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

合集下载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 定义和原理

免疫组化定义和原理免疫组化,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的名字呢?其实呀,它就像是微观世界里的一个超级侦探呢!那免疫组化到底是啥定义呢?简单来说,免疫组化就是一种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对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特定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你可以把组织细胞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居民,这些居民呢就相当于不同的抗原。

而免疫组化就像是拿着特殊的“身份证”(抗体)去这个社区里找特定的居民(抗原)。

比如说,我们想找到社区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特定抗原),那我们就拿着专门识别穿红衣服居民的“身份证”(特异性抗体),在这个大社区(组织细胞)里找呀找。

再来说说它的原理吧。

这原理可有趣啦!抗原和抗体就像是一把锁和一把专门开这把锁的钥匙。

每一种抗原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就像每一把锁的锁芯都不一样。

而抗体呢,就是根据抗原的这个独特结构制造出来的特殊“钥匙”。

当我们把含有抗体的试剂放到组织切片上的时候,这个抗体就会像小侦探一样,在组织细胞这个微观世界里到处寻找和它匹配的抗原。

一旦找到了,它们就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就像钥匙插进锁里一样严丝合缝。

那找到之后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这时候就有一些神奇的“小助手”出场啦。

比如说,我们可以给抗体带上一个有颜色的标记,就像给小侦探戴上一个彩色的帽子。

当抗体和抗原结合的时候,这个有颜色的标记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啦,就像在社区里看到那个穿红衣服的居民头上顶着一个彩色的气球一样显眼。

还有一些更高级的标记方法,像用荧光标记,在特殊的光线下,结合的地方就会发出漂亮的荧光,就像在黑暗里发现了闪闪发光的宝藏一样。

免疫组化在医学上可帮了大忙呢!比如说在肿瘤的诊断中,它就像是一个火眼金睛的小助手。

肿瘤细胞就像是隐藏在正常细胞中的“小坏蛋”。

免疫组化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特有的抗原,来确定这个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是从哪里起源的。

这就好比是发现了一个捣乱的家伙,然后通过他身上的一些特殊标记,知道他是从哪个地方来的,是小偷小摸的小坏蛋(良性肿瘤),还是特别危险的大坏蛋(恶性肿瘤)。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的原理
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反应来检测或定位特定分子的方法。

它主要基于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高亲和力,能够识别并结合到抗原上。

免疫组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固定组织、抗原还原、孵育抗体、洗涤、孵育二次抗体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
1. 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形式固定剂或冷冻剂进行固定。

2. 抗原还原:对固定组织进行抗原还原处理,以破坏抗原与抗体结合时的形态学阻滞并使抗原更易于与抗体结合。

3. 孵育抗体: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抗体溶液加到载玻片上的组织切片上,允许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此时,如果组织中存在目标抗原,抗体就会与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4.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干扰性信号的产生。

洗涤通常使用磷缓冲盐溶液或其他缓冲溶液进行多次冲洗。

5. 孵育二次抗体:加入标记有酶、荧光物质或放射性同位素等的二抗溶液,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一抗复合物发生反应。

二次抗体通常是对多种一抗的特异性抗体。

6. 检测:使用相应的技术,如酶标记法、荧光标记法或放射性
探测等,检测二次抗体与抗原-一抗复合物的结合情况。

通过信号的产生和可视化,可以确定抗原的存在位置以及其表达程度。

总的来说,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利用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反应,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来实现对特定分子的识别和鉴定。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基本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在组织中检测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方法,以下是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
1. 取得组织样本:从活体或已固定的组织中,取出薄片状的组织样本。

可以使用福尔马林或其他固定剂来固定组织。

2. 去除蜡块:如果组织样本是固定在蜡块中,需要将薄片状的组织样本从蜡块中剥离。

可以使用刮片或其他工具进行此步骤。

3. 抗原恢复:组织样本经过固定处理后,抗原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影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因此,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

抗原恢复的方法包括热处理、酶消化、酸碱处理等。

4. 抗体染色:选择适当的一抗体来检测目标抗原。

一抗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并且应该针对目标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一抗可以标记有荧光染料、酶、金标或其他物质。

5. 二抗染色:将与一抗起反应的二抗添加到组织样本中。

二抗可以与一抗结合并形成复合物,用于增强抗原的检测信号。

6. 可视化:根据二抗的标记物不同,可以使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或其他工具来可视化抗原的表达情况。

荧光染料会发出荧光信号,而酶标记会产生染色反应。

7. 图像分析:对可视化的图像进行分析,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或手动计数标记的细胞或组织区域。

以上是免疫组化的基本步骤,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能会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而有所不同。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操作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

