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模板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之一,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观念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柏拉图的众多哲学著作中,其道德哲学观点是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理解。
本文将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是建立在其对于“理念世界”的观念上的。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
感官世界由具体的物体、形状和颜色等组成,而理念世界则是由形而上的观念、理念和真理组成。
在理念世界中,真理、善和美是永恒的存在,它们代表了绝对的价值和道德准则。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灵魂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理性的部分、意志的部分和情感的部分。
只有通过理性部分的提升和规范,才能使灵魂靠拢理念世界的价值观念,达到真理、善和美的境界。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人才能领悟理念世界中的真理、善和美,从而成为最高境界的人。
他提出了“哲学君王”理想,认为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领袖,因为他们有能力洞悉理念世界的真理,并以此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和人民。
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孟子等人,他们都提出了哲学家或智者执政的思想。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也对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神学家在接受了柏拉图的思想后,建立了基督教的哲学体系,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最高理念、最高真理和最高善。
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可以看到柏拉图一贯强调的对美和真理的追求。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是建立在对理念世界的推崇和崇拜之上的,他强调了真理、善和美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以及哲学家执政的理想。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也为基督教的哲学体系和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着人们要不断追求真理和美好,在道德和价值观上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
以下是精心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与中国哲学家的几点重合摘要西方哲学作为西方智慧的千年沉淀,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
1 西方哲学启蒙时期与我国传统思想的重合西方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一些不同:西方哲学理论注重的是知识,认识以及论证,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
其实二者也不是完全彼此分离的,有知识也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好的道德修养也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是中西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西方哲学自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走的一条知识的路。
古希腊的哲学家早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在此之前的一些古代文明大都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
比如说古巴比伦有一个说法,传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在一个大乌龟的背上,这个乌龟游弋于大海之上,乌龟动一动就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
古希腊哲学开始脱离神话性质,开始用理性去思考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恩培多克勒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
我们知道,我国在古代的时候有五行说,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中西之间的这两种思想不约而同都回答了世界的构成。
这也算是早期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偶然重合。
严复在对西方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说:“盖彼 __为体、民主为用”。
①2 柏拉图的作品风格与我国哲学家的重合到了古希腊哲学高度发达时期,哲学家们的目光逐渐的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人生和社会等问题上来了。
当时出现了一批对人们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家,其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本人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确切的说,柏拉图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对道德哲学的探讨影响深远,其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浅论。
柏拉图笃信“理念”的存在,他认为一切都有其理念,而这些理念是超越于现实世界的,是绝对的存在。
在柏拉图看来,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理念,而这些理念是人们通过思考和智慧所能够认知到的。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原则:美善统一、理念真实、道德体系。
美善统一是指所有的美好和善良都是统一和相关的,而不是分离和独立的。
理念真实是指道德的本体在于理念,而现实世界中诸如美、善、正义等都只是理念的影子,真正的道德领域是在理念中。
道德体系是指美善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是有层次并且彼此相互关联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对美、善、正义等道德理念的追求是内在的,是天性使然的。
他指出,人们心中对美善的渴求并不是基于外部利益,而是基于内心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思考和研究来认知这些理念,不断追求对美善的真正理解,将其融入到自身的生活中,使得内心更加美好,在行为上得以体现。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还提出了他著名的《理想国》里的“哲人统治者”理论。
他认为,唯有真正懂得理念的哲人才能真正领导国家和人民,因为他们对美善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他们的统治是基于道德和正义的,这样的统治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而普通人则应该顺从哲人统治者的指导,接受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朝着理想境界前进。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观念为形而上学和后来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基础,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为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观念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相吻合,对于基督教哲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要求和对国家的理想统治观念,对政治哲学和政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后来政治体系,如启蒙时代的政治理论以及现代民主制度等。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

