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报告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词义引申方式的隐喻转喻研究
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考察,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隐喻引申方式分为:形状相似、作用相似、位置相似、性质相似、情状相似及多种相似六种类型;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转喻引申方式分为主体与特征、材料、职务、处所、时间,主体与活动关系,活动与活动结果,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及综合式六种类型。
我们还研究了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现代汉语多义名词的词义引申以转喻引申为主,转喻引申的数量约是隐喻引申数量的3.14倍。
在现代汉语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中,转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
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隐喻引申为主,隐喻引申的数量约是转喻引申数量的1.92倍。
最后,我们总结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得出部分引申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中所占比重最大。
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名词及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都以部分引申为主,各占总数的65.02%和59.44%;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整体引申为主,占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总数(951例)的58.36%。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inadequacy.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5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概况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无法同日而语。
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
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孟迪倪锦诚(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外学者对转喻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对转喻认知机制的探讨逐渐深入,但对于认知转喻与语言词句间联系的研究不足。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学科融合下分析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并依据语句使用转喻时内部机制的差异将转喻分为两大常见类型——特征型和内涵型转喻。
同时也分析了转喻的理解机制和在散文中的应用原理以及所产生的效果。
本研究最终发现转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散文中,转喻使语言承载了更多的意义,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读者自身赋予散文的情感。
关键词:转喻;认知机制;认知机制;散文0.引言转喻被众多学者认为相当于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近年来对于转喻的认知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对转喻修辞的功能提及较少,忽略了转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时产生的情感作用延伸内涵等。
曹燕黎(2015)也指出转喻的修辞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融合可以增加转喻研究的广度,语用维度的介入又可以深化研究。
本文对认知转喻在散文中的运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散文语境下同一种转喻类型可使文章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对转喻工作机制与不同文本的融合探究,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创造过程有进一步的发现。
李雪(2012)通过研究转喻与隐喻两种思维方式及两者关系,分析了中文新词产生过程中涉及的概念认知机制,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两者可相互作用并能够产生连续体。
黄碧蓉和于睿(2011)发现人体词语的创造同样利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具有明显的转喻特征,展现了人类的体认化认知过程。
陈香兰和余方妍(2016)研究了广告语创作中隐含的转喻认知机制,认为在这个机制中,始源域的选择受广告商务目的的影响,许多广告词的创造也是通过转喻这一认知过程实现的。
Radden和Kovecses(1999:21)依据本体与喻体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把转喻分成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相互转指而产生的转喻概念及分类,ICMs模式使得英文中的提喻得以被划分入转喻概念中。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现代汉语动词转喻研究——基于语料库的HSK甲级动词考察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动词转喻研究——基于语料库的HSK甲级动词考
察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语言使用的日常化和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动词开始出现转喻的现象,例如“火车跑”、“时间流逝”等。
这种转喻使得语言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文化色彩,同时
也增加了语言学习者的难度。
因此,对汉语动词的转喻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和学术价值。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HSK甲级动词的语料库考察,探究现代汉语动词的转喻现象,分析其中的语言规律以及文化含义,并探讨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研究内容:
1、对HSK甲级动词进行筛选,构建语料库。
2、对语料库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出现转喻现象的动词,并进行分类整理。
3、对分类整理的动词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和文化含义。
4、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总结,并探讨对汉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语料库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电子语料库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有效的结论。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拓展现代汉语语言教学的视野,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动词的转喻现象。
同时,也有助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和文化传承。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
