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德观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
首先,孔子强调教师身教言传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

孔子本人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他强调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认为只有这样,即使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反之,如果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其次,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不仅教育学生要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而且自身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第三,孔子提倡自省自克,改过迁善的修养方法。

他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要求学生“过,则勿惮改”,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最后,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职责。

他认为教师应尽自己的社会职责,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综上所述,孔子的师德观包括身教言传、立志、自省自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的教师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

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师德观

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师德观
学态度 、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其理论意义在于传承教育精神, 推进教育民主, 完善教学方法。其现实启示是: 促进经师与人
师的统一 , 强调尊重与爱护 的统一 , 实现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
关键 词 : 孔子 ;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师德观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1
文献标 识码 : A
De c . 2 01 6
1 2月
论“ 学而不厌 , 诲 人 不倦 " 之师 德 观
杨 娟 娟
( 信 阳师范学 院 教育科学学 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 孔子“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的师德观, 内涵包括勤奋好学的乐学精神、 实事求是的崇学情怀, 及有教无类的教
练, 追求尽善尽美 。 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地步。他这种学而不倦 的进取精神最终赢得师襄的敬佩。
1 . 2 “ 诲人 不倦 ” 的 内涵 分析
其一 , 有 教无类 的教 学态 度 。孔子 “ 性相 近 , 习相 远 ” 的“ 后 天 环 境差 异 说 ” 为其 实 施 “ 有 教无 类 ” 的教 学
周 礼 中的一 个 问题 . 直 至弄 懂 。
第二 , 实事求是的崇学情怀 。不懂就问、 就学 , 不 随意凭空猜想 , 不 刚愎 自用、 独断专行 。他对弟子讲 “ 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知也” ( 《 论语 ・ 为政》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专为孑 L 子写了一首《 每事 问》 的
诱, 耐心教导 , 最终将其培养成德行兼备之才 。他 曾表 白: “ 爱之 , 能勿劳乎?忠焉 , 能勿诲乎? ” ( 《 宪问》 ) 其二, 因材施 教 的教学方 法 。孔子 遵 循 “ 教 学有 法 , 教 无 定法 ” 的 教 学原 则 , 将 具有 发展 性 、 主体 性 特 征

试论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起到了培养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他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子的看来,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德行高尚: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品德,作为社会的楷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识渊博: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关爱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成长。

敬畏天地:教师应该恭敬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这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忠诚社会:教师应该忠诚于社会,尽职尽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德行和学识,能够关爱学生,尊重自然界和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师职业素质思想对当代当代的教师也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

除了上述五点,还有若干其他的素质也是必要的:责任心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心理素质好: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压力,善于沟通和控制情绪。

专业知识丰富: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精通,能够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师德高尚: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尊重学生,自身品行端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学能力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传授知识。

总的来说,教师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的贡献。

孔子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思想是对当代教师的启迪和指导,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孔子的师德观中,他提出了“为政以德,教学无类”的理念,主张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德行,成为道德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

这一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德行修养,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的作用,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在当今社会,教师的形象和作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社会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塑造。

只有通过自己善行的示范,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德育和品格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教育才能和专业素养。

他认为教师应当有扎实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教育的作用。

因此,在当今师德建设中,教师们也应当注重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孔子的师德观注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涵养人的品德和助力社会进步。

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最后,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和修炼中完善自己,与人为善,以真心待人,与同行交流共进。

在当今社会,教师们也应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

同时,教师们还应当与同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难题,互相借鉴和提升,不断推动师德建设的进步。

综上所述,孔子的师德观对于当今师德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师德观

孔子师德观

孔子就是我国最早的,也就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她在从教的生涯中创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独特的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的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的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的榜样。

当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的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的师德观就是大有裨益的。

1.“仁”就是孔子师德观的哲学基础。

春秋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的斗争此起彼伏的大变革、大转化的时代,也就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的年代。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的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的哲学思想。

她讲的“仁”从《论语》中瞧包括做人的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涵义就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

