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工匠精神名人素材

中国工匠精神名人素材

中国工匠精神名人素材
1、张衡: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对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等。

2、徐光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其精通农学,翻译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

3、鲁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被认为是手工工具如钻、刨子等的发明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毕昇:宋代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创造者,这一发明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传播与发展。

5、李冰:战国时期蜀郡太守,因治理岷江。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名人创新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

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

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二:郑板桥独创一体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

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

据说,有次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

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华考|zk168说是在练字。

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关于名人创新故事篇三:爱迪生发明电灯爱迪生(1847~1931)edison,thomaalva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这使他名扬四海。

1878年,开始白炽灯的研究,在十几个月中经过多次失败后,于1879年10月21日成功地点亮了白炽炭丝灯,稳定地点亮了两整天。

1882年,在纽约珍珠街创办世界第二座公用火电厂,建立起纽约市区电灯照明系统,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的雏形。

关于人类发明创造的故事

关于人类发明创造的故事

关于人类发明创造的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个叫鲁班的能工巧匠。

这鲁班啊,那手可巧了,就没有他做不出来的木工活儿。

有一天呢,鲁班去山上砍树。

那时候砍树可不容易啊,全靠斧子一下一下地砍。

他吭哧吭哧砍了半天,累得气喘吁吁的,可那大树才砍了一小点儿口子。

鲁班心里就很郁闷啊,一边擦着汗,一边琢磨着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这时候啊,他不小心被一片草叶子给划了一下。

你想啊,一片小小的草叶子能有多厉害?可鲁班就觉得手特别疼,他低头仔细一看,这草叶子的边缘啊,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齿儿,就像一排小锯子似的。

鲁班灵机一动,心里想:“要是我也能做出个带齿儿的东西来砍树,那肯定比斧子快多了呀!”于是啊,他就照着草叶子的样子,用铁打造了一个带齿的工具,这就是最早的锯子啦。

鲁班拿着自己发明的锯子去砍树,这锯子就像长了牙齿的怪兽一样,“哧哧哧”几下,就把大树锯倒了。

从那以后啊,大家砍树就方便多了,这鲁班也因为这个发明,成了木工行业的大名人呢。

在那个时候啊,雷电可是个特别神秘又特别吓人的东西。

大家都不知道雷电到底是啥,只知道它一出现,那可是惊天动地的。

有个叫富兰克林的聪明人,他就对雷电特别好奇。

他就想啊:“这雷电看起来和我们平时摩擦产生的电有点像呢,可它到底是不是电啊?”富兰克林这人胆子可大了,他决定做个超级危险的实验。

他做了一个特别大的风筝,然后在风筝的顶端绑上了一根尖尖的金属丝,又在风筝的绳子末端系上了一把金属钥匙。

有一天,雷电交加的时候,富兰克林就带着他的儿子跑到了一片空地上。

他让儿子躲得远远的,自己就开始放风筝。

这风筝在雷电中摇摇晃晃地飞起来了。

不一会儿啊,云层里的电就顺着金属丝传到了风筝上,又顺着绳子到了那把金属钥匙上。

富兰克林小心翼翼地靠近钥匙,突然,他看到钥匙上冒出了小火花。

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大喊着:“雷电就是电啊!”不过呢,这个实验可危险了,要是富兰克林不小心被电到了,那可就惨了。

但是就因为他这个大胆的实验,人们对雷电的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后来还根据这个发明了避雷针呢,让房子不再那么害怕被雷电击中了。

小学素材发明家名人故事:工匠鲁班的锯和刨

小学素材发明家名人故事:工匠鲁班的锯和刨

发明家名人故事:工匠鲁班的锯和刨鲁班生于公元前五0七年。

他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手工工匠。

鲁班本人则是一个手艺高强的工艺巧匠,杰出的创造发明家。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很多。

至今,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他发明创造的故事。

锯和刨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

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而每一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出来的。

就拿锯的发明来说吧。

有一次,国王命令鲁班在十五天内伐出三百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

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上山了。

他们起早贪黑,挥起斧头,一连砍了十天,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结果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

这时,砖瓦石料都已备齐,国王选定动工的黄道吉日也快到期了。

如果动工时木料准备不齐,是要处死刑的。

怎么办呢?晚上,鲁班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

他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

抬头望望,启明星向他眨着眼睛,天快亮了。

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抬手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划出一道口子,渗出了血珠。

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

鲁班很惊奇,他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

一转身,他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两个大板牙,很快地吃着草叶。

鲁班捉了个蝗虫一看,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

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心里豁然开朗。

他用毛竹做了一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象丝茅草叶和蝗虫板开那样的锯齿。

用它去拉树,只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

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纯了,就是断了。

这时,鲁班想起了铁。

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真是快极了!这铁条,就是锯的祖先。

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十三天,就伐了三百根梁柱。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

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

“班门弄斧”这句话,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是自不量力。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0则关于梦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0则关于梦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10则关于梦想梦想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是一种力量,能够激发人们无限的潜能与奋斗的决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名人都以其追逐梦想的坚持和奋斗精神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名人故事中的10个关于梦想的故事。

