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要求背诵的课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要求背诵的课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篇目七年级上1.《论语》十二则2.《春》--朱自清3.《秋天》——何其芳4.《古代诗歌四首》5.《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6.《河中石兽》7.课外诗十首七年级上1.《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俞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2.《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必背课文)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注释:(1) 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面临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指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耸挺立。
竦:通“耸”,高耸。
峙,挺立。
(9)秋风萧瑟(xiāo sè):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洪:大。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指银河。
(14)幸:幸运。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
咏:歌吟。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⑴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⑶潮平:江水涨潮与两岸齐平。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背诵的课文(1-3单元)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大(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扬。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必背课文

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必背课文一、引言:作为一名语文学习者,背诵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知识储备。
尤其是在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的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课文值得我们去背诵。
本文将对这些课文进行简要概述,并提供一些背诵技巧,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二、七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必背课文概述:本册教材涵盖了多种题材的课文,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这些课文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既有讲述英雄事迹的,也有描绘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
它们共同特点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对于我们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三、具体篇目解析与背诵技巧:1.《草原》: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背诵时,可以先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记忆。
2.《白杨》:通过白杨树的成长,寓意着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
背诵时,注意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更容易记忆。
3.《春》: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背诵时,可以从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突破。
4.《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背诵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特色词汇和表达,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记忆。
5.《开国大典》:描绘了新中国的成立,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喜悦。
背诵时,注意把握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关系。
6.《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五位战士英勇抗敌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
背诵时,可以从人物形象、战斗场面等方面入手。
7.《难忘的一课》:描述了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关爱。
背诵时,可以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心理。
8.《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植树的故事,赞美了勤劳和毅力。
背诵时,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品质等方面着手。
四、总结与建议: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掌握好这些课文,关键是掌握背诵技巧。
七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必背内容(人教版)包括以下几部分:
1. 课内古诗文背诵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
3. 现代文背诵
《春》朱自清
4. 文言文背诵
《世说新语》二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论语》十二章
5. 附录中的诗文
《诫子书》诸葛亮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这些内容需要学生们重点掌握,在考试中常常出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4、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5、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二)《秋天的怀念》1、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人教版初中语文背诵(全)

七年级上册课文背诵第五课童趣(沈复(P19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论语》十则(P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卫灵公》第十四课秋天(何其芳(P62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要求背诵的课文篇目
七年级上
1.《论语》十二则
2.《春》--朱自清
3.《秋天》——何其芳
4.《古代诗歌四首》
5.《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
6.《河中石兽》
7.课外诗十首
七年级上
1.《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俞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2.《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3. 《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zh 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的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4. 《古代诗歌四首》
5.《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yuè,通说)命》曰:“学(xiào)学半。
”其此之谓乎?
6.《河中石兽》—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e)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 课外诗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