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传统相声的表演解析
相声语言特点探析

相声语言特点探析【摘要】相声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是以语言为主的喜剧说唱艺术,相声的语言,诙谐风趣,通俗易懂,生动明快,朴实含蓄,灵活多样,出其不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悦耳、回味无穷。
【关键词】相声;语言特点;探析相声是一种“说”的艺术,以对口相声为多见,甲、乙两个演员一方为逗哏,另一方以捧哏,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来与观众直接交流。
它以其幽默的表现方式和犀利生动的语言,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1.相声语言的诙谐风趣相声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曲艺形式。
其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诙谐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悦耳,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或“包袱”常使人久久难忘。
相声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流畅,活泼犀利而又幽默含蓄。
相声的语言是艺术化的口语,是生活化的文学语言。
幽默不仅是相声内容的特点,也是相声语言的特点。
它是一种“笑”的艺术,以幽默讽刺见长,以“笑”为武器夸张地反映生活;。
幽默是相声的生命,没有了笑声,相声也就无从谈起。
如:有一相声段子说一个神父在打高尔夫球,一个修女在旁边观看,第一杆打偏了,神父骂道:“tmd,打偏了!”又打,神父又骂:“tmd,又打偏了!”修女说:“你做为神父说脏话上帝要惩罚的。
”话音刚落,只听一个霹雷把修女给劈死了。
神父纳闷了:为什么骂人的是我,而劈死的是修女呢?这时只听天空传来上帝的声音:“tmd,我也打偏了!”神父三次打偏在情理之中,上帝打歪却在意料之外,而上帝的脏话更是出其不意,从而幽默效果自然的迸发。
2.相声语言生动明快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忌讳抽象笼统,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
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相声和评书有一点相通,即不论叙述故事、摹拟人物都要身临其境真有其事一样,说龙龙飞,说凤凤舞,把生动具体的动态形象,用语言摆在观众面前。
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幽默的解读是个侦测、发现和消解的过程。
欣赏相声需要花功夫、需要发现,仅仅看表演是不够的。
被激活了的图式也可能随时会被后来输入的声音信息所改变。
换句话说,有了已经被激活了的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相声所要表达的言语幽默。
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的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解读其中的内容图式。
标签:传统相声言语幽默内容图式引言在相声理解时,听众一点一点地接触到相声的内容。
通过图式理论,我们知道在处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按以前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办事。
背景知识对于相声理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什么,不说什么,也是受文化规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愿意和实际需要。
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受文化制约的。
在一个文化群体里被认为是合适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可能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就是应当避免谈及的。
相声,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形式,它的主题应该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理解相声不完全依靠于听众的语言知识。
听众对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不能确保他们一定能够听得懂整篇相声,还需要有一定量的经验和文化知识。
这就是为何有些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仍然听不懂相声的原因。
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償听众在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辅助听众理解相声中传达出的幽默信息。
相声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为听众提供方向,以便于听众能够从以前所获取的知识中构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图式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
