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

合集下载

第二章 防污整理

第二章 防污整理

>72 43 18-22 >72
2.8 >72 9.3-15 4.3-9.9
结论:1.含氟整理剂适合作拒油整理剂。 2. 聚丙烯酸系整理剂适合作易去污整理剂。
第四节 防污整理剂及整理工艺
一、拒油整理剂及整理工艺
1、聚全氟丙烯酸酯乳液 结构:
一般浓度为30%。CnF2n+1至少为 C3F7 为C7F15以上效果更为理想。
作业:
1. 拒油整理与易去污整理的区别是什么? 2. 污物可分为哪几类?污物与织物的结合方式主
要有哪几种? 3. 利用拒油整理原理和易去污整理原理分析未经
整理的棉织物、涤纶织物及经全氟整理剂和 聚丙烯系易去污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的拒油 性和易去污性。 4. 两性结构防污整理剂的结构如何?分析它们双 重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类为疏水性组分 试验证明,共聚物中羧基越多,易去污性越好,但耐洗性
越差,手感也越粗硬。根据经验,羧基含量控制在40%左 右较为合适。
4、 整理工艺举例
整理工作液组成:(重量比)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
和丙烯酸丁酯共聚液(含固量20%)20-25
渗透剂
0.5-1

79.5-74

100
整理工艺过程:
一、拒油原理 cosθ=γs-γos/γo θ→ 180°;cosθ → -1,γs远远低于油类的γo 根据测定:
油类γo为20-40dn/cm,水γw=72.8dn/cm。 具有拒水作用的纤维表面不一定能拒油,但拒 油性的织物一定可以拒水。
1)天然纤维素纤维既无拒油性,也无拒水性。
因为其临界表面张力(空气中)高于 72.8dn/cm(200 dn/cm)大于油类的平均表面 张力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污与易去污整理

防污与易去污整理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五章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一节织物沾污一、污可将污视为存在于不清洁地方的物质或者是纺织品上不应有的物质。

常见的污有:①液体污,例如油;②粒子污,例如泥沙;③更多的可能是由液体和固体污组成的混合污。

混合污可为流体,如使用过的机油,或固体物质,如含有油性物质的煤烟。

在衬衫的衣领和袖口上的污主要是皮肤的细胞组织和皮脂的混合物。

从皮肤转移到织物上的上皮组织含有黄色或棕色色素(三聚氰胺、氧化血红蛋白等),从而污染了沾污面。

皮脂的主要组成如下表所示:另一类常见污是分泌的汗液,含有99%水,0.5%氯化钠和其他无机盐类,及0.5%有机物质(尿素、乳酸、丙酮酸等)。

经常遇到的另一类有机污为食品残留物(如脂肪)和着色剂(如青草或葡萄洒)。

最难去除的有机污之一是血液,除非迅速去除,否则在空气中氧化会转变为不溶性物质。

通过空气流动而吹入房间和地毯的街道尘污主要是无机物。

其组成相当恒定,它由七种成分组成:二、沾污沾污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自发进行的沾污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直接沾污,例如一滴落在台布上的脂肪污或通过空气流粒子沉积在织物上产生沾污。

②污从沾污表面转移到清洁物的表面,例如,与皮肤接触的衣领的沾污,椅子的扶手由于手的接触而沾污。

⑧静电沾污,由于纺织品表面的静电荷对空气中悬浮污的吸引作用,例如窗帘的沾污。

沾污作用不仅发生在纺织品使用过程中,在洗涤中也可能沾污,织物的湿沾污可有积累性,而且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的表面沾污。

在洗涤时的湿沾污包括通过洗涤液从沾污的织物转移到另一织物上或重新沉积在已去除污的织物上。

(1) 液体污的沾污液体污有有机油性物质如动植物油脂或矿物油,以及水溶液如含有着色剂的葡萄酒。

水性污实际上是水挥发后水中的溶质残留在织物上所引起的沾污。

液体污对织物的沾污就是液体对织物的润湿、渗透或粘附。

液体在织物上的铺展性能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织物固体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

