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
等差数列是数学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数列,其特点是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差值是一个定值,我们称之为公差。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用来求出等差数列前n项之和的公式,它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公式,下面就来分析它的推导过程。

首先,我们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它的第n项可以表示为:an=a1+(n-1)d,其中a1是等差数列的第一项,而d是公差。

然后,我们用公式an=a1+(n-1)d来求前n项和。

因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前n项的总和,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写成如下形式:Sn=a1+a2+a3+···+an。

接下来,我们将Sn写成求和符号的形式:Sn=a1+a1+d+a1+2d+a1+3d+···+a1+(n-1)d,把它用公式
an=a1+(n-1)d来替换,就变成了:Sn=a1+a1+a1+(n-1)d+a1+(n-1)d+a1+(n-1)d+···+a1+(n-1)d。

最后,我们将重复的项合并,用n来代替重复的次数:Sn=na1+(n-1)d×n,把n-1提出来,就得到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n)/2。

总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推导过程是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先求出前n项的总和,然后将重复的项合并,最后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常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常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常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常见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且常用的公式之一。

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求解等差数列的和,而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相加。

本文将围绕这一公式展开讨论,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任意两个相邻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换句话说,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都是相同的常数,这个常数称为公差。

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 (a1 + an) * n / 2,其中Sn表示前n项的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要理解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告诉我们,等差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可以表示为首项与公差的线性函数。

因此,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表示为一个关于n的二次函数。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前n项和为Sn。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将等差数列的第n项表示为an = a1 + (n-1)d。

将这个式子代入前n项和的公式中,得到Sn = (a1 + (a1+ (n-1)d)) * n / 2,化简后可得Sn = n(a1 + an) / 2。

三、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用实例:1. 求解等差数列的和: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3,公差为4,求前10项的和。

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Sn = 10(3 + (3 + 9*4)) / 2 = 270。

2. 求解等差数列中某几项的和: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2,公差为3,求第4项到第8项的和。

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Sn = 5(2 + (2 + 7*3)) / 2 = 85。

3. 求解等差数列中的未知量: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为S,首项为a1,公差为d,求第n项。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a n = a1 + ( n − 1) d
公式2
n(n − 1) S n = na1 + d 2
的前3项和为 项和为34, 若一个等差数列 {an } 的前 项和为 , 最后3项和为 项和为146,其所有项的和为 最后 项和为 ,其所有项的和为390,则 , 这个数列有 项?
例1: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 + 2 + 3 + L + n
(2) 1 + 3 + 5 + L + (2n − 1)
n(n + 1) 2
n
2
(3) 2 + 4 + 6 + L + 2n
n(n + 1)
日教育部下发了《 例2: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 : 年 月 日教育部下发了 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某市 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 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 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 年起用10年的时间 从2001年起用 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 年起用 年的时间, 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 据测算, 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 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 年该市用 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是500万元,为了保 万元, 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是 万元 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 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 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 万元, 比上一年增加 万元,那么从 年起的未 年内, 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 年内 该市在“校校通” 入是多少? 入是多少?
当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表 d ≠ 0 时,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可以表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 − 1)
= 1 +
.
2
作用:已知 a1,d和 n,求 Sn.
典型例题
例1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
(1)若a1=7,a50=101,求 S50;
5
(2)若a1=2,a2= ,求S10;
2
1
1
(3)若a1= ,d= − ,Sn=−5,求n.
2
6
解:(1)∵a1=7,a50=101,
当n=6时,an=0;
所以 an+1<an .所以{an}是递减数列.
当n>6时,an<0.
由 a1=10,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得 an=10+(n-1)×(-2) =-2n+12.
所以 , S1<S2<…<S5=S6> S7>…
令 an>0,解得 n <6.
所以,当n=5或6时,Sn最大.
因为5 = 5 × 10
2

= + (1 − ).
2
2
Sn=Sn-1+an(n≥2)
函数思想
课后作业
1.某市一家商场的新年最高促销奖设立了两种领奖方式:第一种,
所以2 = (1 + ) + (1 + ) + ⋯ + (1 + )
= (1 + ).
(1 + )
=
.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公式:
(1 + )
=
.
2
作用:已知 a1,an 和 n,求 Sn.
an=a1+(n-1)d,(n∈N*)
,有
2
101 + 45 = 310,

