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节能建筑案例分析
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绿色建筑是指通过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和拆除过程中考虑环境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友好的建筑。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节水、节地、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建筑设计和实践。
下面将以国内外的两个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国外的绿色建筑案例。
位于美国纽约的一栋建筑物,名为“纽约北极圈绿色住宅大楼”。
这座住宅大楼是由沙恩伯格・莫斯科维茨・卡尼克・拉登联合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它采用了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和设施,使其能够在环保和节能方面更加出色。
首先,该住宅大楼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洗衣、冲厕等非饮用水用途,从而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其次,该建筑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整栋大楼提供能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再来看国内的绿色建筑案例。
位于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中国馆”是一座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的建筑。
该建筑的外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同时内部结构和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环保和节能的要求。
首先,该建筑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和灰水回收系统,充分利用雨水和洗澡水等资源,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使用,实现了节水的目的。
其次,该建筑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太阳能的利用,在不增加额外能源消耗的情况下,为建筑提供能源。
此外,该建筑还使用了双层玻璃和隔热材料,提高了建筑的保温性能,降低了对空调和供暖设备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节约。
综上所述,这两个绿色建筑案例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实践。
它们通过采用多种绿色建筑技术和设施,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这些绿色建筑案例还通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了住户的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分析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运营和拆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考虑环境因素,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个国内外的绿色建筑案例。
1. The Edge(荷兰)The Edge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栋办公楼,被认为是全球最可持续的办公楼之一、该建筑使用大量太阳能电池板和地热系统,减少了能源消耗。
建筑采用智能化的系统管理照明、供暖和通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
此外,该建筑还实施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来水的需求。
2.花博园(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在上海打造了一个大规模的花博园,以展示具有环保理念的建筑。
花博园的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高能源效率。
在建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可再生材料,如竹材和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
此外,花博园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3. One Central Park(澳大利亚)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One Central Park是一个混合用途的建筑项目,包括公寓、商业空间和公共绿地。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环保措施,例如使用自然通风和天窗以减少对人工通风和照明的需求。
建筑外墙安装了垂直花园,提供了额外的隔热和美化环境的功能。
