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

合集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来研究 。而认知语言学,它 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 中的许多 现象做 出了全新 的解释 。 认 知语 言学 的研究表 明,多义现象是通 过 人类认知手 段 由一个词 的中心意义 或基 本意义 向其他意义延
伸 的过 程 ,是 人 类 认 知 范 畴 化 和 概 念 化 的 结 果 。 原型范 畴理论认 为,一个范畴 由一些极其类 似的成员构成 ; 原型是 同一个概念范畴 中能反映本范畴特 征的最 好、 最典型 的成 员 ,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 的典型性 :隶属于同一范 畴的各成

拓展的过程中, 这 些 互 相 关 联 的意 义 的延 伸 和 拓 展 主 要 依 靠 两 种 途径 : 隐 喻和 换喻 。
( 二)隐喻、转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在 一定 的意 象图示 的基础 上通过 隐喻和转 喻手段 而形成的。 隐喻和换 喻在传统修辞学 中只是被看成是两种纯修辞 手段,然而在认知语言学家那里 ,它们被作 为两个认知概念来进 行探 讨。就一词多义现象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每一个词条 下的诸多含义之间都 具有一定的联系 , 这些有联系 的词义构成 了 这个词的意义范畴。最基本 、最先产生 的是执行义项 ,其他义项 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 ( 隐喻或换喻关系 ) 而成为 同一词 的义项 ,有 的已经成为该词 的 “ 字面词义 ” ,有的仍保 留明显 的 隐喻和转喻色彩,但 由于 已成为一种常规关系 , 也被列入词义条 目中 ,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一 词 多 义现 象 。 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 ;( 1 )创造新 的意义;( 2 ) 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例如 , 人 体部位 的词常被用来喻指其它
w e a t h e r , a ma nw i h t a h o t t e mp e r , 以及 T h i s c u r r yi s t o o h o t . he T s e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

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一、引言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

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

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

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

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

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

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看一词多义词“套”魏培娜【摘要】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去探讨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套”一词为例,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管窥.研究发现:(1)转喻在“套”的词义延伸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隐喻,但隐喻也不容忽视;(2)在“套”一词的词义延伸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两种认知思维模式.一是运用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整体中部分和部分相互指代”的转喻思维模式,如“容器指代内容”、“部分指代整体”和“整体指代部分;二是运用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思维模式.同时,也有少数义项是交叉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思维模式.【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3)008【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隐喻;转喻;套;认知【作者】魏培娜【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一词多义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汉语,汉语词汇的发展受到历时和共时的双重影响,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共时发展的成果,才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词汇系统。

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思维使得词义由最原始的意义或者说本义一步步扩展到现在的众多义项,这些义项存在某些相似性的关联,文章拟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角度来探讨一下“套”一词的义项形成过程,以期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一些更深的理解。

索绪尔在《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一个双面心理实体,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1]因此,一个词的词形与其原始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任意的,比如:表示“成本的著作”这一概念,英语中用book,而汉语中用“书”,字形和意义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但是,词义的任意性当是相对于词义的本义而言的,或者说最原始的意义。

在其本义产生以后,词的本义与其派生意义之间的关系却是有理据的,它们之间存在逻辑承接(传递)关系。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

汉语“头”的隐喻认知系统考察作者:王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4期摘要: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

隐喻对“头”的语义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头”的本义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向具体域、空间域、时间域、抽象域的投射,对“头”类词语进行了转喻分析,综合描述了“头”类词语的词义演变方式。

关键词:“头” 隐喻转喻一、隐喻中国传统语言学一直将隐喻归于修辞学范畴,隐喻被认为是背离正常语言形式,寻求语言生动性、形象性的修辞手段。

但是,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并不是脱离明喻而存在于文学语言中的独立修辞工具,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想象,还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隐喻指通过一事物理解和解释另一事物,是把一个领域(来源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方式。

人类在认识世界时,往往把熟悉的、已知的、简单的、具体的范畴投射到陌生的、未知的、复杂的、抽象的范畴中去,利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通过隐喻和映射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新事物。

