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质课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1.1.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1.1.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
1.2.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1.2.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3.2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1.2 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1.3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2.2 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及作者的观点阐述。
2.2.3 学生如何将文本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通过展示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3.3.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3.3.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3.3.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归去来兮辞》优质课公开课

•
六 文 言 知 识 归 纳
• 实词 • ①悟已往之不谏(谏,劝止,挽回)
• ②知来者之可追(追,挽救,补救)
• ③三径就荒(就,近于)
• ④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 ⑤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 ⑥时矫首而遐观(矫,举)
• ⑦帝乡不可期(期:至,及)
• ⑧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 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不安的样子)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题 解
回去吧
归 去 来 兮 辞
回去 语气助词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章意境。 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思考
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 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 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 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 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 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 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 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陶潜 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 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 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 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 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 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 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第一段: “归去之因”
第二,三段:“归去之情”
• 第四段: “归去之悟”
合作交流
• 1、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 句内容设想成一幅画面。 • 2、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 现陶渊明的某种生活情趣,时间限定在 三分钟,看哪些小组的合作效率最高,
陶渊明印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选择,追求真实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文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
3.诗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解决字词难题。
(2)教师点拨,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意象和表达技巧。
4.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诗文中的深层含义,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享心得体会。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朗读和背诵诗文。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主题思想的分析
01 归隐思想
深入分析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归 隐思想,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02 自然观
阐释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自然观, 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3 人生观
解读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观,即 追求自由、独立和真实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01
《归去来兮辞》公开 课优秀课件
目录
•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景 • 《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主题 •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 《归去来兮辞》的影响与评价 • 《归去来兮辞》的实践与应用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
01
景
作者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总结词
辞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详细描述
辞文中通过对山水田园的细腻描绘,如“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等,展现出一个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世界,让人感受 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辞文的修辞手法
总结词
辞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借代等 ,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优 美、精炼,学习它可以提 升语言运用技巧,提高文 学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
《归去来兮辞》作为古代 文学经典,通过学习和传 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价值观引导
人生观启示
《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隐逸思想、 自然情感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 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内
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原义,忠实于
原文主旨 3.字数800字左右
第11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再见
第12页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 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 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认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倦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 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 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 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 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 也。
第8页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 开决裂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 了他脱离官场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 园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
隐居生活向往和热爱。
第9页
艺术特点
• 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 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 艺术境界。
• 语言自然朴素,洗尽铅华, 带有浓郁乡土气息。
第4页
问题二
怎样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
➢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痛苦,矛盾
第5页
问题三
怎样挖掘作品中渗透出某种意蕴与情绪
• 重复吟诵 • 寓情于景,寄心于形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

一词多义
悟以往之不谏 取独 取独 助词,的
恨晨光之熹微
之
悦亲戚之情话 善万物之得时
取独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动词:去、到
一词多义
而 觉今是而昨非 门虽设而常关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 表转折 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介词,使,让 介词,把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 连词心为形役 舟遥遥以轻飏 农人告余以春及 引壶觞以自酌 聊乘化以归尽 园日涉以成趣 木欣欣以向荣 问征夫以前路 乐琴书以消忧
古今异义
①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②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古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 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 统关系的人。(今义,除父母兄弟姐妹以 外的亲 属。词义所指范围缩小了。)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田园将芜胡不归 (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 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 (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欲何之 (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 到哪里去呢?)
2.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悟已往之不谏 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善万物之得时 ⑤审容膝之易安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古今异义
③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耕种之事;今义,发生某事。 ④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⑤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园,在园中;日,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
归去来兮辞优质课课件精选全文

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
本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合作.探究:鉴赏第三段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
时,感悟生之行休” 。
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
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 暂短的感伤。
小结:本段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 机的隐居世界,想象定居下来后的农村生活乐 趣。
子比谁都盛情)。
“松菊犹存” 喻作者品格高洁、节操仍在。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
合作.探究:鉴赏第二段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
饮酒赏树,扶杖游览,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 处,走走停停,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
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
面流露出来。
写抚“孤松”再次言孤傲坚贞之志。
生修养。
作者简介及文体介绍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其 诗质朴、平淡、自然,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 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 居》、《饮酒》等。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 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 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再见
自责(“田园将芜”)
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赏析课文第1段:合作.探究 Βιβλιοθήκη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
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前二句:先
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 也尽显其中。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自然 (李泽厚《美的历程》》)
作业布置
我与陶渊明的对话: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我与陶渊明的对话:安放自己身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
4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东晋末年,晋室衰微,内忧外患。对外,北方被少数民 族占领,东晋偏安江南一隅。内部,东晋军阀混战,手握 重兵的实力派军阀桓温、桓玄、刘裕先后挟天子以号令天 下,桓玄、刘裕先后篡位称帝,司马皇室成为军阀的傀儡, 东晋皇室名存实亡。皇帝在军阀的挟持下战战兢兢度日, 甚至连傀儡也做不成,东晋的最后两个皇帝先后死于非命, 被手握实权的军阀所杀。军阀刘裕篡位后,南朝宋建立, 东晋灭亡。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钱福
陶 渊 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
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利和外表的成 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 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 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 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 格象征。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归向何处?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
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
怀 良 辰 以 孤 往 ,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
或 登
植 东
杖 皋
而 以
耘 舒
耔 啸
。,现 率 生
为不 与智 是自
同 慧 然
常人 。这 的,
的放 种艺 是个
旷 术 人
、真 的人 的真
聊 乘 化 以 归 尽 。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经整理改动,版权归原作者,范文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问题,联系QQ;372521744删除!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怎么
探究思考:解读深层感情
官场
自问
田园
本我 自我 超我
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多 个“自我”的纠结和战斗,我们达到想成 为的自己决定于这个结果。
探究思考:陶渊明是消极的避世还是积极的隐世?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 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 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它有如下的体裁特点:
• 两句为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 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句式散文化,一般押韵。
陶渊明出仕的理由是什么呢?
1 家贫,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
脱然有怀
3 诸侯以惠爱为德
陶渊明辞官的理由是什么呢? 心为形役
1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 程氏妹丧于武昌。
解惑
觉今是而昨非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思考:归去如何?
归途
急 切 轻 快
抵家
载 欣 载 奔
居室
舒 适 安 逸
涉园
留 连 忘 返
出游
潇 洒 旷 达
渊明何以能够有如此高尚的品 格与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 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 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
——梁启超
探究思考:解读反问句
胡
田园将芜胡不归?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什么
奚
奚惆怅而独悲? 乐夫天命复奚疑?
为什么
曷 曷不委心任去留? 焉 复驾言兮焉求? 何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