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弟子规—(二)出则悌

则 悌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出 则 悌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 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 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 ,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 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 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出 则 悌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人呼,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
出 则 悌
在吃饭的时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 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 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出 则 悌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出 则 悌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 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
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 ,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 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 出 好。
则 悌
进必趋则 悌
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 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 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 左右移动。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 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 出 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则 悌
弟子规
柒陆
余 力亲 学仁 文
伍
泛 爱 众
肆 叁贰
出 信谨 则
悌
壹目
入
录 则
孝
目 录
出则悌
总 叙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

《弟子规》之出则悌(二)【诵读声声】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问题引路】同学们,在家里吃饭时,你们做到了让老人先吃,自己再动筷吗?跟弟弟、妹妹相处时,你会因为自己是哥哥姐姐,就霸道地与弟弟妹妹抢玩具和好吃的吗?平时的生活中,你有因为某一样东西,而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争吵甚至打架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出则悌的第二部分,一起来感受古人兄弟姐妹之间礼让、团结的做法和晚辈尊敬长辈的优良美德吧!【为你解读】“出则悌”这一部分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不对财物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
值得注意的是,“财物轻”不是单方面的“轻”,而是双方面的“轻”。
一方面,自己不要凡事都从财物方面考虑,觉得吃亏、不公而心生怨气;另一方面,也不要主动去侵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财物,或占些小便宜,使对方不满和心生怨恨。
怕吃亏和主动去占便宜都会影响兄弟姊妹间的亲情,影响相互之间往来。
兄弟之间讲话也要留心、谨(jǐn)慎,不要说过激、太过伤人的话语,也不讲得太过火,因为讲话往往无意中会伤了人心。
当我们讲话不留神的时候,可能讲了一句话,刺痛了对方的心,对方起了怨恨,我们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言语方面要非常注意,兄弟之间,讲话时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互相恭敬,互相能够容忍对方的过错。
这样自然就不会刺痛对方而产生怨恨。
同时,这意义也要延伸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斤斤计较,不讲伤人的话,多宽容,多恭敬,那么人人之间也就相处得和谐融洽。
言语在孔门4科里面排在第二位,这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其实,在忍当中不但能扩宽自己的心量,也会唤醒对方的惭(cán)愧(kuì)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等他冷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亏。
所以,这一忍,忍出了自己的德行,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或饮食,或坐走。
弟子规出则弟解释

弟子规出则弟解释弟子规出则弟解释出则弟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说: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
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
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
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已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
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弟子规出则悌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弟子规出则悌解释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言语为福祸之门。
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可见言语之重要。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国父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
’青少守则明言:助人为快乐之本。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易解: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
(敬老尊贤)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易解: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
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
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左顾右盼。
《弟子规》2出则悌、谨

易解:掀帘子时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响声,转弯时幅度要大,不要碰 着东西的棱角。拿着空的用具,就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走进空 房间,要像有人在家一样。做事情不要慌忙,慌忙就容易出错,不要害 怕困难,也不要草率应付。遇到争斗喧闹的场合,绝对不可走近;遇到 不正当古怪的事情,绝对不可问起。
jiāngrùmén wènshúcúnjiāngshàngtáng shēngbì yáng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rénwènshuí duì yǐmí ng wúyǔwǒ bùfēnmí ng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yòngré nwù xūmí ngqiú tǎngbùwèn jí wéitōu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jièrénwù jí shí huán rénjièwù yuǒwù qiān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易解: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怎么会产生怨仇? 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自然就会消除了。
huòyǐnshíhuòzuòzǒu zhǎngzhěxiān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zhǎnghūrén jí dàijiào rénbùzài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弟子规》讲解(出则弟篇)

三、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要 分工。在古代,丈夫主外,负责家庭的 经济来源;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及孩子 的教育与成长。 四、长幼有序:长幼之间要有次序。 哥哥姐姐对幼者应慈爱、关心;幼者对 哥哥姐姐要恭敬、听从,这样才能和合。 五、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信 任,也要有信义,不能欺骗对方。
在人际关系里,人对人的关心、 尊重是必需的。可惜现在道德教育越来 越被人漠视。因此,很多人即使读到大 学乃至博士,但由于缺少爱与慈悲的教 育,毕业到社会上以后,处理人际关系 特别糟糕,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他们 或许认为:“不管我到哪里都特别倒霉, 人人看不惯我!”其实别人看不惯你, 原因在你自己,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还 觉得“别人都坏,我最好”,不懂得自 我反省,那就无药可救了。
“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姊妹之间说 话不能过激,否则,一旦说了刺耳难听的语 言,就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古人言:“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 恨难消。”用利刃割伤身体,伤痕容易愈合, 而用恶语伤了人心,别人就会一直不忘、耿 耿于怀。 当然,对他人所说的难听之语,我们没 必要记在心上。《弟子规》后面也说:“报 怨短,报恩长。”报恩的时间越长越好,而 报怨的时间越短越好。
古人特别讲究“目送”,这是很重 要的待客之道。比如客人要走的时候, 你在门口或楼梯口目送他离去,他心里 会很舒服;否则,他前脚刚走,你后脚 就把门“砰”一声关上,好像巴不得他 离开一样,客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如果 一直目送着他,嘴里也说:“慢走啊, 有空再来玩!”那他也觉得:“主人真 是热情,对我很好啊。”一路上,心里 会一直回荡着这一切。 人与人之间确实需要这些礼节。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主动上前去行 礼问候。长辈有什么吩咐就依言奉行, 没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 让长辈先走过去。 古人的传统值得我们深思。如果人 人能对师长如是恭敬,那么试想,这个 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反之,假如人 人都不能行持,又会变成什么情形?尤 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路上碰到长辈,根 本不知恭敬问询,甚至还会瞪他一眼。 所以,该如何做,大家 自己心里应该好好想一想。
中华经典文化第二讲《弟子规》出则弟

