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

合集下载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

英语翻译学论文-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初探一、引言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年出生,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1]。

说它是科学,因为翻译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具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一些科技术语、成语、度量单位或部分社交用语已经有了特定的翻译模式;翻译又是艺术,因为在很多场合要求译者进行选择判断,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只能反映表层意思,触及不到深层的含义。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1981年,在《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中,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1]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成为西方翻译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已经年已耄耋,纽马克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学术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翻译理论。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二、文本功能及其分类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他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号召功能(vocativefunction)。

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模版

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模版

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模版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模版,仅供参考!翻译学术论文摘要模版篇一英语翻译探析【摘要】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英语翻译进行探析。

首先以倒译技巧和句子成份的转译技巧为例分析英译汉技巧。

其次,对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语翻译探析英译汉技巧1. 前言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

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

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

发表英文翻译论文语言是人类传播信息的工具,作为各种语言互译的翻译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是相对的理论。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发表英文翻译论文篇1公示语的英文翻译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旨在于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的内容。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公示语的预期功能。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1、引言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

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

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

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

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翻译理论基础学习收获一、翻译理论背景1.1 翻译学学科历史翻译实践活动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长久,西方翻译最早开始于公元三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的翻译历史和西方一样悠久。

但由于对于翻译活动的认识存在诸多悖论,达不成一致意见,人们因追求所谓严整的体系、规范的术语而将历史上对翻译的传统认识排斥在理论之外,认为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才不过50多年的历史。

1972年,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S.Holmes,美国人)在哥本哈根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了《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对研究翻译的人来说,传统的翻译理论也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1.2 翻译学学科框架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霍尔姆斯将翻译研究领域的名称命名为“translation studyies”,并勾画出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研究框架,图里(Toury,1995:10)将其绘制成下图,广为学界引用:图1 翻译学学科框架图在该架构中,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的标志。

二、语言2.1语言和言语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符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可变可塑,不是固定恒定的信号。

什么是言语?言语是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它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和结果。

人们说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张口说话的动作,即“说话”的动作、行为,我们称之为言语动作和言语行为。

(2)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说话所使用的词语、规则”。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论文摘要]本文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入手,从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差异性比较的意义、中国的对策和中国传统译论的继承和发扬等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明晰中西翻译理论的各自侧重和不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优点,有利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的启示摘要:在翻译学习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哲学上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翻译领域。

仅学翻译理论不注重翻译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反过来,只埋头做翻译练习而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就会走弯路,不能形成系统的翻译知识网络。

正确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翻译学习。

关键词:原文理解;词义选择;词性转换;欧化腔调一、原文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英汉翻译有三个基本步骤:原文理解、译文表达和译文校对。

原文理解(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忠实的译文”(郭富强,2012:33~34)。

拿到一篇英文,首先要做的是通读文章,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动笔翻译,而不应该断章取义,主观臆断。

一篇文章,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它的意思都是立足于文章本身,脱离文章的判断和猜想多少会与原文大意有出入。

另外,文章的意思应当从整体把握,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分割开来看,即断章取义。

这样得到的认识是片面的,达不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效果。

所以在做翻译之前,一定要从宏观把握文章的主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能否准确地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也是衡量一篇译文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翻译家严复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

其中“信”(faithfulness)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而要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就应该如实而恰当地把原文翻译出来。

严复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贺学耘,2010:25)。

由此可见,原文理解是翻译最重要的一步。

如:例一:It was not my fate to become a woman, so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see the grac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译文: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发现女人悠闲的一面。

(孙致礼译)例二:By comparison with the narrow, ironclad days of fathers, there was expansiveness, I thought, in the days of moth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译文:跟做父亲的那种狭窄、紧张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的日子过得比较宽松自在。

(孙致礼译)如果没有把握原文的主旨很容易把例一中的“graces”错认为指代女人,从而把这句话译成“我命中注定不是女人,因而更容易观察女人。

”其实“graces”在这篇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出现过,如果在翻译时能适当地联系上下文就能避免翻译中的错误。

同时,例二很容易被译为“和做父亲那种狭窄、固定的生活相比,我觉得做母亲要做的事更多。

”这样的译文显然和文章的大意相悖。

可见对原文的理解是贯穿于翻译始终的。

二、词义选择对译文的影响根据传统词汇学,词义包括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概念意义,也叫延伸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常视为词语在词典中的定义或释义,也是词汇的基本意义;内涵意义,隐含于或附加在概念上的意义。

