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对比及分析
糖尿病影像学检查与结果解读

并发症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糖尿病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制 定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等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糖尿病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血糖控制、胰岛素抵抗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调整药物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等
糖尿病影像学检查与结 果解读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目录
01 糖 尿 病 影 像 学 检 查 概述
03 糖 尿 病 影 像 学 检 查
结果解读
05 糖 尿 病 影 像 学 检 查
的注意事项
02 糖 尿 病 影 像 学 检 查 技术
04 糖 尿 病 影 像 学 检 查 的临床应用
糖尿病影像学检查 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空腹检查:检查前 8小时禁食,避免 影响检查结果
药物调整:根据医 生建议调整药物, 避免影响检查结果
避免运动:检查前 避免剧烈运动,保 持身体状态稳定
穿着宽松:穿着宽 松舒适的衣物,便 于检查操作
检查中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检查前准备:空腹、禁食、禁水 检查时间:选择最佳检查时间,避免干扰因素 检查设备:选择合适的检查设备,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检查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检查结果:及时解读检查结果,与临床医生沟通,制定治疗方案 检查后注意事项: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动脉硬化和感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坏死的一种并发症。
该疾病以发病隐匿、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提早进行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介绍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症状体征1. 疼痛:糖尿病足往往由神经病变引起的无痛性病变先天疗法者。
2. 感觉丧失:糖尿病足患者常出现感觉减退、触觉异常等症状,如触觉、温度和震动感的丧失等。
3. 全身炎症反应:糖尿病足感染时,全身炎症反应常表现为恶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
4. 潮湿水肿:由于淋巴循环障碍,糖尿病足患者常伴有下肢水肿,患处皮肤湿润。
5. 病变区肿胀:糖尿病足患者受到感染后,常出现病变区域红肿、渗液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的骨骼异常,如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破坏等。
2. CT扫描:CT扫描可了解糖尿病足跟其他感染性骨关节疾病的鉴别。
CT扫描能够提供清晰的切面图像,帮助确定骨骼、关节和软组织的病变。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表浅部分组织的检查,可以评估病变部位的软组织结构、积液、肿块和血流状态。
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骨显像(SPECT-CT),能够帮助评估骨骼病变的程度和炎症范围。
三、实验室检查1. 血糖水平:糖尿病足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等指标常升高。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血清中的一种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时显著升高。
3. 白细胞计数:糖尿病足患者常伴有全身或局部感染,白细胞计数增高。
4. 血沉: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沉常增高,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
5. 细菌培养: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时,常采集患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菌种。
四、其他鉴别诊断方法1. 皮肤活检:皮肤活检适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通过检查组织病理学变化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的影像学诊断

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的影像学诊断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其中神经性变化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神经性变化可以通过影像学诊断来进行准确的判定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针对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的影像学诊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X线检查:X线检查主要用于判断病患是否存在骨骼变化,如骨骺病变、骨质疏松等。
通过X线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关节畸形、骨折等异常情况。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准确描绘神经结构的变化。
MRI可以用于评估神经根、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异常情况,对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主要包括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
通过测定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的变化,可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4.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评估神经和血管的情况。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回声,可以观察到神经结构和血流的变化,对神经压迫、炎症等异常情况进行初步判定。
二、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的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类型。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观察到神经结构的改变、神经炎症和压迫等情况,从而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类型,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通过观察神经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损害程度,可以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疾病的进展提供参考。
此外,影像学诊断还可以辅助观察疾病治疗的效果。
通过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病变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早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影像学诊断在糖尿病足神经性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医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类型,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并监测治疗效果。
28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表现对比及分析

28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表现对比及分析目的探究糖尿病足患者接受X线以及CT影像学检查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8例,其均接受X线检查以及CT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CT对糖尿病足的检出率(96.43%)明显高于X线的检出率(75.00%)(P<0.05);糖尿病足患者经CT检查的软组织病变检出率、骨质疏松检出率、血管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的检出率(P <0.05)。
结论糖尿病足患者接受X线与CT检查均可取得较高的价值,其中CT与X线相比,能够更加清晰对患者的下肢远端小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显示,临床可根据患者X线和CT检查的结果来分析其疾病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标签:糖尿病足;X线;CT;影像表现[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X ray and CT imaging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Methods 28 case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for X ray examination and CT examination,and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est rate of CT in diabetic foot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X ray,(96.43% vs 75.00%)(P<0.05),and the test rates of soft tissues lesions,osteoporosis and vasculopathy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X ray(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X ray and CT examination in diabetic foot patients is high,which can more clearly show the 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vascular les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can b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X ray and CT examination results of patients thus making the targeted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 Diabetic foot;X ray;CT;Imaging performance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的一种,患者一旦患病,则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使得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趋势,其已经是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问题之一[1]。
糖尿病足X线、CT及1.5 T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比