1. 梦中授艺——张衡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他小时候就对天文与地理非常感兴趣,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一日,他做梦梦见自己在眼前所梦即生,拿起一把尺量度天地。

醒来后,张衡充满希望和决心,努力学习、探索。

最终,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成为了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2. 潜心水墨——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小时候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家道中落,长期受到制约。

他曾在梦中看见自己挥毫写字,笔意如飞,这激发了他对追求艺术的热情。

为了追求梦想,王羲之多次请教名家,积极实践。

最后,他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巨匠,并创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3. 画中有诗——顾恺之顾恺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画家和文学家。

他年轻时非常喜欢画画,然而因为家族境况不佳无力供养,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但是,他从不放弃,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丽画作。

最终,顾恺之凭借他的才华与毅力成功实现了他的梦想,并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4. 攀登之路——杨云升杨云升是明代时期的一位著名登山家。

他从小喜爱登山,有着征服高山的梦想。

尽管背负着家族的期望及财务压力,但他依然坚持梦想,勇往直前,攀登了中国最高的山峰之一垣曲山。

他的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登山者,激励他们追逐自己的登山梦想。

5. 创造奇迹——郑成功郑成功是明代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海军将领。

他小时候就梦想着恢复明朝的江山,但由于历史的变迁,他的梦想看似遥不可及。

然而,他并没有被打败。

他凭借着坚持、拼搏与创造力,最终在台湾沙滩上插上了大明龙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中国现代杰出人物事迹简短50字

中国现代杰出人物事迹简短50字

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和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65年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1991年被中国政府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袁隆平院士(1929年8月13日-2021年5月22日)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对杂交水稻品种的研究,令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粮产增加,是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3、孙家栋院士(1929年4月8日-)被誉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总设计师。

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4、黄旭华院士(1926年3月12日-)被誉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搞出了比常规流线型潜艇水下阻力更小的水滴形潜艇,同时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2019年授予共和国勋章】5、南仁东院士(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被誉为中国的“天眼之父”。

是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

作为工程团队的带头人,建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并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家鲁班的故事

科学家鲁班的故事

科学家鲁班的故事鲁班,中国古代著名的工匠,被誉为木工之祖,他的故事流传至今。

鲁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木匠,同时也是一位引领科学发展的伟大科学家。

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木工技艺上,更是在科学思想以及创新精神方面带给了人们巨大的启迪。

一、传承与创新鲁班自幼酷爱木工,对木材的性能和特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他经常观察材质的纹路、颜色以及硬度等等细节,并且勤加思索。

他不仅学习传统的木工技艺,也相信通过对原有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鲁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木工技艺,并且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木制品。

他用心聆听木材的声音,通过不断尝试和实验,掌握了木材的特性,并将这些特性融入到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中。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美观,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实用且符合人体工学原理。

二、科学思维与方法鲁班是一位拥有科学思维的科学家,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

他发现,木材的性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他深入研究木材的生长环境,对不同区域的木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比较,以便更好地利用木材的特性。

鲁班深刻理解物理学和力学原理,他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不同结构和形状对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他设计了许多具有高强度和稳定性的木构建筑,并且总结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结构原理。

这些原理不仅应用于木工领域,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三、精益求精与创造力鲁班对于木材的研究和创作始终如一,他不断追求工艺的完美和创作的独特。

他善于发现并改善木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和方法。

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进,他不仅提高了木工技术的水平,也推动了整个木工行业的发展。

鲁班在设计和制作中注重细节,追求每一个工艺细节的完美,他深知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

同时,他注重工艺的创新,通过引入新的工艺和材料,创造了更为复杂和精美的木制品。

他的创造力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为后来的木工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名人故事辛勤耕耘的果实

名人故事辛勤耕耘的果实

名人故事辛勤耕耘的果实名人故事:辛勤耕耘的果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崭露头角,他们以自己的杰出才能和非凡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令人称道的辉煌业绩。

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更让我们对辛勤耕耘的果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爱迪生:勤奋才能铸就辉煌爱迪生,作为发明家的代表,他的成就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背后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努力。

在持续的试验和实践中,爱迪生多次经历失败,但他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正是这种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勤奋的工作态度,让他最终成功地创造了一项项伟大的发明。

二、居里夫人:知识与毅力的双重力量居里夫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的工作对人类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她在辛勤的科研道路上拼搏了数十年,在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中取得了一次次突破。

尽管她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碍,但居里夫人一直没有放弃,坚韧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正是她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毅力,让她最终发现了镭元素,为科学界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三、孔子:经典智慧源泉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的代表,他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传播自己的智慧和道德教诲。

他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教育中,使得无数的学子受益。

孔子的智慧和努力,让他的思想在千百年间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

四、贝多芬:音乐巨匠的奋斗之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和喜爱。

然而,贝多芬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早年就遭遇了耳疾,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的激情。

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挫折,创作出了一首首经典作品。

他的奋斗之路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辛勤耕耘,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五、李小龙:武术传奇的永恒符号李小龙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和演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世界舞台。

李小龙面对各种挑战和困苦,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中国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指南针是中国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一项重大页献。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

