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词义引申方式的隐喻转喻研究
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考察,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隐喻引申方式分为:形状相似、作用相似、位置相似、性质相似、情状相似及多种相似六种类型;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转喻引申方式分为主体与特征、材料、职务、处所、时间,主体与活动关系,活动与活动结果,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及综合式六种类型。
我们还研究了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现代汉语多义名词的词义引申以转喻引申为主,转喻引申的数量约是隐喻引申数量的3.14倍。
在现代汉语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中,转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
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隐喻引申为主,隐喻引申的数量约是转喻引申数量的1.92倍。
最后,我们总结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得出部分引申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中所占比重最大。
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名词及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都以部分引申为主,各占总数的65.02%和59.44%;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整体引申为主,占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总数(951例)的58.36%。
汉语中“山”的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研究

模型 、 构造模 型 、 级模 型、 杂事件模 型 、 等 复 范畴一 属性模
型, 等等 。部分与部 分 的转喻关 系是 以整个 IM 为 背景 C 的, 它可 以发生在这 样一 些认 知模 型 中:行 为模 型 、 感知 模型、 使役模型 、 产品模型 、 控制模型 、 领属模型、 容器 模型、 地点模 型、 修饰模 型等 。这也是后文讨论转喻的基础 。 在该连续体 中间的是 隐喻 和转喻 的互 动现 象。G o- os sn 指 出, es 隐喻和转 喻 的互 动现象 , 以下 四种 : )m t 有 a e— a
者们深入研究转喻思维的基础性 。在研究转喻思维基础性 地位的 同时 , 有些学者注意到转喻和 隐喻并不是完 全分开
的, 相反 二 者 之 间 有 互 动 关 系 。 在 这 方 面 进 行 了 研 究 的 有
Ba c ln , Div n[ r eo a re
,
Go se [] -7 o s ns 37
王 丹 丹
( 四川 外语 学院 研 究生部 , 重庆 40 3 ) 0 0 1
摘 要 :有的 学者 已经 注意到 了转喻一 隐喻 连续体 关 系, 是用 它来分析 具体例子 的却很 少。对 汉语 中 但
“ 相 关研 究 更是 凤 毛 麟 角 。 文章 首 先 介 绍 了 转喻 隐一 喻 连 续 体 的 基 本 特 征 , 喻 的 类 型 以及 隐喻 的 定 义 , 山” 转 然 后 分析 了汉语 中“ 的 隐喻 、 喻 、 转 喻 互 动现 象 , 强 了人 们 对 “ ” 山” 转 隐 加 山 的认 知 机 制 的 理 解 , 为 转 喻一 隐喻 连 也 续体 关 系从 具 体 层 面提 供 了有 力证 据 。
,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语言和认知中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比喻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世界。
隐喻是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意义,而转喻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替换为另一个概念或事物来传达新的意义。
当隐喻和转喻以多种感官形式出现时,就形成了多模态的隐喻转喻。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不仅涉及到语言和图像,还包括其他感官输入,如声音、触觉和味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涉及到多个感官通道的同时参与。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时,大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认知体验。
当我们听到某个声音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形状、颜色或者情感。
而当我们看到某个图像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声音、味道或者触觉。
这种多模态的感知和联想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生动、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随处可见。
当我们谈论某种食物时,我们不仅会描述其外观和味道,还会使用转喻来比喻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我们可能会说某种食物“口感像丝绸般柔滑”,或者“味道像暖暖的阳光”。
这种将口感、味道和情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进行联想和表达,使得我们的食物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会运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如音乐、绘画、舞蹈等,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会通过多模态隐喻转喻的方式触发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外,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还对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模态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历史和文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在心理治疗领域,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也被广泛运用。
维汉多义词转喻认知分析

伸, 即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或 多义训。m r多义词是在认知
的 基础 上 产 生 的 , 义 的拓 展 就 冉 具 有任 意 性 的特 征 , 词 而
( )她 是 一颗 星 星 。 1
( ) 一g ‘q ¨ a ( w a s ( t 】i k n cj ̄ , 2 g l o j lI i a1 p at ja’i i d : I o i a i 1 mn
词 义 的 延伸 不 是 随机 进 行 ,而 是 由 人 的 认 知机 制 决定 的 , 具
有 系统 性 。
本义的相似性 关系考 虑,这是认知隐I 喻的思维结构 。 喻认 转 知 的重新概念化保持 了事物 内在的相关性特征 , 更多不同 使 类型的事物可 用相 同的词 汇表 示。 重新概念化 的过程与人类 的认知过程 密切相 关, 人们 ‘ 般是通过客观和主观 两方面认 识事物 。当 bJ a"被重新概念化后 ,它所能涵 盖的事物就更
知 思 维 方式 来 实 现 的 , 隐 喻 认 知 思 维 结构 的实 现 以转 喻 为 但 基础 ,转 喻 是 最 基 本 的 认 知 方 式 。
转喻更具本源性 ,即语言本质 卜 是转喻的。I12 转喻比 ' - 21 10
隐 喻 更为 普 遍 , 许 多甚 至 所 有 情 况 F, 喻 是 隐 喻映 射 的 在 转 基础 。[P12 白此转 喻在 人类 交 际 活 动 和认 识 活 动 中的 作 32 -6 ] 2 3 用和 功 能 开 始受 到 关注 , 一 定 程 度 迫 切需 要理 论 上 的 准 在 备 和 方法 论 上 的 探 讨 。 本文 旨在 通 过 分 析 多 义侧 的转 喻 思 维 结构 ,为 转 喻 的认 知研 究 提 供 论 支 持 。
现代汉语名形转类的认知语义基础——以非范畴化理论为视角