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礼俗,饮食,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对相声中的内容图式进行分析。
一、礼俗用语中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礼俗的文明古国,并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
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礼俗用于的使用。
相声虽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约的礼俗用语,主要表现在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吉祥语,禁忌语和角色用语。
中国传统文化相声介绍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声通常由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个人被称为“说书人”或“逗哏”,另一个人被称为“捧哏”或“捧书人”。
相声表演的形式多样,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相声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历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相声的语言幽默风趣,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常常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
相声的艺术特点是语言幽默、表演夸张、节奏快慢相间、情感丰富、形象生动等。
中国传统文化相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8 传统相声的表演

瓢把儿
• 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成分。
• 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葫芦或木头制 成,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瓢应是半葫芦状的。把儿,名词, 指手拿握的位置。瓢把儿,指瓢的捏握端。
《劝架》的“瓢把儿”
• 这叫“热炕诗”一首。您说这值当的打架吗? 一个要在炕头上睡, 那 老婆没让, 就因为这么点事吵起来啦。我想这老婆也不对, 你就让他在 炕头上睡不完了吗, 他不是外人。在生活中, 这个吵嘴打架那是很容易 发生, 也并不奇怪, 但是通过两方的对话, 这里边存在着可笑的因素, 也就是我们相声的素材。相声是个喜剧形式, 是搞语言艺术的。为什 么大家都爱听相声呢? 因为相声是逗乐的。那么, 相声中笑料由什么 地方来的呢? 笑料来自生活当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一天二十四 小时内随时都能发生可笑的因素, 经过相声演员加工编写, 就成为一段 相声节目。
•
“瓢把儿”贵在少而精, 如能作到一笔带过, 当然再好也不过了, 然而, 有些相 声“垫话”与“正活”不是内容上一脉相承, 而是拧着,“瓢把儿”能否作到 “少而精”, 就得看演员的功力了。 如“垫话”《顺情说好话》的结尾是这样的: 乙 我有六个儿子。 甲 好哇! 一个儿子一天给你两块钱, 一天就十二块钱, 好哇! 乙 好什么呀, 死了五个啦! 甲 好哇! 乙 还好哪? 六个儿子剩一个了, 还好哪? 甲 你不懂呀! 常言说得好:“好儿不用多, 一个顶十个。” 乙 咳! 这一个儿子也没落住。 甲 怎么没落住啊? 乙 前些日子我们家里着火啦, 烧在里头啦! 甲 好哇! 这您过得可旺盛啦! 乙 还好哪! 我们都家败人亡啦! 甲 好啊, 那您就干净啦! 乙 像话吗?
卖: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
• 卖,在相声表演中,前辈人是针对演员艺术创作的态度 提出来的。那时,他们常说,观众花钱是来买演员的艺术, 演员应该“卖力气”表演,对得起观众。一些有名望的相 声表演艺术家,非常瞧不起表演时 有的演员表演“游懈”,不是假“戏”真做,而是随随便 便象闹玩似的。还有的是“人来疯”,看观众的多少表演。 如果观众来的多,段子又对观众的口味,就想露一手,恨 不得把所有的包袱全使上,分外卖力,一旦发现是半堂座, 就没有那么大精神表演了,留偷手,草率从事,搪塞观众。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表演为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1.《狗咬吕洞宾》吕洞宾是道家八仙之一,相声中常以他的形象来开场。
这个段子讲述了一只狗咬了吕洞宾的故事,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让观众捧腹大笑。
2.《卖拐》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卖拐的人如何用巧妙的手法骗取路人的钱财的故事。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演员们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3.《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段子讲述了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的情景,她对园中的景色和建筑感到非常惊讶和好奇。
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将刘姥姥的喜悦和惊讶表现得淋漓尽致。