此外,建筑还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以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4. Bullitt Center(美国)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的Bullitt Center是一座办公楼,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持续的商业建筑之一、该建筑的设计考虑到了能源和水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建筑使用了多项环保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系统和再生水处理系统。
此外,建筑还采用了被动式设计策略,如优化采光和通风,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
这些国内外的绿色建筑案例证明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应用,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些案例也为其他建筑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启示。
节能与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

节能与可持续建筑案例分析如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节能与可持续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节能与可持续建筑旨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并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开发商开始采用节能与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
塔伦斯公寓塔伦斯公寓是一座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节能与可持续住宅建筑案例。
该建筑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和策略,旨在实现低能耗和环境友好。
建筑外立面设计利用了太阳能板和双层玻璃窗,降低了空调和采暖的能源消耗。
塔伦斯公寓采用了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灌溉和冲厕水,减少了自来水的使用量。
该建筑还安装了节能灯具和智能电器,以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伦敦奥运会主播台伦敦奥运会主播台是一座坐落于伦敦奥运村的可持续建筑案例。
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能源,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
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仅为建筑供电,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
主播台还采用了高效隔热材料和双层玻璃窗,以减少能源损耗和温度波动。
通过这些可持续设计措施,伦敦奥运会主播台成为了一座真正环保可持续的建筑。
新加坡濒海湾金沙酒店新加坡濒海湾金沙酒店是一座壮观的度假胜地,也是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
尽管该建筑的表面风格非常奢华,但其内部却融合了许多节能和可持续设计元素。
濒海湾金沙酒店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被动化设计,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来降低能源消耗。
酒店还利用雨水进行植物灌溉、景观喷泉和冲厕水,以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通过将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新加坡濒海湾金沙酒店成为了一座独特而环保的地标性建筑。
节能与可持续建筑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塔伦斯公寓、伦敦奥运会主播台和新加坡濒海湾金沙酒店等案例表明,采用节能与可持续设计理念可以创造出独特而环保的建筑。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节能与可持续设计理念,为我们的环境和未来创造出更美好的建筑空间。
零碳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零碳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享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零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建筑设计领域,零碳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减少建筑的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的零碳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1. 伦敦市政厅(London City Hall)伦敦市政厅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采用了多种零碳技术。
首先,建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需求。
其次,市政厅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可以大量地发电。
此外,建筑外墙安装了大面积的玻璃窗,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进行被动式加热。
伦敦市政厅不仅成为了环保的典范,还实现了大幅度的能源节约。
2. 德国联邦环境部大楼(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Building)德国联邦环境部大楼是欧洲最大的被动式低能耗办公楼之一。
