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转喻理解的模因分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

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转喻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在古今语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转喻把源语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传达给译语的读者,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转喻的定义;转喻的理解;转喻的翻译。
一、转喻的定义转喻在语言学习中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读者、听者更好理解文本内容,把抽象的或难以直接理解的概念说明清楚。
转喻是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指比喻性的说明,其基本特征是将由比喻句所构成的语句表达为非比喻句来实现转换。
换句话说,转喻是一种对抽象的观念的描述,它是一种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极大的概念,是以形象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作者在表达和交流中隐含传达一个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二、转喻的理解转喻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但如何理解转喻比较困难。
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爱情就像一棵树,它的根必须扎实在土壤里,从根获得养分,然后才能长出多么茂盛的枝叶。
”这种转喻方式让读者联想到爱情也需要努力才能长久。
转喻在文本中方便了读者的理解,它也非常有利于作者表达想法。
转喻更能够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比喻成客观存在的象征,从而使概念可以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从而达到最终的文字表达目的。
三、转喻的翻译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背景知识,以便将转喻的概念翻译出来,有效传达源语中的信息。
翻译转喻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源语中说“她像一座山般坚强”,在译文中,可以对这句话进行必要的修改,将“山”改为“拳”,使用拳头这样一个比喻,表达她的韧性和坚强。
另外,在将转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保留比喻的方式进行转换,以保留原文的艺术表现形式。
有时候,源文与译文在情感表现上可能会有些不同,但根据译者的判断,可以选择删减或增加信息来表达源文的艺术表示。
综上所述,转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表达形式,它具有夸张、图画化和艺术性等特点。
维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

伸, 即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或 多义训。m r多义词是在认知
的 基础 上 产 生 的 , 义 的拓 展 就 冉 具 有任 意 性 的特 征 , 词 而
( )她 是 一颗 星 星 。 1
( ) 一g ‘q ¨ a ( w a s ( t 】i k n cj ̄ , 2 g l o j lI i a1 p at ja’i i d : I o i a i 1 mn
词 义 的 延伸 不 是 随机 进 行 ,而 是 由 人 的 认 知机 制 决定 的 , 具
有 系统 性 。
本义的相似性 关系考 虑,这是认知隐I 喻的思维结构 。 喻认 转 知 的重新概念化保持 了事物 内在的相关性特征 , 更多不同 使 类型的事物可 用相 同的词 汇表 示。 重新概念化 的过程与人类 的认知过程 密切相 关, 人们 ‘ 般是通过客观和主观 两方面认 识事物 。当 bJ a"被重新概念化后 ,它所能涵 盖的事物就更
知 思 维 方式 来 实 现 的 , 隐 喻 认 知 思 维 结构 的实 现 以转 喻 为 但 基础 ,转 喻 是 最 基 本 的 认 知 方 式 。
转喻更具本源性 ,即语言本质 卜 是转喻的。I12 转喻比 ' - 21 10
隐 喻 更为 普 遍 , 许 多甚 至 所 有 情 况 F, 喻 是 隐 喻映 射 的 在 转 基础 。[P12 白此转 喻在 人类 交 际 活 动 和认 识 活 动 中的 作 32 -6 ] 2 3 用和 功 能 开 始受 到 关注 , 一 定 程 度 迫 切需 要理 论 上 的 准 在 备 和 方法 论 上 的 探 讨 。 本文 旨在 通 过 分 析 多 义侧 的转 喻 思 维 结构 ,为 转 喻 的认 知研 究 提 供 论 支 持 。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inadequacy.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5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概况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无法同日而语。
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
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汉语中脸面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分析及其文化根源探究

汉语中“脸面”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分析及其文化根源探究摘要: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特殊工具。
传统的语言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是修辞手法,然而,越来越多的语言及语言学研究者发现,它们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脸”是人体最为突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基于“脸面”词汇的隐喻和转喻表达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注重面子文化的中国文化当中,这种表达极为常见。
鉴于“脸面”隐喻和转喻在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作者在本文中对此类表达进行了分类分析,旨在探索其内在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脸面,隐喻,转喻,中国文化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文学语言中的修辞手法,更是人们日常言语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Johnson和Lakoff认为,人们日常话语中的百分之七十都是隐喻性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认知工具。
