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几种单质教案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课时2授课年级初三课标要求内容要求: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知道物质既有天然存在的也有人工创造的。
2.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知道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关。
学业要求:1.能举例说明碳单质的广泛应用,以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能基于碳单质的性质及用途,从辩证的角度,初步分析和评价物质的实际应用。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两部分:碳的单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碳的单质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及用途。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碳单质与氧气的反应、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其中,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是本课题教学难点。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注意图文结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化学观念方面,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碳的单质”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碳单质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加深学生对“物质具有多样性”的认识。
又如,教科书图6-1金刚石的用途反映了金刚石的“硬”;教科书图6-2石墨的用途是它的物理性质的具体应用;教科书图6-3活性炭的用途与活性炭的吸附性密切相关。
之后,教科书还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观念: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在介绍碳的单质时,教科书素材的选择注意反映科学进展,体现中国元素。
例如,教科书中介绍的C60、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充分反映了碳单质的研究进展。
石墨炔、T-碳、教科书图6-7等内容则是体现我国科学家在碳单质研究方面的贡献和我国科技发展成就。
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碳单质的一些新形态有可能会被发现,碳单质的用途将不断扩大,从而建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碳的几种单质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碳的几种单质
【基础知识精讲】
1.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差异大是由于它们中所含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由于物理性质不同,用途也就不同.
(2)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3.吸附
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是将被吸附物(有色液体、气体、有毒气体等)吸在表面(细管道内),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重点难点解析】
例1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A.一定是单质 B.一定是金属
C.可能是混合物 D. 可能是化合物
分析 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同种元素有时可形成多种单质这一事实,如:金刚石、石墨、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即同种元素既能组成单质也能组成混合物,只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单质,故(A)不正确,(B)、(D)则是明显的错误.
解答 选(C)
例2 下列不属于石墨用途的是( )
A.制坩锅 B.作电极 C.净化气体或液体 D.制铅笔芯。
多样的碳单质说课

教法学法
教法:归纳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任务学习法
比较法
分组教学法
1、教师用具: 铅笔芯 2、学生用具:铅笔芯 钻戒 电池 玻璃刀 导线
实验探究法
玻璃 火柴梗 过滤装置 白纸
教学程序 激 活
学
趣 动
以
导 探
致
入 究
用
总
拓
结
展
提
延
升
伸
教学流程
激趣设疑导入
教师展示实物:玻 璃刀切割玻璃。铅 笔芯和钻戒,它们 其实是一对双胞胎 兄弟,为什么在外 观差异这样大呢 ?
拓展延伸
联系所学知识就 “碳单质王国漫游 记”写一篇科普小 论文。
板书设计
多样的碳单质 软---石墨 无 木炭 定 焦炭 形 炭黑 碳 金刚石---硬
碳
C60---足球烯
感谢指导
教学流程
活动探究一
游戏:用相同的火柴杆摆图形
网 层 原 子 排 列 方 式 不 同
都为 是什 由么 碳物 元理 素性 组质 成不 的同 单 质
碳
C60
球
研学新知
合作探究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刀 具
钻 头
钻 戒 性质 用途
金 无色透明、正八面 体形状的固体具有 刚 强色散性 自然界中存在的最 硬物质 石
科技导航
关于其他碳的单质和碳纳米材料
单层 多层
两端封闭
学以致用
如 何 初 步 鉴 别 真 假 钻 石?
学以致用
1.打水井时,常在水井周围埋一些 木炭,这是为什么呢? 2.长期未用的而又难以开启的铁锁 常常需要在锁孔中加入少量铅笔 芯粉末,为什么?
归纳与总结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教案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性质。
让学生了解碳的几种常见单质及其特点。
1.2 教学内容碳元素的基本性质。
碳的几种常见单质:金刚石、石墨、碳-60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及碳的几种单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碳单质的结构特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碳元素及碳单质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碳的几种单质的特点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金刚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
让学生了解金刚石的用途。
2.2 教学内容金刚石的结构特点。
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硬度、折射率等。
金刚石的用途:珠宝、工业切割等。
2.3 教学方法利用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刚石的结构特点。
通过实验或视频,展示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金刚石的用途。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或观看视频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金刚石物理性质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金刚石用途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石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石墨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
让学生了解石墨的用途。
3.2 教学内容石墨的结构特点。
石墨的物理性质:导电性、润滑性等。
石墨的用途:电池、润滑剂等。
3.3 教学方法利用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石墨的结构特点。
通过实验或视频,展示石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石墨的用途。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或观看视频时的反应,了解他们对石墨物理性质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石墨用途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碳-60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碳-60的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
让学生了解碳-60的用途。
4.2 教学内容碳-60的结构特点。
碳-60的物理性质:强度、导电性等。
碳-60的用途:材料科学、药物输送等。
4.3 教学方法利用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碳-60的结构特点。
化学教案-第五章 第一节 《 碳的几种单质》

