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的模型试验
地铁线路穿越急倾斜煤层采空塌陷区相似模型试验

地铁线路穿越急倾斜煤层采空塌陷区相似模型试验黄昌富;迟大祥;田书广;丁银平;常聚才【摘要】地铁线路穿越煤矿采空塌陷区问题为中国首例,因此进行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和地铁荷载作用下塌陷区及侧壁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相似模型试验方法,模拟开采两组急倾斜特厚煤层,并用数码相机记录开采及加载过程中岩层破断及移动形态.试验反映了急倾斜煤层开采中垮落带形态、裂隙带形成与发展和地表移动特征等共性;此外,分别以顶底板移动角、边界角,表土层移动角、边界角参数计算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边界范围,并以此划分不稳定区、基本稳定区和稳定区;考虑地铁及建筑荷载下,塌陷区破断岩体有闭合压实现象,地表最大下沉量为4~5 cm,顶板侧壁不稳定围岩最大离层量2 cm.所得结果对指导现场地铁线路穿越煤层采空塌陷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31【总页数】6页(P58-63)【关键词】相似模型试验;岩层移动;急倾斜煤层;地铁荷载【作者】黄昌富;迟大祥;田书广;丁银平;常聚才【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8;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8;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7地铁线路穿越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空塌陷区问题为中国首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煤矿采空区的分布十分广泛,每年有将近1亿m2的地表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失稳破坏而形成塌陷槽[1]。
研究表明[2]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破坏、移动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众多学者[3—5]应用相似模型实验研究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基本特征,然而将实验结果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研究甚少。
因此,运用相似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垮落带形态、裂隙带的形成与发育及地表移动特征,并以模型中反映出的顶底板及表土层的移动角和边界角计算覆岩破坏范围;待岩移稳定后在模型表面施加地铁及建筑荷载,观察及监测地铁及建筑荷载下不稳定区域发展变化规律。
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

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本文针对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三下”开采的实际需要,通过现场观测和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提出了水平分层开采地表移动角量参数的计算方法;借助模型实验和数值计算等研究手段,揭示了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岩层移动机理,针对开采过程中岩层移动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将开采过程划分为浅部和深部二个开采阶段,总结出了岩层移动浅部拱结构和深部铰接岩梁结构的特征,分析了这两种结构控制下的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及岩移参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岩层移动方向随倾向位置不同而变化的传播特征,及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条件下的移动形式。
据岩层移动机理和开采空间与地层产状不一致特征,以随机介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开采影响传播角变化的沉陷预计模型和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移动预测方法。
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
煤矿开采学课件第一篇采煤方法第八章 急倾斜煤层开采

二、常用的急倾斜煤层采煤法
(一)倒台阶采煤法 (二)俯伪斜长壁采煤法 (三)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 (四)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五)仓储采煤法 (六)水平分层、斜切分层采煤法
主讲:林世豪
(一) 倒台阶采煤法
Ⅰ
巷道布置 区段划分:采
区沿倾斜划分 为2 3个区段
Ⅰ
主讲:林世豪
主讲:林世豪
俯伪斜工作面初采示意图
1—区段运输平巷;2—区段回风平巷;3—开切眼;4—溜煤、人行眼; 5—调整中工作面煤壁;6—调整结束时工作面煤壁
主讲:林世豪
工作面采用爆破破煤,自上而下分段爆破。支护采用单体液压 支柱和铰接顶梁,支护形式采用倒悬壁齐梁齐柱布置,排、柱距均 为0.9 m。单体液压支柱架设时应采取防倒措施。沿煤层倾斜方向, 每隔4~5 m设置一排水平密集支护,每排密集支柱沿走向长4 m, 上铺竹笆或荆笆。密集支柱随工作面推进,先添后回,支柱间距一 般不超过0.3 m,放顶前后始终保持13~15根带帽点柱。相邻的排密 集支柱沿煤层走向保持1.0~1.5 m错距,密集支柱除起到切顶作用 外,还用于挡矸。
主讲:林世豪
在工作面采煤时,同样要在回风平巷中不断铺设掩护支架,以便 连续采煤。随着工作面不断向前推进,要及时拆除工作面下端的掩护 支架。拆除掩护支架时,将工作面下端掩护支架放平在运输辅巷中, 如图(a)所示。在放平段尾部,由地沟向煤层顶底板两帮扩巷,到支 架两端露出为止。这时支架失去两侧煤台的支承,应及时打上点柱支 承悬露出来的掩护支架,下部回收巷道高度不应小于1.2 m,如图(b) 所示。拆架工作自最后一根支架开始,卸掉螺栓、夹板,将支架由下 煤眼运出,钢绳由小眼拉出。后方悬露出的假顶应及时架设点柱维护, 当达到一定控顶距时回柱放顶,如图(c)所示。
急倾斜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2 实验 室相似模 拟研 究 2 1 试验 设计 与步骤 .