人们倾向于用自身经历来感知、构建抽象的概念,比如时间,情绪等。
(Johnson,1987)近年来,人们发现,转喻也是基于人类经验而存在的,而且转喻对概念隐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基于人类的自身经验,因此人类的认知理解源于人体这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体这一始源域在隐喻和转喻中发挥着有力的作用,从而在语义扩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最先阐释了隐喻的内涵及其修辞功能。
他认为,隐喻是某一事物在名称上的改变,也即是基于相似性,赋予某一事物一个其他事物的名称。
(Aristotle, The Poetics)从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将隐喻视为名词或名称上的改变。
他的理论虽然提供了一个理解隐喻概念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未能解释隐喻使用的非规约性机制,他的理论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挑战。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这标志着现代隐喻理论的开端。
在该书中,作者对隐喻给出了两个定义:一、隐喻的核心就是用某一事物来理解和阐释另一事物;二、隐喻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
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
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张。
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要改变转喻范围不断扩张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
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
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
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一、语素概念及其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语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有意义单位,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语素在词汇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赋予词汇不同的含义和语义。
二、语义扩展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语义扩展是指在词汇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词义的演变和拓展,使其具备更加广泛的含义和用法。
语义扩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隐喻和转喻。
1.隐喻的语义扩展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为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例如,将人的外貌特征比喻为动物特征,以强调某种品质或特点。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2.转喻的语义扩展转喻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转移到其他领域,从而使其具备新的含义。
例如,将物体的名称用于描述抽象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
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表达能力,使其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三、语素语义扩展中的常见表现形式及解析1.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意义。
比喻常常使用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作为隐喻的对象,通过对其特点和形态的描绘来传达某种含义。
2.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人类的行为和特点赋予非人类事物的手法。
通过拟人,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词汇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3.借代手法借代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应用于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含义。
借代常常使用衍生义和引申义来扩展词汇的语义范围,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语素语义扩展在汉语表达中的应用语素语义扩展是汉语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语素语义扩展,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是一篇关于语素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以及语义的拓展方式的文章。
通过比喻和转喻的手法,可以赋予词汇更广泛和深刻的含义,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汉语表达中的“意合性”和隐喻转喻探析

汉语表达中的“意合性”和隐喻转喻探析作者:龙亚超来源:《卷宗》2019年第33期摘要:汉语是一门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所谓“意合”是指不依赖明显的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句之间的连接,而是借助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去进行逻辑联系。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意合性”的前提是适应主旨意境,原则是要遵守语言经济性原则。
而隐喻和转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基于隐喻和转喻去分析汉语表达中所体现的意合性变得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汉语表达;意合性;隐喻和转喻汉语与英语起源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分支,是一门非常重语义的语言。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韵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下,汉语形成了一种聚焦内在意义关联的特质。