01泰伯采药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 ,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 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 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 位传给姬昌,这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 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语: 泰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对父母的 孝顺,对兄弟的友爱。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找借 口离开家里。而对兄弟的礼让,让他赢得了世人的 尊重。
后来,许武被荐举为孝廉,但是,他想 到两个弟弟都还没名望,便把家产分作了 三份,自己故意拿了最好的一份肥田广宅 ,而坏的却给了两个弟弟。如此,人人都 称许他的两个弟弟而鄙视许武,但许武一 直忍受着这份恶名。 等到弟弟们也得了选举后,许武这时才 聚集了全族的人,哭着说明了自己当时的 苦衷,那全是为了要给弟弟们显扬名声呀 。说明缘由后,许武便把自己得的那份家 产又重新分作两份,全部赠给弟弟们了。
谦恭有礼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谦恭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易解:水作为生命的源泉,可谓是功勋卓著,就是 颂辞千篇也不足以表其功,丰碑万座也不足以张其 德。而她总是以谦恭的姿态,「安于卑下」,甚至 「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不像太阳那样高高 地悬在空中,让万民景仰。哪儿低洼她就奔向哪儿 ,绝不趋炎附势,就像古时的圣人,总是把目光投 向最下层的百姓。即使滋养万物,也是「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弟子规讲解-课件(PPT演示)

《弟子规》
1
《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
2021/3/11
• 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 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 《弟子规》。
• 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① 第四篇“信”讲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讲信用。 ② 凡出言,信为先:凡是讲话,要以信实为先。 ③ 诈与妄,奚可焉:欺骗的话,不真实的语言,怎么可以做? ④ 惟其是,勿佞巧: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好听却靠不住 。 ⑤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不真实的语言,脏话,市井小民的粗俗
2021/3/11
20
第三篇 谨
《弟子规》
14. 将入门 15. 人问谁 16. 用人物 17. 借人物
问孰存 对以名 须明求 及时还
将上堂 声必扬 吾与我 不分明 倘不问 即为偷 后有急 借不难
① 将入门,问孰存:在进门之前,要问“有人在吗?”
② 将上堂,声必扬:在进入大厅或大办公室之前,说话声音要大,让别人知道
语言,一定要改正过来。
2021/3/11
22
第四篇 信
《弟子规》
4. 见未真 5. 事非宜 6. 凡道字 7. 彼说长
勿轻言 勿轻诺 重且舒 此说短
知未的 苟轻诺 勿急疾 不关己
勿轻传 进退错 勿模糊 莫闲管
① 见未真,勿轻言: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要妄加揣测,轻易把话传开。 ② 知未的,勿轻传:不是很明确的,不要把事情传开。 ③ 凡道字,重且舒:道,讲话;重,讲出重点;舒,流畅。 ④ 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太快,也不要吐字不清。 ⑤ 彼说长,此说短:指三五成群说些闲言是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则悌引子〈出则悌〉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
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
“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
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
“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
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
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
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
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
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
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
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
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
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
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现在大多数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个人,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霸道自私,凡是都得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
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弟道恭”,把同学们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少操心。
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
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
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
”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
”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
”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
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
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
”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
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
”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
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
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
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
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
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
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就请长辈先坐。
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要请长辈先走。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
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
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
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
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
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
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
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
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
长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
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
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
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
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
客人不可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
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要怎么样?“即代叫”,跑去找他的伯伯,赶快,不能对客人失礼,让人家等半天就不好。
假如伯伯不在,“人不在,己即到”,要回来跟客人讲一下:我的伯伯不在,请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很有可能人家也是大老远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人家来找必有事情。
所以我们应该:请问有什么事吗?有什么我可以代您传达的吗?现在的小孩,对于长辈的使唤,常常是慢吞吞,或者不与理睬。
如果叫的不是自己,更是一点都不关心。
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
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去找一个人,一找那个人不在,就算了,不行,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
为什么?第一,复命。
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
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在古代对小孩子来说都是最起码的要求,但现在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再者,在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看到隔壁班老师走进来了,孩子看到了,他会怎么做?他也可能站在原地就开始放大嗓门: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
这个都不符合礼貌的态度。
正确的做法是先说:老师,你等一会儿,我去叫我们老师过来。
跟老师讲了,然后再把老师带过来,就是要把工作从头至尾做好。
这个动作很重要,它可以广泛来运用,就是接待客人的礼仪。
我们现在在家庭当中来看一下,孩子现在会不会接待客人?比方说刚好阿姨来了,小孩在那里玩玩具或者是看电视,根本无视客人的存在,这样好不好?这就是不尊敬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