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日益稀缺,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循环经济理论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为基本目标,提倡“废物即资源”的新型经济模式,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定义、特点、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特点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一种经济模式。

简而言之,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而建立的一种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循环经济具有资源节约的性质,它能够将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利用,从而减少了对新资源的需求。

其次,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通过资源的再循环,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循环经济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目前,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产品再制造模式产品再制造是指将废弃的产品进行再生产,通过重新设计和再制造,使其达到与新产品相同的产品质量,并且成本更低。

产品再制造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废物排放,同时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废弃物再利用是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使其成为有用的资源。

废弃物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是指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原材料和能源的再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态工业模式生态工业是指将企业与周边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回收和利用。

三、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各国都开始逐步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循环农业经济的综述研究

关于循环农业经济的综述研究

关于循环农业经济的综述研究作者:刘沛璇来源:《商情》2013年第11期【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以往的过度消耗,对人类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伤害,故而世界各地都在提倡着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增长质量,推行循环经济。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起源、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循环农业的国内外研究、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几方面来进行对循环农业的综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综述研究一、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

”随后,1990 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D.Pearce)和特纳(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首次严谨而学术的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

随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国与日本也相继对循环经济进行定义。

从此,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流传至更多国家地区,掀起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热潮。

自从循环经济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引入中国,随后大批学者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

在微观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有些分别从法律调控层面和汽车回收工程入手。

而另有一些,分别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作用和构建总计达70种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为后来的微观应用研究做了铺垫与基础。

在宏观方面研究,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如何运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应系统的做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循环,并着重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关键点进行改进以实现经济系统运行最优。

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对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目录:1. 循环农业经济概述2. 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和意义3.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和制度支持5. 循环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循环农业经济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越来越大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并将农产品的压残物、畜禽粪便等作为肥料或饲料,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解决农业生产中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就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存在的问题、政策和制度支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二、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和意义1.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循环农业经济能够有效地回收和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并将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消耗。

同时,循环农业经济还能够防止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循环农业经济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有机废弃物,还能够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地的产出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循环农业经济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技术和设备不足循环农业经济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包括废品回收、堆肥、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技术和设备。

在许多地方,技术和设备的不足制约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缺失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和制度支持,包括制定有关废品回收、饲养和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定适合的肥料互补政策等。

在一些地方,政策和制度缺失制约了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3. 资金短缺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金支持,包括对技术和设备的投入、生产资金和市场开发资金等。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农业循环经济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南平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典型农业区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意义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合理使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环境污染物的减量排放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并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既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

同时,循环利用废弃物和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此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

二、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1. 资源利用方面南平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积极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在土地利用方面,南平市采取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通过合理轮作,保护土壤肥力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南平市还大力推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 能源利用方面南平市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通过推广利用农村生物能源,如沼气等,充分发挥农业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和农村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效益,提供农村能源需求,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废弃物利用方面南平市开展了大力推行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废弃物再生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实现了农村废弃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例如,南平市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 技术与设备的落后目前,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设备仍然较为落后,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实施和推广。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引进先进技术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村循环经济的 科技水平。
加强技术研发
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科技成 果在农村的转化和应用。
推广科技示范
选择适宜的地区和企业,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的科技示范基地,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
• “农田-水塘-河道”循环经济模式是江苏省泰州市的成功案例。该模式通过将农田排水引入水塘,水塘中的水再流入河 道,实现了农田废水的自然净化。同时,水塘中的水还可以用于农田的灌溉,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这种模式既节约了 水资源,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河北省曲周县的“农田-林带-水渠”循环经济模式
• “农田-林带-水渠”循环经济模式是河北省曲周县的优秀 案例。该模式通过在农田周围种植防护林带,防止风沙侵 蚀,保护农田。同时,林带还可以涵养水源,为农田提供 灌溉用水。农田的废水也可以用于林带的灌溉,实现了废 水的循环利用。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又改善 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安吉县的“竹林-鸡”循环经济模式
• “竹林-鸡”循环经济模式是浙江省安吉县的典型案例。 该模式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将竹子作为鸡的饲料来 源,同时将鸡粪用于竹林的施肥,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农业 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也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江苏省泰州市的“农田-水塘-河道”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经济发展
农村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 质量和附加值,拓展农业功能,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循 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 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农 民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1.前言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1992年“可持续发展”在联合国发展大会上被提出,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循环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为主要特征,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我国,循环经济正逐渐应用到农业建设方面,在借鉴传统农业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结合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起了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科学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条件,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2.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当今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问题都比较突出。

