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时习:时常地复习。
学:学习。
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同门的师兄弟。
乐:快乐。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曰:说,说道。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不:表判断。
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自:从。
知:了解。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三省(xǐng):多次反省。
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
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
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论语》五则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1一5章原文

论语1一5章原文《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1—7则

论语1—7则原文及翻译1.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2.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
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3.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4.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会后悔。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5.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有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 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 弃的。”
第四则
பைடு நூலகம்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将来赶不上现 在的人呢?”
第五则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
第二则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 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 已。”
第三则
《论语》五则
作者:孔子
第一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 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 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 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