前n项求和公式方法

前n项求和公式方法

前n项求和公式方法在数学中,前n项求和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当我们遇到一个数列或者序列时,往往需要求出它的前n项和,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求和公式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前n项求和公式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介绍最基本的求和公式方法——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对于一个等差数列$a_1, a_2, a_3, \cdots, a_n$,它的前n项和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S_n = \frac{n}{2}(a_1 + a_n)$$。

其中,$S_n$表示前n项和,$a_1$表示首项,$a_n$表示末项,$n$表示项数。

这个公式非常简单,只需要知道首项、末项和项数就可以直接求出前n项和。

其次,我们来介绍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方法。

对于一个等比数列$a_1, a_2, a_3, \cdots, a_n$,它的前n项和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S_n = \frac{a_1(1 r^n)}{1 r}$$。

其中,$S_n$表示前n项和,$a_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n$表示项数。

这个公式同样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知道首项、公比和项数就可以直接求出前n项和。

接着,我们来介绍一种更加通用的求和公式方法——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证明方法,它也可以用来推导出一些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

以等差数列为例,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首先,我们可以验证当$n=1$时等式成立;然后,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S_k =\frac{k}{2}(a_1 + a_k)$;最后,我们可以通过$k$到$k+1$的推导,得出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通过数学归纳法,我们可以得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数列。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种比较特殊的求和公式方法——Telescoping Series(消去法)。

Telescoping Series是一种特殊的数列求和方法,它利用数列中相邻项之间的抵消来简化求和过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 公差为d,其中a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 + (n-1)d,其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和公差d,求前n项的和Sn,可以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 = (a + an) * n / 2
其中an为等差数列的第n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推导得出:
首先,假设Sn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将等差数列的每一项按i从1到n进行求和,得到:
Sn = a + (a + d) + (a + 2d) + ... + [a + (n-1)d]
然后,将等差数列的前后两项加和,可以得到:
Sn = (2a + (n-1)d) + (2a + (n-2)d) + ... + (a + ad)
将上述式子按照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重新排列,可以得到:
Sn = (n(a + an)) / 2
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上述式子中,即得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 = (a + (a + (n-1)d)) * n / 2
这就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使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快速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帮助我们在数学问题中进行求解。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

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是一个常数。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来求解相关问题。

一、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一个等差数列,我们常常需要求解前n项的和。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计算。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前n项的和为Sn。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如下:Sn = n/2 * (2a + (n-1)d)其中,n表示前n项的和,a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除了求解等差数列的和外,我们还常常需要找出等差数列中的某一项。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来计算。

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公差为d,第n项为An。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如下:An = a + (n-1)d三、实例分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等差数列的求和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a为2,公差d为3,我们需要计算前10项的和。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第10项的值:A10 = 2 + (10-1) * 3= 2 + 27= 29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前10项的和:S10 = 10/2 * (2*2 + (10-1)*3)= 5 * (4 + 27)= 5 * 31= 155所以,该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为155。

四、总结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等差数列中的相关数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求和或者找出某一项,在这时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公式将会大大简化我们的计算工作,提高计算效率。

通过学习与应用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模式与规律,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

所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公式对于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等差数列的求和与通项公式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等差数列前n项和

等差数列前n项和
这是个什么问题呢?
从上而下第一层是1颗宝石,第一层是2颗宝石,第三层是3颗宝石… …第一百层是100颗宝石 即: 1+2+3+······+100=?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02
德国古代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1+2+3+…+100=?你知道高斯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2S21=(1+21) + (2+20) +(3+19 )+ … + (21+1)
21个22
探究问题1:第1层到21层一共有多少颗圆宝石?
这实质上就是数学中数列求和的一种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 总结一下这种方法特点?可以叫什么法呢?
上页
下页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在两个求和公式中,各有五个元素,只要知道其中三个元素,结合通项公式就可求出另两个元素. (两个)
课堂小结
问题2:等差数列1,2,3,…,n, …的前n项和怎么求?
sn=1 + 2 + … + n-1 + n
2sn =(n+1) + (n+1) + … + (n+1) + (n+1)
sn=n + n-1 + … + 2 + 1
北京天坛圆丘
由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解 (1)设从第1圈到第9圈石板数构成数列 ,由题意可知 是等差数列,其中
(块)

