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原因分析:因为护师在采取标本的时候,发现生 化标本有点少,就将血常规中的血液倒入部分, 而血常规常用EDTA-K2,所以致使k检测值偏高, 而ca检测结果偏低
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
*
•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标本质量的影 响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 集标本的容器、标本量及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防溶血、 防污染,有时尚需防止接触空气,防过失性采样等。采集标 本的时间与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密切相关。许多激素在全天 24h内的分泌量是不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峰 值期在6~10时,低值期在0~4时,波动幅度为150%~200%。 促甲状腺激素(TSH)则变化较小,峰值期在2~20时,低值期在
建议: 在24h内要在不同部位采血3次; 如果发热有规律,必须在发热高峰前1~0.5h采一 次血;
因患者使用过抗生素,要适当停用或用含树脂(或 活性炭)的培养瓶采样。临床按上述要求采样送检 ,结果发热前1h的血标本在树脂瓶中培养出了表 皮葡萄球菌,该菌对红霉素敏感,用廉价的乳糖酸 红霉素进行治疗,取得了成功。
• 病房/门诊
是数据或结果发放和储存时的分类信息
合格的标本标记与申请单的标准
*
所有标本必须符合申请试验的要求 所有住院病人的试验申请单必须含有:
A)清楚、完整和正确的病人姓名、性别和年龄 B)病历号 C)病房 D)申请医生姓名 E)申请试验
• 所有门诊病人的试验申请单必须含有: A)清楚、完整和正确的病人姓名、性别和年龄
临床医生也有责任和义务提供患者的客观症状 体征以帮助检验科更好的出具检验结果
检验与临床沟通现状
*
如果你是一名临床医生,你是否曾经 抱怨过检验结果不准确?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课件PPT精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课件PPT精
通过及时沟通异常检验结 果,医生能够迅速采取干 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优化治疗方案
了解检验结果,医生能够 制定更符合患者情况的治 疗方案。
优化患者治疗
个体化治疗
结合检验结果,医生能够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减少副作用
通过沟通,医生能够及时 发现并调整可能带来副作 用的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依从性
3. 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培训和交流, 提高双方的专业素养和协作能力。
2. 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检验数据实时 共享,方便医生快速获取检验结果。
详细描述
1. 定期召开检验与临床沟通会议,共同 讨论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案例二
详细描述
2. 建立检验与临床联合查房制度 ,加强双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协作 。
总结词:该医疗机构针对检验与 临床沟通不畅的问题,采取了一 系列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了医疗 效率和质量。
02
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
分析和判读能力。
建立临床医生反馈机制
03
鼓励临床医生对检验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检验科持续改
进。
04
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医院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该医院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 制,实现了检验与临床之间的顺畅交流 ,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果。
02
建立检验与临床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检验数据与临床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协同性
和准确性。
03
加强检验与临床之间的培训和交流
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理解和应
用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医学研究项目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n 案例三:由于血管不容易找到,于是护士直接从正在输液 的留置针中抽血,结果导致血钾异常升高,复查正常。
PPT文档演模板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案例
n
某医院收治了患有心内膜炎的发热危重患
者,希望通过血培养来确定致病菌,但多次血
培养结果皆为阴性。
因此临床请求实验室会诊,实验室人员经 过分析,认为血培养阴性的原因是: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人员如何更好地与临床对话
一、努力提高基础和临床医学水平 检验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检验的
结果要依基础医学底蕴和广泛检验知识来解 释.(如血小板减少 ;再如,乙型肝炎患者检查表 面抗原,结果有时阳性有时阴性 )
PPT文档演模板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检验人员如何更好地与临床对话
检验人员如何更好地与临床对话
三、实力是对话基础 为了更好地对话必须懂得基础和临床。懂,
只是第一步,参加讨论并让对话者承认你、认可 你、信任你,才是最终目的,否则有再良好的主 观愿望,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什么叫“实力”,实力包涵着有实力的人物, 有过硬的成果和有现代的设施(物质基础) ,
PPT文档演模板
明确分析前质量保证要求,并由医疗机构 统一组织实施 n 分析前质量保证主要是指项目选择、患者准备、 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输等过程.
n 我国分析前质量保证问题较多,检验科或临床 实验室没有能力实行统一的管理.
n 为了保证分析前质量,本条目特别提出分析前 质量保证应由医疗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PPT文档演模板
n 例如,一顿标准餐后,甘油三酯可升高50%,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可升高20%,胆红素、无 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可升高5%左右。
PPT文档演模板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

