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1[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土木工程知识点-中国古建筑名词

土木工程知识点-中国古建筑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古代建筑名词,在《》有记载,是指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建筑著作《》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如圣母殿、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向两端升高,由此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时称令栱)是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下的、最内跳在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中,较短,较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的砌法,用、,有时也用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砖出檐,的束腰,的拔檐。
[]例子, 一座位于的早期教堂,采用方法建造。
8、平板枋(称普拍枋),是平臵于之上,用于承托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至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
所著的《.卷十七.》也有记载这种。
9、昂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臵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中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木建筑中,横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
古建及现代建筑名词汇总20131117

中国古建名词1.副阶2.间3.卷杀4.大式建筑5.小式建筑6.伏脊木7.合角吻8.螭首9.经幢10.覆盆11.垂带踏跺12.角柱石13.柱顶石14.垂带石15.象眼石16.砚窝石17.须弥座18.抱鼓石19.步架20.檐不过步21.举折法22.举架法23.殿24.歇山25.如意踏步26.叉柱造27.缠柱造28.圭角29.墀(音池chi)头30.霸王拳32.槅扇33.借景34.平身科35.角科36.柱头科37.明间38.次间39.尽间40.梢间41.四椽栿42.明栿43.草栿44.平闇45.叉手46.托脚47.穿插枋48.随梁枋49.抱头梁50.侧脚51.《园冶》52.《考工记》53.《营造法式》54.《清代营造则例》55.《洛阳伽蓝记》56.砌上明造57.厦两头58.庑殿59.硬山60.悬山顶61.歇山顶63.十三天64.三角尖顶65.大乘佛教66.小乘佛教67.山墙68.升69.反回文70.支提窟71.火焰纹72.光塔73.考工记74.牌坊75.宫殿76.陵寝77.苑囿78.大兴城79.元大都80.未央宫81.长乐宫82.雍和宫83.紫禁城84.太和殿85.中和殿86.保和殿87.太和门88.端门89.午门90.天安门91.大清门92.大明宫93.含元殿94.建康95.汴梁96.长安97.颐和园98.清漪园99.避暑山庄100.圆明园101.艮岳102.圜丘103.沧浪亭104.网师园105.狮子林106.拙政园107.艺圃108.留园109.耦园110.怡园111.曲园112.听枫园113.前朝后寝114.岳阳楼115.滕王阁116.黄鹤楼117.鹳鹊楼118.岳麓书院,119.白鹿洞书院120.嵩阳书院121.雎阳书院122.河图洛书123.明堂124.辟雍现代建筑名词1.沙利文2.文丘里3.勒·柯布西耶4.密斯凡德罗5.格罗皮乌斯6.赖特7.路易·康8.约翰逊9.格雷夫斯10.斯特林11.屈米12.艾森曼13.盖里14.迈耶15.哈迪德16.库哈斯17.保罗·安德鲁18.贝律铭19.梁思成20.吴良镛21.王澍22.齐康23.何镜堂24.刘家琨25.张永和26.崔恺27.雅马萨奇28.安藤忠雄29.丹下建三30.伊东丰雄31.黑川纪章32.妹岛和世33.槙文彦34.国际式35.包豪斯学派36.国际现代建筑协会37.机器美学38.粗野主义39.象征主义40.后现代主义41.解构主义42.折衷主义43.芝加哥学派44.新陈代谢派45.高技派46.银色派47.阿基格拉姆学派48.费城学派49.高技派50.萨伏伊别墅51.郎香教堂52.马赛公寓大楼53.芝加哥湖滨公寓54.西格拉姆大厦55.流水别墅56.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57.香港汇丰银行大楼58.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59.范斯沃斯住宅60.水立方61.香山饭店63.长城脚下的公社64.格蒂中心65.艾森曼住宅66.比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67.现象学68.雅典宪章69.苏州博物馆70.拉维莱特公园71.纽约中央公园72.昌迪加尔73.迪拜塔74.台北101大楼75.双塔大楼76.上海金茂大厦77.帝国大厦78.耐火极限79.建筑模数80.基础埋深81.刚性基础82.柔性基础83.条形基础84.独立基础85.筏板基础86.刚性角87.箱形基础88.桩基础89.过梁90.圈梁91.散水92.勒脚94.芯柱95.伸缩缝96.沉降缝97.抗震缝98.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99.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100.肋形楼板101.雨篷102.泛水103.天沟104.边坡105.玻璃幕墙106.管道井107.砖木结构108.砖混结构109.钢筋混凝土结构110.钢结构建筑111.框架结构112.框架剪力墙结构113.剪力墙结构114.筒体结构115.框架筒体结构116.筒中筒等117.行列式布局118.围合式布局119.点阵式120.平层121.错层122.复式123.跃层式124.开间125.进深126.层高127.楼间距128.标准层129.容积率130.建筑密度131.绿化率132.日照间距133.。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
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
Gallarus Oratory
叠涩拱顶方法建造。
∙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o正心瓜拱
o正心万拱
∙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o外拽瓜拱、
o外拽万拱
o外拽厢拱
∙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o里拽瓜拱
o里拽万拱
o里拽厢拱
∙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
∙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
∙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
拱弯:拱两端下部弯曲处。
