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 题型复习(答题方法)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第一篇:小说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模式一、环境类答题1.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正衬反衬);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情节类答题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从这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2、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3、情节结构的作用:(1)开头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 呼应下文;引出下文, 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
(2)中间作用:过渡, 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照应。
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结尾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记叙文、小说);点明题目;深化主题;照应全文,结构严谨。
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4)标题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情节的特点:①一波三折式(就全文来说)。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01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02揣摩人物形象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复习:“情节结构”题的三种考法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
考法一:梳理情节结构题点·必备知识小说情节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2 小说的线索安排备考·关键能力2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3 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
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答题模式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典题·满分解构例题(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完整版)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完整版)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小说阅读学问及答题技巧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曾根生教师收拾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XXX,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详细环境是小说必需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呈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普通分为开端、进展、XXX、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始加上“序幕”,为了深入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普通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收拾、提炼和支配,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映衬对照等)见学问网络(人物描写的办法)题型设置一:人物形象(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的某个人物?3、请简要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普通可从四方面举行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其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重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组织答案: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普通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按照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
如: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概括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1.先总说人物形象特点(外貌、突出性格、身份、)2.然后逐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见学问网络)(三)赏析人物形象作用(1)仆人公:主要情节,表现主题(2)次要人物:推进故事情节进展;映衬仆人公;丰盛文章的主题(或更好的表现主题等);表现环境的特征。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睢海英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普通可从四个方面揣摩:⑴从故事情节的进展变化中掌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中熟悉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熟悉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熟悉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掌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普通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映衬,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小说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大全

小说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大全小说答题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通过对小说的细致解读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提升学术水平。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小说答题,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小说答题技巧,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实用的方法。
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在回答小说问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确保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有时候题干中会提到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故事结构、解读作品主题等等。
只有清楚了解题目要求,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并不偏离主题。
二、仔细研读小说文本在回答小说问题之前,必须对小说进行仔细的研读。
这包括反复阅读小说文本,全面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读文本,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细节,有利于回答问题时做出有根据的回答。
三、关注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元素之一。
在答题过程中,要关注和分析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行动等方面寻找线索,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于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主题非常重要。
四、解读作品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风格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答题中,我们需要解读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
比如,作者是否使用了富有感染力的描写手法、是否运用了夸张手法等。
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叙述方式,比如使用了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这会对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揭示产生重要影响。
五、研究小说的故事结构小说的故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了解和分析故事结构对于回答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部分以及结局,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转折。
通过分析故事结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
六、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答题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发现作品的主题,并找到作品中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对于主题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分析与答题模板及应试技巧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我”被少年如此深爱父亲的行为所感动, (1 分)殷切地期望他能够迷途知返,重新做人, ( 2 分)表达了“我”愿意继续帮助他的善良愿 望。(1分)
9、谈谈启示收获
解题:从主人翁的角度打开思路,或从文章 表现的主旨的角度出发考虑。注意是否联系 自身情况。 例:20.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 的启示。 (2004年《糖罐的秘密》) 答:能宽容同学的一时过失并能真心帮助其改 过自新。
10、线索
解题:一物、事物的变化(感情变化、时空 变化等)、一人、一事 例 1 : 19 .本文以 《糖罐的秘密》) 为线索展开情节。 (2004
答:糖罐(或:糖)
例 2 : 17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了 (2003《秃梧桐》) 答: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 (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 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
5、品味理解句子
解题:形式(修辞、描写),句子写出了„„ (内容),表现了„„(结合事物的特点进行 考虑)
例: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 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2010《偷 父》 此句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少年熟练、迅速 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白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 ( 2 分)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 惊的小惯偷形象。
4、标题的作用
解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写出了文中的xxx(从内容的角度 考虑),暗示了xxx(从主旨角度考虑);突 出文章的主题„„ 例: 16.小说以“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为标题 有什么作用?(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答: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 (2分)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 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2分)
3、形象概括
解题:根据“这个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来判断; 根据人物在某情景下的神态、动作、心理、语 言等方面进行概括;注意个性复杂的人物要概 括全面概括(即优点、缺点同时具备的人物) 例 : 15 . 简 要 分 析 “ 偷 父 ” 少 年 的 人 物 形 象 。 (2010《偷父》)
答:“偷父”少年辍学流浪,靠结伙偷窃为生, 但仍深深地怀念因矿难而死的父亲,以为看到的 那张油画是他父亲的画像,竟因此冒险入室偷盗。 (2分)可见他是一个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 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分)
答:为下文写“寻石”一事((1 分)作铺垫 ((2分))。
③伏笔 理解: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 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读者 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14.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 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2011《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 ①“这有什么,凯瑟琳?就一条裤子嘛。”表明母亲为是 否答应儿子的要求而犹豫。②“我知道我将要输掉这场战 争了。”“输掉这场战争”,暗示母亲对儿子的固执感到 无奈,产生了动摇。③“我暗暗叹了一口气,不情愿地在 旧餐桌上铺开了那块闪闪发亮的银色布料。”叹气和铺开 布料,表明母亲在行动上已开始让步。④“一丝温柔悄悄 地潜入我那赌气的心”,表明母亲逐渐包容、理解安东尼。 (找对一处1分,分祈1分)
参考示例: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 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 到底想干什么?
8、把握人物的情感愿望
解题: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揣摩关键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常常出现在文末。(深化主题、突 出„„、点明„„)
例: 18 .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 ‘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 来!’”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 么情感愿望?(2010《偷父》)
答: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衬托出了 “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 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②铺垫 理解: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 生创造条件或着重描述渲染,进行衬托的 一种表现手法,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 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例1: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 用是 (2009年《寻石记》)
小说阅读题型复习
1、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解题:说清起因、经过、结果
例: 15.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006年《词典的故 事》阿来) 答: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 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 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 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起因、经过、结果 各1分,语言通顺1分)
11、材料作用【文中写了„„(某事件 或某事物)有什么作用?】
①衬托(对比)理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 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 人以深刻的感受。
例: 16. 第 4 段中极力渲染 " 我 " 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008年《歪儿》)
答: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 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3分)
7、心理描写
解题:联系当时具体的情景及人物的外在表现 (如神态、动作等)对某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合理的 想象,运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例: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 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 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2010《偷 父》)
2、把握情感态度的变化
解题:(1)摘选表示人物情感态度的词 语;(2)没有明确的词语可以表示的情 况下根据某些句子进行换词概括。
例:第 13 题: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 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 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2011 《旧餐桌上 的美好时光》) 答:拒绝(反对)— 理解(支持)—自豪
6、词语理解
解题: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并判断是否要解释词语。
例1: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 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2009 年《寻石记》)
答:“我”相信了石头的传说,觉得自己并不蠢, 所以空着手回家也理所当然 (2 分)。生动表现了 小孩充满童真的有趣心理。(2分)
例 2 : (2) 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 “汉语成语小词典”。( 2006年《词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