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及答案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纳兰性德和李清照都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虽然两人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两人的此风都是属于伤感、哀愁的.风格。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纳兰性德《浣溪沙》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的阅读答案和对比赏析。
《浣溪沙》①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一剪梅》①宋李清照②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丈夫赵明诚出外求学久久未归,李清照以此词寄别愁。
②玉簟:精美的竹席。
1.两首词的感情基调各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答:《浣溪沙》怀念亡妻的哀思与伤心;由“西风”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一剪梅》相思丈夫的愁苦或惆怅,由“香残”等意象奠定这一基调;《浣溪沙》以“黄叶”“残阳”等意象与“西风”“独自凉”呼应,渲染愁思之情;《一剪梅》以“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与“香残玉簟秋”呼应,渲染愁思之情。
2.李清照比纳兰要幸运的多,在“一处相思”时,自知有“两处闲愁”;而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都化为一句词,请问是哪一句?试简要赏析。
(4 分)答:“当时只道是寻常。
”为之心痛,因为这七个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仿佛字字皆血泪。
“寻常”二字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念,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含丰富的情感。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1] ,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

《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赏析及诗歌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赏析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答案】(1)、“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2)、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3)、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无可奈何花落去,水流无限似侬愁(5)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巩固练习_李清照《一剪梅》析读-高二语文人教新课标

课内阅读鉴赏阅读李清照《一剪梅》,完成1-3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经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过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制。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做分析。
课外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5、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精选十二篇

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精选十二篇篇1: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练习答案及赏析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练习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身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派遣。
B.上片写相似,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一剪梅参考答案】1.A2.C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谜,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中还可领略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一剪梅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剪梅 李清照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
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
(),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形见绌截然不同嗔怒执着B.黯然失色截然不同诟病执拗C.黯然失色大相径庭嗔怒执拗D.相形见绌大相径庭诟病执着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殊不知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奠定的B.奠定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正是这种特点C.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D.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

《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一剪梅》阅读题的答案及赏析一剪梅杨佥判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①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③,军事如何?民事如何?注①《柘枝》:一种舞曲。
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宫乐有《柘枝》队。
②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
③朱娥:美女。
(1)从全词来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4分)(2)“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两问其实在词中可以找到答案,请就词的内容具体回答这两个问题。
(4分)参考答案⑴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词的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军民死守抗敌,伤亡惨重,给养难继(1分),下片写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仍鱼肉百姓,醉生梦死,与将士们浴血沙场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词人关心百姓、体恤民生的情怀(1分)或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人民的和平生活被破坏(1分),下片写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的死活,不考虑国家的安危,仍过着歌舞升平的腐败生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现了词人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和大胆揭露奸佞权贵的大无畏精神(1分)。
(如果说该词突出地运用了借代手法,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⑵军事:襄樊被围长达四年,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得不到援助,亡国之危险就在眼前。
民事:长期的战事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弹尽粮绝。
而这一切,都源于统治者丑态多多,罪恶多多,是他们将国事民事糟蹋得不像样子。
(军事、民事3分,根源1分)赏析:杨佥判,其真实名字不详。
佥判是一个幕职官。
1268年9月,蒙古大军南侵,包围襄樊,围城达四年多。
守城军民顽强抵抗,但内外交围,竟达到以孩肉为食,以人骨为薪的地步。
但临安城里仍是过着酒醉神迷、歌舞升平的生活。
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直把杭州做汴州。
”贾似道权奸当路,卖国求荣,杨佥判闻之深为不满,拍案而起,作《一剪梅》一首,痛斥贾似道一流的无耻行径。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一剪梅》理解性默写1.《一剪梅》中,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可动的语句是:,。
2.《一剪梅》中,作者由己及彼、体现两人心心相印的句子是:,。
3.《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句子是:,,。
4.《一剪梅》中,引用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是:,,。
5.《一剪梅》中,“”句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句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合。
6.《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语句是:,,。
7.《一剪梅》中,“,”两句描写了词人轻轻解开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8.《一剪梅》中,不仅点明时令,也渲染了环境氛围,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到衬托作用的语句是:。
9.《一剪梅》中,“,”两句写自己的相思闲愁,由自己推想到对方,说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10.《一剪梅》中,借大雁这个意象来表现夫妻的感情极其深厚的语句是:,,。
11.《一剪梅》中,词人用极其平常的词语表达了感情的不可遏制,让读者感受到她的万般愁绪的语句是:,。
12.《一剪梅》中,“”一句承上启下,既是写景,又兼比兴。
13.《一剪梅》中,“”句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情怀。
14.《一剪梅》中,“,”两句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可心事却萦绕于词人心上。
《一剪梅》默写答案1.《一剪梅》中,把无形的“愁”写得有形可动的语句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一剪梅》中,作者由己及彼、体现两人心心相印的句子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句子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4.《一剪梅》中,引用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句从客观景物和主观感受来表现秋的到来;“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合。
6.《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语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阅读题答案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14.(8分)(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评分标准: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2分。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
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评分标准:景情分析2分,效果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
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
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