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合集下载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其中包括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婚嫁习俗和民族服饰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让大家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1.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以纳西古城(丽江)著名。

纳西族的婚礼是他们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

传统的纳西族婚礼通常会持续3-7天,包括三个主要的仪式:迎亲、婚宴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家会派遣一支队伍前往新娘家迎接她。

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亲友们会欢聚一堂,尽情享用美食、酒水和表演。

最后,在送亲仪式中,新娘会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家。

2. 彝族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彝族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也叫做“彝族春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

彝族人们会点燃火把,组织巡游和舞龙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参加火把节的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独特舞蹈、音乐和美食,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3.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泼水节而闻名。

泼水节是傣族人们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过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好的事情,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傣族人们还会进行划船比赛、象棋比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戏。

藏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元素。

藏戏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格萨尔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饰,将人们带入到神话和传说的世界中。

5. 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和梯田耕作而闻名。

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新郎是怎样接新娘的

纳西族婚俗 纳西族新郎是怎样接新娘的

纳西族婚俗纳西族新郎是怎样接新娘的>新郎穿长衫、马褂,带着礼帽在门前迎候(也有亲自前往女家迎亲的)。

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开花轿门帘,扶新娘出轿,然后躬身向送亲的人们致谢。

新娘进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是用大红纸包贴在门尴上的),意思是跨过“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员了。

新娘和新郎先菱惜上或厨届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后进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换上新娘送的栓有红丝线的新鞋,表示今后永不分离,然后出新房招呼客人。

新娘”在房内脱下红大褂,重新梳妆打扮。

过一会,伴友们簇拥着新郎,新娘至堂屋,举行“分大小仪式”,即依长幼亲疏拜谢新郎方面的长辈,最后敬拜来宾。

仪式结束后,按照传统习惯,男女宾客分别入席就座男宾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为上宾,坐于首席,女宾席上,新娘的母亲和伴女最受尊重:其余来宾,依长幼亲疏入座。

喜宴至少摆六盘六碗,新郎向男宾席敬酒,新娘到女宾席劝饮.亲朋们开怀帧饮,祝新夫妇永结同心。

夜晚,青年们围着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欢乐调,有的通宵达旦。

主人以酒、茶、瓜果、糖点盛请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来敬酒。

来宾兴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荣耀和吉祥。

新郎、新娘人洞房后,有些地方有闹洞房的习俗。

第三天新人回门,由女家宴客。

早餐后,妆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亲属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亲,并带去茶、糖、肉、饵块等礼物;快到娘家时,新娘放声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见父母和兄弟姐妹。

到女家后,新夫妇先拜祖先,继拜父母和长辈,最后向客人敬酒行礼:新郎行三礼九叩,新娘行四礼八拜。

客人们畅饮祝福,并送新娘一些礼物。

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专席上去敬酒,同时戏弄刁难他们,如在端给他们的大碗卫放根长粉丝;用马尾毛或头发把肉一块块串在一起,把米饭堆得又满又尖等等,当晚,夫妻俩必须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应回赠些酒、糖之类的礼物给女儿、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与新娘如离丽江古城近,就同游丽江古城街,给路遇的亲友散发喜糖。

纳西族走婚

纳西族走婚

纳西族走婚纳西族走婚的意思是: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

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

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摘要:丽江纳西族的婚姻习俗,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受到周围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它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从曙明村纳西族的婚姻习俗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它自身的特色,比如存在“四个节礼”、“伴手礼”、东巴诵经、“点酥油”仪式等。

我们也可以从纳西族的婚俗中,看到纳西族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和朴素自然的生活面貌。

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很久以前已经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

但是由于丽江的纳西族与周边汉族、藏族等民族联姻的现象比较多,使丽江纳西族的婚姻习俗受到了周边民族婚姻习俗的渗透和影响。

纳西族婚礼讲究传统,遵从“嫁有嫁礼,娶有娶礼”。

笔者通过对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署明片村①的杨某、和某等四个纳西族学生的访谈,据此对纳西族的传统婚俗进行了了解和整理,对其积淀在深层次的婚姻文化内涵作了简单探讨。

文章通过婚前社交、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交往四个方面,对纳西族的传统婚俗进行了阐述。

一、婚前社交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必须告知各自的父母,并取得父母的同意,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往。

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在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必须去女方家行礼。

如果两方确定要结婚,则男方需要在中秋佳节到女方家里去举行“订婚”仪式,纳西语叫做“涉涉”。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必须向女方父母送上“四个节礼”,纳西语称为“啰啰”,包括一坛五斤左右的白酒,两包茶叶,四盒红糖和大米。