英语中一词多义(polysemous Word)的情况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常见的词,更为活跃,给翻译中词义的选择(Choice of Word Meaning)带来了不少困难。

鲁迅的话语道出了其中的苦楚:“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需构想。

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可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晕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郭富强,2012:52)。

翻译前,要弄清楚多义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词义。

如:例三:Few of them held jobs outside the home, and those who did filled thankless roles asclerks and waitresse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译文:她们很少有人外出做工,即使有去做工的,也是做些诸如文书和女招待之类的出力不讨好的差事。

(孙致礼译)例四:I didn’t see, then, what a prison a house could be, since houses seemed to me brighter, handsomer places than any factory。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那时候,我还意识不到家会多像一座监狱,因为在我看来,家比哪座工厂都要亮堂美观。

(孙致礼译)例三中的“fill”一词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做及物动词时常见的意思有“装满,使充满;满足”的意思。

但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任职。

在上面的例句中,如果用“fill”的常见意思去理解的话,译文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就会大相径庭。

我们都知道“house”是“房子”的意思,但在例四中把它译为“家”会更好,“家”更切合上下文的语境。

翻译时,要结合语境,弄清多义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因为词语的具体意义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

语境决定和限制了词语的意义。

三、词性转换在翻译中的应用词性转换(Conversion of Word Classes)是指把英语的一种词性转换为汉语的另一种词性的翻译手段。

转换译法是常见的翻译手段,能是译文通顺自然,有效、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

“当然,词类转换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不违背原文的意思,有助于译文的通顺流畅”(孙致礼,2003:81)。

一般来说,英汉翻译中,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词性的转换较为常见。

如:例五:I did learn about the wretchedness of abandoned wives, single mothers, widows; but I also learned about the wretchedness of lone men.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我倒了解被遗弃的妻子、单身母亲和寡妇们多么可怜,可我还知道孤身男人也很可怜。

(孙致礼译)例六: Even then I could see how exhausting it was for a mother to cater all day to th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译文:即使在那时,我已懂得做母亲的整天照料孩子有多么艰辛。

(孙致礼译)例五中的“wretchedness of abandoned wives”和“wretchedness of lone men”是名词短语,但译者并没有把它们译为“被遗弃的妻子的可怜”和“孤身男人的可怜”,这样的译文读起来会很拗口,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同样,在例六中,译者也把名词短语转换成了主谓结构,使得译文变得通顺流畅,生动形象.四、翻译中的欧化现象翻译实现了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和欧洲语言的差异,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欧洲语言的影响,产生欧化现象。

但是,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指出:“咱们对于欧化的语法,用不着赞成,也用不着反对,欧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但是西洋语法和中国语法相离太远的地方,也不是中国所能勉强迁就的。

欧化到了现在的地步,已完成了十分之九的路程;将来即使有人要使中国语法完全欧化,也一定做不到的。

”(王力,1985:334)欧化中文除了缺乏传统中文的特色,也可能因为用词繁琐生硬,导致阅读及理解上的障碍,不少文人对欧化现象深恶痛绝。

所以在翻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度的欧化现象。

如:例七:Before college, the only people I had ever known who were interested in art or music or literature, the only ones who read books, the only ones who ever seemed to enjoy a sense of ease and grace were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 译文:上大学之前,我所认识的对艺术、音乐或文学感兴趣的人,爱读书的人,看上去优雅自在、安闲自得的人,统统都是做母亲和做女儿的。

(孙致礼译)译文并没有将“the only”翻译成“唯一的”,而是译成了很具有中文特色的“统统”。

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更上口,不会觉得生硬拗口。

再如:例八:They went to see neighbors, to shop in town, to run errands at school, at the library, at church. (Women and Men by Scott Russell Sanders)译文:她们上邻居家串门,去城里买东西,到学校、图书馆、教堂跑跑腿儿。

(孙致礼译)“串门”和“跑跑腿儿”的使用使译文生动、形象、流畅,中国味儿十足。

如果在翻译中采用繁琐生硬的欧化腔调,不但传达不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也会给译文的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五、结语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来源。

理论只有被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对实践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门捷列夫说过:“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因为我们现在所用的翻译理论是前人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翻译事业是个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后来者我们应当对此加以研究和发展。

每一次的翻译实践都是对翻译理论的一次检验和思考,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综合案例教学:中西方译学理论选介[M]/贺学耘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二、Scott Russell Sanders:Women and Men三、新英汉翻译教程[M]/郭富强编著.---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四、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孙致礼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