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乐创作现状与发展思考

文 / 的作 品看 民乐创 作的 现 状
中国 民乐从 上世 纪 2o年代 大 同乐会乐 队起步 、5o 年代 彭修 文乐 队成 型、60年代 前卫 乐 队的特色 推动 , 到 70年代文 革 中残 存 的凤 毛麟角 民族乐 队作 品,我 们 可 以看到 ,这 60余 年 中国民族乐 队及其演 奏 的各 类作 品 ,能够 认真 学 习传 统音 乐文化 遗 产 ,较 好地 继承 了 优 秀 民族音 乐传 统 ,写作 演 出了一大 批广 大音 乐爱 好 者 喜 闻乐 见 的优秀 民乐 乐 队作 品 ,走过 了从 起步 、成 型 、发展 ,到被 摧残隔绝到近乎停滞地 步的过程 。但是 , 据 说 台湾 的 民乐 爱好者 在 戒严 时期 , 曾驾船 到公 海 , 通 过 收音机 记 录大 陆 的 民乐 作 品 ,带 回去整 理乐 谱偷 偷 演 奏 。所 以,看来铁 幕 也挡不 住 民族 音乐传 播 的强 大魅 力 !
福 建 艺 术
04 FUJIAN ARTS,2018 o4
编者按 :改革开放 四十年 来 ,我 国舞 台艺术事业取 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就 ,百花 齐放 ,成 果丰硕 。全 国各地 各 门类 舞 台艺术作 品有继承 有创 新,有 坚守有突破 ,积 累了丰富的创作 经验,并有诸多启示。为了纪念 改革开放 四十周年 。回 顾总 结改革开放 以来优 秀舞 台艺术成 果和 创作经验 ,梳 理探 讨其 间的艺术现 象和发展 态势,以利 于我 国舞 台艺术事 业的继往开来 ,本刊从 本 期开 始将 重点关注改革开放 以来各 门类舞 台艺术的创作 与发展 情况 ,拟在 “论 坛主页”栏 目 推 出 “改革开放 与舞 台艺术”专题 ,欢迎专家学者、艺术家和广大读者热情 赐稿 (尤其欢迎联 系福 建舞 台艺术创作 实践 的 研 究论 评 文 稿 )。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民族器乐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器乐创作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背景1.1 新我国成立后的文化政策新我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鼓励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
1.2 传统器乐与现代民族器乐传统器乐经历了大革命时期的磨难,但在新我国成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民族器乐也逐渐崭露头角,丰富了我国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二、民族器乐创作的代表作品2.1《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的器乐作品,它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通过管弦乐和合唱的结合,赋予了这部作品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气魄。
2.2《茉莉花》《茉莉花》是我国民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音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誉为我国的音乐名片。
三、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趋势3.1 结合现代音乐元素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族器乐创作逐渐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例如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3.2 探索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民族器乐创作开始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特色,例如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在音乐的多样性中展现我国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四、应对挑战与未来展望4.1 保护传统音乐的同时推动创新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民族器乐创作者应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注重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4.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民族器乐创作者可以吸收外来音乐文化的精华,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推动我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族器乐创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我国音乐文化。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希望民族器乐创作者们可以继续坚持原创精神,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为中华民族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新我国成立以后,民族器乐创作在文化艺术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管弦乐团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初期阶段。
郑觐文在上海大同乐会发起并组成了30多人的民族管弦乐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大型民族管弦乐队。
同时期,刘天华创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飞花点翠》等大量民乐作品,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1949年至1978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建立时期。
中国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的成立,是中国第一支健全的大型民族乐团。
彭修文是该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他创作及改编了几百部民族管弦乐作品。
3. 1979年至2000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型协奏曲,标志着中国民族管弦乐的成熟。
4. 2000年至今,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繁荣时期。
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使中国民族管弦乐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是在中国艺术事业逐渐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民族管弦乐得以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查阅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有关史料、文献或其演出介绍等资料加以了解。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汇总]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22fc70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2.png)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综述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
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