该建筑利用了零碳技术的多种手段,包括太阳能热水供应、地热能利用、建筑外墙绝缘等。
此外,大楼采用了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零碳排放。
德国联邦环境部大楼的成功案例证明了零碳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3. 美国帕西菲克气候中心(Pacific Climate Centre)美国帕西菲克气候中心是一座专用于气候研究的建筑。
该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能源效率和环保因素。
其中,零碳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建筑的被动式设计上。
建筑利用了大面积的双层玻璃窗,以减少能源的耗散。
此外,屋顶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了建筑所需的能源。
通过零碳技术的应用,帕西菲克气候中心不仅实现了绿色建筑的目标,还为气候研究提供了一个低碳环境。
4. 中国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是一座设计精良的零碳办公楼。
国外厂房节能案例

国外厂房节能案例今天给你唠唠国外厂房节能的超酷案例。
先说说德国的一个汽车制造厂房。
这厂房可贼聪明了,他们在厂房的屋顶上啊,铺满了太阳能板,就像给厂房戴了一顶超级大的节能帽子。
那太阳一照,这些太阳能板就开始工作,把光能转化成电能。
你想啊,汽车制造那得用多少电啊,这一下就解决了不少呢。
而且啊,他们厂房的照明系统也很绝。
不是那种傻亮傻亮的大灯,而是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
有人或者有车在这个区域活动的时候,灯才会全亮,要是没人的地方,就只保持一个很暗的亮度,既能看清路防止意外,又能节约好多电。
这就好比一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灯都知道啥时候该亮,啥时候可以暗一点,省电还环保。
再讲讲美国的一个食品加工厂房。
这个厂房呢,它把节能用到了制冷系统上。
一般的厂房制冷那就是呼呼地用电,可这个厂房就不一样。
他们利用了一种特殊的隔热材料来包裹整个制冷区域,就像给冷源穿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暖衣。
这样一来,冷气不容易跑出去,热气也不容易进来,制冷设备就不需要一直拼命工作了。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回收热量的装置,你知道吗?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有些环节会产生热量,以前这些热量就白白浪费了,现在他们把这些热量收集起来,用来预热一些需要加热的环节,比如说清洗设备用的热水,就可以先用这些回收的热量来预热,然后再稍微加热就能用了,这就像把钱从这个口袋挪到那个口袋,一点没浪费。
还有荷兰的一个电子设备生产厂房。
这个厂房在通风方面做得特别棒。
他们没有用那种传统的一直呼呼转的大风扇来通风,而是设计了一套自然通风系统。
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厂房的建筑结构,开了一些特殊的通风口。
白天的时候,外面的风一吹,空气就自然地在厂房里流动起来,就像风在厂房里做游戏一样。
到了晚上呢,厂房里比较热的空气会自动上升,从通风口出去,外面凉快点的空气又会补充进来。
这样既保证了厂房里空气新鲜,又节省了风扇一直开着的电。
而且他们在设备的选择上也很讲究,只选那些能源效率高的设备,就像我们买东西只挑性价比高的一样。
欧洲节能建筑(住宅)案例介绍

欧洲节能建筑(住宅)案例介绍布鲁塞尔节能住宅社区比利时在建筑节能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本社区除使用加厚外墙保温层、利用“断桥”式窗框、使用中间充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等欧洲比较普及的技术外,在利用太阳能、采集雨水、中水(淋浴等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循环、冷热空气交换等方面也颇具匠心。
由此,降低了50%的能耗。
海德堡库盆海姆节能住宅展示中心各家房屋制造商在此展示各色节能住宅共40余幢,风格与户型各异,面积均在120平米(使用面积,不含地下室)至160平米之间。
由于房屋都是工业化生产,售价低者仅12. 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0万元),高者也只有21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00万元)。
世界著名的节能住宅项目——“三升房”(THE 3-LITER-HOUSE)本项目是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在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因其每年每平米(使用面积)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升(相当于当量煤约4.5千克)而被称为“三升房”。
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设置可回收热量的通风系统、截热技术等措施。
与改造前相比,采暖耗油量从20升降到了3升,如按100平米的公寓测算,每年取暖费可从5400元人民币降至770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降至原来的七分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环保价值。
埃森RWE办公楼本楼高达30层,由透明玻璃环抱,外形呈圆柱状,这种设计既能降低风压,减少热能流失和结构损耗,又能优化自然光照的射入;固定外层玻璃幕墙的铝合金构件呈三角形连接,使日光的射入达到最佳状况;内走廊的墙面与顶部采用玻璃,折射办公室内的阳光以作照明;外墙由双层玻璃幕墙构成,用于有效的太阳热能储备;内层可开启的无框玻璃窗,可使办公室空气自然流通。
整个大楼70%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通风,热能节约在30%以上。
