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叙事艺术特点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传世之作,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而闻名于世。

苏武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武艰苦卓绝的历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苏武的深刻揣摩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苏武传的叙事艺术特点。

苏武传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苏武的形象。

通过对苏武形象的细致描绘,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苏武的坚毅、智慧和人格魅力。

例如,苏武在北方草原的生活中,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待遇,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不屈服于困境。

这种形象的刻画使读者对苏武的人格魅力产生共鸣,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坚韧。

苏武传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故事以苏武被贬至北方草原为起点,以苏武回到中原的终点,通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起伏,展现了苏武在北方的艰辛和奋斗,以及他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壮丽场景。

这种叙事结构使整个故事具有紧凑的连贯性,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回味。

苏武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

作者通过对苏武生活的描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亲眼目睹了苏武的遭遇和奋斗。

例如,苏武被贬至北方草原后,他的生活艰苦而充满挑战,但他依然坚守信念,努力适应环境。

这些描写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苏武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苏武传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情感描写,赋予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武传不仅展现了苏武的坚韧不拔和忠诚,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智慧。

通过对苏武和其他人物的情感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思考。

苏武传以其精湛的叙事艺术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苏武的形象;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感,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具体;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情感描写,赋予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

《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略谈解析

《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略谈解析
气节以及临危不惧的品格。
对语言的描写也是生动活泼,富有技巧。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逎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以归汉?”凭苏武这两 句话,就足可见他的忠贞,宁死也要保全自己爱 国的气节。传中丰富的语言技巧也是其一大特色, 并且这种语言特色也可以看出苏武善于辞令,能 说会道的品性。比如当李陵劝降苏武时说道“愿 听陵计,勿复有云。”而苏武则以“愿勿复再言” 进行反击。不仅体现了苏武的语言风格,更表现 了其坚定的爱国情怀。
在侧面烘托上,班固也运用的得心应手,将 苏武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
卫律和李陵都归降于匈奴,两人都希望通 过自己的游说来使苏武归顺于他国。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 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于此。苏君近 日降,明日复然。”卫律的贪图富贵从侧面反 衬出苏武视钱如粪土,不屑荣华富贵的高尚品 格。李陵虽说是被迫降于匈奴,但从他反抗的 无奈,痛苦的情绪上,更突出了苏武始终坚持 自己信念的不易。“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 以老母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最 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粘衿。
《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崇高的 爱国情怀以及他高尚的情操,然而他的性 格之所以能够如此栩栩如生,主要归功于 班固成功的用运了一些艺术手法。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苏武传》人 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直接描写主 要体现在苏武的语言和动作上,其中四大 细节尤其描写的生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间接描写则是通 过苏武与卫律的对比来展现的。
苏武忠君爱国,宁死不肯投降于他国。 他的这种气节,自始自终都不曾改变。从 刚开始张胜告诉苏武,虞常谋反匈奴事件 败露后,苏武两次自杀的举动,以及后来 卫律,李陵劝降都不太奏效,甚至被发配 牧羊,但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可见 其对汉朝的拳拳爱国之心。除了这两次自 杀之外,《苏武传》又通过“武不动”, “武不应”,“武骂律”以及“武不可胁” 这四大情节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高尚的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仅供参考:
1. 对比衬托:作者善于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将不同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进行对比,以突出苏武的忠诚、坚定、不屈不挠等品质,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苏武的人格魅力。

2.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对苏武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苏武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苏武的形象。

3.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描写周围人物的反应和评价,从侧面烘托出苏武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武的特点和品质。

4. 语言描写: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苏武的智慧和口才,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苏武的性格特点。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苏武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表现出苏武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苏武的形象。

综上所述,《苏武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作者通过这些手法将苏武的形象塑造得生动、立体、感人,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苏武的忠诚、坚定、不屈不挠等品质。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是一部描写汉代大臣苏武的传奇小说,小说以苏武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境界和品德风范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干的大臣,在《苏武传》中,则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和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

苏武在外交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智慧,他在面对匈奴使者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镇定的态度,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最终取得了胜利。