磁石的这种特性,被古人利用来制成指南工具。

最早出现的指南工叫司南,戢国时已普遍使用。

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样子像一只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时把长勺放在底盘上,用手轻拨,使它转动,停下后长柄就指向南方。

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记载了它的形状和用法。

(鬼谷子,谋篇)里还谈到郑国人到远处去采玉,就带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

另外,指南车的发明亦谁一步把这种仪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较低,磁性较弱。

到了宋代,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方法,制造了指南鱼和指南针,而指南针更为简便,更具实用价值。

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制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后把它装置在方位盘上,就称为罗盘。

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沈括对指南针放置方法也作过详细研究,总结出四种不同的方法,并作了比较:一,水浮法。

把指南针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于具体方法,沉括没有说明。

到北宋晚期,药物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磁石条)才有介绍,原来是在指南针上穿上灯心草,就可以把针浮起。

水浮法的缺点是磁针会随水摇荡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

把磁针放在指甲上,可以灵活运转,但缺点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

把磁针放在碗口边绿上,也可以旋转自如,但同样易掉落。

四,悬丝法。

取一根新棉丝,用一点蜡黏在磁针中央,悬挂在没有风的地方磁针即可指示方向。

比较之下,沉括认为这个方法最为理想。

指南针在公元十一世纪时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

指南针的最大页献,是大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据考证,公元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就开始用于航海了。

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四大发明——造纸术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

在纸还未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

当时人们已开始应用小块的丝绵制成的纸,因为考古学家于1933年在新强罗布淖尔发现了一张古纸,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长约40厘米,宽约100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有麻筋,盖初做纸时所做,故不精细也〃由于古汉时的纸张是由麻缕和丝绵,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纸张的质量不太好。

而麻缕和丝绵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们用作造纸的原料,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来满足文化生活上对纸张的要求。

在新的客观形势要求下,蔡伦的出现便为造纸术带来新突破,在《东汉观记》卷二上记载:”蔡伦·有才学,尽忠重慎,每次休沐,闭门以绝宾客,曝体田野。

典作尚方,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

元兴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称蔡侯纸〃。

从以上看来,蔡伦是用树皮、破布、鱼网造纸的。

虽然在蔡伦之前也有纸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伦对新原料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破布、破鱼网早已结束了它们本身的任务,成了废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对造纸工业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术的要求,但是由于典籍流失,实际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记载,无从考知,但大概是先张布或网撕破或剪断,然后放在水里浸渍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加以舂捣,才能做成纸浆。

用树皮做纸张,困难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后部舂捣外,中间还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

下图是中国古代造纸工程之(抵压帘覆)及(干焙火烘)。

四大发明——火药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

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

它是硫黄,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两项在汉代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里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就是火药本身也被归入药类,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九国志?郑璠传>。

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

(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2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戢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

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

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

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统,称为(铜将军)。

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的武器,在戢争中颢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美法各国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才有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四大发明—印刷术印章、拓印、印染与雕版印刷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

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

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

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

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医疗、军事等领域,被某些人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十大发明之一。

6、冰箱第一台人工制冷压缩机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发明的。

哈里森是澳大利亚《基朗广告报》的老板,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铅字时,他发现乙醚涂在金属上有强烈的冷却作用。

乙醚是一种沸点低的液体,它很容易发生蒸发吸热现象。

哈里森经过研究研制出了使用乙醚和压力泵的冷冻机,并把它应用在澳大利亚的一家酿酒厂,供酿酒时制冷降温用。

第一台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师布莱顿和孟德斯于1923年发明的。

后来一家美国公司买去了他们的专利,于1925年生产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7、根据海豚的定位系统发明了声纳~68、.根据鸟巢的结构建造的北京2008奥运会主场管(名字就叫鸟巢)9、根据变色龙遇到危险变色逃生的启示人们发明了用与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种军服10、通过蜻蜓发明了直升机11、通过鱼的身体发明了水下动力学12、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

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13、仿生与高科技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

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

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14、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

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15、英国科学家在仿生学启发下,正在研制一种可以靠尾鳍摆动以S形“游水”的潜艇新式潜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使用了被称为“象鼻致动器”的装置。

“象鼻”由一组用薄而柔软的材料做成的软管组成,模仿肌肉活动,推动鳍的运动。

这种新式潜艇可以充当水底扫雷潜艇,用来对付最轻微的声响或干扰便会引爆的水雷16、复印机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

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

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17、同步发报机早期的电报机,一次只能传递一个讯息,而且不能同时交换信号,由于爱迪生本身是电报技师,便著手改良传统发报机,制造出二重发报机,1974年又研发出四重发报机,也就是同步发报机。

在无线电还没有发展的当时,同步发报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18、改良电话机我们都知道,现代电话是由贝尔所发明的,事实上,电话能够清晰的接收与发话,要归功于爱迪生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突破传统的窠臼,制造出碳粉送话器,一举提高了电话的灵敏度,音量,接收距离,否则,我们现在打电话时还是会常常:喂!喂!听不到啊,听不清楚啦。

19、留声机诞生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作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