4.《卖油翁》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卖油翁如何用巧妙的手法骗取顾客的故事。
演员们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让观众捧腹大笑。
5.《黄粱梦》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为了官员,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演员们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6.《二进宫》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人两次进宫的故事,第一次是误入皇宫,第二次是被皇帝召见。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演员们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让观众捧腹大笑。
7.《卖马》这个段子讲述了一个卖马的人如何用巧妙的手法骗取顾客的故事。
演员们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让观众捧腹大笑。
8.《打灯谜》这个段子讲述了一群人在灯谜会上猜灯谜的故事。
通过对话和动作的配合,演员们将这个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每个段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俊不禁。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带给观众欢乐和娱乐,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希望相声这一艺术形式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喜爱。
单口相声 方法

单口相声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通常由一个演员独自表演,通过讲述幽默的故事、笑话或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来吸引观众。
以下是一些单口相声表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 选题与构思:选择有趣、贴近生活的话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社会现象,或者是对名人、事物的模仿。
构思时要考虑如何将这些话题编织成引人发笑的故事。
2. 故事叙述:单口相声的故事叙述要有吸引力,要能够让听众产生好奇心,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同时,故事要紧凑、逻辑清晰,避免拖沓和重复。
3. 包袱与笑料:包袱是单口相声中最重要的笑料,是指在故事中设置的悬念、反转或者是对某个事物的双关、讽刺。
包袱的设置要自然,不能生硬,要在听众意想不到的时候给出,才能达到最好的笑效。
4. 语言运用:单口相声的表演者需要擅长运用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的控制,以及各种方言、口音的模仿。
此外,恰当的拟声词和夸张的形容也是增加笑点的重要手段。
5. 表情与肢体动作:虽然单口相声主要依靠语言来表演,但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表演者的幽默。
6. 互动与反馈:单口相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需要观察听众的反应,适时与听众互动,比如提问、邀请听众上台等,这样可以增强
与听众的联系,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7. 结尾:一个好的结尾能够使整个单口相声画龙点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可以是对故事的总结,也可以是一个突然的反转或者是一个寓意深刻的笑话。
练习单口相声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通过不断的演出和观众的反馈,表演者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
相声中的十大规矩

相声中的十大规矩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幽默、夸张、夸张、夸张的表现手法,讲述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引人发笑。
在相声中,有着十大规矩,这些规矩不仅是相声表演的基本准则,也是相声艺术的精髓所在。
第一条规矩是“开场白要有头脑,笑话要有分寸”。
相声的开场白是相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有头脑,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相声中的笑话也要有分寸,不能过于低俗或过于冷淡,要符合观众的口味。
第二条规矩是“说话要有技巧,动作要有节奏”。
相声表演不仅要有精湛的口才,还要有优美的动作,这些动作要与话语相呼应,形成一种优美的节奏感。
第三条规矩是“语言要有文化,情感要有温度”。
相声表演中的语言要有文化内涵,要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情感也要有温度,要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灵。
第四条规矩是“表演要有特色,形象要有个性”。
相声表演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够与其他相声表演区分开来。
同时,表演者的形象也要有个性,要能够让观众记住自己。
