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龙关“天下第一关”和界亭驿的古驿道被毁 让人伤心改
专题13古诗词内容概括-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

【13-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宅
白居易
小宅里间接,疏篱鸡犬通。渠分南巷水,窗借北家风,
庾信①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
【注释】①庾信,六朝末期的一位大诗人,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18. 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8-2022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考点通关】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
【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
(1)本诗写景是按照由到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2)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
【名师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2-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龙门石窟被人破坏的感触作文

关于龙门石窟被人破坏的感触作文龙门石窟,我眼中的“大佛”
哎呀,说到龙门石窟,我可是又爱又恨呐!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恼的地方。
说它美吧,简直就像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让人看了心里暖洋洋的;说它丑吧,那破破烂烂的样子,真是让人火冒三丈。
你瞧,那尊尊大佛,一个个都是那么慈眉善目,好像在对我说:“别担心,我会保
护你的。
”可是,这些佛像啊,你看看它们那被破坏的样子,简直就是人间地狱,那些
小偷偷东西的时候,怎么就没想想这些大佛的心情呢?
哎,龙门石窟啊,你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那些老电影,那些电影里的场景可比你这真实多了。
那时候,我总觉得那些电影里的世界比现实更美好,更值得我们去珍惜。
可是现在,看着你这么破败不堪,我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啊!
你说,这些小偷小摸的人,他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那些大佛辛辛苦苦雕刻出来的,他们却不懂得珍惜,反而去破坏它们,真是太不应该了!
唉,龙门石窟啊,你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丑陋和不足。
我们要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历史瑰宝。
好了好了,不说了不说了,我要赶紧回家看看我家的小金鱼有没有欺负到它的邻居。
龙门石窟啊,你能不能也给我留点面子?别再让我们看到你这么破败的样子了好不好?。
天下第一关潼关的毁灭

天下第一关潼关的毁灭潼关旧貌踏在古潼关城内,心陡然起了波澜。
潼关不仅仅是中国西部的大门,更是过去通向今天和未来的必经之路。
寻找本身便是一种信仰。
今天,在西部开发、水电开发一再升温的时候,寂寞的潼关,黄河边上一座荒凉的城,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千百年来,黄河滔天的巨浪未曾撼动这“天下第一关”。
但现在,潼关已经被抹去,成了一片废墟。
多少回,我们错过了这个地方,好像它从未存在过一般。
今天的潼关县城绝对是个没有特色的大镇——50年前它是一个叫做吴村的地方,与雄关险隘毫不相关。
陇海线上的普客列车,在这里仅停靠几分钟。
空空的街边上有一些店铺。
烈日暴晒着,行人也很寥落,偶尔有一辆汽车高声鸣着喇叭驰过,卷起飞扬的尘土。
还有毛驴不紧不慢地拉车,晃荡晃荡,赶车人的帽檐压得低低的,手中的鞭无精打采地晃动。
不,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巍巍潼关!不是历史深处金戈铁马的潼关!毛驴车走远了,街两边晒蔫了的梧桐叶子低垂着。
“你想去老潼关?”“是的。
还有风陵渡。
”“那儿可没有什么了。
”年轻的副县长白白净净,他不解地摇头。
“有没有遗址,古城的遗址?”“有还是有一些,只是很少有旅游的人去,也没什么好风景。
”我说,我不是来观光旅游的。
“县委有个副书记,他对老潼关有研究,能讲清楚情况,请他陪你去吧。
好在路不太远。
”副县长说。
就这样,我走上了向北面急剧倾斜的路。
一个转弯接一个转弯,我们渐渐从秦岭与黄河间比较平坦的塬上进入了谷地。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耸立在山冈上的烽火台。
山上长着一些稀疏的灌木,烽火台没有在西北大漠中看到的那样壮观,但在斜阳的辉映中,蓝天上烽火台的剪影仍有抹不去的沧桑感。
历史,开始活起来了。
车停住了。
终于,我们来到了破败的老潼关,从南门走入荒草凄迷的城内。
这是中国北方大风景的结合点。
黄河、渭河和洛河在这里合流。
华山、中条山和黄土高原,最壮丽的地貌在这里汇聚。
北方蜿蜒而来的大河,怒吼着冲出秦晋大峡谷,以90度大拐弯的雄姿,蓦然东去。
我仿佛听见了咆哮的水声,还有自己擂鼓一般的心跳。