糖尿病足X线、CT及1.5 T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比目的对比糖尿病足X线、CT及1.5 T磁共振的诊断价值。
方法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选取95例疑似糖尿病足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1.5 T磁共振、CT、X线检查,随后对比3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正确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
结果X线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1.18%、60.00%、61.18%、40.00%、38.82%,CT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76.47%、70.00%、76.47%、30.00%、23.53%,1.5 T磁共振对糖尿病足患者的阳性率、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5.29%、90.00%、95.29%、10.00%、4.94%。
同时1.5 T磁共振对小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8.00%)、大动脉血管钙化及狭窄诊断正确率(97.14%)、软组织肿胀诊断正确率(95.65%)、神经性骨关节病诊断正确率(95.00%)、骨端骨质破坏诊断正确率(95.00%)、骨质疏松(95.45%)诊断正确率高于CT、X线诊断正确率(P<0.05)。
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1.5 T磁共振检查价值性更高。
标签:糖尿病足;X线;CT;1.5 T磁共振;诊断经研究统计,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在发病晚期出现足部、下肢骨关节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足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足部软组织感染、坏死,早期糖尿病足患者可因为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受损和血管受损,引起足部感染、溃疡,若干预不及时,可诱发足部坏疽、继发性感染的发生,严重者需通过截肢控制,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为了降低临床截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加强影像学检查,从而了解病情进展,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
而该文旨在探索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意义,于2015年9月—2017年9月選取95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

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足底溃疡、感染和骨髓炎等严重病变。
其中,足部骨髓炎作为糖尿病足的并发症之一,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
I. 影像学检查方法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X线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显示骨质的改变,如骨质疏松、骨质吸收、骨质硬化等。
而MRI则能提供更为细致的影像信息,包括骨髓水肿、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等。
II. 影像学表现1. X线表现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在X线上表现为以下特征:(1)骨质疏松:病灶部分或整体骨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密度减低。
(2)骨质吸收:局部或弥漫性骨吸收区域,呈现骨质破坏。
(3)骨质硬化:病灶部分或整体骨质密度增高。
(4)骨膜下反应:骨膜增厚,骨膜下有斑点状或分叶状钙化。
2. MRI表现MRI是评估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骨髓水肿:在T2加权像上呈现高信号,表明骨髓充血和水肿。
(2)骨质破坏:呈现低信号,表明骨质受损。
(3)软组织肿胀:足部周围的软组织可见水肿和炎性改变。
(4)关节积液:受累关节表现为积液。
III. 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意义通过上述影像学表现的评估,可以进行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初步诊断,进一步指导治疗。
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和MRI的综合应用,这两项检查具有准确性高、无创伤等特点,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改变治疗方案等。
IV. 治疗与预防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糖尿病控制、创面护理等。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掌握骨髓炎的动态变化情况和感染范围,指导手术与恢复进程。
为预防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发生,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避免创伤和感染。
糖尿病足X线表现分析(附5例报告)

糖尿病足X线表现分析(附5例报告)糖尿病患者在疾病中、晚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当其并发骨关节改变时,称为糖尿病性骨关节病。
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中,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坏死与感染发生率最高,且多见于久病老年患者,称为糖尿病足病。
该病因为足溃疡久治不愈而致严重感染、坏疽,最后不得不截肢以保全患者的生命。
据报道,在欧美国家非创伤性截肢的患者中,32%~50%为糖尿病足病,而50岁以上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病史长而又控制不良者,易并发糖尿病足病。
因此,糖尿病足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糖尿病足的临床X线分析,进一步探讨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发病机制,研究X线平片对糖尿病足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5例资料完整的病历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在50-65岁之间,病程时间长,一般病程5-20年之间,平均12.5年。
主要临床表现:5例有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等典型糖尿病症状;3例有无痛性肿胀及长袜状知觉消失;4例足背动脉波动减弱;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溃疡及坏疽。
5例患者均摄有双足标准正斜位X线平片。
实验室检查:血糖为11.3-14.8mmol/L,尿糖(-)。
2 X线表现骨骼表现好发于足着力点的跖趾部,主要表现为:(1)骨端骨质吸收,跖趾骨出现局限性骨质破坏(5例);(2)骨干萎缩,趾骨干对称性变细,部分跖骨呈笔尖征(3例);(3)骨性关节炎表现在跖趾关节或趾趾间隙变窄(5例);(4)病理性骨折(1例)。
3 讨论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以高血糖为其共同主要标志。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出现多种合并症。
其并发骨关节病的发生率为0.1%~6.8%不等,而尤以足部多见。
3.1发病机制探讨该病是由于神经病变、缺血、感染及糖、蛋白质、钙、磷代谢障碍等综合因素协同作用所致,但可能是其中一种因素起主要作用。
糖尿病足的X线及CT影像对比差异分析