检验与病人的交流案例《检验与临床》病例分析1、患者男性,15岁。

学生,一年来感头昏、眼花、乏力,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而就诊。

体捡:贫血貌,心肺(―),肝脾未触及,皮肤未见出血点。

平时喜赤足行走。

Hb72g/L,RBC3.1×1012/L,Hct0.26,RDW23.3,白细胞8×109/L,分类:N:61,L:12,M:5,E:22,血小板336×109/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患儿女,12岁。

皮肤广泛紫癜伴大量鼻出血1周,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体检无特殊发现,实验室检查如下:Hb80g/L,WBC9.4×109/L,PLT22×109/L。

出血时间11分钟,束臂试验阳性。

APTT、PT 正常。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和红系基本正常,巨核细胞增多,以幼巨核细胞为主,未见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

3、患者男性,25岁,头晕、眼睑水肿2天,既往体健。

查体眼睑及双下肢中度水肿,心肺(-)、腹部(-)、双肾区叩痛(+),Bp190/100mmHg.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尿蛋白(+++)、WBC2~5个/HPF,RBC10个/HPF,咽拭子培养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2g。

4、患者女性,70岁。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人院,给予吸氧,青霉素治疗后,热退,咳嗽减轻,但7天后该患者出现腹泻,呕吐,体温复又升高,粪便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大量G+球菌,其中夹杂少量G-杆菌。

5、患者女性,40岁。

患者3年前因Graves病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最近出现双手痉挛,严重抑郁。

实验室检查:血清Gr80μmol/L,Ca2+1.38mmol/L,P1.75mmol/L,Alb39g/L,PTH1.3mmol(正常1.6~6.9pmol/L),血气分析正常6、患者女性,25岁。

因乏力、面色苍白半个月,近3天来心慌、气短,尿色深黄。

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心肺(―),腹平软,肝未及,脾肋下1.5cm。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详细记录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详细记录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详细记录目的为了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特制定本沟通记录表,用于记录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内容、问题及解决方案。

沟通时间2022年9月1日上午9:00沟通地点医院会议室参会人员检验科- 张检验师- 李检验师临床科室- 王医生- 赵医生沟通内容1. 检验项目及报告时间- 王医生提出,部分检验项目的报告时间较长,影响临床诊疗进程。

- 张检验师回应,检验科将优化检验流程,加快报告速度。

对于特殊检验项目,将提前与临床科室沟通,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2. 检验结果解读- 赵医生表示,部分检验结果需要临床科室进行专业解读,希望能够加强与检验科的交流。

- 李检验师回应,检验科将提供详细的检验结果解读,并在必要时派员到临床科室进行面对面解释。

3. 检验标本采集- 王医生提出,部分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存在问题,如采集量不足、采集方法不当等。

- 张检验师回应,检验科将加强对检验标本采集的培训,提高采集质量。

同时,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交叉检验项目- 赵医生提出,部分患者在不同科室进行了重复检验,造成资源浪费。

- 李检验师回应,检验科将与其他科室协商,建立交叉检验项目清单,避免重复检验。

同时,加强内部沟通,确保检验项目的合理性。

解决方案及跟进措施1. 优化检验流程,加快报告速度- 检验科将在1个月内完成检验流程的优化,预计报告速度将提高20%。

- 跟进措施:由张检验师负责,李检验师协助,对检验流程进行持续改进。

2. 提供详细的检验结果解读- 检验科将在2周内制定详细的检验结果解读指南,并发放给临床科室。

- 跟进措施:由李检验师负责,张检验师协助,定期更新解读指南,确保其与实际检验项目相符。

3. 加强检验标本采集培训- 检验科将在3个月内开展针对性的检验标本采集培训,提高采集质量。

- 跟进措施:由张检验师负责,李检验师协助,定期评估培训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培训内容。