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1~2题 15分)河北省秦皇岛市举办“纪念‘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40周年暨秦皇岛长城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展”,借此契机,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研学活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9分)秦皇岛,这方古老而壮丽的土地,其长城遗迹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北齐时期,但最为世人所知的,莫过于那保存相对完整的明长城。
明长城的最东端是素有“天下第一关”美称的山海关,它作为军事要塞,(kùsì)护国将军,巍峨挺拔,(qìyǔ)轩昂,千百年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城郭内外,城墙蜿蜒,宛如一条巨龙,气势恢宏;残损的城墙与连绵不断的烽火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呈现/彰显)着古人的智慧。
而今,随着长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再一次将这段历史铭记。
(1) 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kùsì)②(qìyǔ)(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要塞(sài) 宛如(wān)B. 要塞(sāi)宛如(wān)C. 要塞(sāi)宛如(wǎn)D. 要塞(sài) 宛如(wǎn)(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1分)(4)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修改意见:(5)考古学家、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写了一副题为《长城赞》的长对联:上联: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悲伤关山

悲伤关山一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翻越关山如同西出阳关、路过火焰山一样,凝滞,沉重,盈满泪水,充满悲伤。
一出阳关,就会有一种别情离绪袭上心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的惆怅之声,浸润着我们的血液。
火焰山横亘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在古代诗人眼里,火焰山突兀、赤焰、酷热,地处荒蛮,望而生畏。
尤其是不朽的名著《西游记》,给火焰山披上了层层神秘色彩。
关山,横亘在我的家乡张家川县东部,亦是一个不朽的存在。
它的不朽,不在于拥有精致的庙宇,而在于它总承载悲伤的诗文,承载古老驿道的血雨腥风,承载一个民族的生命进程。
自先秦以来,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目睹了多少世事沉浮、人间沧桑。
岁月如梦如幻,历史的变数抹不去人类千古的足音。
在老辈人的眼里,关山似乎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梦。
那时候,在闭塞的村子里,敢于走出去闯荡天下的人是最勇敢有本事的,他们的第一站是翻越关山,到关中做点小本买卖,抑或为陕西人割麦子,凭自己的力气,流血流汗,换来一些养家糊口的血汗钱。
在这里,关山已成为地理上的极限,过了关山,便意味着一种人生意义的翻越,意味着背井离乡的凄惨。
二历代诗人的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关山密不可分,古代文人上关山,自然十分艰苦。
他们只能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
当时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匮乏,文人学士都不强壮,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一九九四年夏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回老家看望,病情好转时,足迹踏遍了关山。
这里恰好是陇人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改写中国历史的秦始皇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进入陕西,其后在不远的凤翔崛起,东进中原统一了六国。
这次探访为我探究这座蕴涵神秘色彩的大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我是吟唱着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张衡的《四愁诗》上关山的。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这首诗写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张衡当年六十岁,正在任河间相的位置上。
真题演练《扬州慢(淮左名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卷版+解析版)