例如:人们通过“金钱”这个相对具体的的领域去认识、理解相对抽象的“时间”。

“金钱”与“时间”之所以能隐喻,是因为两者存在“可转移、可浪费、可节约”等相似点。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用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

当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人类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例如人自身的身体和器官,来描述其他新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

这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人类的认知经验是隐喻应用的心里基础,同时隐喻又是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促进认知的发展。

“头”作为人类身体一个重要而显著的部分,是人类赖以实现隐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域。

二、“头”类词语的隐喻分析《说文解字·頁部》:“頭,首也,从頁豆声。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

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意象图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研究发现:第一,英汉形状量词都有离散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其中在离散性方面两者均呈现出空间性的特点;第二,两者都存在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但是在二维意象图式中,英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汉语多,而在一维和三维意象图式中则恰恰相反,汉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英语多。

标签:意象图式维度空间身体名词一、引言从意象图式角度看,空间和量词具有语言学意义。

综观古今形状量词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普遍意义上的研究较多,深入系统研究形状量词的较少,关于英汉形状量词的意象图式对比研究则更少。

因此,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

二、相关研究及本文研究方法与步骤(一)相关研究与不足就形状量词而言,由于英语当中是否存在量词一直饱受争议,所以国外关于量词的研究并不多。

国内的研究极不均衡,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汉语形状量词。

英语形状量词研究相对较少,但仍有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薛粉玲(2008)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解读时对英汉形状量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亦不乏偶有涉猎者,如王文斌(2009)在研究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时旁涉了英语中的形状量词。

在国内,对汉语或英语形状量词大多从隐喻、转喻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石毓智(2001)、郭敏(2006)、韩瑞娟(2011),鲜有从意象图式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鉴于此,本文立足权威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的共性与个性,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步骤本文依据如下方法与步骤,选取研究对象,展开具体研究。

第一,研究方法。

为深入探究英汉形状量词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首先,搜集英语和汉语中的形状量词;然后,基于分析结果,洞察英汉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异同。

第二,研究步骤。

首先,文中所有英汉形状量词均取自《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辞典》《英汉大词典》,如“滴”与“drop”,“串”与“string”;其次,英语例证主要取自英语国家语料库(BNC),汉语例证主要取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最后,对这些例证进行归类分析。

论汉英形状量词_一物多量_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论汉英形状量词_一物多量_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2009年3月第30卷第2期 外语教学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Mar.2009Vol.30No.2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王文斌(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讨论,发现四点:1)是汉英中许多形状量词能反映有形事物的四个维度;2)是一个形状量词往往就是人类观察事物的一种视角;3)是一种视角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4)是一种意象图式往往就是对有形事物的一种识解。

本文认为,一个形状量词往往就是一种意象图式,而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意象图式通常会因认知主体的作用而发生转换。

汉英中之所以出现“一物多量”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认知主体的视角转换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多维性所致,由此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意象图式往往是动态的,具有不定性。