清代《工程作法则例》规定,万拱的拱弯由三段直线构成,瓜拱的拱弯由四段直线构成,厢拱的拱弯由五段直线构成。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
正心瓜栱
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按长短分为三种:瓜栱、万栱、厢栱;按位置分为正心栱、外拽栱、里拽栱:∙瓜栱,最短,安置在斗栱最底层。
o正心瓜栱:宋《营造法式》称为泥道栱,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正心瓜栱与翘或昂相交,下为坐斗,上为两端槽升子、
正心万栱。
o外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第二道翘或昂相交、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外端的十
八斗,外拽瓜栱之上为昂、栱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
o里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里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里端的十八斗,里拽瓜栱之上为
昂、栱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
∙万栱,中长,安置在瓜栱之上。
o正心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足材慢栱:在正心瓜栱之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清式斗栱中,在正心瓜栱之上,只有一层万栱,万栱
之上承托一至六道重叠的正心枋,直到正心桁。
o外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万栱之下为外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外拽枋。
o里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万栱之下为里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里拽枋。
∙厢栱,最长,只有外拽,里拽,没有正心。
《营造法式》称为令栱。
o外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外端,由十八斗承托;外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外拽枋,垂直方向耍头。
o里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里端,由十八斗承托;里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里拽枋。
∙搭角闹翘: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翘。
∙斜翘:角科中在45度角的翘
佛宫寺释迦塔的下昂
[编辑]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宋《营造法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搭角闹昂: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昂。
∙斜昂:角科中在45度角的昂。
[编辑]斗
坐斗
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
∙坐斗,又名大斗:宋《营造法式》称为栌斗。
坐斗在全攒斗栱最底层,承托全攒重量的斗状方木块,开十字卯口
∙十八斗:宋《营造法式》称为交互斗,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
升,也称升子:栱与翘或昂交点之间,栱的两端与上层栱之间的斗状方木块。
升只承托一个方向的重量,只开一字口。
∙槽升子;在正心栱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齐心斗。
∙三才升;在各种外拽栱、里拽栱的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散斗。
[编辑]斗口
斗口是平身科坐斗的卯口,是清式建筑中的基本度量单位。
例如正心瓜拱的长度为6.2斗口,高为2斗口,宽为1.25斗口,坐斗长宽各为3斗口,高2斗口。
两组斗拱的间距为10-12斗口。
[编辑]形式
宋《营造法式》铺作图
按昂翘数目分类[7]
∙单昂斗栱
∙单翘单昂斗栱
∙单翘重昂斗栱
∙重翘重昂斗栱
∙重翘重三昂斗栱
按出踩的多少分类;
∙单翘(三踩)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一层。
∙五踩重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二层。
∙七踩三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三层。
∙九踩四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四层
跃层式住宅 . w7 o$ }. K( L
跃层式住宅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颖住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有上下两层楼面、卧室、起居室、客厅、卫生间、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上下层之间的通道不通过公共楼梯,而采用户内独用的小楼梯连接。
跃层式住宅的优点是每户都有较大的采光面;通风较好,户内居住面积和辅助面积较大,布局紧凑,功能明确;相互干扰较小。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每两层才设电梯平台,可缩小电梯公共平台面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但这类住宅也有不足之处,户内楼梯要占去一定的使用面积,同时由于二层只有一个出口,发生火灾时,人员不易疏散,消防人员也不易迅速进入。
' B! j5 o' ?# r5 E$ e复式住宅(加了阁楼)
# j5 B5 e' |8 |1 `* d复式住宅是受跃层式住宅设计构思启发,由香港建筑师李鸿仁创造设计的一种经济型住宅。
仍每户占有上下两层,实际是在层高较高的一层楼中增建一个夹层,两层合计的层高要大大低于跃层式住宅(李氏设计为3.3米,而一般跃层式为5.6米)。
复式住宅的下层供起居、炊事、进餐、洗浴用,上层供休息、睡眠和贮藏用,户内设多处入墙式壁柜和楼梯,位于中间的楼板也是上层的地板。
一层的厨房高2米,上层贮藏间高1.2米;一层起居室高2米,上层直接作为卧室的床面,人可坐起但无法直立。
复式住宅的经济性体现在:①平面利用系数高,通过夹层,可使住宅的使用面积提高50—70%。
②户内的隔层为木结构,将隔断、家具、装饰融为一体,又降低了综合造价。
③上部夹层采用推拉窗及墙身多面窗户,通风采光良好,与一般层高和面积相同的住宅相比,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
( [3 g4 G$ L' `+ ^因此,复式住宅同时具备了省地、省料、省钱的特点。
复式住宅也特别适合于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既满足了隔代人的相对独立性,又达到了相互照应的目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