苏武在遭遇困境时,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他在流放异地的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之情。

苏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也得到了许多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他的清廉正直、忠诚爱国、才华出众等品质,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苏武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遗产,被广泛地传颂和传承。

总之,《苏武传》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传奇小说,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1 -。

《苏武传》艺术特色(1)

《苏武传》艺术特色(1)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苏武传》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值得称道的是班固善于用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在言与行的比照烘托中,见出人物的正邪之别。

这对照、映衬分见于敌我两个营垒,出现于不同场合。

其一,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当苏武完成了送回留汉的匈奴使者和厚赂单于的任务,正欲归汉之时,适遇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突发事件。

副使张胜与虞常有旧,卷入其中。

因谋反事发,虞常被捕,张胜知难于隐瞒,只得告之苏武。

苏武料此事必牵连自己,有负于国,欲自杀而被张胜、常惠所止。

在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之时,苏武深责自己屈节辱命,引刀自刺,得救而未死。

苏武伤愈之后,紧接着就是“会论虞常”和再度逼降,虞常被斩,张胜心惊,当卫律“举剑欲击”之时,“胜请降”。

反观苏武,在卫律“复举剑拟之”的生死关头,却是“不动”。

作为副使,张胜背着苏武行事,置两国关系于不顾,欲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之事,累及苏武,在匈奴的威逼之下,贪生请降。

而苏武在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立下竭忠尽节之志,自杀未果,更不为敌方剑刃相加所动。

通过与张胜的对照,更可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其二,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卫律因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还汉之时,延年因罪全家被捕,卫律逃奔匈奴,被封为丁零王。

此次虞常与缑王合谋反叛之事,因涉及张胜,引出“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幕。

在剑斩虞常、张胜请降之后,卫律先是以言相逼:“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据理反驳,卫律理屈词穷,举剑威胁,苏武“不动”。

威逼不成,卫律转以利诱来劝降,降之则是“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拒降则是“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但苏武仍是“不应”。

卫律见恬不知耻的现身说法不能奏效,又转为威胁:“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对这种无耻之尤的言行,苏武终于无法按捺而痛斥卫律。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

对比描写―――《苏武传》中的个性化表现手法:漆朝晖安徽六安一中(237009)苏武出使匈奴,在孤独绝望中,保持人格国格独立完整,用长达十九年的时间进行坚忍不拔地灵魂坚守,持节不屈在中国历史上铸就了爱国主义精神丰碑。

《苏武传》中苏武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呼之欲出,这主要是因为班固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描写的表现手法。

文章首先用三个叛徒形象与苏武形成对比。

但是三个叛徒形象并非贴个叛徒标签那么简单,虽同为叛徒,但形象特征各异,在同苏武的对比描写中尽显苏武忠贞本色。

文章在刻画叛徒张胜形象时,成功地与苏武进行了对比,苏武一行完成出使任务正欲回国时,恰逢缑王与虞常谋反匈奴的意外事件,副使张胜与虞常在汉相知,“私候胜”,虞常与缑王等密谋反叛,而且跟张胜说到“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居然“许之”,作为一国之副使竟然糊涂至私会反复无常的汉之叛将,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对比苏武,一直把国家利益和荣誉置于生命之上,张胜实乃鼠辈,紧接着,作者把苏武张胜连续对比,东窗事发,张胜不得不如实报告苏武,苏武首先不是责备张胜,而是想到此事必牵连自己,“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想到的是国家,是怎样保全国家荣誉,毫不犹豫准备自杀殉国,被张胜常惠制止。

后来,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再次引佩刀自刺。

苏武伤愈后,“会论虞常”,卫律逼降,卫律精心设计的逼降方案,先斩虞常,准备造成一种心理震慑,然后“举剑欲击之”,张胜心惊,请降。

我们看文章的精彩描写“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张胜贪生怕死,无气节,无是非标准,猥琐形象在苏武作为国之脊梁的高大形象的对比下,英雄愈见其高大,高山仰止,可歌可泣,成为历史上耀眼的人格标杆!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卫律和苏武,刻画了卫律无耻的叛徒嘴脸,彰显了苏武高尚的人格,卫律当年因李延年案叛逃匈奴,被封为丁灵王,卫律在匈奴封王重用,忘却为汉臣食汉禄的应尽忠心和节操,还自鸣得意地表白“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心,富贵如此!”还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是唐朝大文豪杜牧的著名诗篇,以史实为根据,详细描写了勇猛的苏武的壮举和发迹历程。