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
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
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
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
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
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分析作者:王阔郑轶超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7期摘要:中国的管弦乐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交响乐创作从外向转为内心的音乐,交响乐语言呈现普遍更新的现象,民族化现象愈发明显突出。
民族化创作技法通过民族调式、传统音乐结构、民族民间音调、民族乐器使用等方面体现出来,本文通过80年初五首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这一时期民族化创作技法的核心思维。
关键词:管弦乐民族化创作技法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51-031981年以来我国的管弦乐创作处在一个开拓、探索的新时期,这在我国管弦乐创作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在社会改革浪潮的激荡之下,大胆借鉴西方现代音乐观念,吸收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①多元化文化背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管弦乐创作的突出特征,20世纪80年代管弦乐创作处于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民族风格在创作中不断深入,民族化元素如传统音乐思维、民族民间音调、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等融入我国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中。
80年代初,中国交响乐创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作品,如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1980),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1980),宗江、何东的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1980),谭盾的交响乐《离骚》(1980),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1981),杜鸣心的《飘扬吧,军旗!》(1981),吕其明的《白求恩交响诗》(1981),盛礼洪的《第二交响曲》(1982)等。
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是着力于对音乐内涵的挖掘,交响音乐开始摆脱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转而向人的精神世界深入。
②本文将对其中5部作品即朱践耳的《交响幻想曲》、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清明祭》、杜鸣心的《飘扬吧,军旗!》、吕其明的《白求恩交响诗》、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主题构成、调式调性、音色处理等三个方面剖析创作技法的特点,力求挖掘作曲家的民族化特色与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维特征,从而进一步梳理总结出80年代初我国管弦乐民族化创作的特点。
中国著名管弦乐曲

中国著名管弦乐曲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的管弦乐曲:
1. 《红旗颂》:刘德海创作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经典乐曲。
2. 《游击队之歌》:聂耳的作品,象征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抗击精神。
3. 《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的中国国歌。
4. 《春节序曲》:李焦兰作曲的一部具有浓郁中国情调,富有欢快节奏和独具特色的乐曲。
5.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作曲,邓中夏作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和爱国情怀。
6. 《红楼梦组曲》:宋祁、朱自清作词,刘天华谱曲,以红楼梦小说中的情节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
7. 《茉莉花》:胡思齐作曲,袁世海作词,是中国民歌中较为著名的一首曲子,曾多次被外国艺术家演唱。
8. 《梁祝》:由韩非子创作,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属于梁山英雄帮中的一位女子和他爱上了的男子的名字,并以此命名。
9. 《青藏高原》:杨洪基演唱,是一首表现青藏高原地域特色的歌曲。
这些乐曲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

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究竟哪首作品是中国的第一首管弦乐?它产生于什么时候?“《怀旧》第一”说对于这个问题,曾有过不同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认为黄自的序曲《怀旧》是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
例如,王安国教授在1988年撰写《中国交响音乐创作,1946-1976》一文,其中曾说:“1929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的黄自,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管弦乐队作品——《怀旧》。
”此前,“《怀旧》第一”说曾经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界维持了很长的时间。
因为《怀旧》在黄自毕业的1929年,曾经由他的母校——耶鲁大学所在地的纽黑文交响乐团(又译新港交响乐团,New Haven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过,并获得了当地报刊的好评。
这确实是中国管弦乐作品第一次在国外舞台上的演出。
黄自回国后不久,1930年11月,《怀旧》又由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在梅百器的指挥下在国内演奏,萧友梅还为这次演奏专门写了文章——《黄今吾的(怀旧曲)》(今吾是黄自的字)。
文章最后写道:“中国人的乐队作品,这是第一次在外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里得到公开演奏的机会。
这岂不也是最值得一般爱国的邦人君子欢喜的一回事吗?”萧友梅的文字写得非常的客观——说这是中国人的管弦乐作品“第一次在外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里得到公开演奏”。
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曲,由中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已经在数年前就演奏过了。
“《新霓裳羽衣舞》第一”说这里所说的“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曲”,是指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由中国人主持的管弦乐队”,是指20世纪20年代由萧友梅创办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
1923年12月17日,萧友梅亲自指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奏了他创作的《新霓裳羽衣舞》。