化学教案-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及其性质。
2.掌握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质。
2.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相关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碳的化学性质等。
(2)提出问题:碳元素可以形成哪些单质?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性质?2.探究金刚石(1)展示金刚石实物,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
(2)讲解金刚石的结构特点:金刚石是由碳原子组成的正四面体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周围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
(3)讨论金刚石的性质:硬度大、熔点高、绝缘性好。
(4)介绍金刚石的应用:珠宝、工业切割、磨削等。
3.探究石墨(1)展示石墨实物,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
(2)讲解石墨的结构特点:石墨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边形平面网状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周围3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层与层之间有范德华力作用。
(3)讨论石墨的性质:导电性、润滑性、耐高温、化学稳定性。
(4)介绍石墨的应用:电极、石墨烯、石墨制品等。
4.探究C60(1)展示C60模型,让学生观察其外观特征。
(2)讲解C60的结构特点:C60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结构,每个碳原子与周围3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
(3)讨论C60的性质:稳定性、导电性、催化性等。
(4)介绍C60的应用:纳米材料、药物载体、催化剂等。
(2)讨论碳元素不同单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3)拓展:碳元素的其他单质,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碳元素其他单质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正四面体结构,硬度大、熔点高、绝缘性好。
2.石墨:六边形平面网状结构,导电性、润滑性、耐高温、化学稳定性。
第六单元 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2课时) 教案 (202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1碳单质的多样性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分析,知道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木炭(或活性炭)吸附作用演示实验的探究,让学生知道对比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素养目标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具有不同用途的探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一定见过普通的铅笔,又或许见过名贵的钻石,但你们知道铅笔芯和钻石其实是“一家人”吗?化学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二、推进新课1.金刚石[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吗?[过渡]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庞大的碳家族成员,均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投影展示][归纳总结]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其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等。
2.石墨[过渡]和金刚石相比,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的外表要暗淡许多。
阅读教材第129页石墨的相关内容,归纳出石墨的相关性质。
[归纳总结]石墨是一种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熔点高,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演示]用导线将一根6B铅笔的铅笔芯、电池和灯泡连接,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会发光?[归纳总结]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讨论交流]列举出生活中利用石墨导电性的一些实例。
[投影展示]石墨的用途。
[提出问题]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它们的结构与石墨类似,它们都具有哪些主要性质呢?[演示实验]实验6-1,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1碳单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1.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碳单质的多样性。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碳单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3.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碳单质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碳单质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在科技发展中的最新应用。
(2)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科普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一块金刚石和一块石墨,并提出问题:“这两块石头看起来完全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那么,碳元素是如何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的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碳单质多样性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碳单质的相关知识,如查阅资料、参加科普活动等,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教材内容,总结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微观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已学的碳元素知识,如碳的原子结构、碳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课时 碳的单质》优质教案

第1课时碳的单质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续表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例如: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白磷、红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
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探究点二无定形碳提出问题无定形碳是碳的单质吗?它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类物质呢?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由于不同,形成了不同种单质,它们的性质有较大的。
引起思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问]根据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它们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
讨论并回答
归纳、总结并记录。1。金刚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质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钻头或装饰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腻感,可制成铅笔芯;能够导电、溶点高,可做干电池和电炉的电极、制造能熔融金属的坩埚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仪器:铁架台、烧杯、漏壮举、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红墨水(或红糖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金刚石、钻石样品或投影幻灯片等。展示具有金属光泽、深灰色、鳞片状的石墨样品。
观察金刚石、石墨。
通过实物使学生有亲切感
[演示实验]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B)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C)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性质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黑色的
附2:课堂练习二
木炭可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利用它的
可燃烧(B)稳定性(C)还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这是因为
木炭比木材轻(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质发性化学反应
将下面碳的单质与它的用途用短线联接起来:
碳单质用途
木炭切割玻璃
活性炭防毒面具
石墨制作电极
焦炭制黑火药
金刚石治金
炭黑制油墨
附1:课堂练习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单质有和.在天然物质里硬度最大的是,它可以做等。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用于制作等。
2.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后,生成的产物都是,说明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有很大的,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而造成的。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碳单质的一组物质是
金刚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二
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金刚石、石墨及几种常见的碳,虽然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在物理性质上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晶体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没而引起的。
根据它们的性质掌握它们的主要用途。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小结。
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本P.80~P.81实验5-2、5-3)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提问]木炭、活性炭为什么能余去有色气体、色素或异味气体?
[讲述]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讲座讲述汲附原理。
思考、理解并记录:
因为木炭具有结构,可以。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常见的炭
阅读识记
联系实验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用铅笔写字
用电池做导电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的色态、硬度、导电性。
边观察,边记录:
1.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色呈形透明状的晶体,硬度。
2.石墨是一种色有不透明的细磷片状体。它的硬度,有感,能够。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及它们的用途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对比的方法学习。
[讲述]实验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而且都生成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合实验教学
联系实验学习和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完成
完成练习一
及时记忆
[过渡]讲述;常见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们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观察、比较、记课本P80~P81实验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刚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问](1)燃烧产物是什么?
(2)它们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根据学过的CO2检验方法得出结论。
(1)燃烧后都生成。
(2)它们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单质。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问]为什么同一种元素的形成几种不同单质?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模型(或示意图)(最好用计算机演示),并加以说明。
《碳的几种单质》教案
教学目的;知识;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能力: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人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