下面我会给出大致的免疫组化操作步骤,供你参考。

1.样本处理:将生物组织或细胞样本获取并处理成合适的形式,如切片或细胞悬液。

2.预处理:对于组织样本,可以使用甲醛等固定剂或冰冻保存。

对于细胞样本,也可以用1%的乙醇醋酸钠或甲醛冷冻保存。

3.抗原结构暴露:对于组织样本,可以使用抗原恢复液如缓冲盐水或热诱导抗原恢复等来暴露抗原结构。

对于细胞样本,可以用洗涤缓冲液洗涤,以去除细胞外蛋白质,并暴露出内部抗原。

4.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非特异性结合物(如牛血清白蛋白、大肠杆菌蛋白等)进行阻断,以减少非特异性的背景信号。

5.抗体结合:加入目标抗体,与待测分子特异结合。

6.洗涤:洗涤掉未与抗体结合的废液,减少背景信号。

7.二抗结合: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与目标抗体结合,形成目标抗体-二抗复合物。

8.再次洗涤:冲洗掉未与二抗结合的废液,减少背景信号。

9.底物添加:加入染色底物,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生可见信号。

10.反应停止:停止底物活性,如加入酸性溶液。

11.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置在玻璃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12.图像分析:使用光学显微镜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获取图像,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中会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免疫组化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都有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病原体、免疫相关分子等,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
的表达和定位。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再通过
染色或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抗体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

免疫组化方法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制备:将组织或细胞样品固定、切片或涂片
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抗体结合和检测。

2.抗原修复:对于某些抗原易于
失活或难以检测的样品,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如加热、酶解等,以恢
复抗原的结构和活性。

3.抗体结合:将特异性抗体加入样品中,与目标蛋
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或多克隆,也可以是直接标
记或间接标记的。

4.洗涤:用缓冲液洗涤样品,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以减少假阳性的干扰。

5.检测标记:将荧光标记、酶标记或金标记等标记
物加入样品中,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以便于检测和定位。

6.显色或荧光:
通过染色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观察样品中的免疫复合物的分布和定位,
以确定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总之,免疫组化方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
发等领域。

免疫组化简要步骤

免疫组化简要步骤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方法。

以下是免疫组化的简要步骤:
1. 样本固定:将待检测的组织样本或细胞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通常使用福尔马林或乙醇等化学物质进行固定。

2. 抗原恢复:对于一些组织样本,固定后的抗原可能会变性,需要进行抗原恢复步骤,以使抗原恢复其天然的形态和可检测性。

抗原恢复可以通过热处理、酶解或化学处理等方法实现。

3. 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在进行免疫染色之前,需要使用一种非特异性抗体或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以减少假阳性结果。

4. 抗体结合:将特异性的一抗(一般为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加入样本中,与待检测的抗原结合。

一抗可以是直接标记的,也可以是未标记的。

5. 洗涤: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一抗,以减少背景干扰。

6. 二抗结合:加入与一抗来源不同物种的二抗,该二抗能够与一抗结合并标记有荧光素、酶或其他可视化标记。

二抗的选择取决于一抗的
种类。

7. 再次洗涤: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8. 可视化:根据二抗的标记方式,使用荧光显微镜、酶标仪或其他适当的设备对样本进行可视化。

9. 分析和解释:观察和分析样本中的标记信号,并根据标记的位置和强度来解释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免疫组化步骤可能会因实验目的、样本类型和使用的抗体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上步骤仅为一般性的简要流程,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肺肿瘤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一、肺肿瘤的常用标志物1. CD15(LeuM1)---(阳性部位:细胞膜)是一种由半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抗原,又称半抗原χ,是粒/单核细胞相关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成熟粒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R-S细胞、大多数腺癌等。

2.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CD66e)---(阳性部位:细胞膜/浆)癌胚抗原是表达于胎儿上皮细胞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80kDa。

存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尤其是内胚层来源发肿瘤中,大多数胃肠道(包括胰腺)和肺腺癌均有表达,少量成人上皮细胞和良性肿瘤亦可表达。

CEA 主要用于标记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腺上皮来源的腺癌。

3.嗜铬素A(chromogranin A,CgA)---(阳性部位:细胞浆)嗜铬素是位于神经分泌颗粒内的酸性糖蛋白家族,是一组可溶性酸性蛋白,分子量为76~120 kDa,分布广泛。

含量最丰富的是嗜铬素A,另两个是嗜铬素B和嗜铬素C。

几乎所有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均可检测到嗜铬素。

嗜铬素A不仅存在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中,也广泛分布于所有含有颗粒的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

此抗体可以识别嗜铬素A抗原羧基末端的片段,而不与氨基末端的片段反应,主要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

