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之浅析

合集下载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探析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探析

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及演唱探析作者:麦喜晓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旨在对《阳关三叠》这一首古诗词作品进行文化背景、演唱实践作分析,并在演唱实践當中对该曲的演唱技巧作详细的探讨。

最后总结对该作品的分析,探寻演唱古诗词作品对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阳关三叠;文化背景;演唱探析【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阳关三叠》的文化背景解读(一)诗的由来《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该曲内容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为王维晚年所作。

王维的晚年正值唐玄宗执政的中后期,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戍守边关的士兵到了服役年限仍然不能归乡,直至客死异乡。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的朋友元二被朝廷任命去安西,王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挚友的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二)《阳关三叠》琴曲的由来有一说法《阳关三叠》出自梨园乐工,也有一说法《阳关三叠》谱曲者是王维,这些说法已无法考证。

但可以肯定的是《阳关三叠》是创作于唐代的一首琴歌。

琴歌是以古琴为伴奏,边演唱边弹奏古琴的形式,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的功能。

该曲最早期的曲谱记载于《浙音释字琴谱》,在传唱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30多个版本。

(三)何为三叠“三叠”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种曲式结构,它是在主部分“一叠”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叠的整体框架,在框架内对音乐自由、即兴、反复、变奏的一种音乐结构。

叠奏与西方固定的曲式结构不同,但是与西方的“变奏”形式有所类似。

《阳关三叠》中的二叠与三叠,在一叠的框架结构中自由即兴地抒发音乐情感,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二、《阳关三叠》的演唱实践分析(一)演唱的情原诗开篇中的短短四句道出了诗人对挚友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离别的场景和对挚友出使阳关的担心,借由对时空的描写,营造出了挚友间感人的惜别氛围。

一叠,是对故事场景的描写,在歌唱中要做到连贯自然,让情感自然地宣泄,略带伤感;二叠,在前面四句加入了装饰音,装饰音的加入给咬字带来了语重心长的感觉;三叠,节奏逐渐变得密集,特别是“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每个字唱满一个八分音符,表现出了铿锵有力的感觉,“无穷”的拉宽将情绪铺开,歌曲感情在这里形成了最饱满的宣泄。

阳关三叠听后感

阳关三叠听后感

阳关三叠听后感《阳关三叠》是中国古代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经过改编后,它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首歌曲的歌词源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送别好友的情景。

在听《阳关三叠》时,我深深地被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歌曲的旋律简单而优美,音色柔和而细腻,加上深情的演唱和独特的乐器演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和场景之中。

在歌词方面,歌曲通过反复叠唱的方式,强调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叠唱都加深了情感的表达,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离愁和思念。

同时,歌词中还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雨、柳、酒等,增强了歌曲的诗意和艺术性。

在演唱方面,演唱者以柔和而深情的嗓音,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他们的演唱非常投入,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演唱者的嗓音更是激昂高亢,让人不禁为之心动。

在乐器方面,这首歌曲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如古筝、二胡、琵琶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技艺非常精湛,音色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特别是古筝的演奏,轻盈而飘逸,与歌曲的旋律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情境之中。

在整体感受方面,我觉得《阳关三叠》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性的歌曲,它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完美结合,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听这首歌,我都会被它所打动,感受到那种深情和感动。

同时,我也深深地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到自豪。

总之,《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它通过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深情而真挚的演唱、独特而精美的乐器演奏等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不舍的氛围。

每一次听这首歌,我都会被它所打动和感染,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

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与赏析论文•相关推荐在角色需要音乐较为宽广的女高音来担任演唱。

《阳关三叠》按照前四后三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每一段词的四个字一般都是动词与名词,后三个字为形容词。

因此在“渭城朝雨”处后存在气口,但演唱者不能在此进行换气[1]。

因此演唱者要使用较深的气息与平稳的呼吸,才会演唱会扎实的声音。

后八度跳跃气息要稳定,依靠腹部、腰脊的力量来产生支撑作用,演唱声音要规范、扎实。

歌词中首个“历苦辛”后不能换气,前面两个音要轻,主要突出“历历苦辛”的重点,到后面声音应该渐渐变弱,以曲谱中的mp至cresc至p的力度来演唱。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从歌曲的次强拍进入,由于歌词在两叠之间旋律设置不同,因此应该做好调控气息的准备。