作者简介 : 吴胜 伟 ( 1 9 7 9 -) , 男, 硕士 , 滁 州 学院 ( 安徽滁 州 2 3 9 0 0 0 ) 是 现代 汉 语 名形 转 类 的语 法 现 象 。名 形 转类 现
象在 现 代 汉语 中有扩 大 的趋势 , 备受 学 界关 注 , 本 文 以非 范 畴 化理 论 为视 角 ,考察 现 代 汉语 名 形 转 类 的
认 知语 义 基础 。
三、 名 形 转 类 的认 知 语 义分 析
( 一) 名 词词 义的 分类
谭 景春 认 为 名词 的词 义可 分 为 概念 意 义 和性 质 意义 。概念意义是性质意义 的承载者 , 性质意义是概念 意 义 的体现 者 。概 念 意义 即理性 意义 , 是词 的本 质 意 义. 是人类 在 长期 的社 会实 践 中对某 一客 观事 物认 知 的结 晶 . 是 词义 指 向的 内容 实 体 , 是 实在 的事 物义 [ 4 ] 。 性 质 意 义 即 内涵意 义 , 是 负 载 于概 念 意义 上 的 , 是 指 一个 词 除 了它 的纯 理性 内容之 外 ,凭 借 它 所指
现代汉语名形转类 的认 知语 文基础
以非 范畴化理论 为视 角
吴 胜 伟
摘要 : 词 类标 准 问题 的讨 论 确 立 了词 类 的 划 分 标 准 . 但 对 现 代 汉 语 中的 名 形 转 类 现 象却 不 能 给 出 圆 满解 释 。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非 范畴 化 是 词 类 在 一 定 的 语篇 条件 下脱 离其 基 本 语 义 与 句 法特 征 的 过 程 . 是 人 类 的一 种 思 维方 式 。 通 过 对 现 代 汉
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

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一、本文概述在音乐的海洋中,流行歌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情感与生活。
它们不仅以其旋律和节奏引人入胜,更以其歌词中的深刻寓意和丰富象征,向我们传达着世界的多元与复杂。
其中,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艺术的两种重要修辞手法,在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运用更是广泛而深刻。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揭示它们如何丰富歌曲的内涵,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将对隐喻和转喻这两种修辞手法进行定义和解析,明确它们在语言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展示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隐喻和转喻的具体运用,如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歌词创作者们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情绪和难以言说的内心世界具象化、生动化。
接着,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隐喻和转喻在流行歌曲歌词中的功能,包括它们如何增强歌词的艺术表现力,如何提升歌曲的情感深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和共鸣。
我们将对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进行总结,反思它们在当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丰富的实例展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智慧。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欣赏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隐喻和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它们,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隐喻,从字面上看,“隐”即隐藏,“喻”即表达,它是指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或形象去代替另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形象,以此实现意义的转移和拓展。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首次提出隐喻理论,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通过比较将一物命名为另一物的修辞方式。
随后,隐喻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得隐喻研究更加深入。
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
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
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张。
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要改变转喻范围不断扩张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
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
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
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
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