易去污整理

易去污整理

• 涤纶的性质:疏水/亲油
• 疏水性的聚酯纤维浸入水中时,它在水 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比在空气中的临界表 面张力43mN/m还要高,这一数值比油污 的表面张力如何?
• 沾污情况如何?
• 易去污原理:赋予织物良好的亲水性, 使沾污在织物上的污垢容易脱落,也能 减轻在洗涤过程中污垢重新沾污织物的 倾向。
拒污和易去污效果
因此,拒污原理为: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 以及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
易去污原理
•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 常作为粒子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洗 去,则粒子污也易于去除。
• 织物在洗涤液中应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因为纤 维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是不一样的。
• 亲水性的棉纤维在水中的临界表面张力大大低 于其在空气中的表面张力,也明显低于油污的 临界表面张力。因此,棉纤维上的污垢易洗除, 且不易发生洗涤再沾污。
• 在重复洗涤中,织物的湿沾污有积累性,而且 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表面沾 污。
液体污的沾污
• 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 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 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 液体污垢作为颗粒的载体和粘结剂而使 沾污更为严重。
粒子污的沾污
• 粒子污的沾污分两步:
–污先转移到纤维表面 –纤维对污产生吸附
• 不利的影响因素:尘屑粒子小;尘屑形状不规 则如呈多角形;纤维不平滑、线密度小、表面 较软;织物上有一层油、脂肪或柔软的热塑性 高聚物时;织物更易沾污且不易除去。
拒污、易去污、湿再沾污
• 拒污:纺织品抵抗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在纤维 或织物表面发生润湿,以及抵抗尘埃和微粒在 纤维或织物表面吸附的能力。
• 易去污: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 下容易洗净。

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的使用无处不在,从我们身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的布料,从汽车内饰到工业用布。

然而,这些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污渍的侵袭,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因此,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纺织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纺织品污渍的来源和种类要了解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首先需要清楚污渍的来源和种类。

纺织品上的污渍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饮食、工作、运动等。

常见的污渍包括油污、水渍、汗渍、血渍、果汁渍、咖啡渍等。

油污通常来自烹饪、机械操作或与油性物质的接触,其特点是难以清洗,容易在纺织品表面形成顽固的污渍。

水渍则多因水的渗透和蒸发留下痕迹,尤其是含有杂质的水。

汗渍是由于人体出汗,其中的盐分和有机物会附着在纺织品上。

血渍一般来自受伤或生理原因,其成分复杂,清洗难度较大。

果汁渍和咖啡渍等则是常见的食品污渍,含有色素和糖分等成分。

二、传统的纺织品抗污方法及其局限性在抗污整理技术发展之前,人们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来处理纺织品的污渍。

常见的方法包括及时清洗、使用洗涤剂和漂白剂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及时清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渍的残留,但对于一些顽固污渍或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效果不佳。

洗涤剂和漂白剂在去除污渍的同时,可能会对纺织品的纤维结构造成损伤,导致其强度下降、颜色褪色等问题。

而且,频繁使用强力洗涤剂和漂白剂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现代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的原理和分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理:1、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变纺织品的表面性能,如降低表面能、增加表面粗糙度或形成特殊的微观结构,使污渍难以附着在纺织品表面。

例如,利用等离子体处理或化学涂层,可以在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的薄膜,从而达到抗污的效果。

2、纳米技术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纺织品抗污整理中。

织物的去污与防污

织物的去污与防污
织物的去污与防污
轻化092 组员:范慧勇 叶宗材 李冲冲 汪 星
• 去污与防污是纺织品保养的必要内容。 • 因为被沾污的纺织品不仅外观变差,造成视觉的 不舒适与厌恶感,而且会使织物的透气性下降, 热传递性增强,甚至促进微生物繁殖,引起机械 性能下降,且危及人体健康。 • 污垢是指吸附于基质表面、内部,不受欢迎,可 改变清洁表面外观及质感特性的物质。 • 污垢可能来自:织物的纺织加工过程;外界环境; 人体;洗涤残余或洗涤中产生。
• 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解离出离子所带电荷的不 同,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及非离 子型等。前两种最常用,它们都具有吸附、润湿、 乳化、分散、增溶等作用。 • 常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肥皂,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 • 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醚 • 各种助剂:大多数助剂本身没有去污能力,但可 以是洗涤剂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是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 干洗方法:干洗工艺包括洗涤、脱液、烘 干和冷却四个过程。 • 洗涤对象:内衣类、外衣类、家用装饰类、 服务行业用纺织品、特殊整理纺织品(经 过阻燃、抗静电、抗菌、卫生等功能整理 的纺织品)等 • 洗涤标志:针对保护纤维、织物原定型效 果、染色效果而设立的控制条件,或称洗 涤指导。
织物的防污
• 对丝绸织物和羊毛织物:蛋白质不耐高温和碱性, 忌用碱水,可用中性肥皂或洗涤剂。温度不宜太 高。耐光性差,洗涤完后轻挤干水分,垂直悬挂 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不易曝晒及烘干。 • 对粘胶纤维植物:粘胶纤维缩水率大,湿度低, 不可长时间浸泡。遇水发硬,洗涤时要轻洗,以 免起毛或裂口。忌强力拧绞和曝晒。 • 对涤纶织物及其他化纤织物:易护理,可先用冷 水浸泡,一般用合成洗涤剂,水温不宜超过45度。 可轻拧,不可曝晒,不宜烘干。