到第三部分时,歌曲的情绪达到最高潮,要使用真假声混合。

在接近尾声部分作为感情的结束,演唱者音量要逐渐变弱,但气息与情感要表现到位。

由于《阳关三叠》是一首古诗词,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肢体僵硬,可以借助身体舒展来放松身体,灵活运用气息。

1.2情感表现《阳关三叠》歌词所讲述的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

诗词表现的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表现出来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作品可以分为三叠,第一叠即为故事场景的描写,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连贯,略带伤感的情绪。

进阶八度跳跃情绪变得激动,情感发生变化,气息变弱,情绪进而平复。

第二叠,情绪需要稍加变动,“泪滴沾巾”演唱时的“滴”要突出表现,“谁相因”的情绪处理要以强-弱-强来展现,从而展现明显的对比情感。

第三叠是第一叠的重复,在情绪上相对于第一叠更加赶上。

八度跳跃后情绪进入高潮,接着情绪贫富,给后面情绪爆发做了伏笔。

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在演唱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伤感”应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充分展现对友人的不舍。

最后要注意感情的首位,处理上要由快至慢,从而展现与友人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2]。

《阳关三叠》演唱分析

《阳关三叠》演唱分析

《阳关三叠》演唱分析《阳关三叠》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旧曲调。

这首曲子是张洪瑞的音乐作品,歌曲的词曲表达了一段痛苦的感情故事,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自曲谱面世以来,不仅在民间广为传唱,也被很多知名歌手翻唱,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歌曲的演唱分析可以有多个层面。

首先,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歌曲描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歌词中“岁月早晚,情为何物”一句,表达了世间情爱的无常和辗转反侧。

演唱者在歌曲中通过情感饱满的声音,把痛苦和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感受到深情爱恨交织的心情。

演唱者要通过歌曲传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共情共感。

其次,从声音的运用来看,演唱者需要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感情的起伏。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需要有一位技艺娴熟的演唱者来诠释。

在高潮部分,演唱者要掌握好声音的爆发力,让听众感受到情感的澎湃和迸发。

在抒情部分,演唱者则需要用柔和且细腻的嗓音,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哀愁。

声音的运用是演唱者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做到恰到好处,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此外,从形象的呈现来看,演唱者不仅要有一副好声音,更要有一种饱含深情的表演风格。

无论是在舞台表演还是在录音室中演唱,演唱者都需要投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中去,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表情动作来诠释歌曲的内涵。

形象的呈现是演唱者与听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需要让听众能够看到演唱者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阳关三叠》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曲目,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把握好情感的表达、声音的运用和形象的呈现,才能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听众产生共鸣,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希望每一位演唱者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这首经典之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美妙与魅力。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阳关三叠》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古曲”。

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也是艺术家们创作古曲的极致代表。

古曲《阳关三叠》长达八小节,是一首极具抒情气息的古曲,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历史进程以及自然美景的情感态度和呼唤。

《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体现了古典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精到完美结合。

它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韵律,采用了五十八个主音的排列,从而形成了一种很罕见的对行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它的曲调在解构古典四度调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的七度音阶,使歌曲变得温柔动人而又充满美感。

每一句歌词都有完整的节拍,表达出它独特的旋律美,配合上音乐的掌控,脉络和节奏,使歌曲从开始到结束,具有起承转合的气势磅礴,更显得气势恢宏。

《阳关三叠》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它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影响了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也影响着新世纪音乐的产生。

许多演唱会,比如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新编古典音乐会以及新编古典音乐会,都以《阳关三叠》为纲,来演绎中国文化及音乐艺术。

此外,许多著名饶舌歌手也以《阳关三叠》为基础,制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传承至今,展现了古典音乐在当今时代的活力与魅力。

总结而言,《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和影响都是对古典音乐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还令后世对于古
典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古典音乐的生动的实践。

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精品赏析

古琴名曲《阳关三叠》精品赏析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本雅明说“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出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沧海浮尘,芸芸众生,总会有人有缘相识,有幸相知,也总会离别。

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与知己离别的事情,主页君倒是很喜欢古人离别的方式,从长亭到短亭,一路相送,这一支柳,吟一首诗,这种仪式感,用情至深,令人回味无穷。

本期不妨来通过古代汉民族音乐精品曲《阳关三叠》,感受一下古人的那种惊人的诗意和美丽。

《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乐曲产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

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

所见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

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琴曲赏析」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

