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离骚》中,“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中的“羲和”指的是:A、太阳神B、月亮神C、风神D、雨神答案:A解析:《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诗中的“羲和”是指太阳神,这里用来形容屈原希望时间能够放慢脚步,以便他能更好地思考人生哲理。

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以下哪位古代作家被誉为“诗仙”?A、杜甫B、李白C、白居易D、王之涣答案:B解析: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奔放,充满想象力,被誉为“诗仙”。

杜甫被誉为“诗圣”,白居易被誉为“诗魔”,王之涣则以《登鹳雀楼》等诗作闻名。

因此,正确答案为B。

3、下列关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表述,错误的是:A、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才华横溢,性情真率B、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与贾宝玉成婚的女子,端庄贤淑C、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人物,精明强干,心狠手辣D、贾元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身份尊贵,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答案:C解析:《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书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集合,分为正册、副册、又副册。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等人均位列正册,而王熙凤实际上并非副册中的人物,而是正册中的第九位,以她的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而著称。

因此,选项C中的“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人物”表述错误。

4、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A、重视道德教育B、提倡独立思考C、强调实践应用D、追求知识广博答案:C解析:孔子在《论语》中的这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这里的“习”字,不仅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还包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即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

因此,这句话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是强调实践应用,选项C正确。

选项A“重视道德教育”虽然也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但与此句话无直接关联;选项B“提倡独立思考”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但并非此句话的重点;选项D“追求知识广博”则与这句话无关。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A. 高中语文课程应以培养文学创作为主B. 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精确掌握,忽视文学鉴赏能力C. 注重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D. 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文化素养答案:D解析: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多个方面,而非单一地以文学创作为主(A项错误)。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精确性的基础上,也注重文学鉴赏能力(B项错误)。

同时,课程目标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非仅仅依赖于教师的系统传授(C项错误)。

D项准确概括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2.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四大名著”?A. 《骆驼祥子》B. 《边城》C. 《家》D. 《四世同堂》答案:B解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四大名著”通常指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及钱钟书的《围城》。

而《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虽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但并不属于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之列。

3.下列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教学的理解,不恰当的是:A. 强调对古诗词意境的体会和感悟B. 注重古诗词诵读,培养语感C. 只需了解诗词大意,无需深入探究作者背景D.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答案:C解析: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还需要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意境(C项错误)。

同时,教学也强调对古诗词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和节奏感;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以及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A、B、D 项均正确)。

4.下列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说法,错误的是:A.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B. 强调整体感知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阅读方法C. 阅读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课堂D. 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答案:C解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A项正确)。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干:在以下教学过程中,教师最有可能采用的提问方法是()。

A. 题目引导法B. 问题解决法C. 指令性提问法D. 评价性提问法2、题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合适的策略是()。

A. 逐段解析法B. 概括归纳法C. 主题探究法D. 情境创设法3、以下哪项不属于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A.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C. 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D.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在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A. 讲授法B. 演示法C. 案例分析法D. 教学大纲5、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要避免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C、教师可根据需要,从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中推荐阅读书目,也可从各类优秀读物中自主选择合适的读物,但不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

D、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合作阅读,创设多样化、有层次、有实效的读书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6、下列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A、应重视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B、应注重古代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如文体、流派、风格、修辞等方面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C、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D、只要追求高中语文课程的现代性特色,就可以不需要继承传统2、下列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必修课程打基础,选修课程拓展提高,二者没有联系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二者等量齐观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目标D、高中语文课程只要开好必修课程就可以了,无需开设选修课程3、下列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才情出众,诗思敏捷,诗作新颖别致,风流飘逸B、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不屑于与世俗为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纯净C、小心谨慎,处处留意,从不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深得贾母和其他人的喜爱D、多愁善感,情感丰富而细腻,常为落花等自然景物感伤,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4、下列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B、高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C、高中语文课程应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D、高中语文课程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C、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D、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之后,皇帝会分等级赐予通过者官职,其中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分别称为“探花”“榜眼”6、下列作品中,与《阿房宫赋》体裁不同的是()。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以下教学活动中,不属于“引导发现法”的是:A.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修辞手法B.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C.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总结出中心思想D. 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让学生按照字义推断词义2、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教学”,其目的是:A.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B.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C. 强化学生的语法知识D.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3、在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悲壮(bēi zhuàng)、振兴(zhēng xīng)、琢磨(zhuó mó)B. 稳健(wěn jiàn)、纷扰(fēn rǎo)、翱翔(áo xiáng)C. 贞观(zhēn guān)、绮丽(qǐ lì)、翱翔(áo xiáng)D. 坚韧(jiān rèn)、琢磨(zhuó mó)、颤栗(zhàn lì)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有力支持。

B.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C.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等。