该次相似模拟试验 主要 目的是 针对 默勒二矿 首采 工作
收 稿 日期 :2 1 0 2—0 9—1 4
的长度较短 ;随着工作 面 向前 推进 ,采 到 6 m 时 ,老顶 出 0
作者简介 :刘朝晖 (9 3一) 18 ,男 ,陕西韩城人 ,硕 士研 究 生 ,现在 保利 能源 控股有 限公 司从 事煤 矿 安全 生产 管理 工
煤
炭
工
程
21 第 1 0 2年 O期
急 倾 斜 厚 煤层 综放 开 采覆 岩 运 动 规律 研 究
刘朝 晖 ,李泽荃 ,唐振坤
(.保利能源控股有 限公 司,北京 1 10 1 ; 00 0 1 ̄8 ) 0 3 2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资源 与安全工程学 院 ,北京
摘
要 :针 对默 勒二矿 主采 煤层厚 、倾 角大等 复杂条件 ,通 过相 似材料 模 拟试验 和数 值模 拟
的离 层 现 象 ,如 图 1 示 ; 当 开 采 到 距 离 开 切 眼 3 . m 处 所 38
l 矿 井概况
默勒二矿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 ,产于中下侏罗统下部, 主采煤层结构简单 ,夹有矸石 1~ 4层 。煤层 自东 向西沿走 向 分布 ,煤层厚度 4 1 1.1 . ~ 62m,平均厚度 1m,煤层倾 角 3。 4 7一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数值模拟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数值模拟
赵娜;王来贵;李建新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S1
【摘要】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复杂的地质条件,对朝阳某煤矿分别选取了六种方案进行模拟,岩层依次变软,得出六种方案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地表变形曲线及模型在x、y方向的等值线图.结果显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最大值分别为0.026 85 m、0.049 39 m;方案三和方案四的最大值分别为0.066 75 m、0.089 4 m;方案五和方案六的最大值分别为0.134 1m、0.260 3 m.可以得出随着弹性模量的减小也就是随着上覆岩层的变软,地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位移都逐渐增大,影响范围也逐渐变大;地表变形的最大值并不在采空区的正上方,而在采空区法线方向与地表的交点左右.可以为研究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及变形移动规律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4页(P241-244)
【关键词】急倾斜煤层;地表移动;ANSYS;数值模拟
【作者】赵娜;王来贵;李建新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技术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55
【相关文献】
1.千米深部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J], 张文志;邹友峰;任筱芳
2.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J], 贺林
3.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J], 黄森林;余学义;范凯;赵雪
4.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地表沉陷数值模拟 [J], 华乐;赵涛;武振;彭磊
5.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J], 朱强;高明中;孙超;纪文涛;任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倾斜煤层采动覆岩移动模式及机理研究

急倾斜煤层采动覆岩移动模式及机理研究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对于急倾斜煤层开采而言,煤系地层的倾角是决定覆岩移动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地表沉陷最终形态的数学描述上,通过建立相应的剖面函数来逼近地表沉陷盆地的形态。
然而由于急倾斜煤系地层上覆岩体复合介质在水平方向的非均质性和地层结构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急倾斜煤层采动覆岩移动模式与机理研究极不充分,影响了急倾斜煤层开采沉陷的正确预计、防治和矿区地表沉陷的治理。
本文针对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研究的实际,在分析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数值模拟与工程实例相结合,以煤系地层倾角为主控因素,分别基于薄板小挠度理论与最小势能原理、分叉理论,分析了急倾斜煤层覆岩“厂”型移动拱岩板的稳定性与极限跨距;基于复合层状介质理论,建立了“厂”型移动拱复合岩层移动的计算模型;基于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理论,建立了倾角为60o的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模型,并应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实验模型进行观测,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基于数值模拟软件ANSYS强大的计算功能,研究了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岩层组合效应、倾角变化对岩层移动的影响,以及地表沉陷的三维数值模拟等。