先来看农业资源方面,我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贫乏,土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矿产资源的人均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再来看生态问题,由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另外迅猛发展的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总体来看,农业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传统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用量。

第二,有利于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内部层次物质、能量的相互交换,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粮食的生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种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核心,通过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废弃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水资源等进行循环再生利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1.多元化资源利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包括副产品、废弃物、能源等,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2.循环再生利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再生利用,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循环再生,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4.提高经济效益: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循环农业理论和沼气技术的文献综述

循环农业理论和沼气技术的文献综述

循环农业理论和沼气技术的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马克思最早从理论渊源上分析了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

随后美国经济学家K.Boulding(1966)在其著作《宇宙飞船经济观》中首次提出“以能循环利用各种资源的循环模式经济替代过去的单程式经济”的观点,这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萌芽[4]。

丹尼斯·米都斯教授(1972)在罗马俱乐部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5]。

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从严谨的学术角度规范了循环经济概念,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他们基于经济活动是在一个资源和承载力有限的全球自然系统中进行的这一判断,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利用工业代谢分析工具,第一次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模型[6]。

循环农业的思想萌芽直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影响,Greyson (2007)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和零污染的长期的目标[7]。

二十世纪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很多国家采取了多种农业生产方式来替代常规的农业,例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李哲敏(2007)指出这些农业生产方式都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依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了经济、生态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8]。

尽管概念各不相同,但是在这些农业方式中,都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产实践中,都采用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因此,这些农业方式都可以被看作是“循环农业”。

在国外,虽然并没有“循环农业”这个提法,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已经应用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沼气是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微生物学家奥梅梁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中国在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一、引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

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

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

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1.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

2.理论起源。

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

Boulding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

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因此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模式。

3.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20世纪2、30年代,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70年代后,生态农业的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实践运用,相关学者指出设计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完善和农业生产活动主体素质等软条件的提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三、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研究。

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论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这一研究的核心。

例如:详细论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分析了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论证了实现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等。

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农业循环经济,论证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见于研究的早期。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这一研究在总结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探索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例如:在总结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对中国的启示,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在对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介绍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并提出政策建议等。

这一研究得出的建议和发展模式都主要针对国家层次的农业,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多。

此外,它与上一研究一样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识别阻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上。

评价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如:运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尔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年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影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是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05年四川省21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资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发展水平最低;以绵阳市为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及其所辖9个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绵阳市2002-2012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和资源安全水平是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等。

其次使用的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将能值理论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对吉林省西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期间,吉林省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耦合程度有所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明显加强;用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更科学,并找到了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的四墩子乡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论证实施草地农业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等。

最后,其它方法,诸如生态足迹法等。

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态足迹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存在农药化肥投入冗余、粮食单产不足以及农业生产的耕地足迹和牧草地足迹所占比重偏大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该地农业投入产出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比较常见,其与前两个方面的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偶见能值分析法。

不过,此研究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缺乏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因此难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结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其理论研究源于国外“生态农业”的提出和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内涵研究、发展模式研究以及发展评价研究。

其中发展评价研究近年比较常见,但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罕见预测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论,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今后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76-77.[2]周柳.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9).[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 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 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 [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5]卢远,王娟,陆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482-487.[6]于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理论探索,2006第4期.[7]史宝娟,赵国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J].中国农机化,2006年第4期.[8]RogerPermn.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9]陶思源.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年第6期.[10]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年第5期.[11]刘佳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12]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陈逸.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以江苏省13个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3]潘安兴,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8(7):44-47.[14]钟珍梅,翁伯琦,黄勤楼,黄秀声,陈钟佃.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15]唐静,林慧龙.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J].草业学报,2013,,22(1):167-175.[16]林永钦,熊雪,傅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2期.[17]李华,马丽.绵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识别[J].贵州农业科学,2015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