糖尿病足的X线及CT影像对比差异分析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及CT影像表现及检出率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
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4例68足已行X线、CT检查及骨密度测定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下肢及足部的软组织异常改变、骨质破坏、关节异常改变及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血管钙化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检测差异。
结果CT对糖尿病足患者中发生异常改变的各种组织结构检查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
结论CT可以更早、更细致、更全面估计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采取合理治疗及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标签:糖尿病足;X线及CT 影像;差异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1]。
而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也逐步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及家庭和谐,成为致残,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统计糖尿病足截肢率约为非糖尿病因素截肢率的15倍[2]。
糖尿病足检查方法较多,有踝动脉-肱动脉血压比值测定、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足部X线、足部CT、足部MRI,下肢血管造影,溃疡表面分泌物培养,神经传导速度等。
该次研究于2013年6月—2017年6月特地选取影像学检查中的X线及CT 2种检查方式,对比分析糖尿病足X线及CT影像表现差异,以求达到更早、更细致、全面估计糖尿病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该院经临床明确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54例共68足,其中14例为双足。
所选取的所有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2例患者具有典型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临床表现。
其中男性31例,女性23例,年龄在54~83岁之间,平均年龄(64±3.7)岁,糖尿病史6~24年,平均病程(1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对比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01T11:14:36.17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作者:黄亚男
[导读] 分析比较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结果。
黄亚男
(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医院CT室;黑龙江肇东151100)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结果。
方法抽取来我院治疗经临床确诊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8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CT及MRI检查,分析比较X线、CT及MRI检查的检出结果。
结果 CT检查诊断骨质疏松以及血管壁钙化的检出效果明显高于X线DR平片,P<0.05;而CT检查和X线DR平片之间骨端骨质破坏、神经性骨关节病、软组织肿胀的检出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对经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MRI检查显示发现,8例患者的MRI图像均表现为关节腔内液体增多,并呈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检查可取得一定的检查结果,但为保证检出效果,对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的糖尿病足患者应实施CT检查、MRI检查。
【关键词】糖尿病足;X线;CT;MRI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足在临床又称为糖尿病性骨关节病,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以患者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发生坏死、感染现象为典型症状,该并发症主要以久病的糖尿病老年患者较多见[1-4]。
糖尿病足若不及时加以干预,易使患者足部出现继发性感染、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因此,尽早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有效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5-6]。
我院为了分析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对比效果,对该类患者实施X线、CT及MRI检查,现详细内容见下文。
1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资料和方法
1.1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一般资料
抽取来我院治疗经临床确诊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目标对象,58例糖尿病足患者男女分别为38、20例,最大患者和最小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4、49岁,58例患者年龄均值为(68.34±1.35)岁;糖尿病病程为9至20年,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3.24±1.61)年;58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制定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7],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足部组织营养障碍、下肢神经或血管病变。
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58例糖尿病足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该研究的内容、目的并自愿签署同意协议。
1.2 检查方法
对58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CT及MRI检查,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数字DR机对58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DR平片检查,同时对患者实施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主要对患者的腰椎、髋关节进行检查),可对患者实施正斜位、侧位片拍摄;CT诊断采用通用公司生产的64排全身扫描机进行检查;MRI检查使用通用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扫描机进行检查。
1.3 评估指标
分析比较X线、CT及MRI检查的检出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对X线、CT及MRI检查的检出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检出结果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研究结果使用率表示,P<0.05,表示比较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比较X线DR平片和CT检查的检出情况
