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2、乡学(设在地方) 地方乡学有四学:校、序、庠、塾。《礼记· 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字之误)有序, 国有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管教育,教育内 容包括德、行、艺三方面。
《周礼· 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 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5万年—BC21)
1、母系氏族的公社阶段的教育:(5万年—5千年)
我们仅以半坡文化为例来说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 育情况。宅是公共活动的场所,周围的小房子的房门都 齐向大房子。这座大房子是氏族成员在此举行氏族会议、 节日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场所,它还是老人教育孩子的 场所,可见这座大房子的所有活动都起着重要的教育作 用。母系氏族公社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社会传统习 惯教育,主要是在这种公共场所中进行的。可见此时教 育的内容增加了场所也相对稳定了。
夏朝文字:二里头陶文 (1952年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 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 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 考古学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文化。
成都双流发现4千年前 夏朝民居遗址 (2007 年发掘)
二、商代的教育(BC16—BC11)
商朝的统治长达600余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在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古籍 中有关商代的学校的记载,比夏代更加丰富更加详尽。 除了继承了前代的“庠”、“序”外,又有“学”、 “瞽宗”等名称。从甲骨文的大量记载来看,商代的 “学”或“瞽宗”已经发展成为真正的教学之地了,它 标志着我国学校的正式形成。
四、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
生产劳动教育
生活习俗教育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统考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统考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资协会,改国子学为: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B马礼逊学堂8.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件政策是: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C学、问、思、辩、行17.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D“学其事”18.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9.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B福州电气学塾20.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4.嵇康在批判经学教育的同时,创立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5.朱熹把人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6.1898年由经元善集资,并得到中外人士赞助,设“经正女学”于上海城南桂墅里,此为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女子学堂,7.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了“《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8.西周学校的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系统,9.汉武帝即位后,断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唯一指导思想,10.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11.朱熹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读书经验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1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关系二十八年(1902年)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13.外国传教士1839年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这是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4.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泮宫”15.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记》17.韩愈《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1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1866年12月,奕诉等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讲习化学、天文、数学等,20.西晋时创设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立高等学府的开始,三、论述题1.评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免费下载】中国教育简史

【免费下载】中国教育简史

二、倡古文 三、振师道 第六节 中外教育的交流 一、中日教育 二、中朝教育 三、中印教育 第三编 宋至清中叶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 宋明教育思潮(上)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振兴道统 二、天理权威 三、道德修身 第三节 理学教育的方法 一、 立志 二、 居敬 三、 读书 第十一章 宋明教育思潮(中) 第一节 功利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功利思潮的发端 二、功利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理在事中 二、才贵适用 三、百家之学 第三节 功利教育的方法 一、讨论 二、游历 三、质实 四、创发 第十二章 宋明教育思潮(下) 第一节 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心、理合一 二、知、行合一 三、本体之乐 第三节 心学教育的方法 一、悟通 二、循真 三、磨练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教育简史》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第二版 2007 年 7 月第六次印刷
目录 前言 修订版记言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一节 教育与生存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节 教育与发展 一、原始宗教的教育功能 二、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字 一、语言的发展 二、文字的产生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建立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射御之教 二、礼乐之教 三、书数之教 第三章 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 第一节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 一、官学衰落 二、学术下移 第二节 士与私学 一、士阶层的崛起 二、私学的发展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 一、稷下学宫 二、诸子百家 第四章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 第一节 孔丘、孟轲、荀况与儒家学派 一、教育作用论 二、贤士教育论 三、六艺教育论 四、教育方法论 五、后期儒家的教育理论 第二节墨翟与墨家学派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标准答案《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作者:————————————————————————————————日期:2《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B“明其理” C应科举D“学其事”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6.西周时期教育主要特征为……………………………………………()A.政教一体,学在官府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A. “存天理,去人欲”说B. “致良知”说C. “教为圣人”说D. “知行合一”说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B.修己以安人C.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D.学而优则仕9.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A. “生活即教育”B.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C. “主动”、“习行”D. “教学做合一”10.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D.见闻为与开心意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1分)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

(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

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

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 国108所大学中,91所遭破坏, 40%中学陷入侵略区。
第三节
的发展阶段。 一、曲折道路
当代教育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
1952~1956,将全国私立学校改为公立 1957年以后,改革思想偏差,造成一些损失
1961~1963,稳步发展。(高校43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85%)。 1966~1976,文革中教育事业遭破坏。 1978年以后,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中国的教育在政府“科教新国”战略
方针的指导下,正在继续推动教育改革
与发展,努力提高全国人民受教育程度
和文化素质,争取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
中国的教育按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可划
分为中国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和当代教育。
古代部分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到清朝中叶
为止;近现代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止。新中国成立后为当代 教育部分。
第一节
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专门传授生产经验的场所“庠”,可看 做是中国最原始的教育形态。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主要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种:官学
建于西周,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教学内容为“六艺”: 礼(礼仪) 乐(音乐) 射(射箭) 御(驾车) 书(书写) 数(数学)
第二种:私学
春秋时代,孔子开讲学之风,产生私学。 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之象。
墨子
老子
孔子
庄 子
孟 子
荀 子
第三种:书院
书院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学风强调:学术研究、身心修养; 教风强调:导师讲解、个人钻研。 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Zhong guo jiao yu jian shi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 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渔猎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内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 3、教育内容十分单一; •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 1、不治而议论 • 2、自由辩论 • 3、学无常师 • 4、学士手则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招生原则
四、论教育内容
《诗》《书》《礼》《易》《乐》 《春秋》
乐: 射: 御: 书: 数:
私学兴起的意义:
• 1、它冲破了西周以平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 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 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 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 4、私滨法
• (一)立志有恒 • (二)自省自克 • (三)改过迁善
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启发诱导 • (二)因材施教 • (三)学思并重 • (四)诚实谦虚
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
•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 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
条件; •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内容摘要: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但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先进,有其落后。