(块)
方式1
答 第9圈有81块石板, 前9圈一共有405块石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n1 n n n1 2 1 (n1)(n1) (n1)(n1)
倒序相加法
5
公式的推导
Sna1a2 an1an Snanan1 a2a1
即 sn = a1 + (a1+d)+…… + [a1+(n-2)d]+[a1+(n-1)d] sn = an + (an-d)+…… + [an-(n-2)d]+[an-(n-1)d]
2、知道了由Sn如何求an
an= S1
n=1
Sn-Sn-1 n>1
21
作业
课本习题2.3A、B组题
22

大家好
1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 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 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2
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推导 思路的获得,及对公式的熟 练应用。
3
导入
1+2+3+……+100=?
(1+100)+(2+99)+(3+98)+……+(50+51) =101×50=5050
4
用下面方法计算1,2,3……n的前n项和
=2n-1/2 当n=1时,
……①
a1=s1=12+1/2×1=3/2, 也满足①式。
所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2.
由此可知,数列{an}是一个首项为3/2,公差 为2的等差数列。
16
针对练习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
为 通Sn
1n2 4
2n3 3
,求这个数列的
项公式。
17
解:当n=1时,
⑴当n=1时a1=S1 ⑵当n>1时,an=Sn-Sn-1 ⑶如果当n=1时an=Sn-Sn-1与a1的值相 等,那么得到数列an 的通项公式为 an=Sn-Sn-1, 当n=1时an=Sn-Sn-1与a1的值不相等, 那么数列an 的通项公式要分段表示为
an=
S1 n=1 Sn-Sn-1 n>1
19
探究
解:由上题思路可得:
P+q+r (n=1) an= 2pn-p+q (n>1)
只有r=0时,数列{an}才是等差数列 首项为:a1=p+q,公差为:d=2p 如果数列{an}的前n项和是常数项为0, 且是关于n的一元二次关系式,那么数 列{an}是等差数列。
20
课堂小结
1、学习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 和方法及公式
14
例3:已知数列{an}前n项的和 为 sn=n2+(1/2)n求这个数列的通 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 ?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 是什么?
15
解:根据sn=a1+a2+…+an-1+an 与 sn-1=a1+a2+…+an-1(n>1) 可知,当n>1时,
an=sn-sn-1 =n2+1/2n-〔(n-1)2+1/2(n-1)〕
sn=604.5
8
典型例题
例1: 2、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 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 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 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 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 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 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 ,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解这个关于a1与d的方程组,得到: a1=4, d=6
所以Sn=4n+n(n-1)×6/2=3n2+n.
12
针对训练
1、等差数列{an}中 ⑴a1=20,an=54,sn=999求d及n
d=17/13,n=27
⑵d=1/3,n=37,sn=629 求a1及an
a1=11,an=23
13
小结:Sn实质是一个关于a1 ,n, d或a1 , an , d的方程。因此对 于等差数列的相关量a1 ,n,d , an, Sn,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 根据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便可确 定其他量。
S1
a1
47 12
当n>1时
an Sn Sn1
1 n2 2 n 3 [1 (n 1)2 2 (n 1) 3]
4
3
4
3
1 n2 1 (n 1)2 2
4
4
3
n 5
又n2=1时12a1
1 2
5 12
所以 a n
47 n 1 12
n 5 n 1 2 12
18
思考:已知前n项和Sn如何求通项an?
所以 2Snn(a1an)
6
公式
公式一:
Sn
n(a1 an) 2
把 ana1(n1)d代入上式可得
公式二: Sn na1n(n2 1)d
7
练习: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 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
⑴a1=-4,a8=-18,n=8
sn= -88
⑵a1=14.5,d=0.7,an=32
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审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答
10
例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 10项的和是310,前二十项的和是 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 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11
解:由题意知: s10=310, s20=1220
将它们代入公式Sn=na1+n(n-1)d/2,得到: 10a1+45d=310 20a1+190d=1220
9
解:根据题意,从2001 ~ 2010年,该市每年 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 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 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
a1=500, 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s10=10×500+10×(10-1)×50/2=7250(万元) 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