浅论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及其影响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古希腊智慧之父之一。
他的道德哲学观对人文主义思想以及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以及其影响展开浅论。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分析了正义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种关于理想国的构想。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根据合理原则来组织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正义。
他还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智慧统治者的基础上,而这些统治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喜好或社会习俗,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他将道德与真理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德规范应该以真理作为根据。
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分析,才能发现真理和道德的本质,并且只有智慧者才能真正理解和遵循道德规范。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他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灵魂的完美状态,并与智慧相联。
他主张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克服身体的欲望和虚荣。
他将追求智慧和真理视为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追求,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观点在整个古代哲学中都有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等哲学学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对欧洲的宗教思想以及中世纪的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被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广泛采纳和发展,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柏拉图的观点还影响了思想家们对人类精神和意识的理解,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兴起。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强调了正义和合理性的重要性,为现代民主制度和法治理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观点也对现代伦理学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对道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性、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智慧统治的理念。
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共5篇)

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共5篇)第一篇:柏拉图的思想核心试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摘要:柏拉图作为古希腊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念论作为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既体现了古希腊哲学思考的传统,充分反映了柏拉图本人对“流动”与“永恒”的追问,同时又是他政治理论的基石。
讨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助于整体把握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了解西方政治思想之根源。
关键词: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理念论柏拉图作为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西方哲学史不能回避的哲学家;作为西方政治哲学思想上极其重要的人物,柏拉图首次提出了政治学中政体的概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一家之政治思想,建构了包括政体、法制、教育等在内的“理想国”,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政治思想不乏集权主义的特征。
要讨论西方政治思想之根源,必然要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而要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就要从其思想的核心——理念论开始。
一、柏拉图其人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他主要生活的年代正是经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之后,雅典民主政治遭遇危机,整个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时。
“三十僭主”时期(公元前404年),因为有亲戚及朋友在统治集团中,柏拉图有了参政的机会,他所见的僭主们的暴政和内讧使得民主政治看来像黄金时代一般。
恢复民主制度之后,柏拉图对民主政治格外宽容。
但29岁的时候,他却看到他最尊敬的老师和朋友、他所认为雅典最高贵的人——苏格拉底,因一项荒谬的指控,被判处死刑。
这件事情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哲学生涯。
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
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承继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在各个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事物之后,其实是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变的规律性认识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柏拉图理念论内容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理念论的提出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人物,那一定非苏格拉底莫属了,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主要都在探索自然的本原,而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不只是关注像本源那种自然哲学了而开始去探讨和关注道德的哲学,也就是"美德即知识"。
