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填写准确1分
字迹机灵1分
思 维
对 话
标题一:近代新式教诲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破除的?
活动一:师生互动(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125页文字内容 ,概括近代新式教诲成长阶段。并关联古代史讨论科举制度是怎样破除的?老师举行评价。
阅读下列质料,回答标题.
质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质料一中梁启超是怎样看待教诲的重要性的?
(2除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反应了清政府什么样的思想?
(3)根据质料三,概括晚清政府除了破除科举制之外的其他教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质料)
——梁启超《变法通议》
质料二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
——《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质料三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破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天下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联合准则天下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勉励自费出洋,学成返国,经审核均授予功名.
回答标题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汗青开始。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使命。
使命一 【分类作品--概括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根据要求归类整理。(只写序号即可。)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②《愚公移山》 ③《李有才板话》 ④《义勇军举行曲》⑤《小二黑完婚》 ⑥《黄河大合唱》 ⑦《屈原》
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课 题
第八单位 第26课 教诲文化事业的成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案

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
2.1901 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 年,
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 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顿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
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 )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 )
3.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 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 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20 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 中比拟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 Q 正传?)、郭沫假设的?女神?、茅盾的?子夜?、 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 进展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
4.以下是鲁迅作品的是( C )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记? D.?女神?
学习反思Βιβλιοθήκη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 会,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展,充分表达了以学生开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同时引用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 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 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对材料的数量、长短、深浅的把握,以更有 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1905 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 影是 1931 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至此寿终正寝。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 (无答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 (无答案)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学科:历史 年级:八年级课题: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学习目标:1、识记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基本史实2、识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基本史实3、识记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基本史实4、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二、学习过程: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利用剧照、绘画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达成目标一:识记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基本史实(一)教育的发展(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在武昌陆军中学里,“革命理论书刊,大家暗中传递,争相阅读,革命情绪十分激昂”。

在云南学界,“云南”杂志传播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结果“学生中有志青年,无不向往革命”。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况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达成目标二:识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基本史实(三)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四)文学艺术作品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一位位个性鲜明、洋溢着满腔爱国热情的文学艺术家涌现在我们眼前,请结合这些文学艺术家的作品,谈谈它们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三、巩固反馈1.下列文学、艺术成就搭配正确的是()A.鲁迅——《愚公移山》B.徐悲鸿——《黄河大合唱》C.郭沫若——《孔乙己》D.赵树理——《小二黑结婚》2.广播剧最早产生于法国。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花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

这主要反映了()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D.民众关注国际命运3.在鲁迅的小说中,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精神的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是()A.《子夜》B.《狂人日记》C.《阿Q正传》D.《骆驼祥子》4.1935年,由共产党员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国民党禁止歌曲公开发行。

八年级历史上册 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26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师寄语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2.知道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课前预习】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___________。

(4)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_________至此寿终正寝。

同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_________。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报刊。

①《申报》:1872年在_____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其他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_________》,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________》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④作用: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商务印书馆。

①创办:1897年在_____创办。

②地位: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③内容: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_____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

④作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照相和电影:(1)传入: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_____和电影传入中国。

(2)发展: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变革中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材料三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1)材料一中梁启超是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的?(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时艰”反映了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样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除了废除科举制之外的其他教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材料)(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教育的看法.【拓展延伸】1.下列文艺作品,在抗战期间召唤爱国主义,振奋抗战精神的一组是()A.《义勇军进行曲》《孔乙己》《屈原》B.《黄河大合唱》《愚公移山》《屈原》C.《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孔乙己》D.《孔乙己》《屈原》《黄河大合唱》2.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是()A.《山乡巨变》B.《边城》C.《家》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教材版本:部编版课时名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

2.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

3.掌握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教材P77-78)二、科举制度与社会地位(教材P79)三、孔孟之道(教材P80-81)四、科举制度与孔孟之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材P82-83)导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

