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最新精品试题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

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1.【答案】A。
解析:BC用的是“比”,D用到的是“兴”。
2.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应该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
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2.【答案】B。
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一种错误。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3.【答案】B。
解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背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独立思考,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
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
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A.屈原;韩愈;汤显祖B.屈原;苏轼;王实甫C.杜甫;苏轼;王实甫D.杜甫;韩愈;汤显祖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
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B.《庄子》《颜氏家训)C.《商君书》《史记》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201712月教师资格证各个学科参考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学科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讲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3分)参考答案: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教师要求学生挑选一篇文章,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3分) 参考答案:D.泰戈尔《金色花》3、……名著导读活动,教师向学生推荐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3分) 参考答案:B.林海音《城南旧事》4、……学完《威尼斯商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3分)参考答案:A.契诃夫《变色龙》5、……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3分)参考答案: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6、……教师告诉学生,许多经典名句都是在前人佳句(3分)参考答案:A.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由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化用而来7、……学习《藤野先生》,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反语”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是标志极了(鲁迅《藤野先生》)8、……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3分)参考答案:C.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9、……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0、……某教材在冰心《荷叶母亲》选文旁边有一句批注(3分)参考答案:C.助读系统11、……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2、……阅读某教师《孤独之旅》备课笔记的片段(3分)参考答案:D.学情是备课过程中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13、……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14、……阅读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学实录的片段(3分)参考答案:D.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5、……题目缺失(3分)参考答案:题目缺失二、案例分析题16、……阅读七年级课文《济南的冬天》两个教学环节问题:(1)环节一围绕“温晴”梳理课文内容(10分) (2)教师设计环节二的意图(10分) 参考答案:(1)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体感知”,内涵是让学生在阅读层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而环节一就属于整体感知环节。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时间120分钟aaa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答案】CaaaA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
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
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
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答案】Baaa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
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
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
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AAA韩愈AAA汤显祖B.屈原AAA苏轼AAA王实甫C.杜甫AAA苏轼AAA王实甫D.杜甫AAA韩愈AAA汤显祖【答案】Aaa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
“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
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及答案报考正式编制教师。
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在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分辨出下列描绘秋景的诗句,与其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2.教师在教授王昌龄的《出塞》时,讲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要求同学们搜索与其运用同一种修辞手法的诗句,下面选项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B.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3.在阅读完高中的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向老师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让老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作品,以下不能满足学生要求的一项是( )。
A.《永别了,武器》B.《老人与海》C.《百年孤独》D.《太阳照常升起》4.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C.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梨花》)桃李年华:女子十五岁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5.学习完《窦娥冤》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去探索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以下不符合的是( )。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试卷及解答第一批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随后教师引导,若干年前,有位作家观赏了月色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随之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地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找到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学生分小组赏析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报考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情景交融。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爱情无关的是()。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汉乐府《孔雀东南飞》)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C、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赵长卿《一剪梅》)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2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列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巴金《小狗包弟》B、陆蠡《囚绿记》C、鲁迅《灯下漫笔》D、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家围绕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展开研讨,下列对该课程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B、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C、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D、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4学习关汉卿《窦娥冤》,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戏剧作品以深入理解“神秘色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王实甫《西厢记》B、席勒《阴谋与爱情》C、汤显祖《牡丹亭》D、易卜生《玩偶之家》5在“广告修辞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提升语言品质,增强广告效果。