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
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范围的不断扩张。
不断扩张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要改变转喻范围不断扩张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
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
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
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
语篇转喻的概念功能探微-最新年文档

语篇转喻的概念功能探微一、引言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这种认知思维方式是人们形成各种概念的基础。
从发生过程来看,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的为参照物(reference point)或载体(vehicle),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target),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conceptual contiguity)[1]。
载体是语篇中凸显的成分,通常由转喻词语指定的成分充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语境;同时,一个正在进行概念化的人与语篇中其他相对不太凸显的成分构成了载体的范围,对这些成分的识解取决于与载体的联系,为想要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通道,并吸引听、读者的注意力。
二、语篇转喻研究概述语言学家们对转喻的关注是从认知方面开始的,其早期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词汇层面,转喻在句法及语篇层面的研究还很鲜见。
语篇层面的转喻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引起修辞学家、语言学家的注意。
Gibbs研究转喻模式时指出,说话者经常用转喻表达,而听者通过话语来激活转喻模式,转喻模式也是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对于说话者会话含义的推理都需要转喻推理。
转喻在语篇和话语理解中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在理解语篇或话语时要依据转喻思维模式对其作出连贯的解读[2]。
Givón认为语篇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的连贯而是内在语篇的心理连贯。
他把连贯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靠受话人或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彼此理解的主观行为[3]。
Al—Sharafi指出转喻不仅是在词汇项的一种符号运作,更多的是一种超过词汇层进入语篇层的意义表征延伸,转喻的指称之力已经被看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
他认为,转喻作为语篇衔接手段,实际上有利于谋篇布局、实现语篇完整性;而对于语篇连贯层面,他意在通过各种转喻关系建立话语与认知之间的联系[4]。
魏在江认为语篇转喻是一个意义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表征,从这个表征关系中可以衍生出各种转喻关系,包括概念转喻和语法转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
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
转喻的重要性和研究的薄弱性给转喻研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转喻X围的不断扩X。
不断扩X的过程使得转喻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这反而降低了转喻的解释力。
本文试图改变这一局面,旨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式。
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针对目前转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对以往有关转喻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对语法研究中所谓的转喻现象作一简要回顾,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
要改变转喻X围不断扩X的局面,就要从理论上对究竟什么是转喻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第二章理论前提本章建立转喻研究的理论体系,对理论的主要观点、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
通过对“邻近关系”、“显著度”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考察,以及将日常思维方式分化为“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将目前学者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了筛选,并将之分为三类:非转喻现象、策略性转喻与认知性转喻。
认知性转喻是转喻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三章目前学者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本章主要对第一章综述中所涉及的目前学者们所认为是转喻的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是经济性原则、知识的激活、半激活以及睡眠状态在语言中的表现。
这一部分还探讨了转喻和非转喻的区分原则,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度的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度的差异,可以认为是转喻,否则仅仅是常规思维的认知策略在语言中的表现,不能视之为转喻。
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本章主要探讨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其认知结构和语言形式。
首先是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的区分。
认知性转喻和策略性转喻在借代上的表现是同形的,因此通过语言形式无法进行分析,只能通过作者使用的意图上进行分析。
而使用意图具体可以通过其出现的语境、使用的频率以及对其理解上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是认知性转喻的自由形式和凝缩形式分析。
探讨了从转喻的自由形式到凝缩形式之间的过渡,以及策略性转喻在二者之间的衔接;在转喻的自由形式部分,我们分析了相当于暗喻的转喻、移就、借代三者之间在转喻性上的连续性,第五章句法结构中的认知性转喻我们分别探讨了工具主语内部、拟声词的动词化内部在转喻的可能性上的连续统。
这两部分都利用了“可控性”这一概念,行为者对工具的控制、主体对声音的控制,这种可控性正是转喻机制在起作用,而对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声音而言,控制度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通过控制度的直接性与不同工具、不同声音的联系,分别探讨了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拟声词的动词化现象。
最终形成了转喻的以下连续统:(一)工具主语转喻性的连续统:对于不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而言:头脑工具<人体工具<一般工具对于相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行为者出现<行为者不出现,行为者确定<行为者不确定。
越靠近右端,转喻的可能性越强。