2.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吗?步骤二:知识展示(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7-78,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2.教师简要介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9,了解科举制度与社会地位的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0-81,了解孔孟之道的基本内容。

4.教师讲解科举制度与孔孟之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步骤三:小组合作(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每个小组需要整理出至少两个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对中国历史的具体影响,并列举相关的例子。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全班讨论。

步骤四:全班讨论(5分钟)1.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进行展示,介绍他们整理的内容。

2.其他学生听完后,可以提问或补充其他观点。

步骤五:知识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师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整理出重点知识点。

3.学生自主复习,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导学案结束。

1500字就不足以充实每个步骤的内容,所以这里只是提供了一个导学案的框架。

具体在每个步骤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程度适当调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2.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3.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学习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学习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课前预习】1.中国的职业学校教育始于同治帝,最早由左宗棠在福州船政学堂实施,初称“实业教育”,1917年改称“职业教育”。

维新变法期间创办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 B.经世学堂中学历C.时务学堂 D.京师同文馆2.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申报》 B.《大公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4.以下是鲁迅作品的是( )A.《子夜》 B.《雷雨》 C.《狂人日记》 D.《女神》【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互学探究】1.科举制度废除的得失。

2.报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3.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展示交流】小组展示,各组互评,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照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之一。

右图照片可以用于考证()A.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发展B.洋务运动的开展C.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D.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的变革、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等基本史实,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学艺术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利用剧照、图片、绘画资料,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通过对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京师大学堂、《申报》、商务印书馆。

教学难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新课探知】2022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育:(1)新式学校:①洋务运动时期:先后兴办了____________、福州船政学堂。

②甲午战争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③百日维新期间:创办。

(2)科举制度:__________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3)同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步发展起来。

2.新闻:(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创办外文报刊。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_________》,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4)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3.出版:(1)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文学、美术和音乐:老舍《骆驼祥子》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艺术美术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_______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音乐聂耳冼星海2.电影:(1)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师寄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2.知道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课前预习】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___________。

(4)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 300多年的_________至此寿终正寝。

同时,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_________。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报刊。

①《申报》:1872年在_____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②其他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_________》,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________》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
大的刊物。

④作用: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2)商务印书馆。

①创办:1897年在_____创办。

②地位: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③内容: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_____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

④作用: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照相和电影:
(1)传入: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_____和电影传入中国。

(2)发展: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_________。

【合作探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变革中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材料三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1)材料一中梁启超是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的?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时艰”反映了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反映了清政府什么样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政府除了废除科举制之外的其他教育改革措施.(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教育的看法.
【拓展延伸】
1.下列文艺作品,在抗战期间召唤爱国主义,振奋抗战精神的一组是()
A.《义勇军进行曲》《孔乙己》《屈原》
B.《黄河大合唱》《愚公移山》《屈原》
C.《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孔乙己》
D.《孔乙己》《屈原》《黄河大合唱》
2.近现代湘籍著名文学家丁玲的代表作是()
A.《山乡巨变》
B.《边城》
C.《家》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抗战时期,在重庆诞生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激励了人民团结抗日的斗志。

由郭沫若创作、1942年在国泰戏院首演并引起轰动的著名戏剧是()
A.《屈原》
B.《春秋战国》
C.《四世同堂》
D.《法西斯细菌》
4.下列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①《毕业歌》(1934年)②《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③《太行山上》(1938年)④《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

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是()A.《松花江上》 B.《黄河大合唱》
C.
《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6. 北京大学是中国学子心中的一座学术殿堂。

它的前身是
A.太学
B.京师同文馆
C.京师大学堂
D.燕京大学
7.“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我们听到这首雄壮的国歌时,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油然而生.请问国歌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田汉
C.冼星海
D.徐悲鸿
8.《大刀进行曲》是流传甚广的抗战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歌曲中的“鬼子们”指的是()
A.英国侵略者
B.日本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泛指一切侵略者
自我评价专栏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书写:综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