故称"三叠"。

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送元二使安西」唐丨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

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

浅谈古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及影响《关三叠》(又称“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也是琴棋书画中最受追捧的经典曲子,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是宋朝曹子均所作,主要以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而著称。

一、曲式结构
阳关三叠由五段构成,每一段乐句由五拍组成,采用七声分解模式,以及大量使用的交替断奏技巧使它成为最具有韵律活力的古曲之一。

其中前段采用反复结构,表达有挫折感,而后段则大量使用四拍句式,并在前段的基础上完成了曲子的变奏。

二、影响
欣赏《阳关三叠》的人对它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一种“仰望星空,扬长而去”的意境,令人振奋不已。

它巧妙地结合了悲壮与激昂的情绪,令人回味无穷,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此外,它的旋律更是影响深远,其后几百年来由眼花吟诵到钢琴碰触,从席慕容读诗到现代歌曲表演,从口琴演奏到电子管弦乐,都为它创造过诸多风采,一直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

三、结论
《阳关三叠》是中国古曲中最受欢迎的曲子之一,其精妙的曲式结构和深远的影响使它独树一帜,被誉为“古曲四大奇观”之一。

它的曲式结构以及影响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为后世佳作注入了独特的乐曲气质和艺术风采,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也受到音乐家们的高度重视与推崇。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

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艺术歌曲《阳关三叠》的演唱技巧及传统意蕴艺术歌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阳关三叠》则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为一首多次改编和演绎的传统曲目,它既展示了优秀的演唱技巧,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意蕴。

本文将从演唱技巧和传统意蕴两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谈及技巧方面,演唱《阳关三叠》需要演唱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演唱功底。

首先,音调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需准确地掌握音高,尤其在传统曲调中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整首歌曲的表达效果。

其次,声音的表现力也是值得注意的。

演唱者需通过腹式呼吸和声音的塑造,合理地运用声音的力度、音色和表情来诠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当演唱者能够紧密结合歌曲的旋律和词意,在音乐中找到情感共鸣时,歌曲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

另外,传统意蕴是《阳关三叠》作为一首艺术歌曲的重要特点之一。

这首歌曲早在唐代就有了创作,而经过多次演绎和改编,如今已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它的传统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文学和文化。

首先,音乐方面,《阳关三叠》取材于古曲《阳关曲》,并融入了西域舞曲的元素,使得它在旋律上更为独特和富有异域风情。

其次,在文学方面,《阳关三叠》的歌词以描绘西域的美景、传递爱情情感为主题,语言优美动人,意境深远。

最后,在文化方面,《阳关三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除了技巧和传统意蕴,演唱《阳关三叠》还需要演唱者具备对曲目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该通过对歌曲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理解曲调的特点和情感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演绎出歌曲的魅力。

同时,个人情感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需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歌词和旋律相融合,达到音乐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只有当演唱者能够深情演绎,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曲目中,才能唱出动人的音乐,真正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在演唱技巧还是传统意蕴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之浅析摘要:我国早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在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题材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和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

所以说,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和积极意义。

本文对其中的典型作品《阳关三叠》进行艺术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进一步认识艺术歌曲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最初创作因由,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歌曲;诗词;声情交融;艺术处理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这些诗词则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青主的《我住长江头》,是将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五声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去,它对西方大小调及传统的功能和声有很大的突破,并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曲调真挚感人,与快速流畅稳中求变的伴奏织体共同表达了思念的主题。

歌曲的头四句调性是从e 小调转到D大调,第五句从D和弦开始,引出G和弦,并采用G宫和弦与E羽和弦相交替的手法,丰富了和声色彩,赋予了这首歌曲鲜明的民族风格。

1 作品分析1.1 歌词分析从《浙音释字琴谱》中的“希山曰:是曲也,王摩羯所作,而后人增益之。

”中可以得知,《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词,经后人配曲,为了使诗词和琴曲紧密结合,后人在原诗的基础上将其中歌词进行了增益变化,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

原诗内容:“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细雨将渭城的浮尘打湿,洗去了路上的灰尘,客栈的青砖瓦在细雨中散发着沉静、清新的土砖瓦味道,依依杨柳也因为雨水的滋润,青翠欲滴的叶子显得更加妩媚,随风摆动的柳枝增添了离别的惆怅,客栈是游子的暂居之处,杨柳又是离别的象征,二者的组合让诗歌平添了一份黯然销魂的情调,然而加上朦胧的细雨,却给黯然销魂的情调赋予了一层轻柔明快的靓丽风景。