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根据急倾斜煤层岩层移动的特征和传力机制,首次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岩层移动的“厂”型移动拱模式。
直接顶上端岩体受拉力和剪切力作用而沿法线方向剪断或拉断,并逐步向老顶扩展,采场正上方未冒落覆岩形成水平横梁,对老顶上端起支撑作用。
冒落矸石充填采空区底部,对直接顶下段岩体起支撑作用,老顶中的上位岩层受水平横梁和矸石的支撑作用沿近似法线方向向采空区弯曲,从而形成“厂”型移动拱结构。
(2)基于薄板小挠度理论与最小势能原理、分叉理论,分析了急倾斜煤层覆岩“厂”型移动拱结构的稳定性。
应用薄板小挠度理论与最小势能原理分析了“厂”型移动拱左拱岩板是四边固支或简支的薄岩板,在纵横载荷的作用下岩板的极限跨距和移动拱的法向高度;应用分叉理论分析了“厂”型移动拱水平支撑。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作者:朱强高明中孙超纪文涛任飞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开采下地表沉陷的移动规律,运用求解非线性大变形问题有限差分法(FLAC3D)对急倾斜煤层开采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岩体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
结果表明:急倾斜煤层开采下地表在走向呈对称性下沉盆地,而在倾向上呈非对称性的兜瓢形下沉盆地,地表的变形主要集中在煤层顶板方向一侧,以及最大下沉点和水平移动向煤层的上山方向偏移。
关键词:急倾斜煤层;地表沉陷;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98(2012)03-0071-因采矿引起的岩层移动波及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破坏的现象以及过程称为地表移动。
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受多种地质因素和开采因素影响,随着采深、采厚、采煤方法以及煤层产状等因素的不同,地表沉陷的大小也完全不同。
煤系地层倾角是决定上覆岩层的移动和破坏形式及地表移动与变形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三下”采煤一直是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矿山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概率积分法只适用于缓倾斜煤层,由于急倾斜煤层地质条件及破坏机理和水平煤层开采时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对于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引起地表移动的许多现象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对于急倾斜煤层预计偏差较大。
为此迫切需要对这类矿山的地表移动规律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本文用建立在拉格朗日算法基础上的FLAC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因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急倾斜多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变形进行预测分析和探讨,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地质背景新集三矿位于凤台县境内,处于淮南煤田中段南部的边缘。
淮南新集三矿西三采区新生界地层由第四系和第三系组成,厚度为143~167 m,属于厚冲积层。
煤层倾角平均为60°。
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围岩裂隙场演化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围岩裂隙场演化及瓦斯运移规律研究新疆是我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急倾斜煤层储量占世界同类煤层储量的30%以上。
急倾斜煤层赋存较为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目前新疆地区常用的开采方法是水平或斜切分段放顶煤采煤法,由于其采放比较大、顶煤及顶板控制难度大、底部煤体自卸压瓦斯解吸及运移、采空区遗煤较多等特点,导致工作面瓦斯防治工作难度较大,瓦斯、顶板等动力灾害事故频发。
乌东煤矿的煤层赋存条件、采煤方法、瓦斯防治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以乌东煤矿为试验点,对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围岩裂隙场演化、瓦斯运移及涌出规律、瓦斯涌出预测模型及瓦斯抽采关键技术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基于乌东煤矿煤层赋存和开采方式,采用相似模拟实验方法,构建了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模型,自上而下共布置六个开采区段,按照采放比1:7.3进行模拟开采,通过布置实时监测的应力传感器与位移测点,对工作面顶板、顶煤的破坏、运移规律进行了观测和研究,分析了工作面底板、底煤应力变化规律。
工作面覆岩形成典型的“抛物线”状断裂边界及“椭抛形”垮落带;下断裂弧的下角内、支架上方的“Z”形铰接结构空隙区和上断裂弧的顶角内空隙区,构成了瓦斯富集区域和漏风通道。
