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600字

无言之美读后感600字(中英文实用版)The beauty of silence, as encapsulated in the book, resonates with a profoundness that transcends words.It"s a reminder that often it is in the quiet moments, in the space between words, that we find clarity and understanding.The narrative weaves a tapestry of emotions, allowing reader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tranquility of the unsaid.在阅读《无言之美》这本书时,我深感其中所蕴含的静谧之美是如此触动人心,它超越言语,唤醒我们往往在寂静时刻、在词句间的空隙中寻得清明与理解。
书中叙述如同一幅情感的织锦,让读者沉浸于未言之言的宁静之中。
Each character in the stor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 tapestry of human emotions, their silence speaking volumes more than any words could convey.The author"s skillful use of the "show, don"t tell" technique brings forth a subtle yet powerful portrayal of the beauty that lies in the quiet moments.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人类情感复杂织锦的映射,他们的沉默胜于千言万语。
无言之美读后感500字

无言之美读后感500字英文回答:The Elegance of Silence is a profound and moving novel that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the power of art,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lence. Andrea Levy masterfully weaves together the stories of three women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ime periods, each of whom must confront her own struggles and find her own path to self-expression.Hester is a young Jamaican immigrant living in London in the 1960s. She is struggling to adjust to a new culture and to find her place in a society that often marginalizes her. However, she finds solace in her love of music and her talent for singing. Through her music, she is able to express her feelings and to connect with others.Clara is a slave who lives on a plantation in Jamaica in the 18th century. She is constantly subjected to abuseand humiliation, but she finds a way to resist her oppressors through her art. She creates beautiful quilts that tell the story of her life and the lives of her fellow slaves.Grace is a young woman living in London in the present day. She is a successful artist, but she is struggling to find inspiration and to connect with her audience. When she discovers the work of Hester and Clara, she is inspired to create a new body of work that explores the experiences of black women throughout history.The Elegance of Silence is a beautifully written and deeply moving novel that explores the power of art to transcend time and space. It is a story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your own voice and about the resilience of the human spirit.中文回答:《无言之美》是一个深沉而感人的小说,探索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艺术的力量以及沉默的重要性。
采访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作文

采访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作文在一个阳光温煦的午后,我有幸拜访了朱光潜先生,去探寻他所提出的“无言之美”。
朱光潜先生的住所位于一个宁静的小巷深处,那里绿树成荫,花草繁盛。
我怀着满心的期待按下了门铃,不一会儿,门开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面容和蔼、眼神深邃的老者。
走进屋内,简单而古朴的布置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平和。
我和先生相对而坐,他微笑着看着我,那笑容仿佛能驱散我内心的紧张。
我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话题,“先生,您提出的‘无言之美’,让许多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您能跟我讲讲您是怎么想到这个概念的吗?”先生轻轻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孩子,这得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起。
你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有时候,那些没有说出口的东西,反而更有韵味。
就好比这窗外的风景,春天来了,树枝悄悄发芽,花苞默默绽放,它们不声不响,却美得让人心醉。
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不需要用言语去描述,只需要用心去感受。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在艺术领域,这种无言之美又是怎样体现的呢?”先生站起身来,走到一幅山水画前,“你瞧这幅画,画家没有用过多的色彩和线条去描绘每一个细节,但那留白之处,却给了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又仿佛什么都没说。
这就是无言之美,让观者自己去领悟,去填充那些空白。
”我凑近仔细欣赏那幅画,努力体会着先生所说的那种意境。
“再比如说诗歌,”先生继续说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解释,但你能感受到那广阔的沙漠、孤独的炊烟、奔腾的长河和那即将落下的夕阳所营造出的壮美。
诗人没有把所有的感受都直白地说出来,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感受,这就是诗的无言之美。
”我不禁感叹道:“原来在艺术中,这种含蓄和留白能产生如此强大的魅力。
”先生坐回椅子上,笑着说:“不仅艺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这样啊。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胜过千言万语。
亲人之间的默默关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爱人之间的深情凝望,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往往更加真挚深沉。
初中语文作文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无言之美朱光潜

无言之美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地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
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继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
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true to nature)。
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
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么?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接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
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
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
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
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
选择定的材料还需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
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无言之美,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有感

