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合集下载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五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题)

《论语》五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题)

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12题答案】【答案】9. ①. 替②. 迷惑,疑惑③. 遗忘④. 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章文言文翻译

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如果只追求和谐,而不遵循礼节,也是不可行的。

”第四章: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居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第五章:公冶长篇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这五章文言文翻译分别从学习、为政、礼、仁、君子等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思想。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国家治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见解。

以下是这五章文言文的详细翻译:第一章:学而篇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章: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用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位置,而众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八佾篇原文: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在于这一点。

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时常地复习。

学:学习。

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同门的师兄弟。

乐:快乐。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不:表判断。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论语五则鹅文言文翻译

论语五则鹅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为政》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孔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事,是否尽忠职守?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相待?所学之业,是否勤于习之?”
二、《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孔子曰:“若富贵可求,即便为执鞭之人,吾亦愿为之。

若不可求,则随吾之喜好。


三、《论语·八佾》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曰:“君子交友,广结善缘,而不结党营私。

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广结善缘。


四、《论语·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曰:“三人同行,必有吾师。

选取其优点而学习之,发现其不足而改正之。


五、《论语·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曰:“士人不可不胸怀壮志,意志坚定。

肩负重任,道路遥远。

将仁义视为己任,难道不是重任吗?直至生命终结,难道不是遥远的路途吗?”
此五则论语,字里行间,透露出孔子及弟子们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

鹅文言文翻译,虽字数有限,却力求传达原意,以供读者品鉴。

论语五则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治理、教育、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点。

本文将就《论语》中的五则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析。

第一则:《学而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同时,只有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质疑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的本质。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只有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则:《为政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政治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民众的利益应该始终放在首位,社稷(国家)的利益次之,而君主个人的利益则应轻于一切。

这意味着政治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众的深切关爱,要以人民的幸福和福祉为己任。

只有真正为民众着想,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则:《里仁篇》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传达了君子要以无私的态度对待天下众人的观念。

君子应该坚守道义,不图私利,不滥用权力。

他们不会随意迁就,也不会任由他人欺压。

他们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感。

君子之于天下也,是表明君子不会被侍奉,也不会被别人牵制或左右。

只有坚持因循慎行,始终遵循公正和正当的道德原则,才能做到义之与比。

第四则:《公冶长篇》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表达了君子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的建立。

君子要以德为根本,树立自己的品德榜样。

只有以德为本,才能树立起起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具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人格。

道是自然的,生命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性。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质,使之与道德一致,才能实现君子之道。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语 五 则
学习要点提示
1 2 3 4
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 在孔子的时代, 诗经》 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 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 孔鲤学诗学礼, 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 好好地去学诗。 好好地去学诗。
说 说 你 所 知 道 的 孔 子
第三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 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 也不会超出规矩。 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⒈ 私人办教育。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教育 私人办教育。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 小学——学小履小节 ,“学在官府”。周:小学 学小履小节 、六艺:礼(仪)、乐(音乐)、射(军事 六艺: 音乐) 训练) 文字) 训练)、御(驾)、书(文字)、数(数学 ——技艺 束发大学( 技艺。 )——技艺。束发大学(太):诗、书、礼 春秋(孔子定“六艺” 、乐、易、春秋(孔子定“六艺”),学大 履大节。——理论 理论。 艺、履大节。——理论。
孔子重礼教
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 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为奴隶主贵 族专有。刑不上大夫: 族专有。刑不上大夫:周刑罚专为镇压 平民而设。 不学礼,无以立” 平民而设。“不学礼,无以立”——孔 孔 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子。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 孔子的倡导与身体力行 分不开。 分不开。
第一则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 住环境上追求安饱, 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 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 谨慎地说话, 的人请求教导指正, 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 好学的人了。 好学的人了。
为贵族培养人才。 孔子, 开创私人教育新局面。 为贵族培养人才 。 孔子 , 开创私人教育新局面 。 提出“ 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 提出 “ 有教无类 ” , “ 自行束修以上 , 吾未尝无 孔门多杂 , “ 子路 、 子贡 、 颜琢聚 皆为显士。 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 分成八派, 皆为显士 。 ” 弟子三千 , 贤人七十 , 分成八派 , 影响大。儒学、显学。 影响大。儒学、显学。
孔子开创了道德教育传统
提倡“仁”德为本的道德传统。“仁者爱人”, “克 德为本的道德传统。 仁者爱人” 提倡“ 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解 决怎样爱人问题。 决怎样爱人问题 孝道:爱父母。 子曰: 弟子(年轻人)入则孝, ①孝道:爱父母。“子曰:‘弟子(年轻人)入则孝, 出则弟(敬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谨而信 出则弟(敬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亲近有仁 德者)’”。 德者)’”。 敬兄长:程子说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 程子说“ ②敬兄长 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 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 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礼记礼运 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礼运》)
这一章主要讲了“生活” 学习” 这一章主要讲了“生活”与“学习”的关 讲了学习中的“敏事” 慎言” 系,讲了学习中的“敏事”、“慎言”、“择 正己”的关系, 师”、“正己”的关系,并且指出这是一个人 好学”的特征。 “好学”的特征。
第二则
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 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 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 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 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 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 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 按仁德去办事的。 按仁德去办事的。”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要重视自 我修养。 我修养。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和总结: 》、《书》,定 和总结:删《诗》、《书》,定《礼》、 》;修 春秋》, 》,序 易传》。 》。《诗 《乐》;修《春秋》,序《易传》。 诗》 搜集、整理、校勘工作。 千余篇 千余篇——305 搜集、整理、校勘工作。3千余篇 ;《书 》,3千余篇 篇;《书》——《尚书》, 千余篇 《尚书》, 千余篇——1 百篇——28篇;《礼》——《礼记》、《 百篇 篇;《礼 《礼记》、《 礼经》。周礼最完备,整理而成;《 》。周礼最完备 ;《乐 礼经》。周礼最完备,整理而成;《乐》—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史纲、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 史纲、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 史纲 简略、褒贬,孔子整理;《 ;《易 简略、褒贬,孔子整理;《易》—— 《易 传》。 在历史文化文献学上,做出不朽贡献。 在历史文化文献学上,做出不朽贡献。
《论 语》
儒家学说经典, 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伦理思想: 仁者爱人;忠恕之道: 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于人。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天道观:相信天命论, 不知命, 天道观:相信天命论,“不知命,无以为君 子也。 不语怪、 子也。”不语怪、力、乱、神。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美 国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国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被世界教科文组 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第五则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草木之名。” 孔子说: 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 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 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 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 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 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 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孔 子思想的核心是 “ 仁 ” , 政治上提倡 “ 仁者爱人 ” 、 “ 克己复礼 ” ,教育上主 张 “ 有教无类 ” 、 “ 因 材施教 ” 。《论语》共20篇,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 散文集,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 个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孔府: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史》 孔子者, 《 中国文化史 》 : “ 孔子者 , 中国文化之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 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 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 柳诒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 之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之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 夏曾佑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 作用的是孔子。 作用的是孔子。” ——张岱年 张岱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