扬州慢(淮左名都)(学生版)1.(2024年吉林省部分名校高三三测)扬州自古就是一个繁华的都市,但姜夔到扬州后,感受到的却是一片凄凉,他在《扬州慢》中含蓄写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古代诗人常以“空”字传情达意,如姜夔的《扬州慢》以“__________”写劫后扬州的空寂萧条,王维的《山居秋暝》以“__________”传达宁静空寂的禅趣。
3.《扬州慢》中“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扬州慢》中“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中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4.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一边是昔日杜牧眼里的繁华,一边是自己眼前的凄凉,比如杜牧诗中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眼前却是“__________”;杜牧称赏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如今却是“__________”。
5.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7.姜夔在《扬州慢》中点明自己游历的时间与地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9.《扬州慢》中写扬州名花不知为谁而生,表达作者无奈感叹惋惜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扬州慢》中虚写扬州昔日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十大名关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中国十大名关一、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东端的起点,也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交汇的地方,自古以来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
诗词:“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两京:沈阳和北京“芒芒碣石东,此关自天作”(《山海关》顾炎武)二、潼关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依秦岭。
是西北、华北、中原地区的咽喉要冲,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
“畿内首险,三秦镇钥,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就是形容潼关。
诗词: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三、武胜关武胜关位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大别山脉的鸡公山下,它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关中之关”的美誉。
,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
四、友谊关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18公里处,原名镇南关,附近是崇山峻岭,关藏山谷深处,为西南边防重镇。
历史事件:镇南关大捷:1885年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胜利。
五、嘉峪关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诗句:“雄关楼堞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
风雨满城人出塞,黄花真笑逐臣来。
”(《塞外杂咏》林则徐)六、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山海关古战场(十八)

中国古代战场秘境追踪:山海关古战场(十八)山海关古战场 --- 一场改写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与农民军交战蓄势待发,此时,发生了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主动向清朝“借兵”一事,于是明将吴三桂联合关外清兵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决定各自历史命运的大战,结果奠定了清朝260余年的江山。
那么,吴三桂是如何向清军成功借兵的?李自成失败的根源是什么?如今的山海关古战场又是什么样子?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它南临渤海,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四海咸通,风帆易达。
东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
就是在这样的战略要地上,发生了当年的著名战役——山海关之战。
1. 两京锁钥无双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建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雄关紧扼要隘,成为华北通往东北要冲。