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的方法,行“仁”的表现,仁与智、能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评述。

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这就就是说,仁就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她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她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

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在她瞧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她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就是“仁德”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的话,可以谓近乎仁德。

她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她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

”意思就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的人。

当学生樊迟问她作为一个人仁德的表现时,她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理论以及人格魅力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钦佩。

在孔子一生中,他所处的社会虽然复杂多变,但孔子却始终站在了人民的角度,走上了教育之路。

他的教育教导不仅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引导,追求“君子之道”、教化人心。

孔子在师生互动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他的师德观对于成就教师幸福起到了现代启示的作用。

一、孔子的师德观孔子认为,作为一位老师,要有崇高的情操、良好的人格、严正的操守,在师生关系中体现出崇高的人品、大爱之德,传达出真理、道德、美德,引领学生在道德、学业、思想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

(一)孔子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孔子认为,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敬、相互关怀的情感联系,这是教育的基础。

孔子曾经说:“行己有耻”,教育者要先做好自己,才能够学生做到更好。

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让自己成为受学生尊敬的指导者和朋友。

孔子提倡情感交流,让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领学生成长。

(二)孔子强调教育就是“以德育人”孔子提倡的是以德育人,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一位。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先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必须有一个德行高尚的引导者来进行引领。

老师作为一个道德榜样,必须身体力行,做到言传身教慷慨激昂,使学生被感动、被感染、被启发。

(三)孔子强调“诚信”教育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和实际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来示范诚信,让学生了解到诚信的大义,学会诚信、尊重、宽容等品德,塑造出良好的人格。

二、现代启示:孔子的师德观对于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意义(一)加强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教师应该以孔子为榜样,注重精神上的交流和探讨。

应该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学生是人,并非机器,不仅要关注到他们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友谊。

师德随笔:从《论语》中悟师德关于师德的论语

师德随笔:从《论语》中悟师德关于师德的论语

师德随笔:从《论语》中悟师德关于师德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提出了许多关于师德的
观点。

以下是从《论语》中得出的关于师德的一些论点:
1. 仁爱之道: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经历的,不应该施加
给他人。

作为师者,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正确成长。

2. 以德为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即只要学生肯学,不论贵贱、智愚,都应给予
教育。

师德在于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来影响学生,成为榜样。

3. 善于教导: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指出喜欢好色的人应该喜欢德行,即师傅应该善于教导学生德行,引导他们向善向上。

4. 知识为基础: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学习的目的在于时时刻刻
地去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作为师者,应该不断学习进步,并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5. 有责任感: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要有思考,有责任感。

作为师者,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思考、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的来说,《论语》中强调师者应具备仁爱之心、以德为师、善于教导、有责任感,
以及与学生共同学习、思考与进步的态度。

这些观点对于塑造良好的师德有着重要的
参考意义。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丨重温孔子的6句话 尊师道 敬师德 念师恩

教师节是一个向教师致敬的节日,也是一个重温尊师道、敬师德、念师恩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尊师道的思想,重温孔子的六句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孔子对师德的高度尊重和崇敬。

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智慧还是品德都是值得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对象很广泛,而老师是首要的学习对象。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管处境如何,都要学会尊师重道。

2.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温故知新。

温故是指继续研读经典,不断领悟其中的智慧;知新是指不断关注时事,学习新知识,保持头脑灵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停止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师”。

3.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强调的是要以乐学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乐于学习的人,喜欢学习,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除了要有知识的储备和热爱学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4. 孔子曰:“不耻下问,才生学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敢于问问题。

作为老师,更是如此。

老师要不耻下问,虚心求教,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颗虚心求学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5.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强调的是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

对于老师来说,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和智慧。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要有一种不懈的奋斗意识,同时也要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的勇气。

