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的认知视角研究

合集下载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语言和认知中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比喻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世界。

隐喻是通过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意义,而转喻则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替换为另一个概念或事物来传达新的意义。

当隐喻和转喻以多种感官形式出现时,就形成了多模态的隐喻转喻。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不仅涉及到语言和图像,还包括其他感官输入,如声音、触觉和味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并分析其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涉及到多个感官通道的同时参与。

当我们接收到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时,大脑会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并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认知体验。

当我们听到某个声音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形状、颜色或者情感。

而当我们看到某个图像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某种声音、味道或者触觉。

这种多模态的感知和联想过程,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生动、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随处可见。

当我们谈论某种食物时,我们不仅会描述其外观和味道,还会使用转喻来比喻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我们可能会说某种食物“口感像丝绸般柔滑”,或者“味道像暖暖的阳光”。

这种将口感、味道和情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进行联想和表达,使得我们的食物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又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常常会运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如音乐、绘画、舞蹈等,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会通过多模态隐喻转喻的方式触发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外,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还对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模态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图像和文字结合的方式来教授历史和文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在心理治疗领域,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方式也被广泛运用。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范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篇一一、引言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深入探讨语言的表达和内涵提供了独特视角。

本篇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宋词三百首》中广泛使用的转喻现象,并探究其背后所蕴含的认知心理和语用价值。

通过对《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实例进行分析,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中的语言表达与思想传达方式,并以此深化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认知语言学基础及转喻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认知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它强调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

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用一个事物或概念代替另一个事物或概念来表达意义的过程。

在转喻的过程中,语言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紧密相连,成为理解语言现象的重要途径。

三、《宋词三百首》中的转喻现象(一)《宋词三百首》概述《宋词三百首》是宋代词作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了众多著名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婉约、豪放、雅致等风格为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代词人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转喻在《宋词三百首》中的应用在《宋词三百首》中,转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广泛运用于作品之中。

例如,用“青山”代指“故乡”,用“明月”象征“离愁”等。

这些转喻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四、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一)转喻的心理基础转喻的运用基于人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

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会通过联想、隐喻等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转喻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既简化了语言表达,又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二)《宋词三百首》中转喻的认知心理分析在《宋词三百首》中,词人们运用转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词人们的语言表达技巧,还反映了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

例如,通过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状态相联系,词人们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 inadequacy.Key words:metonymy,contiguity,prominence,creative thinking,strategic metonymy,cognitive metonymy5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概况转喻,在传统修辞学那里表现为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和其它所有修辞格一样,是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一种修辞手段,对它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用不同的例旬对修辞效果进行分析、借代与其它辞格的区分上,更近一步的,能够涉及借代辞格与借代词、词的借代义之间的关系上,除此之外,并无新奇之处。

转喻地位的改变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Lakoff,1987)",转喻不再仅仅是处于修饰、辅助地位的、作用仅限于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格,而是正常的语言现象,甚至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方式。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纷纷利用转喻理论来解释更多的语言现象,词汇层面、语法层面、语用层面等各个层面的语言现象无一不可以利用转喻来进行解释,转喻的范围因此不断地扩大,解释力无限扩张,几乎成了一个万金油式的概念。

但是,虽然从理论上讲,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人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且较之以前转喻研究的文献在最近十几年大量涌现,但是转喻研究和隐喻研究却无法同日而语。

隐喻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数不清的专著、论文、学位论文都在从各个角度研究隐喻,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比之下,转喻研究则冷清得多,根据陈香兰(2005),国外目前研究转喻的文献多是论文集,国内研究转喻的专著仅有李勇忠(2004)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其余的都是单篇论文,或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顺便提到转喻,如王寅(2005)在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时讲到了转喻。

这些研究成果和隐喻的研究成果相比,在数量上简直是屈指可数,同时在转喻的理论问题上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

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修辞手法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

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

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

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一)关于转喻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

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 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

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

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

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

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一)转喻的定义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

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在汉语散文中的效用研究”孟迪倪锦诚(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中外学者对转喻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对转喻认知机制的探讨逐渐深入,但对于认知转喻与语言词句间联系的研究不足。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学科融合下分析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并依据语句使用转喻时内部机制的差异将转喻分为两大常见类型——特征型和内涵型转喻。

同时也分析了转喻的理解机制和在散文中的应用原理以及所产生的效果。

本研究最终发现转喻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散文中,转喻使语言承载了更多的意义,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甚至读者自身赋予散文的情感。

关键词:转喻;认知机制;认知机制;散文0.引言转喻被众多学者认为相当于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近年来对于转喻的认知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对转喻修辞的功能提及较少,忽略了转喻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时产生的情感作用延伸内涵等。

曹燕黎(2015)也指出转喻的修辞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融合可以增加转喻研究的广度,语用维度的介入又可以深化研究。

本文对认知转喻在散文中的运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散文语境下同一种转喻类型可使文章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对转喻工作机制与不同文本的融合探究,可以让我们对语言的创造过程有进一步的发现。