D.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题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哪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A. 直接讲解,详细解释每个实词的含义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C. 让学生自主查阅字典,查找实词的释义D.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词的用法和语境6、题干: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要求学生关注诗歌的哪些方面?A.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B.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C.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D. 以上都是7、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是《红楼梦》中的人物?A. 贾宝玉B. 林黛玉C. 薛宝钗D. 汉高祖刘邦8、在古汉语中,“之”字最常见的用法是?A. 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B. 表示动词后接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上述所有选项9、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演示法D. 练习法 10、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下哪种阅读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A. 预测策略B. 理解策略C. 推理策略D. 筛选策略11、在《红楼梦》中,“冷月葬花魂”这一诗句暗示了哪位人物的命运?A. 林黛玉B. 薛宝钗C. 史湘云D. 妙玉12、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先生所著?A. 《呐喊》B. 《狂人日记》C. 《茶馆》D. 《阿Q正传》1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运动以后,第一个新诗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早期乡土小说B.新月诗派C.寒鸦社D.湖畔诗人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清代以前的诗歌总集B.“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多以“兮”字收尾C.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D.《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A、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B、宋词、元曲均为元代作品C、清代黄宗羲的《复小农之业》被列为四大短篇小说之一D、明代文人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4、在教学高中语文时,教师通过()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A、朗读指导B、文本分析C、作文训练D、听说读写全面发展5、题号:5题目:下列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为主?A. 春秋战国B. 汉朝C. 唐朝D. 宋元6、题号:6题目:下列哪位作品被列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A. 李白《全唐诗》B. 曹操《赤壁之战》C. 元稹《长恨歌》D. 罗贯中《三国演义》7、下列哪种说法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A. 重视文学知识的传授B. 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C. 注重汉字书写的规范D. 主要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处理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A. 忽略学生个人的感受,严格按照教材讲解B.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解读C. 只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忽略其文化价值D. 侧重于教授学生记忆文学常识,不讨论文学分析9、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相比,其主要特点是A、注重情感表达,语言深层意象化B、形式严格,内容多为自然景物描写C、排律规范,借鉴古典诗歌的形式D、突出叙事性,情节发展自然流畅 10、“雾渐渐散去,失望凝结的天基似乎也为你流泪。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5年)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时,以下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A、直接灌输知识点B、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进行点评C、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文学作品D、只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2、题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系?A、只关注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生活实际B、只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忽略教学内容C、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D、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无关,随意教学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

B、《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C、《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创作者。

D、《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4、下面对杜甫《春望》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悲痛。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C、《春望》是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现了战争期间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A.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D.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6、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符合“启发式教学”的特点?A. 精讲多练B. 小组合作探究C. 灌输式教学D. 问答式教学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B、《红楼梦》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完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2024教资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2024教资考试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选择题在高级中学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部作品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A. 《红楼梦》B. 《西游记》C. 《水浒传》D. 《儒林外史》(正确答案)下列哪位诗人是唐代的“诗圣”?A. 李白B. 杜甫(正确答案)C. 王维D. 白居易高级中学语文课程中,关于文言文教学,以下哪种方法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A. 强调字词句的机械记忆B. 注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C.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D. 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相联系(正确答案)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散文集?A. 《呐喊》B. 《朝花夕拾》(正确答案)C. 《野草》D. 《故事新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学鉴赏的教学目标,以下哪一项不是重点?A.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B. 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C. 强调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单一解读(正确答案)D.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多元意义下列哪位作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A. 巴金B. 鲁迅C. 张爱玲D. 卡夫卡(正确答案)在高级中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目标,以下哪一项描述不准确?A.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B. 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C. 强调写作格式的刻板遵循(正确答案)D.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下列哪部作品是曹雪芹的著作?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C. 《红楼梦》(正确答案)D. 《西游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古诗词的教学,以下哪种做法不符合新课程标准?A.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B. 强调诗词的背诵和默写C. 忽视诗词创作背景的介绍(正确答案)D.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参考答案
(1)教师使用音乐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是非常实用的。

首先,使用音乐资源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更为契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次,音乐资源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里面来;
再次,音乐混合了风声和箫声,将传统音乐文化和学生的教育课堂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
最后,设置的音乐内容和所讲课文《寒风吹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的切入到本节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2)作者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来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的。

首先,教师以问答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原文中“寒风”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学生从文本中得到直观的答案,并顺势更进一步提问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学生对文本多维度的情感认知,并且给出肯定性评价;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朗读来感悟作者情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认同;
再次,以多媒体呈现的方式直观展示删除的文段,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从中体悟作者情感。

并且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寒冬”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再次回到文本中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在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寒冬”时如何去做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紧扣文本来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的教学环节及其方法设置是非常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是值得提倡的。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住足”改为“驻足”,“急驰”改为“疾驰”。

病句:“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缺少谓语,可改为“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获得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18.参考答案
优点:该文在论证时使用引用论证,说服力强,且文章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如文章在开头引用着名作家川端康的名言以引出本文的论点,给人开门见山的阅读感受;文章中间部分引用古代着名作家陶渊明的名言,紧扣文章论点,文章结尾处引用着名作家木心的名言作结,既总结全文又首尾呼应;全文词汇优美,给人诗意的月度感受。

缺点:该文论证的层次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文章第④段到第⑥段均在论证“如何关注细节之美”,但是文章前文对“细节之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关注细节之美”的论证明显不足,前后文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不够完整。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19.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歌意境。

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③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确立依据:
①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真情实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②根据单元教学要求,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歌创作浪漫而新奇,创作题材广泛。

所以设置了:领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一教学目标。

③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所以设置了: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这一教学目标。

20.参考答案
根据教学目标②“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把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设计片段教学。

1.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明确: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2)说说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明确: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结合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

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
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

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方法:PPT播放视频,想象自己身处诗人身边,学生在组内练习,推选小组代表上讲台表演。

明确:进一步体会古诗情感主旨及表达技巧。

21.参考答案
活动名称:穿越时空,读心李白。

活动形式:两人为一组,一人饰演李白,一人饰演殷璠,“李白”读诗,“殷璠”说“奇”。

活动过程:我们与李白和殷璠相隔甚远,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鼎盛的时代,从艺术想象的角度看看殷璠说的“奇之又奇”是为什么。

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对蜀王开国的遥想,“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对“五丁开山”的叙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
(5)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

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

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活动总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一个很明显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想象奇特。

看来,大家与诗评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