其中红糖、茶叶、白酒是必须要有的礼物,大米的数量和质量,视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订婚之后,两家人便可以开始互访。

订婚之后到结婚之前,男方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都要给女方家送去白酒、茶叶、红糖和大米。

二、婚前准备男女双方成年之后,就可以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良辰吉日需要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去当地的东巴家里进行挑选,东巴结合天干地支和男女双方生肖确定吉日,纳西语里为“尼哇擦”。

按照纳西族风俗,举行婚礼的吉日有男女两家商量,但最终会由女方家庭决定。

纳西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信仰

纳西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信仰

纳西族的婚俗食俗和节日信仰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节日习俗三朵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

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另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交易会”等。

纳西族的饮食习惯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

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著融合而形成。

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

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

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

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

丽江纳西族传统婚俗论文摘要:丽江纳西族的婚姻习俗,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受到周围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使它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从曙明村纳西族的婚姻习俗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它自身的特色,比如存在“四个节礼”、“伴手礼”、东巴诵经、“点酥油”仪式等。

我们也可以从纳西族的婚俗中,看到纳西族保存完好的传统文化和朴素自然的生活面貌。

生活在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很久以前已经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

但是由于丽江的纳西族与周边汉族、藏族等民族联姻的现象比较多,使丽江纳西族的婚姻习俗受到了周边民族婚姻习俗的渗透和影响。

纳西族婚礼讲究传统,遵从“嫁有嫁礼,娶有娶礼”。

笔者通过对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署明片村①的杨某、和某等四个纳西族学生的访谈,据此对纳西族的传统婚俗进行了了解和整理,对其积淀在深层次的婚姻文化内涵作了简单探讨。

文章通过婚前社交、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交往四个方面,对纳西族的传统婚俗进行了阐述。

一、婚前社交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双方,必须告知各自的父母,并取得父母的同意,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交往。

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在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必须去女方家行礼。

如果两方确定要结婚,则男方需要在中秋佳节到女方家里去举行“订婚”仪式,纳西语叫做“涉涉”。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必须向女方父母送上“四个节礼”,纳西语称为“啰啰”,包括一坛五斤左右的白酒,两包茶叶,四盒红糖和大米。

其中红糖、茶叶、白酒是必须要有的礼物,大米的数量和质量,视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定。

订婚之后,两家人便可以开始互访。

订婚之后到结婚之前,男方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都要给女方家送去白酒、茶叶、红糖和大米。

二、婚前准备男女双方成年之后,就可以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良辰吉日需要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去当地的东巴家里进行挑选,东巴结合天干地支和男女双方生肖确定吉日,纳西语里为“尼哇擦”。

按照纳西族风俗,举行婚礼的吉日有男女两家商量,但最终会由女方家庭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纳西族走婚风俗介绍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奇妙的分布着圣洁的雪山,汹涌的大江,险峻的峡谷,清澈的湖泊,而且还有着古老的纳西族。

丽江的美景孕育了纳西族文化,而纳西族的走婚也是丽江一道靓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神奇的走婚吧。

丽江泸沽湖边的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

“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

“阿夏”婚有两种形式,即阿夏异居婚与阿夏同居婚。

阿夏异居婚也叫“走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建立阿夏关系的男女双方,各自住在自己的母亲家生产生活,只是男方暮来晨往,仅在女方家过夜。

所生子女一律由女方抚养,其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子与女方在生产、生活、财产上没有必然联系,男子无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但生父可与子女经常往来。

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阿夏双方结合自愿,离异自由。

阿夏关系保持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年轻时不大稳定,中年以后日趋固定,甚至保持终身,但无论保持多久,男女双方都各居母家。

任何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阿夏关系即可解除。

另一种阿夏同居婚特点是男女双方各居一家,或是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共同生产生活,养育子女。

这种婚姻同样以情为主,自愿结合,离散自由,双方一旦终止关系,各自回自己原来的家,其家庭成员都会欢迎她(他)回来,子女问题也由双方协商解决,不会引起双方的冲突。

另外,摩梭人地区也有部分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

但有不少摩梭人实行的是“阿夏”婚,绝大多数家庭为母系大家庭。

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

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家庭中男不娶妻、女不出嫁,无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家庭权力分工形式为舅掌礼仪母掌财,家庭和睦、尊老爱幼,极少分家现象。

家庭人口一般在20人左右。

走婚制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是以感情为基础,夜合晨离的一种婚姻礼俗。

走婚制度是女性文化的标志。

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是著名的女性文化带,有着强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