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与整理技术研究

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与整理技术研究

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与整理技术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和美观。

然而,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污渍不仅影响纺织品的外观,还可能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因此,提高纺织品的抗污性能成为了纺织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以及相关的整理技术。

一、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的原因要了解纺织品的抗污性能,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

纺织品的纤维结构和表面特性是导致其容易吸附污渍的主要因素。

纤维的孔隙和缝隙为污渍提供了藏身之处。

例如,天然纤维如棉和羊毛,具有较大的孔隙,容易吸附液体和微小颗粒。

纺织品的表面能也对污渍的吸附有影响。

表面能高的纺织品更容易吸引和吸附污渍分子。

此外,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与各种物质的接触也是沾染污渍的重要原因。

例如,与食物、油脂、灰尘等的接触。

二、抗污性能的评估指标为了准确衡量纺织品的抗污性能,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污渍的沾附程度、清洗的难易程度以及经过多次清洗和使用后抗污性能的保持情况。

对于污渍的沾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污渍在纺织品表面的扩散面积、渗透深度以及颜色变化来评估。

清洗的难易程度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清洗方法和条件下,污渍的去除效果来判断。

而抗污性能的持久性则需要对纺织品进行多次使用和清洗循环测试。

三、常见的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1、拒水拒油整理这是一种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的薄膜,使水和油无法轻易润湿和渗透的技术。

常见的拒水拒油整理剂有氟碳化合物和有机硅类化合物。

这些整理剂能够改变纺织品的表面性质,使水滴和油滴在其表面形成球状,容易滚落,从而达到抗污的效果。

2、易去污整理易去污整理的原理是在纺织品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使得污渍在沾染后容易被清洗掉。

这种整理技术通常适用于那些容易吸附油性污渍的纺织品,如聚酯纤维制成的衣物。

3、纳米技术应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其应用于纺织品的抗污整理中,可以显著提高纺织品的抗污性能。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其实大家口中的三防易去污其实是两个概念:三防和易去污。

三防即防水、防油、防污;而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回沾。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剂。

其实大家所说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我们有些客户也称之为拒水易去污整理剂。

其原理都是:在织物表面形成强附着力的防污保护层,能抵御水性、油性或油脂类造成的污渍;被沾污的污渍很容易被清洗掉,并使洗下的污垢在洗涤过程中不会再回沾,不影响手感,不黄变。

关于此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剂的适用性:广泛的应用于沙发面料、袜子、家纺、工装面料、产业用布等等。

德科纳米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初始的易去污等级4.5-5级,测试标准是AATCC-130;产品的环保说明:不含APEO、PFOA和PFOS的含量低于2015年Oeko-Tex®Standard 100的限定值<1ug/㎡。

采购咨询:139.2216.6891谢芳。

纺织品功能整理

纺织品功能整理

第七章纺织品功能整理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第二节阻燃整理第三节抗静电整理第四节卫生整理第五节生物整理第六节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七节微胶囊整理第八节柔软整理第九节抗皱整理第七章要点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拒水拒油原理rθr sr Lr sL表面粗糙拒水拒油条件=r<0 珠缩失,r L、r s L形成常见拒水拒油剂:拒水拒油剂:整理工艺:烘干40℃,70%轧余率150℃,3min.有机硅类拒水剂与有机硅柔软剂混用工艺流程多浸多轧整理液:甲基含氢硅烷乳液30g/L羟基硅烷乳液70g/L胺化环氧交联剂14.2g/L醋酸锌10.8g/L氯氧化锆 5.4g/L一乙醇胺 4.5g/L水至1000拒油整理工艺:整理液:有机氟FC-208 133g/LVelan PF 80乙醇80醋酸钠26水至1000拒水拒油性能测试:第二节阻燃整理纺织品的燃烧性:化、熔融氧化燃烧模式纤维热裂解玻璃化温度(Tg)熔融温度(Tm)热裂解温度(Tp)燃烧温度(Tc)LOI = 燃烧热火焰最高温度需氧指数LOI燃烧骨架效应:阻燃方法二、阻燃机理棉织物在~200℃开始裂解,500℃以上炭化,其间温度分解形成可燃物。