在这篇作品中,杜牧尤其突出地展示了苏武的形象:他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宁静和吏,勇敢坚强,热心而又顽强的英雄。

苏武的最大个性特征非勇力莫属。

他在诗中被描绘成一个坚强而精明的军官,他自觉选择了较炽热和艰险的一条路,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在战斗中第一个冲进去,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拯救官兵,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

他在宝石寨一役中对叛军的主力部队首先发起的冲击表现出勇猛不凡,以极快的速度侵入敌人阵地,迎头击倒正在拦截的叛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他敢作敢当的性格。

苏武还个性张扬,性情温和,他会勇敢地横插偶得,毫无所惧地发牢骚,以实时反映艰苦形势;他也可以安宁让步,推延时机,不假思索地把出征事宜放在心里,在内心深处拥有着宽容知恩的天性,这是苏武的内心勇气和莫测的包容力。

苏武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写作传统,把朴素的英雄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观苏武传,我们不但能看到英雄的豪情与勇气,也能感受苏武精明勇敢、忠贞不渝、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杜牧用一篇诗篇,将中国文化精华表达得如此透彻的原因之一。

苏武传: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苏武传: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古往今来,有多少 人受苏武精神鼓舞 着,又有多少人将 这种民族精神流传 和发扬呢?你能说 说看吗?
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岳飞抗金。 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 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 持抗日。
你呢?是否想过要把苏武的 精神注入到你的血脉之中?
请按照“感动中国十 大人物”的方式为苏 武写一段颁奖词。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 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 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 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 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 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为国效命,忠 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意志不坚,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利益为 先,忠贞不渝,坚韧 不拔,无怨无悔。
苏武形象总结
•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 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 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 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 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 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 词。
苏武牧羊:苏武精神的民间传颂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 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 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 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 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 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 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为国效命,忠 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李陵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 懦弱,意志不坚,矛盾, 痛苦。
苏武:以国家利益为 先,忠贞不渝,坚韧 不拔,无怨无悔。
苏武形象总结
•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 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 ,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 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 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 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 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 字,也成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 词。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重负国。”欲自杀。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 汉!”引佩刀自刺。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为连 坐?” \不动\不应\骂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 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
从苏武的言行和细节当中可以看出 他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艺术手法三:
副使张胜 叛徒卫律 降将李陵 对 比 映 衬
张胜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 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 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 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 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 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对表现苏武的作用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 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古往今来,有多少 人受苏武精神鼓舞 着,又有多少人将 这种民族精神流传 和发扬呢?你能说 说看吗?
解读苏武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岳飞抗金。
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 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 持抗日。
你呢?是否想过要把苏武的 精神注入到你的血脉之中?
请按照“感动中国十 大人物”的方式为苏 武写一段颁奖词。
苏武传
——班固《汉书》
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 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 传记体的一般写法: 人名,籍贯,品行综述;
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作者评说。
历史上的苏武
苏武——
(前140年 —前60年)
艺术手法一:详略得当
详写
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写
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这样写的作用是?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 以前两度要自杀, 后来又想方设法要 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并不矛盾。
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 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 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 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 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突出苏武的
崇高的民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艺术手法二:
用语言、行动、细节 来刻画人物 在典型环境下 表现人物

自然环境
天雨雪\北海上无 人处\廪食不至
北海苦寒之地——冰 天雪地,廪食不至
社会环境
张胜
屈降
卫律
逼降
出使匈奴因突 发事件被扣
劝降 李陵 生杀 单于 之权
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
苏武牧羊:苏武精神的民间传颂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 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 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 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 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 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 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