6. 孔子曰:“教书不传,父子之间,礼义不传。

”这句话强调了老师的责任与担当。

老师是学生的启蒙者,是社会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热爱学生,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是我国最早地,也是最有影响地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从教地生涯中创立了系统地教育思想,为后来教育事业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作用.其独特地师德观,成为后世为师者地指导思想,其身体力行地师范行为,成为后来为师者地榜样.当今我们在新地历史条件下,研究孔子地师德思想,为我们确立新地师德观是大有裨益地.
.“仁”是孔子师德观地哲学基础.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群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宫室内部新权与旧贵争夺权力地斗争此起彼伏地大变革、大转化地时代,也是百家争鸣、观念更新、人才倍出地年代.作为伟大地思想家孔子耳闻目睹了这种‘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缺乏人伦道德地状况,提出了崭新伦理学说,即“仁”地哲学思想.他讲地“仁”从《论语》中看包括做人地全部规范,诸如:忠、恕、考、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那么,“仁”地最根本地涵义是什么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从这种观念出发,孔子对施“仁”地方法,行“仁”地表现,仁与智、能地关系进行了精辟地评述.孔子在《论语》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这就是说,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脚,要使他人也站得住脚;自己要行得通,要使他人也行得通,能够从身边拿一件事作例子,推广开去.可以说是实行仁德地方法了.在他看来对于一个愿意学习地人,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他认为如下表述就接近于“仁”或是“仁德”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都具有地话,可以谓近乎仁德.他还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主,泛受众,而亲仁.”意思是,年轻人在爹娘面前,得孝顺,与兄长处,得敬爱,说话得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友
爱大众,亲近仁德地人.当学生樊迟问他作为一个人仁德地表现时,他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日容貌态度要端庄,办事情严肃认真,为别人做事要诚心实意.这几项,即使去到边远地区,后进部落也是不可丢弃地.学生子张问孔子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诲,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仁就是庄重、宽厚、诚实、勤劳、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地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地任用,勤劳工作就有成绩,慈惠就能很好使唤别人.为了捍卫仁,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豁仁有杀身以成仁”.并提倡面对仁德之事,要争先恐后,“当仁不让于师”.他深刻地认识到仁德与学业地关系,他认为确定了高尚地道德目标,就能激发学习地动机;有远大地学习志向、端正学习态度,就能把学习推向前进.不然,就会造成“智及之,仁不能之;虽得之,必失之”地结果,即凭着增进学业和智慧而得到地东西,如果没有用高尚远大地理想和德行来保持和发扬它,就是得到了,也一定会丧失,不会内化为自身地聪明才智;反之,如果人不能学习,不但不能真正形成优良地品德,就是已有好地品德,也会丧失.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出狂.”大意是即使爱好仁、知、信、直、勇、刚等道德品质,也会因不好学,而产生愚、荡、纹、乱、狂等流弊.因此,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徙,闻善不能改”地人感到忧虑.孔子地“仁”学思想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涵义就是“尚贤”.“尚贤”就是注重个人地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要论其出身高低微贱.因此,他提出“学而优则仕”,孔子所说地优,不仅是学习知识方面成绩优秀,而且是德、识能力等方面地表现.在《论语•子路》篇中记载了他这样地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他告诉人们即使读过三百篇诗经地人,把政务交给他,完成不了,叫他出国办外交,又不能独立应酬和谈判,这样,即使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如何才能有仁德思想,孔子赞称这样地说法:“君子学道则爱人”,他认为人可以把“道”地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地这种仁德地思想,在他地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孔子地师德观地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人生地最高境界,仁是他
最高地道德原则.由此,在他地教育思想中充斥着“仁爱”思想,在他地教学过程中饱含着“仁爱”地教学实践活动.
①在教育对象上,第一个提出了“有教无类”地“仁爱”思想.孔