对小细胞癌进行抗原修复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广谱 CK)--- AE1/ AE3(阳性部位:细胞浆)此抗体可以识别绝大部分酸性细胞角蛋白(Ⅰ型/低分子量)和碱性细胞角蛋白(Ⅱ型/高分子量)。

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来源的肿瘤,特别是对鉴别和判断转移性肿瘤是否为上皮源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5.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阳性部位:细胞浆)在正常组织中,鳞状上皮和导管上皮的基底细胞以及部分的鳞状上皮生发层细胞、肌上皮细胞和间皮细胞阳性,腺上皮细胞阴性。

因此,可用于鳞癌和腺癌、间皮瘤和腺癌的鉴别诊断。

支气管上皮基底细胞、间皮;鳞癌、大细胞癌、移行细胞癌、间皮瘤阳性。

大多数腺癌为阴性。

6. 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阳性部位:细胞浆)CK7是分子量为54 kDa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

在卵巢、乳腺和肺的腺癌呈阳性反应,而胃肠道的腺癌阴性。

7. 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阳性部位:细胞浆)CK20(46kDa)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而乳腺癌、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

8. 细胞角蛋白(高分子量)(cytokeratin,HMW)---(阳性部位:细胞浆)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抗体(34βE12)可以识别68kDa、58kDa、和50kDa的细胞角蛋白。

9.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MUC1)---(阳性部位:细胞浆)上皮膜抗原是一种高分子量(400 kDa)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

癌细胞过表达MUC1与肿瘤侵袭有关,有意义的免疫反应性为膜阳性,如为纯粹的胞浆着色则为假阳性。

此抗体可以用于标记上皮及上皮源性肿瘤,EMA阳性表达的肿瘤包括大多数的癌、间皮瘤、滑膜肉瘤和上皮样肉瘤等,淋巴瘤、黑色素瘤和软组织肿瘤阴性表达。

(阳性部位:细胞膜)该抗体与间皮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应,染色方式呈现一种特殊的“厚膜”方式,在鉴别间皮瘤与腺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间皮瘤为厚膜型,腺癌为薄膜型或胞浆着色。

11.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部位:细胞浆)突触素是分子量为38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突触前囊泡膜,是神经性和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异性标志之一,用于标记神经内分泌肿瘤。

12.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阳性部位:细胞核)TTF-1表达于甲状腺腺上皮和肺的上皮细胞中。

大多数肺的小细胞癌、腺癌、少部分大细胞癌、大多数非典型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TF-1阳性,而肺鳞癌及绝大多数典型类癌TTF-1阴性。

13.波形蛋白(Vimentin,Vim)---(阳性部位:细胞浆)波形蛋白分子量为57 kD,是原始的中间丝,分布极广,所有间(充)质细胞均有表达,此抗体的免疫原为猪的晶体,但可与人、大鼠和鸡的波形蛋白反应。

波形蛋白是正常间叶细胞及其来源的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许多上皮细胞及其肿瘤中可与细胞角蛋白共表达。

诊断用途:是一个有用的“对照标记”,即:如果波形蛋白未能较易地在非肿瘤性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和其他间叶成分中检测到,则总的说来组织的免疫反应性未能得到适当的保存。

在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波形蛋白在间皮瘤的上皮细胞中更常见与细胞角蛋白共表达。

分子量45 kD和52 kD的人角蛋白抗原决定簇。

与正常分泌上皮而不是复层鳞状上皮反应。

该抗体识别许多细胞角蛋白共同的抗原决定簇,是上皮性肿瘤的一线标记。

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正常组织有复层鳞状上皮和单纯腺上皮、平滑肌、淋巴结树突状细胞、浆细胞等;肿瘤主要有鳞癌、小细胞癌、肉瘤样癌/梭形细胞癌、腺癌、间皮瘤(纤维状细胞)、滑膜肉瘤、血管肿瘤、平滑肌肿瘤和浆细胞瘤等。

结蛋白分子量为53 kD的中间丝(骨骼蛋白),有三种单克隆抗体(D33, DER-11和DEB-5),与其他中间丝无交叉反应。

在平滑肌和横纹肌可检测到结蛋白,在肌纤维母细胞中亦有少量结蛋白。

在平滑肌组织中结蛋白含量要多于血管平滑肌。

诊断用途:识别平滑肌和横纹肌肿瘤。

17. MOC-31---为识别上皮细胞中一种功能未知的38 kDa 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

大多数腺癌为阳性,而间皮瘤通常为阴性。

18.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SP)。

肺表面活性物质含有许多蛋白,包括10 kD的Clara细胞蛋白和表面活性蛋白A、B、C、D。

作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标志。

19.α1-AT---细支气管肺泡癌Clara细胞型呈阳性表达。

二、恶性上皮性肿瘤1、鳞癌---发生于支气管上皮,有角化和/或细胞间桥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有四个亚型:①乳头状;②透明细胞型;③小细胞型;④基底细胞样绝大多数表达高分子角蛋白(34βE12),CK5/6和CEA,许多鳞癌表达低分子角蛋白(35βH11),较少表达TTF-1或CK7。