古人称其“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讲,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第二,从地理形势上讲,山海关依山襟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
2. 颇具匠心的山海关城山海关城的建筑颇具匠心,可以说是罕见的奇作。
整个城池布局为四方形,周长4.6公里,城高12米,厚7米,东墙顶宽15米多,可“十人同行,五马并骑”。
城墙内用土筑,外用砖砌。
城设四门,“东曰镇东,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
水门三个,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
城外四周浚有护城河,平时蓄水,战时防敌。
城四门上各有箭楼,南、西、北门箭楼已圯毁,东门箭楼,但天下第一关城楼仍然存在。
另外,在东面城墙上还有用于防卫的临闾楼、威远堂、牧营楼和靖边楼,它们与天下第一关城楼五楼鼎立,素有“五虎镇东”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辰龙关“天下第一关”和界亭驿的古驿道被毁让人伤心七月,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三伏天的太阳毫无保留的炙烤着大地,此时,只要没什么紧要的事,人们都会选择不出门,而杜海清却正在官庄镇上挨家挨户的奔波着,他在完成自己的梦想,完成村子里老人们的心愿,他不愿意放弃,他说哪怕有一丝希望,他也要把官庄镇这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湘文化的发源地恢复原貌。
是的,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完全一篇现代化城镇的样子,原来什么模样,已经看不出,也想象不出它其实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唯有小镇一条古驿道上面一个全部由石头修建的古桥,勉强在诉说着历史,但也已经岌岌可危……一个千年小镇,湘文化的发源地,就这样,跟随着现代化城市的进程,毁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由于村民的无知,毁了。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官庄镇,可我已经对官庄镇特别熟悉,这缘于我的父母亲。
父母今年已经60多岁,60年代赶上知青上山下乡,来到了官庄镇,在这个上千年历史、古朴淳厚的小镇上,虽然生活艰苦,他们却幸福相伴,父亲说,初见母亲,她正在界亭驿古驿道的安溪桥上,可爱的笑容,碎花的衬衫,灰色的裤子,让父亲对母亲一见钟情,母亲说,和父亲相爱,是艰苦的日子中唯一值得回忆的事情,她说她爱古镇的安静,爱古镇上古驿道
那一座座古桥,更爱和父亲两个人,一起走过那一条条漫长的十字路,她说如果有机会,她还想再回到这里,回到年轻的时光,再去数一数这几条路上到底有多少颗石子,然而如今,我丝毫看不出父母亲口中那充满厚重历史感的古朴小镇的影子,更不敢告诉他们当年见证他们爱情的那些古道和古桥,已经不复存在了……
“瞧瞧那不远的凤凰古城,现在都已经是重点保护文物了,属于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官庄镇的历史说起来比凤凰古城还要久远,如果能保持原貌,那得是多宝贵的遗产啊?”当地一位80多岁,姓向的老人家一开口就表达出自己对官庄镇的惋惜,他自己住的房子,也还是保存着古风的旧房子,他说,镇上像他这样,宁愿住旧房子的,只有少数几家人了,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赶时髦,不懂得珍惜,这是历史啊,这是见证啊,还不如我们这些老头子看得长远。
”
说起这位姓向的老人,在村里也是极为德高望重的,因为,他是向梦熊的后人,这说起来,还有一段人人皆知的故事呢,这故事就发生在号称“天下第一关”的辰龙关内。
那是清王朝建国初年,“三藩割据”,危害大清统治地位,尤其是吴三桂,手握重兵,一直蠢蠢欲动,当时康熙小皇帝虽然很年轻,但深知吴“蓄异志久”,决心实行“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终于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果断削藩。
这一削藩不得了,藩王们肯定都不干呐,吴三桂首先起兵反清,连同耿精忠(耿仲明孙)、尚之信(尚可喜子)发动叛乱,接着把战争的祸水泼向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妄图造成新的南北朝,后来实在无力抵抗清军,吴三桂只在衡州自吹自擂的做了几天短命的“周帝”。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清军乘胜追击,康熙十七年,吴世璠败回了云南,派部将吴应麟屯兵辰州府,让胡国柱镇守辰龙关,梦想力挽残局。
当时,辰龙关是由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地的必经之道(辰龙关座落在现今的湖南省沅陵县官庄镇境内),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清同治十二年的《沅陵县志》上关于辰龙关也有记载:“辰龙关县东百三十里,关外万峰插天,峭壁数里,谷经盘曲,仅容一骑……”
可是叛军在驻守辰龙关时,肆意揉躏百姓,践踏庄稼,拉丁派夫,奸淫掳抢,无恶不作,有敢于反抗的,轻者割鼻切耳,重则砍手剁脚。
为了取乐,还将无辜百姓抓来,五花大绑拖进竹林,攀弯粗大的楠竹,削去枝颠,把弯下来的竹尖子插入屁股内,他们却把双手一松,将绑者射向空中,惨不忍睹……关于辰龙关内百姓悲惨的经理,《辰州府志》上也有记载,叛军窃据辰龙关三年,“四野淫掠,委骨成邱”。