无言之美,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有感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无言之美》87页有感作者:朱光潜,美学家一、写不尽的尘世情高山无言,却雄壮巍峨;大海无言,却浩瀚无垠;天空无语,却容纳万象;大地无语,却万物峥嵘;鲜花无语,散尽芬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
“言所以达意,意却决不是可以言达的。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总结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美与美不同同样一个事物,比如一个荒村,在画家的笔下很可能是一幅自然的风俗画或水墨画。
在诗人的笔下是人间仙境,在作家的笔下是世外桃源或田园风光,在音乐家笔下是天籁之音,这些美一样吗?一样的是以这个荒村作原型,不一样的是各有各的美。
即使都是语言,美与美也不同。
如看到的都是河水。
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韩愈曰:“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煜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曰:“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柳永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我们读起来是不是觉得说的都是水,但读起来的画面不一样,意蕴不一样,感受当然也不一样。
三、无言的最高境界1. 在音乐里,“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起来是不是有沉默和幽怨的感觉。
2. 在戏剧里,表现抗日题材的常常有静悄悄的夜晚,静悄悄的战场,这时候人物形象往往更加鲜明。
3. 雕塑本无言,形体传其声。
如“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凡是低头闭目的神像,印象往往深刻,而那些张扬的常常容易忘记。
四、总结1.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头脑里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流露深刻,引起的美感就真切。
2.在现实世界,比如我们要造房子,要很多条件,一件不具备,就完不成任务。
还要以人的意识为导向,人要去办这么多个程序复杂的事情。
无言之美读后感

无言之美读后感无言之美,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是一种静谧而深沉的美,是一种令人心灵震撼的美。
《无言之美》这本书,正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无声的美的存在和力量。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无言之美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不需要言语去诠释的美好。
这本书以图片为主,配以少量的文字,每一张图片都展现了不同形式的无言之美。
有的是自然风光的壮丽,有的是人物的神态和表情,有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这些图片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能够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和深刻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的一张照片深深吸引。
那是一张清晨的景色,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
在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呼吸和活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这张照片没有任何修饰,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美,这就是无言之美的力量。
除了图片,书中的文字也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其中有一段文字写道,“无言之美,是一种超越言语的美,是一种不需要解释和诠释的美,是一种直击人心的美。
”这段文字让我深思,我们常常用言语去诠释和解释一切,却忽略了美的本质。
无言之美,正是告诉我们,美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一种不需要言语去诠释的存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在生活中更加留心和感受无言之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留意一些细微的美好,比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一缕晨光,一阵微风。
这些都是无言之美的存在,它们不需要言语去诠释,却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震撼。
无言之美,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生活中充满了无言之美的存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够发现它们。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美好,却只顾追逐外在的成功和物质。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学会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让自己更加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读完《无言之美》,让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形式和言语,更存在于内心的感悟和体验。
无言之美,是一种超越言语的美,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读《无言之美》有感

读《无言之美》有感
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非常动人,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王小民的小学老师,他因为一次意外而失去了他的语言能力。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语言的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
王小民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爱和被爱,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了了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人。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语言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不易和坚持的意义。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强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爱和关于语言的启示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
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写文章和练字。
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各门艺术。
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
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
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
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
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
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
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
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这样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
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成不了名师的了。
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
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突破的艰难与痛苦。
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
因此,在遇到困顿和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第二、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
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三为“骑着”。
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
跪着,奉承连连,五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上卑微,心理上盲从。
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
因此,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
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
有了站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
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
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识。
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的课,我们更不能简单模仿。
名师的课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学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
面对名师,我们切不可丧失自己。
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
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
诚哉斯言!年青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就是我,我的语文课,就是我的人格和灵魂与学生的人格灵魂在一起舞蹈。
年青教师可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要成为名师的附庸。
为自己标上“小XX”的称号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
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
学习名师,我们既要从细节学起,也要从人格与学养学起。
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自惭形秽,而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终生。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
一个真正的名师,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尊重、赏识、唤醒、鼓舞、激励,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师的诠释中是那么温馨,那么美丽,那么本真,那么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一个缺乏生活情趣,没有人任何艺术修养的老师,很难想象其能成为优秀教师。
于永正的“京戏”,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
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
他们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积淀。
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普通教师普遍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名师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即对文、史、经、哲、法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的了解。
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
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
教育在线的“看云”(薛瑞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
名师都是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
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
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
用智慧去经营智慧的事业,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而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的量,必将有质的转变,教育智慧也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
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
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要想成为优秀教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
只有超越世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
这种理解和自觉,使得我们处于更高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