李雪(2012)通过研究转喻与隐喻两种思维方式及两者关系,分析了中文新词产生过程中涉及的概念认知机制,认为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两者可相互作用并能够产生连续体。

黄碧蓉和于睿(2011)发现人体词语的创造同样利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具有明显的转喻特征,展现了人类的体认化认知过程。

陈香兰和余方妍(2016)研究了广告语创作中隐含的转喻认知机制,认为在这个机制中,始源域的选择受广告商务目的的影响,许多广告词的创造也是通过转喻这一认知过程实现的。

Radden和Kovecses(1999:21)依据本体与喻体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把转喻分成两大类:整体与部分,整体的部分之间相互转指而产生的转喻概念及分类,ICMs模式使得英文中的提喻得以被划分入转喻概念中。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

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认知转喻研究认知转喻是指基于某种概念向另一概念的映射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描述、解决问题。

本文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探讨认知转喻的相关概念、特点、影响,同时分析认知转喻的构建过程。

理想化认知模型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转喻过程,总是以已知的概念类比新概念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一模型被证实在各种认知任务中均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

认知转喻的本质是深入把握参照概念的特点,用源概念、感知、动作、空间等维度构建概念图式,从而映射到目标概念上。

这里的概念是指人类对周围事物所形成的心理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可以有相互映射的关系。

由于不同概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转喻关系的建立不仅考虑到语言层面的相似或相反特征,还需要考虑背后的认知结构、情境等因素。

认知转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认知转喻是基于类比的概念映射,而类比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模式,能够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发掘出创新思路;第二,认知转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常涉及到复杂的抽象概念、难以观察的现象等,能够在新领域中产生新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第三,认知转喻不是一种机械化的映射,而是一个关于具体参照概念的理解和再构建的过程。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知识背景、经验等因素不同,认知转喻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认知转喻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方面,在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认知转喻的应用常常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它能够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开辟出新的方法、技术、理论等。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难题,需要通过认知转喻来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解决。

通过把一个陌生的概念转化为熟悉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认知转喻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源概念的识别,概念图式的构建和目标概念的映射。

源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参照概念,是构建认知转喻的起点。

通常通过思考和观察来寻找源概念,对参照概念进行分类、概括和抽象。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伴随着“语言与认知”理论在社会福昕斯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发展,转喻已经成为修辞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认知语用学领域,转喻一直被认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关于转喻的研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转喻的修辞功能,强调了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和社会意识形态。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语言,增强写作的跳跃性。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使用更加具体的表达形式,把抽象的观念和事物表达得更清楚、更有趣。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转喻是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使运用语言的人们快速理解表达式,从而节约时间,更快地获取信息。

在认知语用视域下来讲,转喻的修辞功能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转喻可以加强指代功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例如:“她的声音像糖果般甜美”,这里用糖果这个具体的事物来指代“甜美”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转喻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意义,有助于表达出诗文中的情感气氛。

通过使用转喻,可以丰富作品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有感染力。

例如,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以盘中餐这一具体形象来指代人们的辛苦劳动,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较好地表达出屈原对贫穷和悲惨的感受。

同时,转喻可以赋予表达式更多的文化内涵。

转喻的修辞功能在于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共同理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用具有现代意义的“大江东去”这一具体象征来指代中国古代的繁华,以及历史上的名人大臣,这种隐喻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古人思想的诸多精神。

此外,转喻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社会意义。

转喻是一种暗示性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表达语言的含义,而且可以唤起更深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中的“不穿睡衣的人,就像没有衣服的皇帝。

”这里的转化暗示了民众没有穿衣服的悲惨处境,反映出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这就是转喻的社会象征意义。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

认知语用视域下转喻的修辞功能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利用喻比、引申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或概念,使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均有较为丰富的转喻艺术,说明转喻的修辞功效之可观。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以深入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以认知语用学的视域来看,转喻的修辞功效可以归结为三点:一,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转喻主要是通过对某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模拟,从而达到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增加表达力。

比如当有人把两个用自然场景比喻成飞翔的鸟儿时,它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用自然场景表达的概念。

第二,转喻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转喻非常灵活,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其艺术性,使文章显得格外有趣和生动。

比如有一个作家在描述一个人柔弱的身体时,他用“像一株佝偻的稻草”这种形容来比喻,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而且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概念。

第三,转喻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转喻可以帮助文学作者把一个概念细化成许多方面,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一个作家想要描述一个人的积极乐观精神,他可以把这个人比作一只勤劳的蚂蚁,这样不仅能表达出人们所期望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而且也使文章更有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转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辞手段,它可以更具有表现力地表达文学作者的情感和概念,这是它在文学作品中的优势所在。

但同时也要注意,转喻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使用时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理解程度,以及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等因素,以保证转喻的运用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转喻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可以使文字表达更具有艺术性、表现力。

在认知语用学的视域下,探讨转喻的修辞功能,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转喻的魅力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