而清军驻兵太平铺,军纪较好,只因关势险固,累攻不下,当地百姓痛恨叛军,欢迎清军。
这个时候,家住辰龙关辰州坪的农民向梦熊、王玉美携家带口,避难小桃源。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三月初九,向梦熊、王玉美约同小桃源的蔡斗还三人,抱着消灭叛军报仇雪恨的心情,偷偷来到清军营地,献出“潜逾峻岭,绕入关后,从间道出奇兵”的破关大计,带着清军一举攻破吴军,平定了西南等省的叛乱,实现了康熙皇帝的“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的宏图大略。
“辰龙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光发生过剿灭吴军这一件大事”,一说起辰龙关的光辉历史,向大爷打开了话匣子,对我们开始侃侃而谈,他说,就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发生过一件让人过瘾的事情,当时向大爷还尚在襁褓,日本人全面侵华开始后,一小撮日本人来到了辰龙关,因为关口陡峭、地势险要,一直都在辰龙关徘徊不敢过去,而当时,由于日本人的侵略,全国上下的老百姓都苦不堪言,官庄镇老百姓也是如此,吃不上饭,种不上地,
有时候只能靠打猎维持生活,早就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于是老百姓们抄起家里的老式猎枪,在辰龙关跟这些日本人狠狠的干了一仗,这一仗打的日本人哭爹喊娘,再也不敢进去了。
还有那界亭驿的古驿道,虽然没有辰龙关那般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那些年代,作为官庄镇的唯一通道,连接着南方、西部与北方,为官庄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带来了官庄镇世世代代的繁华,“当时建立这个驿站的时候,官庄镇一个最大的地主,姓黄,因为古道原本的路线要占用他的田地,他不同意,所以迫使古道改道,成就了当时的古驿道,成为当时南方通往西部和北方的唯一通道,促进了官庄镇这个小镇和西方北方的文化、物质交流,人们把小镇上生产的茶叶卖到北方、西部,又从北方、西部带来小镇上没有的羊皮等,说起来,小镇上的家家户户还要感谢这位黄姓地主,若非他坚持改道,界亭驿古驿道也不会成为当时的交通要塞,有如此重大的作用。
”向大爷说。
但是令人心痛的是,2008年,官庄镇要重新修路,修路的路线必须要破坏这曾经起着重要枢纽作用的界亭驿古驿道,很多老年人包括向大爷都很心疼,主张不要破坏辰龙关和界亭驿古驿道,把修路的路线图改一改,但是,当时的村长因为修路费用紧张,不同意改道,从此,辰龙关和界亭驿古驿道便被毁了,可笑的是,这个村长也姓黄,所以向大爷在给我们提及辰龙关和古驿道时,总是说成也黄、败也黄。
但是,辰龙关和古驿道被毁,并不是从2008年才开始的,向大爷说,70年以后,官庄镇修了第一条新路,就开始大面积的破坏古镇上的建筑和文物。
之前也发生过很多事情,比如解放前和文革时期,不少土匪帮在官庄镇扎营,但是这些土匪有血性,都约定好不会动官庄镇的那些文物,真正的破坏就是70年代以后,修路时在辰龙关挖出了大量的古兵器,其中有一把关公刀重80多斤,当时几个年轻的小伙子都舞动不了几下,可是在大炼钢铁的时候,大部分被熔成铁水,还有官庄镇的那些古墓,也在80年代末被盗了很多……
“望不到的马底驿,脏兮兮的界亭驿,好玩不过郑家驿,看不到头的星天驿。
”在与向老的攀谈中,向老不经意间说出了这样一段顺口溜,的确,对官庄镇的破坏,除了当地居民的短浅见识,没有保护好古风古貌之外,还有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为自然环境好,界亭驿一直都是当地金矿子弟学校每年春游必到的地方,他们坐在桥底的溪滩石头上,野炊合影,但是人一走,留下一地的垃圾,“再没有山清水秀,再没有世外桃源,啥都是脏兮兮,看的我这老人家,一阵心寒,每次他们走后,我们几个老头都去捡垃圾……“说着,向老的
眼里泛出了泪花,我看出了他的心疼,更多的还有无奈。
纵使我没有亲历过古镇的优美,没有感受过古镇浓厚的历史气息,如今看到一个千年小镇落得这幅模样,也心痛不已,而仅存的那座古桥,也由于长久失修而变得岌岌可危,再想想之前去过的卢沟桥,如今已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完好无损的保存着,不禁感叹,真是同桥不同命。
向老说,镇上很多村民,看到凤凰古城的命运,都已经开始后悔自己破坏官庄镇的行为。
“杜海清一直在为官庄镇不遗余力的奔走,我不知道他和官庄镇有什么渊源,但是他一直想
恢复界亭驿和辰龙关的原貌,还自己拍了个关于界亭驿和辰龙关的景点介绍,已经不下10此去北京找相关部门申请古镇称号,也联系了不少投资人到官庄镇进行实地考察,希望通过开发旅游的形式来恢复原貌,虽然投资人和政府对辰龙关和界亭驿的历史和事迹很感兴趣,但是实地考察之后,给出的答案除了惋惜,没有别的。
“这段话,是官庄镇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告诉我的,而他,也曾经和杜海清一起,阻止村民们毁掉老房子盖新房。
一个古镇,就这么没了,连同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那墙头刻着的昔日繁华……我不想再去谴责那黄姓村,也不想再去怨那些村民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孕育他们、保卫他们世代的古迹,我只希望以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景象,我们的孩子、孙子还能够看到,在任何地方,不要再上演这样的惨剧,那古道,那关卡,是我们中华儿女智慧与勤劳的结晶,那是历史的印记,那是我们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