关键词:汉英;一物多量;视角;意象图式;不定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9)022*******Abstract:Gr ounded on the discussi on of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many classifiers f or one thing”de monstrated by the shape classifier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article observes f our points:(1)many shape classifiers in the t w o langua2 ges can be used t o describe the f our di m ensi ons of concrete things;(2)a shape classifier can be considered t o be a pers pec2 tive taken by human beings t o l ook at a thing in the world;(3)a pers pective can turn out t o be an i m age-sche ma;(4)ani m age2sche ma is usually no less than a construal of a concrete thing.Based on the observati on of these f our points,the articledra ws a conclusi on that a shape classifier can basically reflect an i m age2schema of a thing in the m ind,which may shift in the cognitive operati on perfor med by a subject.The reas on f or the existence of“many classifiers f or one thing”in the t w o langua2 ges comes fr om the fact of a subject’s pers pective-shifting and the multi2di m ensi onality of a thing itself,which gives rise t o the dyna m ic indefiniteness of an i m age2sche ma a subject has about a thing.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many classifiers for one thing;pers pective;i m age-sche ma;indefiniteness1.引言本文探讨汉英形状量词的“一物多量”现象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概念,拟借助对汉英形状量词的认知考察窥探意象图式的不定性。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李明敏【摘要】The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the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are the proportion of dimensions in space. Different highlight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in space make this kind of classifiers divided into the one - dimension-al,the two - dimensional and the three - dimensional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In addition,the initial meanings of classifiers are also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and restrict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Because of the affecting and restricting of different initial meanings,the different shape - based classifiers show different se-mantic features,which lead to semantic division.%表物体形状的量词以各维度的比例为认知基础,三个空间维度的不同凸显情况使该类量词分为一维、二维、三维形状量词三类;此外,量词的初始义也是影响规约量词语义特征的重要因素,受各不相同的初始义的规约和限制,各量词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导致不同的语义分工。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5页(P105-109)【关键词】形状量词;语义特征;维度比例;初始义;语义范畴【作者】李明敏【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系,四川绵阳 63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大部分个体量词除了计量事物的作用以外,还能揭示名词所指事物的外形特征。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

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分析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

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标签: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概念合成一、引言所谓形状量词,是指用来计量并描述有形事物形状的量词(王文斌,2009);所谓“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是指一个形状量词结构中同时蕴含隐喻和转喻。

汉语和英语中均存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使用现象,如汉语中的“一峰骆驼”“一口锅”“一面鼓”和英语中的“a joint of bamboo”“a blade of grass”“two cloves of garlic”等。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支撑,对汉英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现象进行认知分析。

我们的工作假设是:汉英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现象中隐喻和转喻的连续统关系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关联性以及认知主体合成多个空间概念的能力所致。

二、概念合成理论基于Lakoff & Johnson(1980)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

该理论是关于对语言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隐喻及一般言语意义在线构建(on-line construction)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王文斌,2007:35),包括互相映射、互相作用的四个抽象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InputI and InputII),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果 只 掌 握 汉 语 的 语 音 、 词汇 和 语 法 等 语 言 要 素 , 而 忽 视 [1RNLTN UTRS . 4TA SA IGCLUE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 版社 ,20. 0 0
语 言 背 后 深 层 的 文 化 因素 ,就 很 容 易 导 致 交 往 中文 化 冲 突 [】 5王德春. 汉英谚语与文化 [ .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 ] 版社,20. 03
语 言应 用研 究
形状 量词 隐、 转喻 同现的 认知 分 析
口韩 瑞娟
摘 要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 凸显 于其上的外在特征 在人 类认知世界 的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本文借 用概念合成理论 ,对汉 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 同现 的认知现 象进行探析 ,并指 出:在形状量词 隐、转 喻 同现的认知机制 中,隐喻和转喻构成 了一种连续统 ,在这种连续统 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 成 了其进一步转喻的
用现 象,是 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 、相 融性 以及客观 事物 问的相似性和 关联性所致 。
关键 词 :形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现 概 念 合 成