玻璃幕墙的反射系数为0。
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居住型社区——阿姆斯福特市“太阳能村”社区阿姆斯福特市的“太阳能村”是以建筑节能为中心的、装机容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太阳能发电居住区,也是当今荷兰住宅建设的示范项目。
国外节能建筑案例分析

[通风设计]:
朱比丽校园设计所采用的通风策略可以称作:热回收低压机械式 自然通风,它是一种混合系统,即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 通风装置。
[采光策略]:
该项目在东、西、南向立面设置了大量木制可动式水平遮阳板,在 不阻挡对视线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遮阳效果,将整年的室内温度在 不借助空调之下,控制在摄氏30℃下。在太阳日照最大的南向立面设 置可电动调整的遮阳棚,以避免太阳直射所造成的高温与眩光。
威卢克斯-可持续建筑研究与实践 –绿色灯塔
“绿色灯塔”简介
丹麦零排放生态建筑——“绿色灯塔” “绿色灯塔”项目是迄今为止丹麦第 一个按照碳中和理念设计的公共建筑, 位于哥本哈根市内的哥本哈根大学校园 内,该建筑为3 层的圆形建筑,总建筑面 积950m2,具体用途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 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监管咨询中 心。“绿色灯塔”项目是零碳排放生态型建筑。
哥本哈根大学 哥本哈根市政府 威卢克斯公司 威尔法科公司
绿色灯塔-建筑解说
建筑设计 创作灵感 外形设计 结构设计 露台/嵌入式入口 名为仪器的雕塑
采光设计 中庭采光与通风 科学的采光分析
能源设计
创作灵感
• 绿色灯塔的创作灵感于中国的“日晷”,克里斯坦森建 筑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师们,根据“日晷”创作了其圆柱 外加倾斜顶面的造型,充分的表现出建筑与太阳之间的 密切关系。
•
——其 他 技 术
• 在环境设计方面:用地上原有建筑的结构得以充分的重新利用。在新的建筑中,重新使 用的材料包括砖、整面拆除的混凝土墙(用到新建筑的地基、地板以及结构体中) — —这在英国是第一次尝试。
• 在环保措施方面:加强运营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在总图设计上就考虑 了建筑的环保需要(太阳能、风、遮阳、排水等问题);制定和实施能减少垃圾产生和 有利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管理措施。
低碳节能建筑案例详细介绍

低碳节能建筑案例详细介绍低碳节能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的建筑。
下面列举10个低碳节能建筑案例。
1. 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该建筑采用了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零碳排放。
2. 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该建筑采用了节能玻璃、高效照明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3. 日本东京都厅:该建筑采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地热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
4. 德国柏林联邦环境部大楼:该建筑采用了地热能、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在建筑外墙设置了绿色植物,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
5. 中国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该建筑采用了高效节能玻璃、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风力发电机,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6. 英国伦敦市政厅:该建筑采用了地热能、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并且在建筑外墙设置了绿色植物,减少了城市热岛效应。
7.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该建筑采用了高效节能玻璃、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8. 法国巴黎卢浮宫:该建筑采用了高效节能玻璃、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9. 美国加州苹果总部:该建筑采用了高效节能玻璃、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10. 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该建筑采用了高效节能玻璃、智能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技术,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部分自给自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校园: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项目概况:朱比丽新校园项目设计的确定是通过1996年的一次竞标,诺丁汉大学的意图是将这一新校园塑造成为英国中部的一个可持续发展范例。
最终,迈克.霍普金斯建筑师事务(Michael Hopkins&Partners)的设计以突出的生态设计特征胜出,其最后的实施是与结构工程公司阿热普(Ove Arup & Partners), 景观建筑师麦卡锡(Battle McCarthy)共同合作完成的。