如何做好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联系

如何做好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和联系

床医生反 映的检验 质量等 问题 , 给予 临床合 理 、 满 意的答复 。
如果检验人员满 足于在报告单上 注明“ 结果 已经复查 ” 或“ 该
检验结果仅对该样本负责” 的字样是不够的 ; 对于明显异常的
结果 , 应该 主动与 临床沟通联系 , 明确并排除采集标本或患者
数 临床 医生因为对此不 了解 , 进 而对 检验结果 的信任 度大大 下降, 如采用免疫 印迹法 ( WB ) 、 间接免疫荧 光法( I I F ) 检测抗
察等 。对异 常或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检验结果 , 检验人员能帮
接 收时 , 对不合格 标本执行 “ 标 本拒 收程序 ” , 并作好 沟通 工
作, 对 每个月不合格标本原因进行统计分 析 , 及时反馈给临床 科室 , 以促进其工作 的改进和提高 与患者的沟通 : 除了注重 与临床医护人 员沟通外 , 还注重和患者 的沟通 。我们在 实际
1 . 1 . 2 一些 临床 医生对检验方法学 、 适用范 围、 结果解读存在 诸 多问题 : 检验 医学的飞速发展 , 检验项 目日益增多 , 检测方
法不断改进 、 检验仪器越来越先进 , 使得临床医师对检验 医学 专业 的了解 和熟悉程度相对 不足 。如有 的检验项 目相 同 , 但
所用检 测方法不 同, 其结果及 临界值范 围和意义 也不 同。多
者 医护的临床人 员的需要 _ l J 。为了更 好地服务 于临床 , 服务于 患者 , 共 同提高诊疗和检验质量 , 有效保 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的 生命 安全 ,检验部 门应 主动加强与 临床科 室的沟通 和联 系 。 本文就 我院医学检验科如何做好与临床沟通联系的一些经验
和体会 报告 如下 。 1 医学检验科与临床 科室工作 中存在 的问题 目前医院临床科室和医学 检验科之 间在相互沟通 、相互 联 系方 面存 在许多不足 , 这 在某 种意义上妨碍 了临床诊治水 平 的提高 , 也 不利于检验质量 的改进和新技术 的开展 。具体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讲课文档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及案例分析讲课文档
第34页,共61页。
血小板计数—案例分析
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 小板膜糖蛋自Ⅱb/Ⅲ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 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出现卫星现象。
第8页,共61页。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第9页,共61页。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三 骨科术前病人查APTT76s、PT38s、TT30s,而FIB减
低、D二聚体正常。病人无任何出血症状,也未使用药 物。 原因:
抽血不顺利,护士从生化管倒了一些做凝血功能。
生化分离胶管内含促凝剂,使血液部分凝固,消耗 部分凝血因子致APTT>76s、PT 38s、TT30s、FIB减 低,而未有纤维蛋白溶解,故D-二聚体正常
第33页,共61页。
E血DP小可能板机计制数:—案例分析
目前,EDP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由于在 EDTA作为抗凝剂的前提下出现的免疫介导血液中冷抗血 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发生凝集现象。
EDTA可导致血小板活化,改变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 匿性抗原构象,与血浆中的自身抗体结合,激活PIA、 PIC、AA、ADP、5-HT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又能 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 聚集成团,出现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
第15页,共61页。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由于凝血因子在枸橼酸钠盐溶液中比在草酸盐溶液中 稳定,故用枸橼酸钠作为凝血试验的抗凝剂。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为1:9,若抗凝剂量增多,将使 PT时间明显延长,若血液过少,则使APTT、PT时间 明显延长。
第16页,共61页。
病例二 广州市民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200例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在医学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200个检验与临床沟通的例子:病例一:一位患者因为持续的呕吐和腹泻而前往医院。

在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和粪便检查。

检验科医生在收到样本后,进行了相应的检测,并通过电子报告系统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结果,确诊患者患有肠炎,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例二:一位疑似患有癌症的患者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一系列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片、超声和MRI等。

影像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影像学报告和相关的图像。

临床医生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初步确认了癌症的诊断,并决定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病例三:一位患者因为呼吸急促和胸痛而前往医院。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室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心电图报告。

临床医生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心肌梗死,并立即安排了紧急手术和治疗。

病例四:一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前往医院进行定期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常规检查后,决定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和尿液分析。

检验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向临床医生提供了检查结果。

临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了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饮食调整等。

病例五:一位患者因为意外事故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在医生进行了初步检查后,决定进行X光片和CT扫描检查。

影像科医生在完成检查后,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了影像学报告和相关的图像。

临床医生根据这些检查结果,确认了患者的伤情,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例子展示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沟通,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可以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同时,这种沟通也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首先,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检验医师的要求: 一. 加强自身学习,掌握与临床沟通的能力 二. 与临床医生沟通,阐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三. 进一步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得到可靠的检验结果 四. 以患者为中心,将“检验数据”转化为“临床诊
疗信息” 五. 主动与临床医生沟通,积极参与临床查房和病例
讨论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约 有70% 左右可以溯源到标本的质量不符合要求。
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是检验分析前质量 的重要部分。目前在我国,护士仍然是检验分析前工作 的主体,因此检验分析前护理质量的规范化管理对减少 试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国际通用的采血顺序: 1. 无菌管 2. 枸橼酸钠、ACD 3. 分离胶管、红头管 4. 肝素管 5. EDTA-K2(血常规管) 6. 血糖检测管
影响华法令剂量反应的因素: 1.食物: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酸钠管送检
钙离子是凝血的Ⅳ因子,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成 分,而EDTA能将钙离子络合而完全拮抗,而枸橼酸钠只 是部分结合钙离子,故标本的三项凝血指标都延长了, 而FIB和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二 住院病人: 上午查APTT>100s、PT16s、TT30s,而FIB、D二聚体正常 。 下午查凝血检查结果均正常0 原因:
护士在留置针采集标本,残留肝素污染。
留置针是留置在患者体内的输液通道,需要用稀 释肝素溶液进行封管,而肝素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抗凝 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 而增强 后者对活化的Ⅱ、Ⅸ、Ⅹ、Ⅺ和Ⅻ凝血因子的抑制作 用。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三 骨科术前病人查APTT76s、PT38s、TT30s,而FIB减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及案例分析演示文
稿