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了,如"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的知识,要提高人的内心境界,就必须要分清和辨别真伪,美丑和善恶,但是,具体的美德因为个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那种最真实的,永恒的美德,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去寻找,这继承而且深刻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心灵内在原则、定义,所以最后,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
柏拉图在充斥着民主派与贵族派你争我夺轮番执政的战争中长大,目睹了他们之间彼此厮杀的场面,这深深的影响了他,战争之后民主政体被废除了,暴力镇压人民的政权让柏拉图感到失望,民主政权复辟后,这个政权又残忍的处死了苏格拉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开始产生了"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志向,认为只要人变得善良了心灵得到净化了,社会和国家才会稳定和安宁,所以他企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去统治和改造国家,为"理想国"而奋斗,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平时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变动的,所以是不真实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而概念并不只是说是只存在于人的心中的思想抑或道德的领域,它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一般概念也可以叫做"理念"。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范文(2)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范文(2)柏拉图哲学王思想范文篇二古希腊早期哲学就已提出“本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当时被叫做“始基”问题,就是要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本体论探究的本原是对世界根源、第一原因的探讨,即寻找可感觉的经验世界背后的根据本身。
这种意义上的“本原”并非是对世界的某种原始状态的考察,而是对现世的终极本质的思考。
严格说来,作为一个哲学学科的“本体论”是从柏拉图才开始形成。
并在后世有了新的发展。
一、柏拉图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智者运动中智者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体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
苏格拉底开始从另一条线为希腊人寻找出路,苏格拉底通过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深刻反省,认识到自然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终极的本原,把哲学从天上拉入人间,并提出了他的以精神性的最高的“善”为本体的目的论唯心主义哲学。
苏格拉底的“善”没有确定的存在形式,所以他的讨论总是以没有明确的结果就宣告结束。
严格的说,作为一个哲学学科的“本体论”是从柏拉图开始形成的。
柏拉图不再局限于对世界万物本原的追问,而是转向了对世界本体的探寻和本体世界的逻辑构造。
柏拉图把巴门尼德关于世界是静止的命题与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变化的命题综合起来,提出静止的理念和流变的现象两个世界的思想。
他认为我们日常所感知到的具体事物都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那样是变动不居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应该像巴门尼德主张的“存在”那样是不动不变的;这样的存在就是“理念”。
理念是形式,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现象世界事物的本质和本原。
这样他就把理念论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此外,柏拉图也汲取毕达哥拉斯关于数是万物的原型的意思,认为理念不仅是世界的本体,而且是万物的原型,世界万物都不过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摹本”。
最后,在对苏格拉底的“善”的理解,柏拉图不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把心灵的原则内化为伦理原则,而是外化为世界的本原。
认为理智和理智的对象不足以导致知识,还欠缺认知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由“善”(理念)来提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篇一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探析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
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学说之一。
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
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
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
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
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一、哲学王思想的渊源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
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
之后三十僭主政体乘机取代了雅典的民主政体,这些僭主中一些是柏拉图的亲戚和好友,他们曾经邀请他一起执政。
最初,柏拉图对于新政体抱有好感,认为当政者是在进行改革和公正地治理国家。
但是,随后的发展却使柏拉图看到僭主政治并没有给国家带来正义。
苏格拉底作为公民被推选为五百人大会议员,雅典人要集体审判十将军,因为他们由于风暴没有注意运回阵亡的士兵尸体,当时诸多议员迫于压力,只有苏格拉底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坚持十将军无罪。
此外,苏格拉底还曾受三十僭主的胁迫,要他判萨拉米斯的赖翁死刑,但苏格拉底坚持不去行不义。
[1]这使得柏拉图放弃了对于僭主政体的希望。
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399年,一个年轻人在雅典状告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神并引进新神,败坏青年。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对500人的陪审团做出申辩。
柏拉图的《申辩篇》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这一过程,这篇对话虽然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却可以被看作苏格拉底与城邦的对话。
实际上,苏格拉底本可以采用修辞或缴纳一笔罚金搏得法官们的同情,但他把法庭上的申辩变成了他在雅典城邦面前的哲学陈述,即哲学在政治面前的申辩,结果处处惹恼法官,以至于本来根本不会判处死刑的案子,法官只能照死刑宣判。
我们可以从柏拉图那里看到哲人苏格拉底在城邦中的形象。
第一,苏格拉底是一只牛虻(《申辩篇》),他要不时叮咬城邦,使城邦处于不断思考和反省中;第二,苏格拉底是助产士(《泰阿泰德篇》),他要帮助人们净化他们的意见,去除那些未经反省的偏见;第三,苏格拉底是一支电鳐,他总是不断使自己处在瘫痪状态中,也使别人感到困惑(《美诺篇》)。
[2]也就是说,尽管苏格拉底仍然处在城邦的空间中,但其思想可以摧毁各种既定的标准,瓦解城邦的伦理,而当思想的飓风吹到城邦时,不仅唤醒沉睡的城邦,使人们冷冻的思想解冻且会彻底击碎普通人对生活的信念。
城邦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对作为智者的苏格拉底产生不满。
显然,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在哲人苏格拉底这里处在紧张的冲突中。
柏拉图也从此放弃对政治的追求转向对哲学的研究。
这样的经历,促使柏拉图开始思考治理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习俗和法律。