除此之外,出现频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认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拟声词动词化可能性的连续统:指向自身的发音行为→叹词的声音形式→话语语音流的声音特征→发音器官之外身体动作引发的声音→主体活动引起外部过程所发出的声音→主体无法控制的声音从左至右,可控的直接性依次减弱,转喻的可能性也依次降低,直至最右侧转喻无法发生。
第六章结语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创新特色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转喻邻近关系显著度超常思维策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X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H15【目录】:中文提要6-9ABSTRACT9-11目录11-16第一章绪论16-37第一节研究概况16-32一、从辞格到思维方式:转喻X围扩X的背景17-201.1传统修辞学关于借代的观点及主要研究课题17-181.2认知语言学关于转喻的理论及主要研究课题18-20二、当前国内语言学界涉及的转喻现象20-322.1词语进入一般情况下不可进入的格式而形成的转喻现象20-252.2和其它句法有关的转喻25-262.3和词性转换有关的转喻26-282.4单个词语使用过程中的转喻现象28-292.5语用层面的转喻29-302.6可以用转喻来进行解释的其它现象30-32第二节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32-37一、目前转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2-341.1一个局面:无所不包的局面32-331.2两个原因33-34二、选题价值及论文设想34-352.1选题价值342.2论文设想34-35三、本文的研究框架35四、语料来源35-37第二章转喻研究的理论基础37-54第一节对邻近关系的重新考察37-43一、目前研究中关于邻近关系的论述37-401.1传统修辞学所涉及的邻近关系37-381.2认知语言学关于邻近关系38-40二、对邻近关系的思考40-422.1偶然的邻近关系40-412.2客观的邻近关系与认知者主观动因的协调412.3认知框架之间各成员的邻近关系41-422.4相似关系与邻近关系42三、邻近关系与转喻42-43第二节显著度的差异与转喻43-46一、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451.1Langacker(1993)441.2Radden&K(o|¨)vecses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1.3沈家煊关于显著度的论述44-45二、我们关于对于显著度的看法45三、两种类型的转喻45-46第三节转喻利用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和超常思维46-53一、常态思维、常规思维与超常思维46-47二、常规思维和策略性转喻47-502.1常规思维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认知策略中472.2和转喻有关的认知策略47-50三、超常思维与认知性转喻50-533.1超常思维在转喻中的体现:接近即同一50-513.2“接近即同一”在心理学中的验证51-523.3转喻中同一关系的发生:突显与退隐52-53第五节本章结语53-54第三章目前所谓的转喻现象之分析54-71第一节策略性转喻分析54-57一、使用意图与策略性转喻的生成54-56二、策略性转喻的还原式理解56-57第二节策略性转喻的特点:区别于非转喻57-59一、转喻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对象之间58二、形成转喻的两个对象之间要有显著度的差异58三、能够通过句法结构解释清楚的语言现象不能认为是转喻58-59第三节其它所谓的转喻现象分析59-66一、接近联想与新造词的流行载体:谐音59-60二、突显特征与对象识别在语言上的表现:定中结构、的字结构60-612.1定中结构60-612.2“的”字结构61三、整体对部分的蕴含与名词、动词的使用61-63例:狗咬了我,买电视、看电视、修61-633.1对名词、动词使用的认知分析61-623.2将它们视为转喻带来的几个难题62-63四、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的指称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动名互转63五、意义支点的提取与代体宾语的问题63-65六、言语理解中的推断与间接言语行为65-66第四节和常规思维有关的认知策略66-69一、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与关注程度66-67二、言语理解过程中的推断67-68三、理解过程中的意识与潜意识状态68四、情境依存信息:与当前情境相关的信息被激活68-69五、句法结构对冗余信息的制约69六、语言的标记状态和无标记状态69第五节本章结语69-71第四章认知性转喻(一)71-89第一节认知性转喻与策略性转喻71-74一、认知性转喻与策略性转喻的区分71-741.1使用意图的不同:表达的简洁性与体验性71-731.2理解的还原性与非还原性731.3二者的可转化性73-74第二节从转喻的认知结构到语言形式74-78一、转喻的运作机制和基本结构74-75二、转喻的语言形式分析75-782.1认知结构中的要素选择与转喻的语言形式752.2结构要素的选择与本体和喻体的同一程度75-762.3转喻的两种语言形式:自由形式与凝缩形式76-78第三节转喻的自由形式分析78-83一、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语言结构中:相当于暗喻的转喻79二、本体和喻体特征出现在语言形式中:移就79-812.1喻体特征出现在定语位置79-802.2喻体特征出现在谓语位置802.3喻体特征出现在状语位置80-81三、喻体和上下文的本体特征出现在语言结构中:借代81-833.1借代的基本结构813.2借代的外围结构81-83第四节认知性转喻、策略性转喻与转喻的凝缩形式83-84一、认知性转喻与转喻词的特点83-841.1使用频率上:使用的一次性与多次性83-841.2使用过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841.3语言形式上:完整性与凝缩性84二、转喻词:转喻的凝缩形式84第五节转喻的凝缩形式:转喻词与转喻引申84-88一、转喻的凝缩形式在语义上的两种不同表现:转喻词与词语的转喻引申85-86二、转喻词的语言形式分析86-882.1只有喻体出现862.2喻体特征+喻体862.3本体特征+喻体86-872.4喻体特征+本体87-88第六节本章小结88-89第五章认知性转喻(二):句法结构中的转喻89-108第一节工具主语:转喻在句法中的凝固89-98一、工具的句法功能及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情况分析89-921.1工具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891.2工具成分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情况以及我们的讨论X围89-911.3工具生命度的获得与转喻91-92二、控制的直接性与转喻的强度92-932.1行为者与工具的关系——控制关系922.2行为者对工具控制度的直接性922.3控制度的直接性与转喻的强度92-93三、工具主语的转喻性强弱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93-953.1头脑工具主语933.2人体工具主语93-943.3一般工具94-953.4工具+非工具动词953.5抽象工具95四、决定工具主语转喻性强弱的其它因素95-974.1行为者出现与否964.2行为者的确定与否96-974.3使用频率的高低97五、结语97-98第二节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98-108一、拟声词充当句法成分与动词化98-1011.1有没有可控度的过程意义与拟声词的动词化98-991.2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99-1011.3拟声词动词化的句法-语义特征101二、从动词化的角度对声音和拟声词的重新观察101-102三、拟声词的不同类型与转喻的可能性102-1063.1声音的可控性与动词化的前提102-1033.2可控的直接性与拟声词转喻的可能性103-106四、结语106-108第六章结语108-110一、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108-109二、本文的不足之处109-110参考文献110-119后记119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