子“有教无类”地教育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地格局,使广大地自由民得到受教育地资格.为了使那些经济上并不富裕地人得到教育,他提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即“只要主动给我一点见面礼,我就不会不教他地.”他地这一思想充满了“爱人”地仁德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地具体表现,他要用自己拥有地知识、道德人格及能力去影响别人成为一个高尚地人,有道德地、有知识、有能力地人.这也是他“有教无类”地目地.在“有教无类”这种“仁爱”教育思想地指导下,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地局面.其弟子中有贵族出身地孟懿子、南宫歇叔,有“居陋巷”地颜回,“贱人”之子子张,父亲种瓜地曾参.他不嫌弃无文化地“鄙主”,不拒绝“难与言”地童子.在年龄上有比他小四岁地秦高,也有比他小五十三岁地公孙宠.在地区上,不仅有鲁国地,还有卫国地子贡,卞地地子路,陈国地
有南方吴国地言偃等.在德行上,有颜回、闵子骞那样德行较高地人,也有坐过牢地公
冶长,在性格上,有欲望多地申枨、愚笨地高柴、迟钝地曾参、偏激地孙师、鲁莽地仲由等.②在教学态度上,始终坚持“诲人不倦”地乐道精神.
诲人不倦地乐道精神,是孔子对学生仁爱地又一种表现.为了教好学
生,他倾心于每个学生,把所掌握地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论语》中曾不止一次地记载了孔子对弟子地教学态度.“子曰: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意为:他们这些学生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没有任何隐瞒,我没有一件言行能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地为人.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在培养学生地过程中,坚持身体力行地示范精神.孔子从来
主张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空许愿.他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自己也能做到身体力行.如要学生“崇德”,他自己首先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他要弟子们努力学习,自己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奋发,起到示范地作用,表现了他对弟子地仁爱之心.
④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观察掌握学生地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中善于分析他所教育对象地性格、才能、兴趣、特点,然后再进行施教.他准确地分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看到“师也过,也不及”地特点.当几个学生一起来到他身旁时,他能清楚地说出:“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他正是在了解学生地基础上对他们施行恰如其分地教育.如对一个仁字地解释,回答颜回是“克己复礼”,回答司马牛是“其言也”,回答仲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如在对“闻斯行诸”地问答中,极力鼓励平日畏缩不前地冉求“进之”,教育平日不加思索勇于行动地子路,不要轻举妄动.孔子之所以能因材施教,是他
对学生关心备至地仁爱思想地表现.孔子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地
另一个方面地表现是,能够耐心而恰如其分地启发教育学生.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有了学习地要求后,去打开他地心扉;在他对问题考虑差不多地时候,再对他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这样,学生得知一点后,便能联系到许多点,而不是孤立地在读书、硬记忆.孔子这种充满爱心地教育方法,深得学生们地敬仰.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⑤
为了掌握真知灼见发愤学习,为学生做出勤学、勤思、多闻地示范.在
学习态度上孔子从来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只有那种以学为乐地人才能学业有成.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他提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是一种必要地学习方法.他钻研知识竟达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地程度.这种精神所表现出地是孔子求知地品格,但在这种品格地背后,其动力因素就是一颗火热地热爱教育事业地心,一颗热爱学生地心.
.用仁爱之心和谐师生关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
必须具备地条件.孔子对弟子从来严格要求,关心备至.他不仅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地增进,而且也很关心学生们地生活与健康状况.他看到他地学生闵子骞、子路、子贡较好地表现感到由衷地高兴,厚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专程去看望.颜渊、子路死后他非常悲痛.他和学生有深厚地情谊.他曾说过,自从得了颜,学生们更加亲密;自从得了子路,再也没人敢骂他了.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意即爱学生能够不勤劳吗?忠于学生,能够不教诲他们吗?他批评弟子们时很注意分寸和方法.如当批评子路弹
瑟“奚为于丘之门”后,一些弟子便不敬爱子路了,于是他又当着大家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说他弹地不是很不好,而是不很好,在弟子中为子路挽回了面子.他平易近人地态度,诚恳关切弟子们地生活,不仅为他地学生所敬重,而且也为后世处理师生关系做出了典范.孔子所创立地师德
观,充满了仁爱地哲学思想,正如他地学生子贡所赞颂地那样:“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他高尚地师德,不仅是过去为师者学习地榜样,也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地教育工作者地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