第五条规矩是“节目要有亮点,段子要有高潮”。
相声表演中的节目要有亮点,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同时,段子也要有高潮,要能够让观众捧腹大笑。
第六条规矩是“语言要有幽默,表情要有趣味”。
相声表演中的语言要有幽默感,要能够让观众感到开心。
同时,表演者的表情也要有趣味,要能够让观众感到愉悦。
第七条规矩是“节奏要有变化,情绪要有起伏”。
相声表演中的节奏要有变化,要能够让观众感到新鲜。
同时,情绪也要有起伏,要能够让观众感到激动。
第八条规矩是“语言要有节制,动作要有规律”。
相声表演中的语言要有节制,不能过于冗长。
同时,动作也要有规律,要能够让观众感到舒适。
第九条规矩是“表演要有互动,观众要有参与”。
相声表演中的表演者要与观众进行互动,要能够让观众参与其中。
同时,观众也要有参与感,要能够与表演者产生共鸣。
第十条规矩是“表演要有收尾,笑声要有回荡”。
相声表演中的收尾要有力度,要能够让观众感到满意。
同时,笑声也要有回荡,要能够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相声中的十大规矩

相声中的十大规矩相声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言传身教、滑稽幽默、传递人生哲理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而在相声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
下文将会对相声中的十大规矩进行介绍。
第一、相声需要有故事情节相声讲述的情节需要有故事性,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而在情节中,语言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趣味性、生动性,能够引起观众笑声。
第二、要注重儒雅的表现方式相声表演中需要有大约95%的恰当谦虚,而且要注意表现出儒雅之味,不刻意追求讨好表演。
第三、需要有深度相声表演需要有深度,因此,相声演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通过潦草勾勒而不落俗套的描述,达到文化内涵与娱乐价值的完美融合。
第四、需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相声表演中语音语调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要做到字正腔圆,也需要把握好语音语调,通过运用语音和声音情感,将相声表演得淋漓尽致。
第五、不能追求畅销相声表演不能仅仅追求让人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能只追求畅销,而需要注重精深、高雅、幽默的表演形式,真正传递艺术的内涵。
第六、需注意切入点相声表演需要注意切入点的掌握。
切入点是引领观众们进入情节主旨的点。
如果切入点不好,情节就显得毫无意义。
第七、不要追求口号、夸张、庸俗相声表演中不能太过于依赖口号、夸张和庸俗的表演形式,需多维护和传递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八、讲究和谐陶冶相声表演不应追求快节奏、震撼效果,而更应注重表演的陶冶功能,通过说笑,去帮助人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让心灵得到和谐。
第九、不做暴力表演在相声表演中,暴力表演将会给观众带来严重的负面评价,弄巧成拙,将表演带偏了方向,得不到肯定,这一点需要相声演员引以为戒。
第十、需有自己的特色相声演员需要通过自己的灵感和才华,去攒积经验和积累生活阅历,发掘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相声表演。
以上是对相声中的十大规矩的阐述,每一个规矩都对于相声表演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规矩传承拥有者千百年,使得相声表演得以一次又一次的演变,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瓢把儿”贵在少而精, 如能作到一笔带过, 当然再好也不过了, 然而, 有些相 声“垫话”与“正活”不是内容上一脉相承, 而是拧着,“瓢把儿”能否作到 “少而精”, 就得看演员的功力了。
• 如“垫话”《顺情说好话》的结尾是这样的:
• 乙 我有六个儿子。 • 甲 好哇! 一个儿子一天给你两块钱, 一天就十二块钱, 好哇! • 乙 好什么呀, 死了五个啦! • 甲 好哇! • 乙 还好哪? 六个儿子剩一个了, 还好哪? • 甲 你不懂呀! 常言说得好:“好儿不用多, 一个顶十个。” • 乙 咳! 这一个儿子也没落住。 • 甲 怎么没落住啊? • 乙 前些日子我们家里着火啦, 烧在里头啦! • 甲 好哇! 这您过得可旺盛啦! • 乙 还好哪! 我们都家败人亡啦! • 甲 好啊, 那您就干净啦! • 乙 像话吗?
定场诗举例
“热炕诗”
• 十冬腊月大雪降, • 老两口子争热炕。 • 老头儿要在炕头睡, • 老婆儿就不让, 不让, 偏不让。 • 老头儿说:“是我拾的柴。” • 老婆儿说:“是我烧的炕。” • 老头儿拿起来掏灰耙, • 老婆儿抄起擀面杖。 • 老两口子乒登乓当打到大天亮, • 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传统相声《三吃鱼》的开头《西江月》
• 远看忽忽悠悠, • 近瞧飘飘摇摇, • 也不是葫芦, 也不是瓢, • 在水里一冲一冒。 • 这个说像足球, • 那个说像尿泡, • 二人打赌到江边瞧, • 原来是和尚洗澡!
刘宝瑞定场诗
• 六月三伏好热天,京东有个张家湾。 • 老两口子当院正吃饭,来了个苍蝇讨人嫌。 • 这个苍蝇叼走一个饭粒儿,老头一生气就追到四川。 • 老婆家中守了仨月,书没捎来信没传。 • 请了个算卦的先生来占算, • 先生说:按卦中断——老头这趟是伤财、惹气白赔路费钱!
定场诗
• 马瘦毛长蹄子肥, • 儿子偷爹不算贼, • 瞎大爷娶个瞎大奶奶, • 俩人过了多半辈子, • 谁也没见过谁 !
