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的探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交流发言材料

黄河,我国的母亲河,源自青藏高原,贯穿我国大地。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经济发展带,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地区之一。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有必要进行交流发言,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治理不当等生态环境问题。
持续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了生态系统破坏,大量植被退化,土壤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
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加强相关的生态保护工作。
二、生态保护重点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和保护,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2. 生态恢复:加强植被恢复工作,推动退耕还林、草原恢复等项目,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3. 河流治理:加大对黄河流域河流的整治力度,净化河水,保护水生生态系统。
4.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各地区和部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推动生态保护的措施要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 落实责任: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要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工作。
3. 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4.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四、加强交流合作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需要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 加强信息共享:各地区应加强信息共享,及时交流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和解决办法,促进经验交流。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思考和建议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思考和建议中国有两大灵魂,一是黄河,二是长江。
作为中国重要的母亲河,黄河一手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也承载了无尽的土地、生态资源和人文记忆。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上游、中游、下游面临了极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
一、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制度保障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在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法律体系,对损坏黄河生态环境的行为严格追责,为内外资合作创造更优良的商业环境。
2.加强制度保障,着力打造绿色发展。
鼓励发展生态经济,推行“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企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
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等专项行动,切实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二、推进环境治理,加强环保合作1.绿色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
强化环境安全意识,重点加强化工、煤炭、电力等高污染产业的监管和治理,大力推进绿色化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
2.环保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制定全流域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形成黄河流域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建立跨界河流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发挥政府、企业、公众等力量相互协作的作用。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治理效率1.推进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果。
加强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绿色技术、生态慢成长技术、生态红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监控,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把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提高管理效率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社区。
完善区域生态产业体系,加强典型地区生态建设特色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
实施绿色标准化建设,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打造生态文明社区。
四、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推进全民参与1.构建全民参与模式,弘扬环保意识。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利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这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加强环境治理
等方面。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
土流失等措施,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这包括推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转型、推动绿色交通等方
面。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推广绿色交通
等措施,减少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区域协调:加强区域协调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包括加强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周边地
区的合作等方面。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管理等措施,促进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
展。
推进科技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包括加强科技研发、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成果
转化等方面。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创新等措施,提高黄河流域的科技水平。
总之,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区域协调、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让母亲河更加美丽、更加健康。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域之一,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黄河流域干旱频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2.土地退化问题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
大量的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垦、质量下降和退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还会对河流的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济结构单一黄河流域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服务业的支撑,这导致了经济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环境污染严重黄河流域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
由于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等原因,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3.人口老龄化问题黄河流域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逐渐外出打工或者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占比增加,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加强水资源管理针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计划,控制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
2.加强土地保护黄河流域的土地退化问题需要加强土地保护,采取措施防止过度开垦、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促进土壤的恢复和改善。
3.加强生态保护针对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加强生态保护,采取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1.水资源短缺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黄河的水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
特别是在干旱的年份,黄河的水资源更加紧缺,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2.土地退化黄河流域的土地面积很大,但是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土地退化的问题日益严重。
土地退化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水土流失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也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退化,还会对河流的水质和水量造成不良影响。
4.生态环境破坏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和垃圾问题等都在黄河流域存在。