引 言
隐喻 及 一 般 言 语 意 义在 线 构 建 ( n 1 n c n t u t o ) o 一 i e o s r c i n
连 续 统 关 系 是 事 物 间 的 相 似 性 、 关 联 性 以及 认 知 主 体 合 成 作 用 而 产 生 新 显 结 构 ( m r e t S r c u e 。汪 少 华 e e g n t u t r )
多 个 空 间概 念 的 能力 所 致 。
二 、概 念 合 成 理论
所 谓 形 状 量 词 , 是 指 用 来 计 量 并 描 述 有 形 事 物 形 状 背 后 的 那 座 认 知 冰 山 ( 文 斌 , 2 0 : 3 ) , 包 括 互 相 王 07 5
的 量 词 ( 文 斌 , 2 0 ) ;所 谓 “ 状 量 词 隐 、 转 喻 同 映 射 、 互 相 作 用 的 四 个 抽 象 心 理 空 间 , 即 两 个 输 入 空 王 09 形
基础 ,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 同现的认知机制 ;建基 于形状量词隐喻 和转喻认知构建的 隐、转喻 同现认知机制 ,
其 概念 合 成 最 为 庞 杂 ,互 相 映射 的三 重 输 入 空 间 、从 属 于 一 个上 位 类 属 空 间的 三 个 次 类属 空 间与 合 成 空间 一起 构 成 了一 个极 为典 型 的 多重 空 间概 念 合 成 模 式 。 本 文 认 为 ,汉 英语 言 中之 所 以 出现 形 状 量词 隐 、转 喻 同现 的 量词 使
现 ” ,是 指 一 个 形 状 量 词 结 构 中 同 时 蕴 含 隐 喻 和 转 喻 。汉 间 ( n u I n I p t I , 一 个 类 属 空 间 ( e e i I p t a d n u I ) Gnrc
语 和 英 语 中均 存 在 形 状 量 词 隐 、 转 喻 同现 的 使 用 现 象 , 如 S a e p c )和 一个 合 成 空 间 ( 1n ) 。概 念 合 成 的 认 知 运 作 B ed 汉 语 中 的 “ 峰 骆 驼 ” “ 口 锅 ” “ 面 鼓 ” 和 英 语 中 程 序 首 先 是 两 个 输 入 空 间 所 共 享 的 常 见 结 构 和 组 织 被 投 射 一 一 一
建 理 论 。该 理 论 是 关 于 对 语 言 交 际 过 程 中 各 心 理 空 间 相 互 成 主 要 有 两 条 路 径 :一 是 各 输 入 空 间 的 部 分 信 息 平 行 投 射
映 射 并 产 生 互 动 作 用 的 系 统 性 阐述 , 其 宗 旨就 是试 图揭 示 到 合 成 空 间 ; 另 一 条 路 径 是 线 性 投 射 , 即 各 输 入 空 间 先 投
理 论 ” 的概 念 合成 理 来自 ( o cp u lB e dn h o y , C n e t a ln ig T er )
问相互 联 结 ,就构 成 了一 个错 综 复杂 的概 念 合成 网络 。
是 以F u o n e 为 代 表 的语 言 学 家 提 出的 一 种 新 的 意 义 构 F u o n e & un r ( 02 7 )认 为 , 多空 问 的 概 念合 a cn ir a cn ir T r e 2 0 :2 9
(0 2 2 0 )指 出 ,概 念 合 成 是 人 们 进 行 思 维 和 活 动 , 特 别 是
进 行 创 造 性 思 维和 活 动 时 的 一 种 认 知 过 程 。 在 这 个 认 知 思
基 于 L k f & J h sn (9 0 ao f o n o 1 8 )所 提 出 的 “ 念 隐喻 维 活 动 中 , 很 可 能 具 有 两 个 以 上 的 输 入 空 间 , 各 输 入 空 概
的 “ j i t f a b o “ b a e f r s ” “ w 到 类 属 空 间 : 同 时 , 这 两 个 输 入 空 间发 生 跨 空 间 的 部 分 映 a o n o b m o ” a l d o g a s to
c o e f g r i ”等 。本 文 以概 念 合 成 理 论 为支 撑 , 对 汉 射 , 并 有 选 择 性 地 投 射 到 合 成 空 间 , 由 此 在 合 成 空 间 里 lv so a lc 英 形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 现 现 象 进 行 认 知 分 析 。 我 们 的工 作 经 过 组 合 ( o p s t o ) 、 完 善 ( o p e i n c mo iin c m l t o )和 扩 展 假 设 是 : 汉 英 形 状 量 词 隐 、转 喻 同 现 现 象 中 隐 喻 和 转 喻 的 ( l b r t o ) 这 三 个 彼 此 关 联 的 心 理 认 知 过 程 的 交 互 ea o a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