项目于1997年底动工,1999年12月由女王正式为其揭幕开放使用,其总造价约五千万英镑。
经过两年九个月的时间,霍普金斯的设计将一废旧的工业用地最终转变成了一个充满自然生机的公园式校园。
2001年,这一项目成为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杂志的年度可持续性奖得主(RIBA Journal Sustainability Award)。
项目设计项目的基地距主校园约有一英里,通过自行车和公交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到诺丁汉城市中心。
约12公顷的月牙形基地是在原有的自行车工厂用地的基础上更新再利用的。
这是对英国总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实践中的体现,即鼓励对位于城市中的工业等废地的充分再利用。
基地的环境条件很具有挑战性:东北面是巨大的工业仓储设施,而在西南面则是典型的英国郊区住宅;如何有机的衔接这两个完全不一致的城市肌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霍普金斯的设计是建造一沿基地自然弯曲的水体,从而起到软化边界和缓冲的作用。
校园的主要建筑体块也因此沿一线展开,并由一架空廊道贯穿;建筑群体的背面则由一林荫道连接,并与基地的两个出入口连通。
整个新校园约41,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供2,500个学生使用。
位于基地中央,“漂浮”在水面上的螺旋倒锥形建筑物是校园的信息中心,包括图书馆和计算机设施,是整个校园的视觉焦点;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建筑内部不设楼梯,完全由一螺旋上升的坡道和位于中央的电梯贯通。
与信息中心相对的建筑体块是中心教学与服务设施,包括银行,学生会,和倒插在中庭中的一300座的会议演示厅等。
在这一中央建筑体的北侧,带有两个中庭的建筑体块为商业学院使用;南侧并联的三个带有中庭的体块为教育学院使用;位于中央的大中庭是开放式的学生餐厅及多功能使用。
、在基地两端的建筑体则为学生公寓,提供给600个本科生和150个研究生使用。
基地策略基地环境的整体组织与利用是这一项目的首要考虑,因其决定着建筑小环境的质量及与其大环境的关系协调。
霍普金斯的设计重点是13,000平方米的线性人工湖,使其成为有机的缓冲体,将新建筑与郊区住宅连接起来,对于整个城市则成为一新的“绿肺”。
在这一水体的设计上,人工化被尽量避免,而试图营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平衡:通过建筑边缘的水渠对雨水进行自然的回收利用;通过培养水生动植物去带动水体的生态循环,从而减少人工保养费用等。
另外,通过沿湖廊道的设置,自然的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衔接起来,互相渗透。
在营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织,有效的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这是最基本的生态设计手段,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
在考虑优化朝向与视野的基础上,主要的教学建筑朝向西南主导风方向,以获得最大的对风源与日照的利用;同时,通过中庭的设置,在建筑内形成“风道”。
夏季时,主导风经过湖面得到自然的冷却;在冬季时,靠近住宅区的树林则成为有效的风屏障。
采光策略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
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
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朱比丽校园主要教学建筑的内部被安置了被动式红外线移动探测器和日照传感器,并由智能照明中央系统统一控制:当一教室有人使用时就会自动判断是否使用人工照明,代替了人工开关;如果室内有足够的自然光线,人工照明就会自动关闭,从而节约能源。
在充分利用天然日照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为了避免日照直射形成室内眩光,朱比丽校园主要教学建筑的外立面窗口上部被安装了水平的木百叶,而且每片百叶的上部被漆成白色以增强光线的反射。
这些外百叶与窗内百叶共同起到光栅的作用,将光线充分、均匀的导入室内深处。
此外,在朝向西南夏季主日照面的窗口上被装置了可拆卸的临时性遮阳帆布,用以防止夏季时因过多获得直接日照所产生的室内过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制冷能耗。
通风策略对于自然风的利用是体现可持续性与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
有效的自然通风可以创造一种清新自然的人工环境,同时减小依靠机械通风的能耗。
朱比丽校园设计所采用的通风策略可以称作:热回收低压机械式自然通风,它是一种混合系统,即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辅以有效的机械通风装置。
这一系统是在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试行的,也可以说是阿热普工程公司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集热片”与“风塔”:这一通风系统的使用在建筑上表现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25毫米乘以125毫米见方的太阳能集热片,它们被集成在中庭屋顶的6毫米厚的吸热强化玻璃中,用于提供驱动机械通风扇的能源,同时它们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另一个是“风塔”,其主体为楼梯间,在顶部是集成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装置,在建筑外部呈一造型独特的金属“风斗”:通过其旋转以确保排出气流总是朝下风向,从而形成最大的正负压差,加强抽风效果。