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问题1.经济发展不平衡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很快,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产业结构单一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农业和重工业。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科技创新不足黄河流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的原因之一。
科技创新不足不仅会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加强水资源管理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这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推动土地保护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土地,我们需要推动土地保护。
这包括加强土地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思考和建议

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思考和建议黄河流域作为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受到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为了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应加强对于流域的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资源浪费。
因此,制定流域综合规划和资源整合方案,统筹水资源、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和最大效益。
其次,要加强河道的修复和生态修复工作。
黄河的河道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侵蚀。
加强河道的修复工作,恢复黄河的水域生态系统,可以减少洪水灾害和水资源浪费,保护河流的生态功能。
第三,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是该区域的重要资源,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因为大量的水资源利用和过度的开采,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和流域的干旱问题。
因此,应该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技术和设施,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
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建立和完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流域的生态状况和环境变化,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感。
最后,要加强流域合作和国际合作。
黄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国家,因此,要加强流域内各地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好黄河这一重要的国际河流。
综上所述,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
在上述的思考和建议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开展,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和加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心得体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心得体会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我非常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多年来,我在黄河流域的调研和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
生态保护事关全民福祉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立法和政策来加以保障。
政府要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其次,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
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要加强对水质、水量、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另外,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建设。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区建设的力度,恢复和保护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
在生态修复方面,可以采取植被恢复、湿地修复、河道治理等措施,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
同时,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保护和管理好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
此外,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生态保护是全民共同责任和义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学校、媒体、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生态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所关注的问题。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个人心得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个人心得【原创版4篇】《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个人心得》篇1作为一名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成员,我深刻认识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我的个人心得:首先,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发展的基础。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对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目标。
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我们要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加强黄河流域的协同发展。
黄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要坚持全局观念,加强各省区市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如环保、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总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个人心得》篇2作为一名参与者,我对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有着深刻的个人心得。
首先,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发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全局发展的战略问题。
其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可持续为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导读: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黄河流域洪水泥沙管理的认识与思考,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评价,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目录一、理论篇复件国务院批复长江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3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4黄河流域产水产沙系统的划分及中游重点区的编码 5 黄河流域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12黄河流域河道岸线功能区划分方法探讨 15黄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水平初步分析 18黄河流域节约用水浅谈 23黄河流域节约用水浅谈张培亮 25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匹配状况分析 27黄河流域宁夏水权转换实践与关键技术探讨 33黄河流域气候与水资源演变特点研究 37黄河流域人口变化与水权制度变迁研究 41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4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探讨 45黄河流域水权转让项目目标评估的MCA方法 50黄河流域水沙资源量变化及其对泥沙资源化的影响 53 黄河流域水体计算的改良研究 62二、发展篇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控制目标分析 64黄河流域水质监测政府间合作共建共管实验室浅析 67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分析 72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控方案研究 73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79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属性智能决策 84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趋势分析 90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及对策 94黄河流域水资源量调查评价 97黄河流域水资源量分配思路探讨 100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102明清时期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15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研究进展 119 浅议黄河流域节水与洪水风险管理的互补关系 128浅议黄河流域水权转换问题与对策 129浅议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131强化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133山西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现状调查 136首次全面核查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工作初步完成 140 遥感技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412009.11中国水利水遥感技术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马晓1,2,刘学工2,滕阳3(1.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450053,郑州;2.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450003,郑州;3.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450004,郑州)收稿日期:2009-04-15作者简介:马晓(1965—),男,在读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遥感技术因其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便于长期动态监测的优势,在许多领域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对流域水质变化、水体污染等进行监测,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及时、有效的水质信息服务。
