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一一读朱光潜《美学散步》有感

合集下载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启发性读物,作者以散步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艺术、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以散步的方式作为引子,让我明白了美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美学不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通过散步,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美,从而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探讨让我明白了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

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随着时间、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

这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接纳不同的美学观点,从而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

最后,通过《美学散步》,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发现了许多以前忽略的美。

我也学会了更加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从中汲取美的灵感和力量。

总的来说,《美学散步》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世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阅读完《美学散步》后,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和创造美。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读后感2《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5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美学散步>的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像《美学散步》这样的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宗白华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带着我在美学的世界里悠然漫步,让我领略到了许多平日里未曾留意的美好。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我是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的,毕竟“美学”这个词听起来就高深莫测。

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却发现宗先生的论述竟是如此平易近人。

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把我绕晕,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美。

比如说,宗先生在谈论中国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时,提到了一幅山水画。

那画中的山峦并非实实在在地填满整个画面,而是在留白处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去爬山的经历。

那是一座不怎么出名的小山,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只有宁静的山路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我沿着蜿蜒的小径向上攀登,一路上气喘吁吁,但当我终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色让我瞬间忘记了所有的疲惫。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

那些被云雾遮住的部分,就像是画中的留白,让我忍不住去想象那后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美景。

山与云的交融,虚与实的呼应,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宗先生所说的那种“虚实相生”的美。

还有宗先生讲到诗歌中的意境,他说诗歌就像一幅画,能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到色彩、听到声音。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古诗的情景。

那时候,对于古诗里描绘的那些景象,我总是一知半解。

直到有一年春天,我去了郊外的田野。

油菜花金黄一片,微风拂过,掀起层层花浪,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花香。

就在那时,我突然想起了那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诗人笔下的春天是多么的生动和鲜活,那些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

在书中,宗先生还谈到了建筑的美。

他说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瓦块的堆砌,而是凝固的音乐。

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参观故宫的那次经历。

走进故宫,那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美。

美学散步读后感3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3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3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

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

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

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

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

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

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

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

“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

”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

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

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美学散步》的读后心得体会

《美学散步》的读后心得体会

《美学散步》的读后心得体会
《美学散步》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

作者通过对各种美学概念和哲学思想的解读,带领读者一起散步在美学的广阔领域中。

读完这本书,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收获了一些体会。

首先,美学是一门充满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学科。

通过作者引导和解读,我发现美学不仅仅涵盖了艺术和审美的范畴,还与生活、自然、哲学等方面息息相关。

美学可以帮助我们对世界更加敏感和细腻,从而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其次,美学是一种思考和审美的态度。

美学并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更是一种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思考的方式。

通过美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和思考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此外,美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许多美学概念和理论,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例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通过这些实例,我学会了更加敏锐地观察和发现美的细节,也提高了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读完《美学散步》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欣赏和思考艺术。

这本书不仅是美学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启发人们思考和感受美的优秀读物。

我希望以后能够用更加敏感的眼睛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并通过美学的思考和探索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灿烂和充实。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美学散步>的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像《美学散步》这样的书,着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宗白华先生的这本著作,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我耳边轻轻诉说着关于美的种种奥秘。

初读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多么严肃的学术态度,只是想在文字间寻找一些关于美的共鸣。

没想到,这一“找”,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中对于中国美学的阐述,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比如说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以前我看画的时候,总觉得那些空白的地方是不是画家偷懒没画完。

但宗白华先生的解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空白并非无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想象空间。

就像一幅山水图中,那大片的空白可能是云雾缭绕的山谷,也可能是静谧流淌的江水,给观者留下了自由畅想的余地。

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还有书中提到的建筑美学,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路过那些古老的建筑,只是觉得它们古色古香,有一番韵味。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建筑布局中的对称与和谐,那些飞檐斗拱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承载着一种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比如故宫,那一道道朱红色的宫墙,金黄色的琉璃瓦,还有那规整的宫殿布局,无不展现出一种庄严、大气的美。

当阳光洒在宫殿的金顶上,那种光芒闪耀的瞬间,仿佛时间都凝固了,让人不禁对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肃然起敬。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去一个江南的古镇,古镇的名字已经有些模糊,但那里的美景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我撑着一把油纸伞,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

小路的两旁是古旧的房屋,白墙黑瓦,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清新。

那墙壁上因为岁月的侵蚀而留下的斑驳痕迹,就像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画,诉说着这座古镇的沧桑历史。

我走进一家小店,店里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

有精美的刺绣,细腻的针法让人惊叹;有小巧的竹编,那编织的纹路仿佛是大自然的指纹;还有那些陶瓷制品,温润的质地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在读完《美学散步》这本书之后,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以散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美学的世界,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

书中提到了美学的概念和起源,以及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丝微风,一缕阳光,都可以成为美学的体验。

美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科,而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的。

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些美学的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比如康德、海德格尔等。

通过他们的思想,我对美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美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与美学的关系,让我对这些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阅读,我开始更加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总的来说,《美学散步》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了更敏感的感知。

我相信,在今
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体验美,享受美学带来的愉悦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物静观皆自得一一读朱光潜《美学散
步》有感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感受,又可称为“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般靠后天修养。

大约静
中比较容易得出趣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想起一个事例:作家陈丹燕留学慕尼黑,一个秋天的早晨,在慕尼黑街头,她看见了郁金香,带着露珠开放,她用手指触摸花瓣儿,“是真的”,她流下了眼泪。

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不是在这样一个寥落的秋季,不是内心宁静空灵,陈丹燕不会触摸到家乡所有的郁金香花时,泪洒当地。

所以,要想领略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就要心界空灵,“在百忙之中,在城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


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啊,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作者正是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悠然遐想,内心抛弃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感受到了苍蝇的自在情态。

一个农人,他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来这看海的旅人很是羡慕,就向他说:“真美啊,你门前就是大海。

”农人很害羞的说:“我门前确实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但是请你参观我屋后吧,那有一片大菜园。


去新疆旅游,看到沙海无垠,天地苍茫,我们会为大自然匠心安排而感叹,王维也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容它雄浑壮阔的美。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不觉得它美:辽阔的地域,困住了他们的双腿;飞扬的沙土迷住了他们的双眼。

这里没有提供他们生存的物质,是贫
脊的,是他们想要逃离的地方。

人生的乐趣,一半得之于感受。

如果不能腾空内心,放下得失,淡泊功利,宁静致远,如何感受生活中的美呢?哪怕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半个月都在红尘中滚,名利场中混,也要有那么几天,抬头看看天,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鸣,那么就不能说“我全部人生都在苟且,我有诗和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