但是这件重要的音乐史迹被历史湮埋了六十多年,直到80年代后期,华裔音乐学者韩国鐄运用他在海外寻找到的资料对“北大音乐传习所”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时,才证据确凿地指出: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首西式管弦乐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交融的产物。
它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大同乐会和北京国乐改进社,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直至1954年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原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乐团)提出,以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组乐器作为大型民族乐队的结构体制,由此确立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新型民族乐队的建立必须与大量的演奏实践相结合。
然而,由于当时作曲家们对这种新型的乐队编制还不熟悉,并且在思想上对民族器乐创作也不够重视,因此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除《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均为聂耳曲)、《彩云追月》(任光曲)等作品是以作曲家创作的之外,大多是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家或指挥家改编的乐曲为主。
①由于当时的改编者们并非作曲专业出身,对民族管弦乐的作曲技法并不了解,在创作思维上又受到西方交响乐队模式的影响,片面理解“交响化”的概念,照搬西方传统功能和声和交响乐队的配器原则,运用交响化的旋律发展手法,生硬效仿西方交响乐队的音响效果,这使得民族管弦乐或多或少地失去了自身原有的艺术魅力,因而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在艺术质量上难以出现让人满意的音乐作品。
1961年“民族乐队音乐座谈会”的纪要《继承发展传统,贯彻“百花齐放”方针》一文曾强调:“某些民族乐队的组成是可以有条件地吸收西洋管弦乐队的经验和吸收某些外国乐器的,但是生搬硬套的方法和盲目地追求所谓‘交响性’的做法,对于发扬民族乐队的特点是不利的,也不能简单地以中西乐器混合乐队的组成方法来替代民族乐队的创造性发展。
”②由此可见,“民族乐队交响化”在当时确实是一个被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问题,但是考虑到这是一种新型的乐队形式以及当时作曲家的创作队伍,这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过程。
当历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国整体音乐创作都进入①本文所讲述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仅包括民族器乐协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民族交响音画、民族交响诗、民族交响叙事曲。
②《“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十二——论民族乐队交响化》,梁茂春,《人民音乐》,1998年第2期了逐步恢复与发展的时期,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崛起,此时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出现了新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可以说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①民族器乐是我国的国乐,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艺术。
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际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民族管弦乐队的出现,既为中国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创作领域,又带来了如何解决传统与借鉴这两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挑战。
因此,回顾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对于进一步总结民族音乐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长足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此,笔者近期查阅、分析了与之相关的理论著述,并结合个人长期参与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所获得的经验,将之归纳为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10年3个历史时期,分别从题材、体裁和风格特点等方面,逐一进行梳理、概括、评述,以期站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① 1976年至1985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恢复与发展时期,代表作品有: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彭修文曲)、高胡与乐队《思念》(乔飞曲)、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刘文金曲)、民族管弦乐合奏《蜀宫夜宴》(朱舟、俞抒、高为杰曲)等。
与此同时,民乐小合奏的创作也进入到探索时期,代表作品有:《丝路驼铃》(刘锡津曲)、《敦煌古韵》(赵咏山曲)、《龙腾虎跃》(李民雄曲)等。
一多样化的音乐题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变革发展的新时期。
商品经济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迅速发展与进入,使得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对音乐提出了多层次的需求,并且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改变。
中国文艺界在历经10年“文革”后开始逐步复苏与发展,国家政策的转变使艺术家们摆脱了政治上的束缚,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影视等领域都产生了题材多样的艺术作品,长期被政治思想禁锢的中国文艺界终于得到了解放。
在音乐领域,此时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在题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作曲家们大多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寻找题材,也有一部分作品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为素材。
本文试将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分为4种题材,分别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神话传说题材和古诗词创编题材。
(一)现实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1、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有,月琴协奏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曲)、二胡与乐队《新婚别》(朱晓谷等曲)、民乐合奏曲《长安社火》(鲁日融等曲)、民乐合奏曲《丰年祭》(关乃忠曲)等。
2、描写爱国主义风光题材的有民乐合奏曲《洪湖随想曲》(关乃忠曲)、民乐合奏曲《达勃河随想曲》(何训田曲)、民乐合奏曲组曲《拉萨行》(关乃忠曲)、民乐合奏曲《黄河畅想曲》(程大兆曲)等音乐作品。
3、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民乐合奏曲《巨龙腾飞》(钱兆熹、尹明五曲)、民乐合奏曲《庆典序曲》(赵季平曲)、民乐合奏曲《千禧序曲》(关乃忠曲)等。