据观测,通过使用这一装置所节省的能耗不到风扇耗能的百分之一,但它们被认为在树立生态建筑标识性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系统运作这一系统的运作或气流的组织可以理解为“穿越式”和“机械低压式”两种的混合。
所谓“穿越式”就是通过建筑窗口的设置形成穿堂风,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中庭的设计上:在室外温和气候状态下,气流在凹进的中厅入口的引导下,经过大门上部开启的玻璃百叶进入到中厅内,再经过中庭另一端屋顶上部的玻璃百叶排出,从而利用开口的高差形成有效的穿越。
所谓“机械低压式”,就是在机械的辅助下,充分利用“烟囱效应”在建筑内部形成自然风循环,这尤其适用于酷热或寒冬气候条件下,当建筑窗口关闭时。
其循环路径为:新鲜的空气通过处于风塔上部的机械抽风和热回收装置被引入到风道中,然后进入到各层楼板的夹层空间,进而在楼板低压发散装置的辅助下进入到室内;而废气的排出是通过走道和楼梯间的低压抽风作用,最终又回到风塔上部,再经过热回收或蒸发冷却装置,通过风斗排出。
其它策略除了上述的三个主要的与建筑形态密切相关的策略,朱比丽校园设计中还采用了以下几个相关策略。
首先,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使用了暴露的强化混凝土柱和梁腹,以充分利用其良好的蓄热性;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了人工覆土,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
另外,建筑的外墙被覆以红杉木板条,除了具有良好的蓄热性外,在中庭内部还起到吸声作用;也许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材料的使用,创造了一种充满自然特性的环境感受(随着气候的变化,木材的色彩会发生变化)。
还有,校园提供了600个可以锁铐的自行车位,以鼓励学生使用更为环保的自行车系统。
结语基于校园使用后的监测,建筑的能耗被估算为85千瓦时每平方米每年,这一数字低于英国建筑能耗指标ECON19的自然通风办公建筑的良好标准:112千瓦时每平方米每年。
并且校方认为,与主校园相比这一新校园达到了60%的节能效果。
不过在校园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工湖曾因水体过溢而涌进教学建筑;还有,朝向湖面的窗体的帆布遮阳和冬季保温效果不佳等。
如果撇开这些问题,应该说由霍普金斯建筑师事务设计的这一新校园是一大胆的尝试,即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
另外,从这一实例,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这里并不只是时髦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的结合产物;而且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朱比丽校园也许并不是一个完全成功的例子,但通过对其使用后的不断监测与评估,将使我们认识到它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可持续性或生态,或者说只是获得了一种形式而已。
局部介绍基地的区位地段原来都是工业厂房,图片看来是已经废弃掉的。
建筑师因势就宜,把建筑放在海拔相对高的北边,而把湖和景观放在南边。
水在这个建筑群相对来说显得非常重要的,在建筑的周围都设置了小水道把雨水引入湖里面。
这个景观带于是就形成了建筑群和城市边界的缓冲带,不但为学生提供一个宜人的休息场所而且还从新塑造了自然空间从而把野生动物引入人的空间。
把主干到设置在建筑背面,防止建筑里面有车辆的出现,使得人在建筑环境中感到格外的安全。
改造后建筑周边的水道建筑由4个部分组成:住宿区,教学区,研究中心(图书馆)和400人餐厅,总体来说主要建筑都是围绕着良好的景观点布置的。
相对单体来说每个教学建筑都有共享的中厅,于是形成了E行的平面。
模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师注重材料的生态效应,于是选择了木材贴面。
业主原来担心在校园建筑运用木材是否妥当,后来还是因为它良好的热效应所说服了。
预制木材贴面把主体建筑全包起来,加上一个Warmcell insulation 保温层,在建筑外形成一个“呼吸”外皮。
其不但有良好的热阻性能(U-Value:0.287),而且能够吸收湿气。
在中厅的外墙中还加了一层麻布作为吸音层。
建筑节能策略1:(良好的保温层)建筑的外墙用木片条贴面加Warmcell insulation 保温层,U-Value值是0.287。
玻璃采用北欧规格的低U-Value玻璃。
建筑节能策略2:(低能耗的通风系统)建筑背面楼梯顶上都有一个机械通风系统,形状像似一个斗篷帽子。
专门用来处理室内气流通风的。
原来建筑师打算用自然通风系统,可是考证发现自然风并不能有效的服务建筑教学区,于是就采用了机械系统。
尽管建筑在全年大多数时间内都在运行这个系统,但是通过制动控制系统在一些日子内通过打开南边的玻璃和热压效应可以得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建筑的朝南以最大限度的得到太阳辐射。
同时建筑中厅用作为一个阳光房,进入教室的气流在这里得到加热。
建筑很注意自然采光设计:建筑的形状和布局;合理开窗和天窗都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
而且建筑能部也有监测系统以控制没有必要的人工采光。
整合太阳能板设计是这个建筑的一个特点。
所谓整合设计就是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就把太阳能光电板设计考虑进去,而不是后来才加的。
建筑师考虑了适合的太阳水平角和高度角把光电板安置在中厅。
同时为了减小其对自然光的影响特意把它安置在中间。
在这些策略下,这个教学区的能耗不到85kW每平方米每年。
而一个好案例的标准为190kW每平方米每年。
建筑研究组织办公楼——BRE Office of the future•建筑概况•名称:建筑研究组织(BRE,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建造时间:1996年•建筑功能:办公室、会议室•这座未来办公楼坐落于瓦特福德(Watford)市郊的建筑研究所(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