隆 起、海沟、非火山外弧、弧沟间隙(含弧前盆 地)、火山内弧、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或边 缘海盆)等。
二、边缘海的地壳结构及成因模式 1.边缘海的基本特征
有较高的热流值,分布范围大致与海盆的深 水区相吻合; 海盆内浅源地震较少,一般为深源地震; 边缘海是一个主要沉积场所,第四纪以来的 松散沉积物厚度可达1000m; 一般边缘海盆具有对称的地磁异常条带。
2.边缘海的成因

• 边缘海盆地的洋壳性质、张性断裂结构、高 热流值、重力异常值等特征表明,大部分边 缘海盆是由扩张作用形成的。 • • Karig(1971)最早提出,边缘海盆地的张开 是岛弧裂离大陆、向洋侧运移,或岛弧本身 裂开的结果,边缘海盆地中可能存在生成新 洋壳的次级扩张中心。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

二、板块构造要素
1、板块边界类型
1 ) 离 散 板 块 边 界 ( divergent plate boundary)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3) 转 换 边 界 ( transform fault/conservative boundary )
2 ) 聚 敛 边 界 ( convergent boundary)
e
俯冲边界(subduction boundary):由大洋岩石 圈构成的俯冲板块。 ①岛弧—海沟型;②安第斯 型(或山弧—海沟型)。 碰撞边界( collision boundary ):当岩石圈板 块的大洋部分俯冲消减后,两相邻板块的大陆岩 石圈部分发生相对聚敛运动。即相邻的两个大陆 板块之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 岩浆与变质作用、并形成山脉,即板块碰撞带 (造山带,orogenic zone)
岛弧-海沟型 (洋-洋型)
安底斯型(洋-陆 型)
(山弧-海沟)
陆-陆碰撞
聚敛边界类型
3)转换边界
截断大洋中脊的断层是由于自大洋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量不同而 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层,被称为转换断层(transform fault)。 其特点一:大洋中脊轴部两侧随着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大 洋中脊之间的距离并不一定加大;二: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 侧大洋中脊轴部之间的段落上。
7、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地幔对流是驱动机制
Proposed models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plate tectonics. rge convection cells in the mantle may carry the lithosphere in a conveyorbelt fashion. B.Slab-pull results because a subducting slab is more dense than the underlying material. Slab-push is a form of gravity sliding caused by the elevated position of lithosphere at a ridge crest. C.The hot plume model suggests that all upward convection is confined to a few narrow plumes, while the downward limbs of these convection cells are the cold,dense subducting oceanic plates.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

地球大陆边缘构造与板块俯冲带(1)胡经国第一节活动大陆边缘一、大陆边缘概述㈠、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特征根据所属构造环境,大陆地壳可以分为两部分:①、大陆边缘地壳;②、大陆内部地壳。

大陆边缘处于陆壳与洋壳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地壳属于过渡性地壳。

大陆边缘是陆源成因和海洋成因沉积物的交汇处。

陆壳的垂直运动和洋壳的水平运动在大陆边缘同时发生。

这里成为内外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集中地带。

㈡、大陆边缘按构造活动性分类按构造活动性,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活动(俯冲)大陆边缘和被动(张裂)大陆边缘。

1、活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汇聚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火山(岛)弧体系以及海沟-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大陆隆不发育)。

2、被动大陆边缘的结构划分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拖曳型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二、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基本特征活动大陆边缘代表汇聚型板块边界。

它又分为环太平洋型和喜马拉雅型两种类型。

其中,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1、洋侧存在深度达6000米以上的深海沟;洋壳沿着海沟-俯冲带消减,而陆壳则增生加厚。

2、陆侧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紧靠大陆一侧,向深部下插的洋壳板块受热熔融,产生岩浆,导致安山岩质岩浆喷发,形成火山(岛)弧。

3、深部经常有震源深度70公里以上的深源地震发生;海沟底部大洋板块沿震源分布面即贝尼奥夫带下插(向下俯冲),因而地震都沿贝尼奥夫带发生。

三、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分类㈠、按有无边缘海盆地分类按弧后盆地是否进一步拉张破裂并发育成为具有洋壳特征的边缘海盆地,环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以下两种型式:1、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发育有边缘海盆地的、组成西太平洋型沟-弧-盆的型式。

2、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型式该型式即是没有发育边缘海盆地的、组成东太平洋型沟-弧山链的型式,又叫做安第斯型沟-弧系活动大陆边缘。

第二讲伸展盆地及生长构造

第二讲伸展盆地及生长构造

裂陷盆地的构造变换带
一个伸展型断陷盆地往往由 多个由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组 成。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 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断层 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样式, 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 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 侧列式、雁列式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转换带是张扭性斜列式裂陷结构的典 型特征之一,具有分割、过渡一级构 造单元及其内部结构的功能。
地堑( graben)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描述和讨论伸展盆地。 用于描述以近似平行的正断层为边界断层所控制的长而窄 的断陷构造。
扩张活动的演化阶段
地壳张裂到海洋形成分三个阶段:
1、大陆内裂谷阶段 2、原始洋裂谷阶段
3、海洋形成阶段
被 动 型 大 陆 边 缘 发 育 阶 段 示 意 图
大陆类型板块内部的裂陷盆地
(1)伸展型坳陷盆地指地壳 或岩石圈受引张减薄而形成的 碟状坳陷,盆地不直接受断层 控制
(2)陆内宽裂陷盆地。裂陷 盆地是由一系列平行延伸或 分 叉、斜交的地堑、半地堑组成, 裂陷作用发生在很宽阔的地区。
(3)陆内窄裂陷盆地。裂陷 作用发生在比较窄的范围内, 地堑、半地堑呈链状、斜列式 分布,构成平面上的狭长的沉 降带。
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 滑脱型正断层组合
生长断层与油气聚集
绪论 基本概念 基本特征 成因机制 油气聚集 研究方法
基本特征
1)平面特征 2)剖面特征 3)下降盘地层增厚 4)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5)下降盘发育沉积滑动构造 6)下降盘砂层层数增多以及
石油构造分析
第二讲 伸展盆地及生长构造
伸展作用
地壳或岩石圈遭受水平方向的引张力作用,导致其发 生伸展变形和破裂。它可以导致地壳或岩石圈发生大 规模的裂开、断陷和拗陷,形成伸展盆地和与伸展作 用相关的山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与会聚型板块边界相关,是大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消减的地带,代表威尔逊旋回的后期阶段。

火山弧、海沟和贝尼奥夫带(B式俯冲带)三者共生是基本特征。

一般将其划分为:岛弧型[沟-弧(岛弧)-盆型、西太平洋型]和陆缘弧型[沟-弧(火山山弧)型、安底斯型,东太平洋型]。

被动大陆边缘:属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

可承受强烈的沉陷和张裂活动,接受巨量沉积物,是现代地槽区。

基底常见裂谷式沉积,有时有陆相红层、盐类和火山活动等沉积物,向上逐渐出现海相层,并形成海侵序列。

在大规模海相沉积之前,常由裂谷发育(胚胎期)逐步过渡到红海阶段(初始期)。

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唯一区别就是前者有俯冲带,后者无。

这两种边缘都是形容大陆与海的边界,被动大陆边缘后期发展就会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如现在大西洋和陆地相交就是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则是主动大陆边缘。

俯冲带分两种B式俯冲和A式俯冲,前者指海沟,后者指陆陆碰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