一、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遥感技术在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的应用主要包括悬浮物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水污染监测、突发性水污染监测、水资源保护模型参数等。
1.水体悬浮物监测悬浮物浓度是反映水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分布、扩散、沉降都会影响水库、湖泊等的生态环境。
随着水体悬浮物浓度的增加,反射率也随之升高,且发生反射的波段范围有所增大。
通过研究水体的反射光谱特征同悬浮物含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悬浮物含量的反演模型,从而可以监测水体悬浮物浓度。
常用的反演模型有线性关系模型、对数模型等。
2.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标志是某些藻类(如蓝绿藻)高度富集,藻类由于其细胞中的叶绿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藻类的光谱特征基本上类似于陆地植被,即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由于叶绿素的存在而形成绿色光谱反射峰;在0.7~1.1μm 近红外波段,由于藻类细胞结构特点而强烈反射太阳光谱能量而具有极高的反射率。
表征藻类浓度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水体叶绿素浓度,因此,水体叶绿素浓度便成为评价水体营养状况的重要参数。
通过建立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叶绿素浓度反演,评价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半经验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叶绿素反演模型。
即通过光谱特征分析,采用单波段、多波段因子组合以及主成分变换等图像变换分析等手段充分利用遥感信息,建立遥感信息与地面实测数据的线性或对数等形式的关系模型。
3.水污染监测当水体受到污染时,水体颜色、密度、透明度和温度等产生差异,导致水体反射率变化,在遥感图像上反映为色调、灰阶、形态、纹理等特征的差别。
因此,根据遥感影像可以识别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和浓度,通过采集多期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污染的跟踪监测。
对于水体热污染,由于受污染的水体温度要高于其他水体,因此还可以采用热红外影像反演水体温度,识别污染源、污染范围、面积等信息,对污染状况进行监测。
4.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黄河流域进入了一个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高发期,快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危害和影响,成为保障饮水安全的核心工作。
在突发性水污染发生后,利用卫星、小飞机等遥感影像数据,追踪污染过程,对于排放的含有漂浮物如油等的污染物、可以改变水体颜色的污染物、可以改变水体水温的污染物,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多频次监测,对污染物的拦排方案提供支持,并对污染危害进行评估。
5.水资源保护模型参数水质模型的基础是数据信息,利用遥感技术大尺度监测、信息更新快的特点,长期、连续的对黄河重点河段及区域进行水域面积及水质监测,获取水质数学模型所需要的河道基本地理信息和水环境等信息,解决数学模型建设中存在的河道边界条件问题,为水资源保护模型提供必要参数。
关键词:遥感;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TV213.4+TP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09)11-0039-02水资源管理39CHINA WATER RESOURCES2009.11水二、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在水资源保护监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建设以GIS技术为支撑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系统,对常规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为决策提供依据。
1.系统总体构成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是一个集信息管理、处理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由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三个子系统以及自动解译模型库和遥感数据影像库组成,系统总体构成如图1。
2.信息管理子系统信息采集子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保护监测数据的采集和管理。
数据采集包括水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遥感数据的订购和自动下载。
数据管理不但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高效、快速的数据检索,还提供其他数据如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水环境数据检索功能。
3.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包括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信息自动提取以及其他观测数据的处理。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影像几何校正、影像定标、影像镶嵌和裁减、影像拉伸等预处理。
信息自动提取可以实现水体、植被、悬浮物浓度、叶绿素浓度等信息的自动提取。
4.决策支持子系统在决策支持方面,包括业务应用分析和知识库,为决策提供全面综合的依据。
业务应用分析包括水污染的动态监测、水体信息对比分析、水环境信息的对比分析等。
知识库建立各种水污染事件的处理后果及应对方案,对流域水质变化趋势作出及时、科学的预警和预测,为决策提供支持。
5.数据库及模型库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还包括模型库和数据库。
模型库包括信息自动提取模型和业务应用分析模型,为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分析提供模型支持。
数据库包括遥感数据和其他监测数据在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用于数据的检索、统计、查询、修改和更新等。
6.系统信息流程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信息流程如图2。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建设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可以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快速、便捷的水质信息服务,科学地评价水体污染情况,对流域水质变化趋势作出及时、科学的预警和预测,为决策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1]李纪人.遥感和GIS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2,22(5).[2]刘英,赵荣钦.遥感技术在中国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1).[3]蔡伟,余俊清,李红娟.遥感技术在湖泊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J].盐湖研究,2005,13(4).[4]童小华,谢欢,仇雁翎,赵建夫.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水质监测处理方法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5]李素菊,王学军.内陆水体水质参数光谱特征与定量遥感[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2).[6]Choubey boratory experi-ment,field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s-pended solids concentration and sec-chi deptt of the reservoir surface wa-ter[J].Int J Remote Sensing,1998,(17):3349-3360.[7]王学军,马廷.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价太湖水质状况[J].环境科学,2000,21(6).责任编辑韦凤年图1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管理自动解译模型库遥感影像数据库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决策支持水资源管理图2水资源保护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信息流程水利部其他兄弟单位监测站网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中心非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地面遥感航天遥感成果信息遥感中心国家环保总局航空遥感成果信息…40图1系统布置示意图游,大大减少了渗漏集水井内的泥沙淤积程度,改善汛期渗漏排水泵的运行条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2)增设自动清淤系统后可不必组织人力对集水井实施清淤,可节约成本并避免人工清淤时对厂房环境的污染。
(3)增设一台排沙潜水泵后提高了集水井的安全可靠性。
5结语龚嘴水电站渗漏集水井自2004年7月开始进行可行性试验研究,2004年12月至2005年2月完成该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并投入运行,从运行半个月以来的情况看,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排沙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渗漏集水井内的泥沙深度由900mm下降至200mm;从排沙效果方面看,如果将泥沙吹扫管路在布置上再作一些改进效果将会更好,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在此方面对系统进行完善,使清淤排沙的速度能够更快),证明了水电站渗漏集水井自动清淤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减少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大大提高了电站自动化程度,所以,该系统值得相关企业应用和推广。
作者简介:张海滨(1975-),男,四川内江人,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工程师,学士,从事水电站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工作.(责任编辑:李燕辉)未来5年中国将引进300项国际先进水利适用技术未来五年,中国将着重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水环境与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引进300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转化500项先进实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