2、小细胞癌---由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小细胞组成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胞质很少,边界不清;核内可见细颗粒状染色质,核仁不明显或缺如;细胞核变形很明显;常有大量坏死和许多核分裂。

绝大多数小细胞癌CD56、Cg、SY阳性,神经内分泌标志表达率≥90%;小细胞癌常见TTF-1和CK阳性。

鉴别诊断:①淋巴瘤---小细胞癌显示为神经内分泌标志、TTF-1和CK阳性,LCA阴性。

② PNET---小细胞癌与PNET均可表达MIC-2(CD99),但小细胞癌TTF-1和CK阳性,而PNET则为阴性。

③ Merkel细胞瘤---本瘤CK20阳性,CK7、TTF-1阴性可与小细胞癌鉴别。

3、腺癌---具有腺样分化和产生黏液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呈腺泡样、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细胞样或实性伴有黏液的生长方式,可混合存在。

有下列亚型:①腺癌,混合亚型;②腺泡样腺癌;③乳头状腺癌;④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包括非粘液型、粘液型、混合性非粘液性与粘液性或中间型。

非粘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又包括Ⅱ型肺泡细胞型和Clara细胞型,前者SP、TTF-1等阳性,后者Clara蛋白及α1-AT阳性,有助于与其它腺癌鉴别诊断。

⑤实性腺癌伴有粘液产生⑥胎儿型腺癌⑦黏液性(“胶样”)腺癌⑧黏液性囊腺癌⑨印戒细胞腺癌⑩透明细胞腺癌腺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与其亚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典型的上皮性标志为:AE1/AE3,,EMA和CEA。

CK7阳性高于CK20,TTF-1阳性率较高,尤其是在分化好的腺癌(在TTF-1阳性病例中,甲状腺球蛋白阴性有助于排除甲状腺癌)。

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apoprotein,SP)较TTF-1为低,但要注意的是转移性肿瘤细胞也可能吸附一些SP。

在黏液性肿瘤中,尤其是黏液型BAC可能有例外,即TTF-1阴性,而CK7和CK20往往阳性。

鉴别诊断:①转移性腺癌---有原发灶病史,在肺内常为多个病灶。

如为单个病灶,则鉴别较为困难。

肺腺癌有组织学亚型的异质性,尤其是存在BAC成分时可明确诊断;60%表达表面活性蛋白(SP-A,pro-SP-B,pro-SP-C),70%表达TTF-1;CK7(+)/CK20(-),仅黏液性BAC为TTF-1(-)/ CK20(+)。

转移性腺癌多为均质性,TTF-1阴性(除外甲状腺癌:黏液染色阴性,甲状腺球蛋白阳性)。

肾细胞癌:AE1/AE3、CK7弱阳性,Vim强阳性。

结肠腺癌:CK7(-)/CK20(+),CDX-2阳性。

乳腺癌:ER(+)。

卵巢癌:雌二醇受体、CA125、Vim、钙粘蛋白、抑制素(+);CEA(-)。

前列腺癌:PSA(+)。

②上皮型恶性间皮瘤---根据临床、巨检、镜检、免疫组化和电镜特点进行鉴别。

免疫组化方面主要包括腺癌特异标志TTF-1、普通标志CEA、CD15或MOC31;间皮瘤标志calretinin(钙视网膜蛋白)和CK5/6。

③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发生于肺周边部的局灶性病变,通常<5mm,表现为衬覆肺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不典型细胞呈轻—中度局限性增生,无间质炎症和纤维化。

不典型腺瘤样增生表达SPA,CEA,MMPs,E-钙粘蛋白,β-catenin,CD44v6和TTF-1。

一般认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是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癌前病变,TP53阳性是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早期标志之一。

④非粘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一般大于5mm,明显的细胞分层,细胞密集,柱状细胞排列拥挤,微乳头丛生;细胞核重叠,染色质较粗,可见核仁。

4、大细胞癌---未分化的非小细胞肺癌,缺乏小细胞癌、腺样或鳞状分化的细胞和结构特征。

大细胞癌的分化表型并无特征性,大多表现为腺分化,也可为鳞分化。

有少数大细胞癌具有腺、鳞、神经内分泌三相分化表型。

免疫组化:AE1/AE3几乎全部阳性,EMA70%阳性,35& 538;H11近70%阳性。

部分病例亦可表达CEA、CK7、及Vim。

其亚型有:①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CgA、Syn和NCAM(CD56),50%可表达TTF-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