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分析林璐(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1121)摘要:隐喻与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熟悉的经验认识另一个概念的认知过程。
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理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汉字“云”的多义现象。
研究发现基于认知潜在的相似性与人们对“云”的认知体验,词义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延伸出许多与云相关的义项和表达,投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情感域、心理空间域、社会关系域、网络域等概念域,其中网络域尤其明显。
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云的词义范畴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诞生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生网络词汇。
研究结果有助于挖掘词义延伸关系,揭示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隐喻及转喻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汉字“云”词义分析1.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这些多义词往往只有一个基本义,而其他义项则由其基本义延伸而来,作为该词的延伸义。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分析,多义词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与转喻的作用,即人们基于自身的认知及体验,将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或原义向其他各种意义延伸,该过程即是词义延伸的过程。
语言学家Taylor111指出,多义词如同一个中心结构,具有看似离散又相互联系的多个意义。
有多个原,这些原过家族相似现相互关联。
这些为们认知一词多义奠定了基础。
2.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人类认、形结构、起分的作用。
Lakoff&Johnson%2〕在《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最早提出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存在于人语言中的认知,将隐喻研究向认知研究的$概念隐喻涉及个概念域:一个叫源域,一个$其作是将的分现这一的$隐喻的基于的相似,将个同起联,一是具体的、的、的认知象的、的、的%2&$认知学,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些认知语言学家转喻的认知本了的$转喻仅仅是一种具,认知语言学家普遍意转喻的认知本隐喻一,是人们基本的认知,是一种的心,是、的$在过程中,人们过的分体$Lakoff%3&购"提出用辐射范畴表述词义的隐喻性延伸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d inadequacy.
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
5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概况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家
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
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
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在这种思
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
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
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
无法同日而语。
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
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
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
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
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
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
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
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
考。
所以,目前转喻研究的状况是:一方面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大、解释力不断
增强;另一方面是专门性、深入性研究的匮乏。
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转喻研
究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在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众多\n南
(1997)、张胜广(2005)则具体分析了借代造词的几种类型,史锡尧(2002)、
龙青然(2005)分析了借代造成语的类型,钱宗武、朱淑华(2004)则具体分析
12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了今文《尚书》中借代引申词义的八种类型。
就借代发生的层面而言,传统修辞学关注的主要是词汇层面的转喻,可见以
下文献:
转喻与转喻作为造词手法和词义引申手法的研究,可见史锡尧(1994)关于
借代造词,史锡尧(2002)关于借代造成语,刘正光、周红民(2002)关于惯用
语理解的理解,徐景亮(2007)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张辉(2003)
关于熟语的认知语义研究。
具体词语的转喻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词语的转喻研究上,可见蔡梅(2006)
谈“手"的转喻,王敏(2005)英汉人体词认知对比研究,张志惠(2006)英汉
人体头部器官转喻现象研究,李群(2006)以“心一为部首汉字的情感隐喻及转
喻——认知个案研究,陈浩(2006)从认知角度看汉英日语的“口齿唇舌——言
语言说”转喻等。
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对借代研究的反思,较惹人注目的是王希杰(2004)对借
代的定义进行了反思,认为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借代的本质,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
现象长期被忽视,作者从借代和空符号、有名称但我不知其名的借代、非名词性
的借代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借代并不是名称之间的替代,把借代的范围局限在名词
上也是不妥当的。
这些论点和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研究不谋而合。
1.2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的理论及主要研究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纷纷从不同角度对转喻进行关注,使得
转喻研究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
转喻地位的提升得益于Lakoff&Johnson(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
喻》一书。
书中提出转喻是一种概念现象而非修辞手段,转喻从此摆脱了\n的范围内,认为是现实世界中人或
事物之间的邻近,而认知语言学则把这种邻近的范围扩大,除了人或事物的邻近
之外,动作、事件之间的邻近都可以纳入进来;传统修辞学也探讨转喻的心理机
制,但是对心理机制的探究多集中在邻近联想,而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心理机制
①转引自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建构》,‘外语研究》,2007年第l期
14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的探究更为全面与深入:格式塔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激活扩散理论等都能够解
释转喻。
但是二者对转喻的看法在本质上毕竟是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将转喻视为“日
常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这一根本看法直接导致了转喻范围不断扩大
的局面。
下面就将国内语言学界目前涉及到的转喻现象进行梳理。
二、当前国内语言学界涉及的转喻现象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得转喻的范围在语法层面及语用层面得以扩展,特别是
语法层面,众多语法现象得以用转喻来进行阐释,因此本部分梳理的转喻现象主
要是语法层面的,也涉及一些词汇、语用层面的现象。
以下的分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因为无论是和句式有关的转喻还是和搭配
有关的转喻,都和词性的转换或活用有关。
只是为了直观起见,而暂时使用的这
样的分类,以便于我们直观地看到和转喻有关的语法现象。
2.1词语迸入一般情况下不可进入的格式而形成的转喻现象
根据构式语法,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意义,构式义占主导,决定着句
子整体意义,限制进入构式的动词。
①
语法中的转喻现象都涉及到句式,这里的“和句式有关的转喻"中的句式指
的是汉语语法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特点鲜明的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对进入该旬式的
词语一般都有特殊的要求,当某些不符合这些要求的词语进入该句式时,很多语
法学家便用转喻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解释,目前能见到的和转喻有关的句式如下:
2.1.1中间动词出现在“施事+及物
//****************************************************************************// 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学习网”字样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