作者铺垫了一个清新又略带忧愁的场景后,引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喝一杯酒吧,诗人凝千言万语于美酒中,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意,一杯酒代表不了诗人于友人的情意,只能频频举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含蓄而委婉的抒写离别之情,出了这“阳关”不知何年何月还能再见,诗人王维擅长使用时空转换的写法,把人们从朦胧的清新细雨中带到离别后再也不曾相见的悠长岁月里。

1.2 乐曲分析《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是以古琴为伴奏配曲的琴歌,曲谱兴盛于唐代,最早见于明初的《浙音释字琴谱》。

《阳关三叠》全曲采用4/4拍,行板,以一个曲调(商调式)为基准做变化反复,全曲分为四部分,三叠A、B、C和一个尾声D,每一叠中又以“西关无故人”为界分为a、b小段,每一叠的a、b小段除了个别音或句的变动外基本相同,B叠在A叠的基础上,加上了“依依顾恋不忍离”,C叠与之B叠的差别在于加入了一个从羽调式转为商调式的小段落,这样使得乐曲新鲜形象,感情也得到了升华,而且将全曲推向高潮。

由于这首作品是行板,所以对节奏的把握、强弱对比、气息的控制都有较高的要求。

2 作品演唱中国早期的艺术歌曲特别强调意境感,旋律节奏比较自由、舒缓,强调在演唱时有吟诵的感觉,所以在演唱前首先要将歌词朗诵几遍,寻找到古典诗词的高雅气质以及所蕴含的吟诵味儿,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词意、掌握了诗词的韵味,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在演唱时才能实现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后面加上的歌词虽然不具备古诗词的规整,但是都很押韵,多数都压的同一韵脚“yi”,所以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yi”字的发音与其他音之间的连贯。

熟悉歌谱,对强弱拍、换气口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谱面上标注的表情术语、调式变化、节奏转换、时值等要素能够正确理解并且准确表达,这样首先形成歌曲的大体框架,然后再结合作者的意图和歌唱者的理解进行艺术处理,这首作品需要自然纯净、古朴、典雅而不失凝重、透亮的声音,音色要求圆润平和,相对舒展,以行板的速度进行时,节奏处理上要更加平稳。

《阳关三叠》分为三叠和一个结尾,这三叠是以递进关系排列起来的,第二叠情绪要在第一叠之上,而第三叠又在第二叠之上,是全曲的情感迸发部分,最后进入收尾。

第一叠:由于“渭城朝雨”处于弱起小节,所以第一句的重音在字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歌唱中也是这样,每一首歌的第一个字能够为后面的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弱起能够将人由轻缓的起句带入到音乐中,为以后的离愁别绪做铺垫。

“渭城朝雨�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几句的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旋律稳健,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几句中,要注意每句之间的衔接,还有字与字之间的过渡,使乐句连贯抒情,虽然古诗词讲究字正腔圆,平仄有声,但是不可以为了强调歌词的清晰饱满而忽略了字与字之间的连贯,小间奏后,旋律逐渐变得急切,音色趋于明亮,声调上扬,歌唱者必须准确表达出曲谱标注的表情术语,注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中“遄行”八度大跳的两音之间不可以换气,“�行”的“行”上的重音记号和切分音的特点,描述出友人前去路途的漫长,跟随八度大跳,乐曲也随之进行到一个紧凑激烈的状态,作者仿佛已经看到友人前去道路的艰险,谆谆叮嘱友人前去的路途会历尽艰难,一定要自己珍重,“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由渐强进行到渐弱,最后在弱处小结,感情诚挚、咬字饱满,声声低诉,不绝于耳,这一句要以惜别的情绪为主线,严格按照谱面的表情术语进行演唱。