但从整体来看是在曲折中前进,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阐述: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曲折中前进,及其带给我们的反思及中国教育现状带来的反思。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

可以说,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

一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上古: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

先秦到汉初: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夏商时期的教育萌芽:相传在夏朝,国家就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到了商代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新的学校形式“瞽宗”。

从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发现当时的学校还被称为:大学、右学等,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

而老师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

西周: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

《礼记。

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出土于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记载,“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学,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官职。

康王就对他说:“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以中国古代的太学为例,它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并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在唐朝,中国曾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了朝鲜、日本等国的大批学生前来中国留学。

中国古代书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

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学派的发展和形成,甚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尚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更是名师辈出。

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到近代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古代,不仅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料的典籍,而且还有像学记这样精深的教育专著古代教育家们还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瑰宝。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

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二中国教育史在在迂回曲折中前进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也是为当时社会服务的。

无论从原始社会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还是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以及近代和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无不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经济等活动结合在一起,并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尽管期间的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变化,但总是在继承基础上改革,在改革中不断补充完善。

继承中发展,改革上完善对于中国教育史,我认为它始终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否则就会被其它的新事物取而代之。

例如:汉代建立察举制来选拨人才,但由于察举的选举权在主管官员手里,主管随意性强,就产生了许多弊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被九品中正制取代;到魏末晋初后,中正官又逐渐被士族垄断,九品中正制终于被隋朝的科举制度替代。

科举制度发展1300多年后,时代的列车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又由于积弊太深而完全废除终止,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在以上文教政策的变迁之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当初统治者制定这一政策时都对当时的社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是在这一政策的实施中被某些阶层某些权势垄断,新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便在继承先前文教政策利于社会统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实施新的文教政策。

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离开传统的教育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7年的时间,在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历程中,成就卓著,失误严重,经验丰富,教训深刻。

为以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

二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以邓小平为首的新领导集体,开始了创建有中国特色德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拨乱反正,到恢复高考制度,建立学位制度提高教师地位,走向了探索和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在一届届新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教育的春天,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完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中国教育史带给我们的反思在回顾近百年教育史研究挫折与成就的同时,我们该如何适应教育科学改革实践的需要,努力促进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健康良性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史学科必须打破史学、教育学的界限,从教育学中走出,进入历史学,在教育学、历史学之间寻找跨越的桥梁,确立全面的教育史观以促进教育史学的理论更新。

而且我认为要做好以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要深入研究教育史,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基本原理及教育哲学素养。

新的教育理论不但会使我们对教育史有新认识,找出研究新视角,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而且还会使研究者具有其他历史学者无法具备的专业理论素养。

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教育史研究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的一个显明特其二,要深入研究教育史,还应该打好史学基础,借鉴史学研究成果,使教育史学体系科学化,从而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水平。

(二)从中国教育史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我认为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研究:①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②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③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1989年3月4日,邓小平同当时的中央负责人谈话,指出中国不允许乱。

同时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得不够。

”弹指一挥间,16年过去了,让我们看看中国的教育现状吧!反思之一:溺爱,中国家庭灭杀孩子的头号刽子手每当我们踏过校门口,会发现中小学校门口每到中午、下午放学时间,都在上沿着当年八路军进城时的热烈相迎的盛大场面。

无论是寒风肆虐的冬天,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天,这一出出戏是常演不衰的。

我们称之为“陪行”。

我想说: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束缚孩子了;不要再让孩子背负一个原本不属于他们心灵的重担了;不要再等到悲剧发生是咋哭声中呼喊你们的爱子爱女了……反思之二:中国“格式化”的教育看着中国学生在世界各项竞赛中获得金奖的确值得我们欣慰,但我们的学生从没有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不争的事实。

难道中国学生却是缺少创造力,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呢?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

所有的人都在全力以赴的记忆那些僵死的、芜杂的公式,使用同样的方式说话,用同一个模式去思考问题,做同样玩文字或者数字的游戏题目。

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

看看试卷上一样的答案,看看画纸上一样的图案,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国家自然科学奖曾4年出现一等奖空缺的现象,不又说明了我国教育的僵化吗?教育不单单是靠老师传授知识,还要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身教育的相互配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是的,真教育应是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教育,是自身对自身的理解;是老师对学生的理解;是家长对孩子的理解;是人类对社会的理解。

人格只能用人格来铸造,情感只能以情感去点燃,只有拥有一片奉献之心、一片理解之心、一片平等之心、一片责任之心,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掩卷沉思,倍感今天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来之不易,倍感在经历3000多年变迁发展后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深刻感觉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为建设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奋斗,为“科教兴国”增砖添瓦!参考文献:[1]李宗棣: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中国文化出路探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崔运武:舒新城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蔡振生: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3).[4]孙培青:沈灌群传略[A].沈灌群教育论稿[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朱英:在开拓创新中发展,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新领域、新课题研究述评[J].史学月刊。

1998,(6).[6]杜成宪: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试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7,(7).[7]田正平: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召开第六届年会[J].教育史研究,1998,(4).[8]马立武:20世纪的中国教育与教育史学[J].教育评论。

1999,(4).[9]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1,(3).[10]施克堂: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J].教育史研究,1999,(3).[11]周愚文:百年来教育史在我国师资培训课程中地位的演变[A].林玉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