意合和形合其实就是一种表现语言的方法。
所谓“意合”是指不依赖明显的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句之间的连接,而是借助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去进行逻辑联系。
“形合”就恰恰相反,比如用连接词直接连接词句。
汉语是意合的,注重句义上的连贯,语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而英语是形合的,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呼应。
简单地来说就是英语重形式,而汉语重意义。
文中所探讨的汉语语料中太多数是意合的。
汉语表达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隐喻和转喻是最常见的修辞方式,修辞方式的使用使得汉语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
隐喻是根据人们熟知的源域特征去理解崭新的目标域的一种概念关系,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中通过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一种概念关系。
当收集汉语中所出现的表达时,我们可以发现,除了表达上所要传达的字面意义之外,还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去推断其引申含义。
而这些引申含义的表达一般可以通过使用修辞方式去实现,掌握这些修辞的使用方式便于自己整理划分语料再进行研究讨论。
但修辞手段的种类繁多,本文篇幅有限,便只选取从隐喻和转喻的两种修辞方式去分类探讨汉语语料中有趣的表达中的意合性。
1 综述1944年王力先生第一次将“意合”这一概念引入学术界。
一瞬间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并开始研究汉语的意合现象,只不过由于当时对新概念的出现还存在保守的态度,当时对汉语意合性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复合句的研究中。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隐喻和转喻开始成为认知语言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近些年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进步,使得隐喻和转喻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为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绝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
它们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对汉语中的水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有哪些?2.水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3.汉语中水隐喻背后的体验和文化影响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论文发现水可以转喻为“自然”,同时也可以隐喻到许多抽象的认知域。
在阐述水隐喻时选取了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点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水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水的功能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对论文中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转喻理解的模因分析*邹春玲(东北师范大学,长春130024;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40)提 要:转喻与隐喻都是思维认知模式。
但是,隐喻注重相似性,转喻以相邻关系为特征。
转喻理论的发展历经了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投射论、合成论,内涵外延传承论等理论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各理论模式对 相邻的概念莫衷一是。
本文以 模因!模质之间的 互推!链接为分析模型,从转喻的相邻问题出发,对转喻的理解过程作出说明。
该 模因!模质说有望成为转喻研究的另一种分析模式。
关键词:转喻;模因;模质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6-0043-3M e m etic Analysis of Chinese M etony m y UnderstandingZou Chun li n g(N ortheast N o r m al U niversit y,Changchun130024,China;H a rbin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 U n i versity,H arbi n150040,Ch i na)M e tapho r and m etony m y are bo th cogn iti ve m ode lsw ith the i r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M etaphor focuses on t he proper t y o f si m ilarity bet ween t w o doma i ns,wh ile m etonym y focuses on tha t of conti gu i ty.Theor i es of m etonymy conti nuousl y developed through m ode ls o f substituti on,compar i son,pro jecti on,i n teg ration and i ntensi on ex tension conti nuu m,but the re a lso ex i st som e prob l em s,such as the idea discrepanc ies to the concept of∀conti gu it y#.Starti ng fro m the prob le m o f conti gu it y,∀i n ference cha i n#o f∀m e m e m e m ete i n#as the analytic m ode,l this article exp l a i ns the understand i ng pro cess ofm e t ony m y.Such a∀mem e m e m ete i n#m ode l is expected to be ano ther analytic m ode l for me tony m y.K ey word s:m etonymy;m eme;m em ete i n1 引言邻近性是多数转喻定义的核心概念,传统研究把邻近关系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具体空间接近关系,而认知语言学则将之视为可能世界中概念层面上的接近关系。