瞎话
• 腊月三十月当空, • 树梢不动好大的风, • 倒把磨盘刮得满街跑, • 倒被鸡蛋撞了个大窟窿, • 鸡蛋碎了钉子钉, • 磨盘碎了拿线缝, •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 • 苍蝇生孩子养了个大狗熊。
瓢把儿
• 是“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成分。
• 瓢,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葫芦或木头制 成,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瓢应是半葫芦状的。把儿,名词, 指手拿握的位置。瓢把儿,指瓢的捏握端。
《劝架》的“瓢把儿”
• 这叫“热炕诗”一首。您说这值当的打架吗? 一个要在炕头上睡, 那 老婆没让, 就因为这么点事吵起来啦。我想这老婆也不对, 你就让他在 炕头上睡不完了吗, 他不是外人。在生活中, 这个吵嘴打架那是很容易 发生, 也并不奇怪, 但是通过两方的对话, 这里边存在着可笑的因素, 也就是我们相声的素材。相声是个喜剧形式, 是搞语言艺术的。为什 么大家都爱听相声呢? 因为相声是逗乐的。那么, 相声中笑料由什么 地方来的呢? 笑料来自生活当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一天二十四 小时内随时都能发生可笑的因素, 经过相声演员加工编写, 就成为一段 相声节目。
• 相声的垫话很重要、比如你这段相声接上一场的节目、上 场的节目很“火”,观众的情绪还没平静下来,你上去之 后如果不说几句即兴垫话、开门入活,观众一下子听不进 去,还在议论或想着上一场的节目,那么你演的再好也不 行。所以垫话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垫话的形式
• 垫话可以是韵文的,称作“定场诗”,也 可以是非韵文的。
传统相声《开粥厂》的“垫话”
• 甲:听您说话这口音像北京人哪? • 乙:对啦! 我是京里人。您贵处是哪儿? • 甲:您听说京西有个“馒头包”, 我是那儿的人。 • 乙:您是馒头包! 那咱们哥俩一样。 • 甲:您也是馒头包? • 乙:我是糖三角。吃上啦! • 甲:不! 我是京西“人头狗”。 • 乙:我“把上弦”。钟表呀! 这不是乱弹琴嘛! 京
• 上面的“垫话”是讽刺胡吹乱捧、逢迎拍马的, 如果“正活”是《开 粥厂》, 入活就容易些, 但, 若接着是文哏的《八扇屏》, 入活就困难 些, 要看演员的功夫。
颠倒诗
• 南北的大街东西走, • 十字街头人咬狗, • 捡起狗来砍转头, • 倒叫砖头咬了手, • 有个老头才十九, • 喝着藕,嚼着酒, • 这段相声就最后这句是实话, • 再上来的肯定比我丑。
非韵文垫话
传统相声《吃西瓜》的“垫话”
• 不易, 哪行也不易! 就拿我们说相声的说呀, 俩人好办, 一 个装傻,一个装机灵, 俩人背道而驰, 说着说着, 您就乐啦! 实在不成啊, 俩人来了, 装不认得, 这个问那个: “贵姓啊?” 那位说:“不敢, 贱姓刘。”“您才来呀?”“我来了会儿 啦。”“我怎么不认得您呀?”“没人给介绍。”这是俩人。 一个人不成, 一个人我自己问我自己:“我贵姓啊? 我不敢, 我贱姓张。我早来啦? 我来了半天啦。我怎么不认得我 啦?”这我怎么活来着!
西 有个门头沟。
• 甲:对啦! 艺术家张寿臣曾经指出:“在相声前场是京韵大鼓, 唱的 是《三国》段———《单刀赴会》, 观众听《单刀赴会》, 精神 全聚在这儿, 容等《单刀赴会》唱完, 演员下场, 这时候儿相声 演员上场啊, 观众的精神还在《单刀赴会》那儿, 要是一开始就 说相声, 没法把观众的精神集中过来。那怎么办呢? 有办法: 还 接前场的大鼓———随观众的心气呀。观众正听《单刀赴会》 入了神啦, 换上相声, 还是说《单刀赴会》这段事, 正迎合观众 的心理, 说来说去,‘叭’, 找一个‘包袱儿’, 一响, 观众把大鼓 《单刀赴会》那碴儿忘了, 这时候儿入活呀!”
传统相声的表演
传统相声的结构
• 一段传统相声常常由“垫话”、“瓢把儿”、“正活”、 “底”构成。
• 当然, 一段相声不见得是上述四种成分齐备,“垫话”和 “瓢把儿”有时可以略掉, 但,“正活”和“底”是必不可 少的。
垫话
• “垫话”,就是开场白。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作用是一 样的,就是招揽观众,稳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