下列广告语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剧”说你要来(综艺节目)B、美好生活,“头等”大事(美发店)C、“枣”想“核”你在一起(食品)D、步步为“赢”,“衣衣”不舍(服装)6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研组尝试在高一年级开展“小人物的命运”的专题教学。
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A、茅盾《子夜》B、余华《活着》C、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D、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7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文中的语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附答案)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2.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缟素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那一阶段?()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臧息相辅”等重要的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B.《学记》C.《孟子》D.《大学》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从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知识本位论D.能力本位论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异,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却又较高的一致性。
这说明学制的建立主要依据(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D.名族和文化传统6.学生在小学教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教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B.螺旋式C.纵向式D.横线式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生本课程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
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A.单一课B.综合课C .练习课D.复习课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产婆术”。
它体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演示法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能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偷偷的归还了失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
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1.【答案】A。
解析:BC用的是“比”,D用到的是“兴”。
2.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应该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
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
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2.【答案】B。
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一种错误。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 )。
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
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
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
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
3.【答案】B。
解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背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独立思考,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结合选项来看,A项将问题放到课下,不如B项直接让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加以点拨比较好。
C项的评价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来说不如B项的效果好,D项的直接回答也有欠妥当。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有学生就“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发问,问为什么“灵魂是紫色”的?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的彩球抛给其他学生,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高贵,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悲惨、凄凉,然后老师启发说:“正因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数不尽的苦难,命运悲惨、凄凉,所以她的灵魂才高贵华美。
盘剥人的人,死后肯定不高贵”并对学生对紫色的独特理解给予了高度。
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口头评价的启迪性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
所以正确答案选D。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2题。
把握偶然①这个世界充满着美丽的偶然。
②好比一株蒲公英,因为蝴蝶一次无端的振翅散开无数小伞,随处飞向远方落地生根;好比一些尘埃,因为突来的一场大雨充当镜面,将折映出的斑谰七色均匀喷洒在天空这块幕布上;而你我的人生,会更有亿万次这般的偶然,作为旅途上的岔道口因各自的选择将我们引向不同的终点。
③你认为有多少人因为偶然而功成名就?在我们还没上学时就从父母那里听来了牛顿因为偶然被一个苹果砸到而开始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因为偶然见到烧沸的水顶起壶盖而开始他对蒸汽作能源,小时候也曾唏嘘怎么自己没被苹果砸过,没观察过水壶,现在想来我们大多对当年的幼稚付之一笑,而多少人,又是一直做着类似的名为“偶然”的梦不愿醒来而不自知呢?④我们总爱把守柱待兔的懒惰换上“偶然”的标签,粉饰过后把它挂在嘴边。
碌碌无为的人会感叹生活中没有机遇出现,哪怕偶然一次;错失机遇的人会将责任推脱在偶然的粗心上;只有成功的人把话收进心里,继续忙着手头上的工作。
偶然不能作为我们的借口,虽说“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过于片面,但“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多少人不愿去懂呢?李白年少时是一名纨绔子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年过半百的妇人正磨着铁杵,而得到了“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的启示,此后他勤习诗书终成一代文豪。
我不敢妄言若是没有这次偶然,没有把握住这偶然,唐朝会不会少一名无为的官吏,但我相信中国会少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会少一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会少一份“举杯要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会少一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
⑤我们看事物常常只羡慕它美好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它内里无数个辛酸的故事,它们记载了成功背后为把握住每次偶然所作的努力。
让我们从今天起为美丽的偶然作准备,把握偶然,把握今天!1.请找出第④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③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指出并修改。
1.【答案】错别字:“守柱待兔”中的“柱”应为“株”;“举杯要明月”中“要”应为“邀”。
病句:“瓦特因为偶然见到烧沸的水顶起壶盖而开始他对蒸汽作能源”缺宾语,应在“能源”后加“的研究”。
2.用讲授法帮助其他学生认识这篇作文的优缺点。
2.【参考答案】本文是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点评作文的优缺点就要抓住这三要素进行点评,首先是论点,本文由“蒲公英”和“尘埃”引入到对“人生”“因各自的选择将我们引向不同的终点”的论述,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立意较深;其次是论证和论据,本篇作文采用正反论证,比如拿“牛顿”和“瓦特”的成功例子做正面,把他们的成功看作是偶然的人当反面进行论证,再如“李白”因为偶然的因素开始转变的例子,材料比较丰富,运用修辞比较多,如“排比”的多处运用等,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最后,除了优点之外,在读一篇作文时还要分析不足之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偶然”和“机遇”混为一谈。
三、教学设计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
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的力量。
同时还应该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1.【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③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设计依据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另外,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可以确定以上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参考答案】一、导入新课:1.从背景讲起: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