第二叠:小段的间奏后,进入第二叠,在第一叠惜别的感情基础上更进一层,发展成为忧伤的感情基调,“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青青”发生了变化,用较为密集的附点十六分音符代替了第一叠的前八后十六音符,增加了乐句的律动,情绪比第一叠更加婉转、悠长,气息也要处于更加积极的状态,用气息将婉转的感觉带动起来,“劝君更尽一杯酒”由降A宫系统离调到了降D宫系统,音乐形象与第一叠相比较丰富了一些,从第一叠的低声诉说中跳脱出来,作者似看到路途的艰辛后,难以抑制内心的情感要与友人不醉不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用“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代替了第一叠的休止,忧伤的心情和眼泪,都已经无法忍耐的喷涌而出,但并未全部托盘而出,千年以来,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也就形成了中国人以内向为特征的民族心理结构,音乐也显现出中和、内敛的性格,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论来处理这一句再恰当不过,“感怀”的“怀”字相对于第一叠做了自由延长,让上一句的情感得以挥发,同时离别的伤感之情也渐渐蔓延,蔓延到无边的思念里,在这里,歌唱者要断声不断气,才可以保证意境感不间断,“思君十二时辰”是继“感怀”后的又一个小高潮,钢琴伴奏从“感怀”的延音后一直延续到这一句结束,在稳健、规整的钢琴伴奏延续不动时,更加凸显人声,有一种“万籁此俱寂,只留钟磬音”的韵味,婉转、轻灵的人声诉说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其中的“十二”在这里是个虚词,表示作者昼夜不舍的思念着友人,“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谁可以相依托?是反问句,这世间没有人可以相依托,日日思念友人虽隔千里,但心神已经追随友人而去,油然而生出一股悲悯、怅然之情,这一句与第一叠用相同的处理,但是情感要在惜别的基础上要更加忧伤。

第三叠:第三叠虽然在旋律和节奏上与第一叠大致相同,但是这一叠的感情基调为期待能与友人重逢,在前两叠的铺垫下,第三叠是压抑已久的感情的宣泄,“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在“先”字上的自由延长,这里演唱者要注意表情术语的弹性速度,弹性速度的出现,好似把内心的一丝醉意牵了出来,酒不醉人人自醉,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发挥,微醺的乐曲走向越来越紧凑,演唱者可以想象喝醉的作者絮絮叨叨、踉踉跄跄的问友人何时归来,如今还能再喝几杯酒,紧迫而无望的期待使这一句成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尽的伤感”这一句要注意咬字,饱满并且要有丰富的颗粒感,继续以紧迫感为基调,在“无穷”前面换气,为了保证后面音的时值,并且做渐强处理,整个这一段音乐由缓到急再到缓,最后从“的”字渐慢再渐弱到“伤感”,从急迫紧凑的旋律渐渐平息下来,诗人此刻的情绪也在酒和离愁别绪的的作用下忽急忽缓,激动而又沉郁,在歌唱时要特别注意这一小段,声音在统一的基础下,气息需要有张有弛,用内心的感受去带动气息、控制气息,将自身的精力调动到非常集中的状态,积极的演唱。

“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这里又回到了商调式,这一段落在小间奏过后已经渐渐平静,恢复到原速度原节奏,舒缓绵延的低低叹息着,诗人的酒意渐渐醒了,回到了忧愁、惜别的情绪,将对友人的思念寄托在一尺长的素巾上,就好似彼此相见了一般,歌唱者需要调整状态,用眼前的景象引导气息去歌唱。

尾声:小间奏后,轻轻的弱起道“噫!”,自由延长并渐强,悠悠的诉说着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这一句虽然只有一个字,却需要极丰富的感情做后盾,气息仍然要处于积极的状态,才能保证这一句叹息的悠长意味,思绪跟随这一声叹息拉伸、蔓延,“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中强加上规整的八分音符,需要用清晰、紧凑有弹性的声音表达出诗人急切期盼的心情,“入梦频”为了引出“鸿雁来宾”可以适当的渐慢,从离愁别绪到渺茫希冀,澎湃而又晦暗的复杂情绪只能期待着鸿雁送来友人的消息,“鸿雁来宾”这一句的情绪要平缓悠长,在以适当的自由延音结束时,用声断气不断的延展感,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个战乱与繁华集一身的瑰丽王朝,清晨细雨下,一袭身影在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渐渐只剩的雨中伫立的眺望者。

整首作品给人以恬淡悠长、细腻婉转之感,音乐在反复迭唱中对情感进行一次次推进,每字每句的细致美,情感的含蓄美,都需要仔细地体会,并且与自身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也引导我们步入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那深深的离别之情和歌曲所隐含的细致柔美。

参考文献:[1]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周为明.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发展初探[J].音乐索引1999 3.[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4]应尚能.以字行腔[M].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