采用PFC<sup>3D</sup>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的三维模型,依据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了数值模拟的计算参数,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工作站的动态模拟解算,得到了工作面围岩裂隙场演化规律以及工作面围岩裂隙场孔隙率分布动态数据集,数值模拟的底板应力变化规律与相似模拟实验结果一致;将孔隙率分布动态数据集通过数据耦合方式导入COMSOL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瓦斯涌出及运移数学模型,得出了急倾斜煤层分段开采在一定瓦斯压力、裂隙场条件下的瓦斯浓度分布和空间运移规律。
通过分析底部煤体应力演化规律,在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建立工作面底部煤体在原始状态、工作面煤壁应力集中时、工作面开采后和采空区垮落稳定后等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化计算模型,编程导入MathCAD软件,绘制了底部煤体应力趋势图,并建立了底部煤体在应力集中、自卸压过程中底煤瓦斯解吸及运移的预测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模型布置图 Fig.1 Layout of model design
第 23 卷 第 3 期
高明中.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的模型试验
• 443 •
部分恢复,这一特征与开尔文模型类似;在时间无
限延长时,应变将趋于某一定值,这与广义开尔文
体的特征相似。综上所述,本次试验采用 H-K 体模
YHD 型位移计、YJ-17 应变仪、应变数据采集与处
理系统、经纬仪等组成试验装置。
4 试验过程描述
试验过程包括:相似材料配比试验、模型制作、 模型开采、模型观测和观测成果处理等项工作。
首先,进行模型材料的配比工作。根据模型的 主要岩性参数容重和抗压强度,进行相似材料的配 比。为了选取合适的相似材料配比,首先做了砂胶 比为 3∶1~12∶1 的相似材料配比试验,取得了有 关的力学参数。在保证各种材料均符合要求的前提 下,选择砂、粘土、石灰、石膏类相似材料配比系 列,然后进行装架。按照所给出的岩层次序自下而 上按分层厚度分层铺料、捣实,在两种岩层交界处 撒少许云母粉以形成层面结构,模拟层面效应;通 过铺料过程中的人为切割使岩层形成弱面,以反映 节理裂隙的影响。模型制成后,在室温下自然风干。 本试验中模型顶部不加荷载,为自由表面。然后进 行煤层的开挖与测试。同步进行覆岩与地表位移的 测试。模型中每 1.7 h 推进 2 cm,每模拟开采一次, 对上覆岩层位移进行量测,记录测试结果和模拟过 程中所发生的力学现象;每天进行地表下沉量和地 表水平移动量的观测。模拟煤层的开采顺序按照设 计方案分为 4 个区段,即初期开采 13#-1,11#-1; 中期开采 13#-2,8#-1,13#-3,11#-2,11#-3,8#-2; 后期开采 13#-4,8#-3,11#-4,8#-4。
Huainan 23200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mining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deep excavation in Xinji mine, similarity model test is carried out for strata movement and surface subsidence due to coal extraction in No.3 mining distri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petitive mining with thick soil layers and deep coal seam,the special phenomena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basic features of strata movement and the related parameters of mining subsidence are obtained. Also,the results are of tutorial impact for practical mining and governing of subsidence hazards.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similarity model test,steep seam,strata movement,mining subsidence
究倾斜模型。即模拟煤层铺设成倾斜状,表土层铺 成水平状;(4) 堤坝横截面相对较小,可以忽略。 为了使问题得到必要的简化和便于对比分析,确定 试验方案时主要考虑围岩强度、岩层分层厚度、节理 裂隙、采动影响等几个方面。模型试验的特点是能 够模拟出随采场推进覆岩运动和地表沉陷的动态变 化特征以及与时空的对应关系,以便进行过程分析。
务之急。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针对新集三矿 西三采区开采的实际情况,对开采岩移基本规律和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指导新集矿 区“三下”采煤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地质背景
新集三矿西三采区主要可采煤层有 3 层,分别 为 13#,11#和 8#煤层,煤层间距平均为 53 和 45 m。 平均厚度分别为 5,1.5,3.2 m,煤层倾角平均为 60°。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采区新生界
摘要 针对新集三矿急倾斜煤层开采复杂的采矿地质条件,运用实验室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对西三采区煤层开采
引起的岩体移动和地表沉陷的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新集三矿急倾斜煤层开采重复采动所引起的厚冲积