棉阻燃剂涤纶的阻燃机理:气体焦油状物残渣裂解成分30种以上。

产生烟雾火焰反应ROOH RO ROO 2 2 OH + CO CO涤纶阻燃剂MX M + X MX HX + M‘+ HX H OH + HX H 截获H ·、·OH ,阻燃。

阻燃剂:阻燃剂金属氧化物、卤化物硼砂磷酸盐有机磷阻燃剂阻燃剂使用:多种复合,综合效果。

阻燃整理工艺: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不耐洗阻燃整理半耐洗阻燃整理耐洗性燃整理工艺:浸轧42、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3、涤/棉混纺织物阻燃整理纺织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第三节抗静电整理---摩擦带电序+抗静电方法:-P-ONa OHO抗静电整理剂及其应用: 1、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2、耐久性抗静电剂静电大小的测量:第四节卫生整理卫生整理目的:微生物细菌---原核细胞型真菌---真核细胞型病毒---非细胞型致病性有益型抗菌机制卫生整理剂和卫生整理工艺: 1、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DC-5700℃)织物增重0.1~1%2、二苯醚类抗菌剂3、芳香族卤化物抗菌剂4、其它抗菌剂卫生整理测试:养基上,隔时检查菌落数,与空白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
理想的衣着用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能防污,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即从织物上洗下来的污垢,通过洗涤液转移到其他部位,这种现象称为湿再沾污。

在重复洗涤中湿再沾污有积累作用)。

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如系地毯或挂毯等可用刷子或吸尘器方便地除去。

使纺织品具有这种性能的整理就是防污和易去污整理。

一、织物沾污的分析
1、织物沾染污物的原因及污物在织物上的分布
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沾污的原因,一是由于静电效应而吸附的干微粒、尘埃等;二是通过接触而沾污固体污(皮肤屑)、油性污(动、植物油脂)和水性污(污水);三是在洗涤时再沾污的固体污和油性污的污胶粒。

污垢主要是依靠机械力、化学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油粘附)和静电引力粘附在织物上。

研究表明,织物上的污垢主要分布在纤维之间或纱线之间、纤维表面的凹凸不平凹陷处及缝隙和细毛孔中。

当然也有颗粒状污粘附在纤维表面的光滑部分,但这种粘附的污粒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油粘附”。

2、污垢的组成
织物上的污垢来源于人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服装、室内装饰用和产业用织物上的污垢,总是混合物,按其形态可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二、沾污过程及其防止的原理
1、沾污过程的分析
⑴液体污和纺织品的毛细管作用
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⑵颗粒状污
颗粒状污在纺织品表面的不规则处和交叉点上,其沾污机理主要是机械的吸附作用。

2、防污原理
纺织品的防污原理主要是: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和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以达到防污的目的。


3、易去污原理
纺织品上实际沾污的污垢一般是由液体污和颗粒污所组成。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常作为颗粒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于洗去,则颗粒污也易于去除。

洗涤过程中,污垢脱离纺织品的表面,除与洗涤液的组成和条件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纺织品的表面性质。

非极性纤维表面引进亲水性基团或用亲水性聚合物进行表面整理,可提高纤维的易去污性能。

湿再沾污的产生是由于“水/纤维”与“水/污”界面的破坏,形成“纤维/污”界面。

织物要既有易去污又能抗湿再沾污性能,它在液相介质中要有很高的可湿性,而在空气介质中又对常见的油性污有很低的界面能。

三、防污和易去污整理工艺
1、防污整理工艺
⑴拒油剂的防污整理
含氟烷基拒油剂曾用于防污整理,它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污渍有良好的防污性。

含氟烷基拒油剂作为防污剂不仅用于一般服装的面料,在室内装饰物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⑵预沾污防污整理
对绒面纺织品,特别是地毯的防污整理,可用无色的颗粒进行预沾污处理,减少它在使用过程中对灰尘的吸附。

2、易去污整理工艺
⑴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的整理
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简称聚醚酯)是涤纶最早的一种耐久性易去污剂,它能使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抗湿再污、防静电性能。

⑵聚丙烯酸型易去污剂的整理
聚丙烯酸型易去污剂一般系共聚乳液,具有良好的低温成膜性能,对纤维有良好的粘着力。

四、防污和易去污性能的检验
经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的纺织品,其整理效果的检验方法由沾污试验(测定沾污率)和洗涤后试样上残留沾污程度(测定去污率)两部分组成。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