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
另外,柏拉图在自己的亲身游历中,结识了塔仑它木城邦的政治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阿启泰,塔仑它木的民主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启泰成也为柏拉图日后追求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相结合的哲学王的雏形。
二、哲学王思想的本质正义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出发点和归宿。
柏拉图所谓的正义,是德性意义上的正义,是整个城邦的正义[3]。
他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4],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5],这也就是国家产生的原因。
一个好的城邦不仅需要能提供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而且还需要能够保卫领土卫国者。
为了说明这个原则,柏拉图还提出了著名的金银铜铁论: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
[6]确切地说,由于统治者是高贵的,因而只有他们才具有一种真正的知识,即用来考察整个国家大事的智慧,这种知识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被加入了白银的军人,经过严格的体操和艺术训练,他们不但有强壮的体魄,还有勇敢的美德;对于劳动者,因为其充满了欲望,节制则是他们的美德。
基于上述等级的划分,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个人在城邦内都能够做自己分内的事,这就是城邦的正义;而每一个人自身的各种品质在自身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这就是个人的正义。
而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对理想国家如何实现的回答,该问题又可归结为理想国家应当由谁来统治。
对此,还有以下诸问题:理想国家是怎样的国家?为什么只有哲学家才能胜任最高统治者?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展开是沿着哲学、哲学家、哲学王一步步推进的,他以一种迫切而隐晦的形式宣告了哲学统领一切的开始,洞喻是贯穿其中的重要线索。
他认为,哲学是对自在自为的真理和正义的意识,是对国家的普遍目的及对这种普遍目的的有效性的意识。
[7]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至高的善。
柏拉图用太阳作比喻,认为善不仅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而且正如太阳是万物产生的原因。
借助于洞穴喻,他指出,真正的哲学家是走出洞穴的自由囚徒,他们具有最伟大的知识,看见过美本身、正义本身和善本身,[8] 能够体验到沉思真正的存在与实体所带来的快乐。
[9]同时,作为获释的囚徒,当他走上那陡峭崎岖的坡道,来到阳光下,他会觉得两眼直冒金星,并得知以前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虚假的时,一种认知上的错乱会使他不断质疑自我的存在,而这种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将一直伴随其探寻真理的全过程。
这番描述说明了哲学家成长过程的艰辛,回应柏拉图对哲学至上性的论断;同时也预示哲学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某种隔阂。
在这个基础上,柏拉图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10]显然,所谓哲学王也就是哲学智慧和政治权力结合的体现。
不过,他强调,真正的哲学家永远酷爱永恒不变的知识(理念),不会迷失在生灭变化的事物之中,哲学家的灵魂一直在追求人事和神事的整全,他的心灵有宏大的思想,对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进行沉思,制定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并守护着它们,这样的哲学家理当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11],无疑也是城邦的最完善的护卫者。
如何培养这样的统治者、护卫者呢?柏拉图认为,除天赋之外,还须劳其心努力学习,象劳其力锻炼身体一样,必须走一条曲折的更长的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善的理念。
[12]柏拉图进一步指出,每一位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都是循序渐进的,他并不要求从小就学习理念论、辩证法,而是在完成全部教育课程、经历实践锻炼,尤其是被遴选为统治者以后,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研究理念论的要求,并且把它与城邦的治理结合起来。
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看见了善的理念时,就得以善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和他们自己,他们出任城邦的治理者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城邦必须做的是应尽的职责。
[13]三、哲学王思想的转变当然,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提出饱受争议。
波普尔视柏拉图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对其进行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唯美主义等的定性,并明确指出哲学王就是柏拉图自己,而《国家篇》就是柏拉图本人对神圣权力的要求,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
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家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他们往往并不愿意回到人间去拯救现实的世界,所以哲学家都保持沉默,只注意自己的事情。
他们就像一个在暴风卷起尘土或风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
[14]可见,柏拉图已认识到了哲学家从政的艰难性。
为此,他认为哲学家为王是需要一定条件来保证的,即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者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
[15]柏拉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三次西西里之行,但最后都归于失败。
这不但说明了想通过学习哲学来实现善的统治的实现是何等的渺茫,也说明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哲学家为王。
然而,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政治家篇》的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围绕政治家的定义展开的。
柏拉图选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纺织来定义政治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政治家是具有真正统治技艺的人,他们依靠相互和谐与友谊的纽带把人性中的不同因素及不同部分结合在一起,就如同织布者把经线和纬线恰切而和谐地织在一起,这样政治家的这一块织物便成为最美好和最优秀的。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对适度原则的强调,他开始从绝对走向相对,产生了对相对价值的认同。
他不仅认识到大与小的相对性,而且明确反对过度与不足,认为勇敢走向极端会成为凶残和疯狂,节制和谦卑过分会变得软弱无能,只有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使善的所有部分都处在相互谐和的状态中。
在实践中,政治家必须选择一名同时拥有两种性格的人,当需要几位执政官的时候,他必须确保两种类型全都有恰当的代表,以便使一部分人的勇气和活力,调和另一部分人的温和和谨慎,从而保证整个国家之网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