层岩体移动基本特征和地表沉陷的相关参数。所得结果对现场开采及地表沉陷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同
类地质和开采条件的矿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2 年 11 月 13 日收到初稿,2003 年 1 月 16 日收到修改稿。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3044401)资助项目。 作者 高明中 简介:男,46 岁,硕士,1982 年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系采矿工程专业,现任教授,主要从事于矿山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tsg@。
基于模型试验的目的是模拟采动引起的岩层破 坏和地表移动规律,需要进行测量的范围为从采空 区一直到地表。需要量测的内容为地表下沉量、地 表水平移动量、覆岩位移、垮落高度、离层高度等。 在倾斜模型中,根据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移动的特 点,地面下沉和水平位移观测线布置在模型正表面, 测点间距为 6.25 cm,计 49 个测点,采用经纬仪观 测法;5 条竖直岩层观测线,测点间距为 20 cm,计
σc / MPa 0.76 2.40 4.20 15.30 54.00 34.40 66.70 34.40 11.80 34.40 50.90 11.80 50.90 34.40 50.90 34.40 11.80 54.00 46.50 11.80 46.50 50.90 34.40 50.90
E/104 MPa 0.30 0.80 1.20 2.10 8.20 3.23 12.50 3.23 1.63 3.23 4.56 1.63 4.56 3.23 4.56 3.23 1.63 8.20 2.76 1.63 2.76 4.56 3.23 10.80
表 1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岩性 表土层 砂粘土层 细-中砂层 粘土层 砂岩 泥岩 石英砂岩 泥岩 13 煤 泥岩 细砂岩 11 煤 细砂岩 泥岩 细砂岩 泥岩 8煤 砂岩 砂质泥岩 6煤 砂质泥岩 细砂岩 泥岩 中粒砂岩
15 个测点,采用的测试仪表为 YHD-100,200,500 型位移计。使用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硬件 配置有平衡箱、转换器、YJ-17 应变仪、数字式电 压表等;软件有应变采集与处理系统。
5 试验结果及分析
本次模型试验,反映了岩层与地表移动的许多 富有研究价值的特点和规律。下面首先从总体上就 岩层的破坏和移动形式进行分析,然后再分析一些 试验特定条件(如厚冲积层、急倾斜煤层开采、重复 采动等条件)下地表移动的规律性。
型较为合适。受试验条件限制,以模型在重力作用
下的运动学相似求取开挖模拟的时间比为
αγ
=
α
1/ l
2
= 1/14.4。换句话说,模型中每 1.7
h 推进
2 cm 相当于原型中每天推进 4 m。试验在规格(长×
宽×高)为 3.0 m×0.3 m×1.2 m 的平面模型试验台上
进行。模型试验以大型平面模型架、液压加载系统、
• 442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年
地层由第四系和第三系组成,厚度为 143~167 m, 属于厚冲积层。矿井地面标高平均+20 m,采区开 采范围为-200~-340 m,走向长为 700 m。区域内 无大的断层构造。实测冒裂带高度约为 39 m。采区 范围为地面堤坝保护煤柱圈定范围,堤下压煤 960× 104 t。采区范围内岩土力学性质见表 1。表中 γ 为 容重,σ c 为单轴抗压强度,E 为弹模。
厚度/m 20.0
9.0 40.0 77.0 16.0
9.0 28.0 34.0
5.0 31.0 22.0
1.5 12.0 13.0 12.0 18.0
3.2 7.0 34.0 1.60 10.0 55.0 20.0 6.0
γ / kN·m-3 19.6 16.6 20.0 20.0 26.7 25.6 27.4 25.6 14.4 25.6 27.4 14.4 27.4 25.6 27.4 25.6 14.4 26.7 26.8 14.4 26.8 27.4 25.6 27.4
模型平面布置见图 1。根据新集三矿的开采地 质条件,运用相似理论进行急倾斜煤层的岩体移动 和开采沉陷的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由开采引起的岩 层和地表移动有关的物理量为:运动时间 t,运动 速度 v,岩石密度 γ ,几何尺寸 l,岩层的力学性质 σ ,重力加速度 g。由相似第二定理知,表征岩层 移动这一现象有 6 个物理量,其中 3 个的量纲是相 互独立的,故其相似比数为 3 个,即时间比、几何 比和强度比。模型试验要求模型与原型的岩层厚度、 采深以及开采空间的几何尺寸均应满足几何比。模 型几何比愈大,其精度越高,越能反映原型的实际 情况,但所需成本和时间也越多。实践证明,只要 材料性能合适,在提高加工精度及砌筑工艺水平, 采取较高精度的量测设备等技术措施的基础上,适 当缩小模型的几何比是可行的。考虑到研究问题的 性质和模型操作与测试的可能性,取模型的几何相 似比为 αL = 1/ 200 。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中,相似 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着模拟 真实岩体的精确性以及在模型上模拟原型重要特征 的可能性和全部试验的实用性。本试验选取以河砂 和粘土为骨料,石膏和石灰为胶结物的石膏混合物 为相似材料。容重相似比为: αγ = 1/1.667。按照 相似准则,根据前已确定的几何相似比和容重相似 比,可以得到模型的应力相似比为:ασ = 3/1 000。 根据蠕变试验曲线,岩石受力后产生弹性应变,则 模型中应包含弹性元件;应变随时间有增大的趋势, 则模型中应包含粘性元件,应力降为零时,应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