血凝检验项目的特征及现状:
状 1.标本采集要求高,采集因素对结果影响大。
2.受多种药物的影响,如促凝剂、抗凝剂、抗生素等。
3.阳性结果反映面广,多种状况、多系统疾病均可能影 响,解读结果须结合临床。
4.血凝项目受方法学限制,与其他检验项目相比重复性 较差,特异性、灵敏度不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由于凝血因子在枸橼酸钠盐溶液中比在草酸盐溶液
中稳定,故用枸橼酸钠作为凝血试验的抗凝剂。 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为1:9,若抗凝剂量增多,将
使PT时间明显延长,若血液过少,则使APTT、PT时间 明显延长。
PT-INR—案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接受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一直服用 华法令,每天2.5mg,已经一年多,定期在医院监测凝血 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2.5之间波动,一 直很稳定。今天到医院检查INR为3.1。临床医师向检验科 反应情况,认为PT-INR有问题,数据忽高忽低,让人不可 信。
低、D二聚体正常。病人无任何出血症状,也未使用药 物。
原因: 抽血不顺利,护士从生化管倒了一些做凝血功能。
生化分离胶管内含促凝剂,使血液部分凝固,消 耗部分凝血因子致APTT>76s、PT 38s、TT30s、FIB减 低,而未有纤维蛋白溶解,故D-二聚体正常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采集对检验质量的影响
对医院管理的要求: 一. 重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建立长效的沟通制度 二. 组织检验和临床沟通相关的业务学习进行考核 三. 设立检验医师岗位,架起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桥梁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病例一: 急诊颅脑外伤病人:APTT>100s、PT>50s、TT>60s,
而FIB、D二聚体正常。
原因: 护士用EDTA管抽血,后面发现抽错管把血倒入枸橼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溶血后可能会导致PT和APTT的检测结果下降, 因 为成熟红细胞的脂类全部存在于细胞膜中,其中磷脂 和胆固醇占总脂量的95%,根据PT和APTT的测定原理, 在凝血过程中磷脂是促凝物质,测定PT和APTT时溶血 标本中存在的成熟红细胞破裂而释放的磷脂使PT和 APTT比非溶血标本的测定值偏低。
5.标准化程度差
6.不同仪器、检测系统间差距较大,无可比性。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二. 不重视沟通,不懂得沟通技巧 三. 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四. 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
检验与临床的沟通现状
对临床医师的要求:
一. 贯彻询证医学理念,选择最合理和最经济的检查项目 二. 注重检验申请单的填写 三. 指导患者留取合格的标本 四. 了解检验项目的流程,客观分析检验结果 五. 根据临床需求向检验科提出开展新项目的建议 六. 主动与检验医师沟通,了解检验医学发展的新动向
原因:
患者数天前因受凉,自行服用泰诺感冒片,后又在 当地医院输液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本例患者服用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泰诺,增强 了抗凝药物的抗凝作用,另外静脉点滴了广谱的头孢类 抗生素,抑制了肠道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的繁殖,从 而抑制了肠道维生素K的产生,最终导致了检测结果INR 增高。
病例二 一位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术后服用华法
凝血检查项目—案例分析
标本检测完成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检测凝血因子的标本在室温放置时间 不能超过1小时,全血储存在2~8℃冰箱不能超过2小时 ,血浆在-20℃条件下可保存2周,-80℃下可保存18个 月,冷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越低温度下越稳定。
对需要作APTT检测的标本离心的速度和时间不低于 3000r/10min,目的是为了获得乏血小板血浆,因为血 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最明显。
令,每天2.5mg,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 值(INR)一直很稳定在理想水平。近两周INR降至正 常人水平。
原因 患者在术后吃了一顿猪肝,猪肝中含有丰富的维
生素K,能减弱华法令的抗凝作用。
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要,化学结构同维 生素K相似,其抗凝作用的机制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从而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等的合成显著减少,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