这表明,认知转喻实质上指 转喻思维,具有 整体!部分相互激活的本质特征。
其功能体现在:促进语言的发生与理解。
语言理解是生物过程,而不是机械过程。
(M i chael Sp i vey2007:200)因此,从模因―模质角度对转喻理解作出说明是有根据的。
本文认为,转喻的运作是与 熟悉度相关的联想认知过程。
2 模因!模质理论2.1元模因阐释本文将 模因定义为基本思维单位, 模质为其思维或语言的内、外表征。
模因在思维层面上运作,模质在思维和语言两个层面上运作。
思维在模因!模质理论中是个核心概念。
思维具有连续性、层级性等特征。
(M ichael Spivey2007:10)通常,思维可分为4层:(1)本体性思维,即经验积累的内隐知识,有操作性,无可述性;(2)主观认知本体思维,主体对输入信息表征之间关系的把握;(3)主体间认知思维,在特定语境制约下,互推话语含义的过程,包含主体认知图式与输入模型的匹配与修改的过程;(4)形式思维,即显性知识(declarati ve),由推导得出,可操作性强。
综上所述, 思维分等级,模因在各思维层面上操作。
模因产生对内、外模质家族相似性的默认,是在 模质刺激下的抽象心理认同或差异,以词意为表征。
表征指时间连续、状态相邻的思维处理过程。
各级思维的最432008年第6期总第145期 外语学刊FORE I GN LANGUAGE R ESEARCH2008,No.6Seria lNo.145*本文获得哈尔滨理工大学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资助。
基本单位是 元模因(m eta m e m e),定义为模质的输入,导致思维对现实产生 单模型表征,多个单模型表征整合为 多模型表征,对多模型关系的表征单位是 元模因,形成于模质到模因的泛因果关系推导过程中。
元模因存于长期记忆,其命题思维的形式可表征为述谓结构的语言模因∀is true#或∀is fa l se#等;汉语对元模因的表征则为单个或双个的汉语词汇,是对所输入模质的评价,有语义突显功能。
多模型关系生成历经主体对单体表征之间的关系推理(relationa l inferences)。
长期记忆表征的模型比工作记忆中的动态模型容易构建。
(A ndre V and ierendonck 2006:79)据此,话语理解时,长期记忆的元模因!模质模型会首先出现,原因是:第一,与人类的遗传基因有关,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早期人类形成的元模因有可能转化为基因的形式传递;第二,与经验有关,因人而异,也存在共性。
元模因表征存在个体差异,在语言输入影响下,某些元模因在某范围内达成一致,成为统一的语言模因。
这是模质转化为模因,并影响后者的过程。
语言模因与元模因存在竞争,前者原则上可修改后者,但主体最初产生的元模因依然保留。
换句话说,尽管 主体间认知思维在语言教育下,达成统一,但是 主体认知思维模式依然存在,并延续到主体间认知思维之后。
可见,思维的发展是个连续体,模因贯穿其中。
如上,语言模因是思维层面的概念,是语言内化为思维的结果。
元模因与语言模因是 互推!体现关系,语言模因反映元模因的语义内容,前者是后者的特定模质形式。
2.2模因!模质关系模因!模质可简单地表述为互推!链接(i n ference cha i n)关系。
元模因遇匹配的模质时,对模质产生格式塔认知,借语言形式(模质)进行思维或表达,即模质是模因的下范畴形式。
这是二者的链接关系,理据是,模因!模质属同一认知域的不同模型,为状态相邻的表征形式。
链接的紧密度受规约、熟悉度等条件影响。
继而,模质层面的认知内容通过整合,对原认知(元模因)进行反馈,导致模因的保留或变异。
这是二者的互推关系。
此过程会在不同的模因!模质关系内反复操作,使主体的认知能力深化,是人类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如图:模因总体认知(体验)部分认知模质语言表达/思维表征∃ 反馈生成模因1/2...n%该图表明, 思维的抛射性连续认知不是从视觉(pe r cepti on)到认知,而是正好相反。
(M i chae l Sp i vey2007:1)从模因(思维)到模质链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元模因角度看,模因1是前语言阶段的思维因子,在语言(模质)阶段,历经认知过程、语言互动过程,产生变异,形成模因变体(模因1/2&n)。
可见,模质认知也可导致元模因变异。
此外,模因一旦形成,就具有竞争性、长久性等特点,并产生与模质的自动链接。
也就是说,主体会下意识地寻找与已存在的元模因匹配的模质,该模质的突显程度随各种因素而变化。
语言学家探讨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其实大部分是语言阶段的模因与模质的问题。
但对于前语言阶段的模因思维,或 元模因的讨论,却很少提到。
既然元模因是 多模型表征关系的基本思维单位,可以认为,元模因模型也是 关系推导的概念单位,对元模因之间、模因!模质之间的语义联结进行推导。
元模因模型的传播形式可表明上述推理过程,如 美这个元模因,是通过默认或差异这两个模质(语言模因)表达过程实现的,无论是否认同某一事物的 美,人类在心里都留下了 美的概念。
由此,概念推导是 模因!模质的链接!反馈过程。
理解过程是关系推导过程,那么,理解也是 模因!模质链接反馈过程。
3 转喻的模因分析理解的发生始于语义,归于模型。
(Johnson L a ird& Byrne2002:646)。
这符合 模因!模质理论的说法。
话语理解时,词意性质的元模因得到激活,自动链接与之匹配的模质,形成模因!模质链接模型,在语境作用下,模质反馈模因,经推导过程,达成理解。
就转喻而言,链接指两域之间的关系推导。
从逻辑关系上讲,转喻的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1)包含关系:x被y包含,x是y中的一员( 红颜是 女人的组成部分之一),该关系分为两类:a.目标域包含源域(报纸今天不来了,指送报纸的人);源域包含目标域(我就爱看Shakespea re);b.场境关系,x场境是y 场境中的某一部分,(你跟他的交往注意点,那人不地道。
不地道是 他会骗人场境的一部分);(2)属性关系:x 具有y的基本的、主要的属性(这个男人很 中国,男人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3)反向关系:a.x具有y的反向属性(这个男人太 娘们);b.x具有y的反向言外语义(你 忽悠的挺成功啊)。
在模因!模质的推导过程中,听话人接收说话人的转喻输入(语言模质),主体自动搜索与之匹配的语言模因和元模因。
如输入为 红颜,主体首先在相邻原则制约下,想到了 知己,再次想到的是 女人,再次想到了 漂亮女人,再次可能想到 情人等。
这说明,元模因的激活生成了下范畴的语言模因,一个元模因节点可生成多个语言模因。
那么, 红颜究竟指哪一个意思,要视语境而定。
如 这是我的红颜,她帮我好多的忙啊,这时,可以将 红颜理解为知己;再如 红颜是红颜,也没占什44么便宜啊 ,这时,可以理解为 漂亮女人 。
转喻的理解可归纳为:语言模质中的关键词激活元模因节点,自动链接其下范畴的语言模因,在语境制约下,对语言模因进行选择,达成理解。
如图:因此,转喻理解是语言模质!元模因!语言模因的链接过程、语言!思维!认知的过程、语言!主体认知本体思维!主体间认知模式思维的连续、制约过程。
神经认知科学认为,该链接的自动程度(automa ti c ity)取决于主体对特定转喻的熟悉度、语境假设的形成、认知图式与输入模型的匹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