58例糖尿病足患者经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有29例患者为骨质疏松,有10例患者为骨端骨质破坏,有7例患者为神经性骨关节病,有52例患者为软组织肿胀,有24例患者为血管壁钙化,有8例患者X线平片显示未出现明显骨质异常,但而CT检查显示存在明显的骨质稀疏表现,对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亦被确诊。
研究发现,CT检查诊断骨质疏松以及血管壁钙化的检出效果明显高于X线DR平片,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而CT检查和X线DR平片之间骨端骨质破坏、神经性骨关节病、软组织肿胀的检出效果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
2.2 比较X线DR平片和MRI检查的检出情况
8例糖尿病足患者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经MRI检查显示,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MRI图像均表现为关节腔内液体增多,并呈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有6例患者出现关节脱位,具体MRI图像表现为关节间不存在正常的解剖联系;有5例患者出现水肿,具体MRI图像表现为软组织边界模糊,存在异常皮下脂肪信号长T1长T2信号;有4例患者出现溃疡,具体MRI图像表现为皮下出现正常连续的信号强度线中间断裂,可见局限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有7例患者出现糖尿病足骨髓炎,具体MRI图像表现为骨骼在T1WI时显示低信号,在T2WI时显示高信号。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且年龄亦呈现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足作为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亦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8]。
糖尿病足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下肢、足部出现神经血管病变,最终引起足部发生感染、溃疡等炎症反应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有研究证实,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早诊断和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其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X线、CT检查及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具有高分辨率,检出率一般最高[9]。
本研究为分析糖尿病足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对比效果,对该类患者实施X线、CT及MRI检查,研究中发现,58例糖尿病足患者经X 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有29例患者为骨质疏松,有10例患者为骨端骨质破坏,有7例患者为神经性骨关节病,有52例患者为软组织肿胀,有24例患者为血管壁钙化,将X线DR平片检查和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可知,CT检查诊断骨质疏松以及血管壁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96.00%、100.00%,明显高于X线DR平片,组间比较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但研究发现,CT检查和X线DR平片之间骨端骨质破坏、神经性骨关节病、软组织肿胀的检出效果无显著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这提示在检查骨质疏松以及血管壁钙化方面,CT检查的检出效果显著优于X线DR平片。
对经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MRI检查显示发现,8例患者的MRI图像均表现为关节腔内液体增多,并呈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相比于X线检查,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糖尿病足的病理变化特点,可准确诊断病变的范围及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为临床医师分析病情提供依据。
老桂红、黎强等[10]人在“糖尿病足的X线、CT及低场MRI的影像对比及分析”一文中分析比较了X线、CT及低场MRI对糖尿病足的影像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其对37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DR平片及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对32例糖尿病足患者再行螺旋CT检查,对5例未见X线异常进行低场MRI检查,通过研究其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的X线主要表现为骨端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神经性骨关节病、软组织肿胀以及血管壁钙化,CT表现和X线较相似,但血管壁钙化的检出结果明显优于X片;MRI主要表现为软组织水肿、骨髓炎、溃疡、关节腔积液以及关节脱位,通过研究结果其认为X线平片能较好显示糖尿病足患者的骨质及血管改变情况,但相比于X片,CT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钙化以及细微骨质变化,MRI检查可有效显示早期骨髓炎病变,且能有效确定感染部位及范围,效果更佳。
将该研究的结果和本研究进行比较可知,两者无明显差异,均认为X线平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诊断效果不及CT检查、MRI检查。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X线检查可取得一定的检查结果,但为保证检出效果,避免延误患者治疗,对X线DR平片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的糖尿病足患者应实施CT检查、MRI检查。
【参考文献】
[1]赵绘萍,蒋高民.糖尿病足的低场MRI影像表现[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3):375-376.
[2]殷洪伟,李明亮,金影等.糖尿病性足病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72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216-217.
[3]童涵涵,张志田.64排CT与MRI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2-113.
[4]顾军.糖尿病神经病性足的影像学诊断价值[C].//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青年专家论坛论文集.2013:88-93.
[5]苗苗,卫秀玉.糖尿病性足病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72例[J].医学信息,2016,29(6):277-278.
[6]沈家亮,刘毅生,李晚君等.糖尿病足的X线、MSCTA和DSA影像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4,21(1):26-29,62.
[7]李菁,王珏.糖尿病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5):456-459.
[8]邓小飞,舒政,曹烨民等.2型糖尿病伴或不伴有糖尿病足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差异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2):99-101.
[9]张学川,杨启明,王学清等.82例糖尿病足X线及CT的影像表现对比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2):140-143.
[10]老桂红,黎强,陈敬锋等.糖尿病足的X线、CT及低场MRI的影像对比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