4、属于这一类型的民族管弦乐创作,还有以我国自然风光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例如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曲》(赵季平)、民乐合奏曲《西湖梦寻》(钱兆熹曲)、民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金湘曲)等。
(二)历史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1、这一时期以我国古代历史背景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有,民乐合奏曲《蜀宫夜宴》(朱舟、俞抒、高为杰曲)、民乐合奏曲《秦·兵马俑幻想曲》(彭修文曲)、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钱兆熹曲)、民乐合奏曲《晋国雄风》(张坚曲)等。
2、描写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诸如民族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景建树曲)、唢呐协奏曲《花木兰》(关乃忠曲)、民族交响诗《东渡》(赵季平曲)、民乐合奏曲《沙迪尔传奇》(刘湲曲)、民乐合奏曲《尧天舜日》(景建树曲)等音乐作品。
(三)神话传说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大多以用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题材,例如二胡协奏曲《八阕》(唐建平曲)、民乐合奏曲《后土》(唐建平曲)、琵琶与乐队《穹艾修来》(房晓敏曲)等音乐作品。
(四)古诗词创编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题材上的多样化还体现在作曲家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编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例如管乐协奏曲《神曲》(瞿小松曲)是根据屈原《九歌》的诗意而作,桑雨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河传》为题材创作了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郭文景以李白《蜀道难》中的一句诗为灵感创作了竹笛协奏曲《愁空山》。
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恢复与发展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年代和政治上对艺术创作的干预影响,使得“文革”期间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在题材上过于局限。
改革开放的到来,不仅为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还为文艺界营造了建国以来少有的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
从80年代的民族管弦乐创作来看,许多作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和古诗词创编一类的题材,而到了90年代则开始出现一些神话传说的题材,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管弦乐创作在题材内容上是十分丰富的。
这一时期的民族管弦乐创作绝大多数是标题性作品,作曲家对标题音乐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了较高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正是从这一时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丰富的创作体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然而中国民族管弦乐却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
(一)民族器乐协奏曲形式的繁荣民族器乐协奏曲形式(包括“二胡与乐队”、“琵琶与乐队”等体裁)的繁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在体裁方面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协奏曲”作为一种西方交响乐的创作体裁,在与我国民族器乐结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器乐协奏曲”形式(以下统称为民乐协奏曲)。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注重在协奏曲体裁的民族化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发展,这使得民乐协奏曲在民族器乐创作中,逐步成为一个新的且具有发展前途的体裁形式。
民乐协奏曲形式的兴起是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的民乐协奏曲创作在数量上极为有限,影响较大的只有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刘守义、杨继武曲)、中胡协奏曲《苏武》(刘沫曲)等音乐作品。
到了70年代末,民族管弦乐创作逐渐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民乐协奏曲方面也出现了笛子协奏曲《幸福水》(何占豪、陆春龄、郭予春曲)、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彭修文曲)、琵琶协奏曲《花木兰》(顾冠仁曲)等比较重要的音乐作品。
然而民乐协奏曲的真正繁荣是从80年代开始的,并相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例如,月琴协奏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曲)、管子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赵季平曲)、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钱兆熹曲)、民族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景建树曲)、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刘星曲)、竹笛协奏曲《愁空山》(郭文景曲)、双千斤板胡协奏曲《山地印象》(关乃忠曲)、琵琶协奏曲《春秋》(唐建平曲)梆笛、双二胡协奏曲《客风》(房晓敏曲)……。
以上这些音乐作品在民乐协奏曲体裁上表现为两种类型。
1、多段体结构的单乐章形式:采用多段体结构的单乐章形式进行创作的民乐协奏曲是这一时期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明显特点之一。
“多段体”是民族器乐曲当中最常见的曲体结构,它是将3个或3个以上的音乐段落,在一个乐章之中陈述出来。
例如李焕之创作的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是一首具有幻想曲风格的民乐协奏曲,作品的音乐主题选自古琴曲《离骚》,是一部具有18个段落的单乐章音乐作品。
作曲家没有受西方协奏曲创作形式的束缚,而是采用多段体结构的单乐章形式来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正如李焕之在该总谱的说明当中所指出的那样:“我在琴曲《离骚》的基础上,取其精华部分,在乐曲结构上比较自由一些,它是单乐章的协奏曲,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三个乐章的协奏曲。
”①又如二胡与乐队《新婚别》(朱晓谷等曲)亦是一部单乐章的多段体结构的协奏曲,作品通过“迎新”、“惊变”、“送别”三个段落的音乐贯穿,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的一对新婚夫妇给予了生动、形象的刻画。
作品所结构出的三个段落依次出现,使这首民乐协奏曲的主题更加鲜明,音乐的情节更为紧凑,进而通过人物的生离死别、由喜到悲的音乐呈示,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悲剧色彩,表现出穷苦百姓面对战争时的无奈和悲凉。
2、多乐章创作:改革开放时期,有相当部分的民乐协奏曲是采用规模较大的多乐章形式创作的,这种曲式结构与西方的协奏曲极为相似,都是采用多个乐章的套曲形式进行创作,并且在乐曲规模上也有别于多段体结构的单乐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