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古诗词艺术鉴赏

合集下载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
张旭是中国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被称为“草圣”。

其草书风格独特,气势雄浑,线条纷乱曲折,非常富有艺术感。

下面是张旭作品的经典草书加释文:
作品一:《祭侄文稿》
草书加释文:
祭侄文并序
顷者东藩,有迎来之具。

千虑一得,旋踵而奔。

怀天下而告死敌,慷慨者其生以为祥矣。

情期于山阜之下,愿领于竹箦之邻。

作品二:《赠王逸人》
草书加释文:
赠王逸人文并序
同是圣贤心,相与在齐州。

蒿里虽多鹤,山中亦有楼。

小斋笑春岳,煮粥会雨秋。

松节直千尺,寒灯耐万钧。

陪臣车马到,高举壁上投。

异等皆狂喜,后晖常自留。

笔底忘言实,心源映物流。

谈笑入时庶,垂名万岁留。

作品三:《曲礼·史伯蓉集文》
草书加释文:
曲礼·史伯蓉集文并序
史伯蓉集文而来,忘彼驺虞之要,留吾龙骧之示,演乎曲礼之可怀也。

曰:汉而漢,将登乎太行之上,驻龙蹄于碣石之间,
披河袖而策天马之速,引异辞也,勃然如齿牙之状。

嗟嗟!序乎山川也,发乎蜂虿之心,有何豪壮!乎乎乎!酣凌列卧,捧心夜皓,味灵风生,哺鱼以熊腰!草侣蚊帐,椎軛於冰和,何思不能也哉!
以上是唐代张旭经典草书加释文的一些例子。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张旭草书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影响。

古诗草书屏风翻译赏析

古诗草书屏风翻译赏析

古诗草书屏风翻译赏析《草书屏风》作者为唐朝诗人韩偓。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前言】《草书屏风》是晚唐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

【翻译】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

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鉴赏】“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一开始就以问句突起,好像十分激动地在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万分之态,溢于言外。

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断,这个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指笔迹)。

这充分说明他平日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逢,一眼便认了出来。

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前一句从“尘色染”中,看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

后一句说虽然蒙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痕浓”三字中,仍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

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点,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十分形象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悦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跃。

但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

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形。

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欣赏赞叹不已。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扛鼎之作——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美妙绝伦的线条,大开大合的章法,舒展飞动的气韵,雄伟高深的意境,两次权威出版的狂草《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堪称博物馆级的精品。

林散之草书精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130×33㎝王罡收藏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上是林散之狂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内容。

作品是立轴,1973年前后创作。

纵 130公分,横 33公分,约 4平方尺,落款林散耳,印有“林散之印”(白文)、“散之无恙”(朱文)、“曾登太白”(朱文)。

硬笔行草书法作品欣赏古诗

硬笔行草书法作品欣赏古诗

硬笔行草书法作品欣赏古诗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的方式。

硬笔行草书法是书法中的一种风格,它以硬笔为工具,运用草书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些以硬笔行草书法为基础的古诗作品。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里思考天空、回忆故乡的情景。

硬笔行草书法在书写这首诗时,运用了草书的特点,将诗句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笔画的变化表达出来。

《静夜思》的硬笔行草书法作品《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感受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

硬笔行草书法在书写这首诗时,运用了草书的特点,将诗句中的豪情壮志和淡泊宁静通过笔画的变化表达出来。

《登高》的硬笔行草书法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草地上的野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惋惜和对生命的感慨。

硬笔行草书法在书写这首诗时,运用了草书的特点,将诗句中的离别之情和生命之感通过笔画的变化表达出来。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硬笔行草书法作品以上三幅硬笔行草书法作品都以古诗为基础,通过笔画的变化表达了诗句中的情感和意境。

硬笔行草书法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诗歌的诠释和表达。

这也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传递。

总的来说,硬笔行草书法作品欣赏古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

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赏析●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草圣”林散之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

“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

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

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

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

60岁开始专攻草书。

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

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

“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

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

”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

《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 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两国书法交往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专家鉴定是“神品”、“林散之第一草书”、“林散之王”,堪称国宝。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等 60多位专家名家评价解析,中央电视台等 80多家媒体报道,《江苏艺术网》开辟专题《国宝林散之手卷》。

2010年,文物出版社将这幅手卷出版成书《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以此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 20周年。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书法赏析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书法赏析

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古诗四帖书法赏析(请点击上图欣赏高清大图)《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

传唐代张旭书。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

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备注《古诗四帖》录文为四首诗赋。

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

《庾子山集》和《谢灵运集校注》分别录有原文如下: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

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

北阙临玄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策,大火炼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

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淑质非不丽,难以之百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登云天。

王子爱清净,区中实嚣喧。

冀见浮丘公,与尔共缤翻。

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书法赏析狂草之作《古诗四帖》是否为张旭所作,尚有争议,但它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

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

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

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

这一点在颜真卿《刘中使帖》中“期”、“将”的笔触也可看到,通过此点能看到颜、张的关系。

《草书歌行》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草书歌行》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草书歌行》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草书歌行》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草书歌行》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草书歌行》唐朝:李白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草书歌行》古诗简介《草书歌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赞扬怀素草书艺术的诗歌。

诗中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

怀素的狂放不羁、激情奔涌、痛快淋漓,在李白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无不触动读者的心绪。

此诗对后人研究怀素的草书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草书歌行》翻译/译文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

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

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

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

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

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

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

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

春夜喜雨古诗的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哇塞,你知道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有多厉害吗?特别是他写的草书作品,那简直就是让人惊叹不已啊!
你想想看,这首诗本身就那么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多有意境啊!林散之呢,用他那神奇的草书把这首诗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一位舞者,用灵动的舞姿把音乐的情感完美呈现出来一样。

林散之的草书线条流畅自然,时而如疾风骤雨,时而如潺潺溪流,这不就是在呼应着诗中那或急或缓的雨吗?他的字仿佛有了生命,在纸上跳跃着、舞动着。

我曾经有幸亲眼看到过这幅作品,哎呀呀,真的是被震撼到了!那一笔一划之间,蕴含着多么深厚的功力和情感啊!就好像是诗人杜甫穿越时空,借林散之的手把这首诗重新演绎了一遍。

旁边有人在轻声赞叹:“这字写得太绝了!”可不是嘛!这哪里只是字啊,这简直就是艺术品!能把古诗用草书表现得如此完美,林散之真的是大师中的大师啊!
你再看看现在那些所谓的书法作品,有几个能比得上林散之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瑰宝啊!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好好欣赏、好好品味这样的杰作,从中汲取艺术的养分。

总之,林散之的草书作品绝对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和研究,它就是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草书古诗词艺术鉴赏
篇一:草书诗词欣赏
泼彩白墨草书诗词(13幅)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冠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帷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巴钢普力布诗我差清风展皱水,莘莘力学万古通.料得
繁星昭富庶,雪映明月斗诗情.
巴钢普力布诗古人遗训先为创,来者描摹后作尘.心为上游阔相远,定睛观瞧一忠君.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巴钢普力布诗足缠三千神州土,手捧六万长城砂.颗颗皆我中华宝,气阔财圆不自夸.
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韩愈揪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旁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篇二:草书诗词欣赏
泼彩白墨草书诗词(13幅)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冠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王维酬张少府晚年帷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巴钢普力布诗我差清风展皱水,莘莘力学万古通.料得繁星昭富庶,雪映明月斗诗情.
巴钢普力布诗古人遗训先为创,来者描摹后作尘.心为上游阔相远,定睛观瞧一忠君.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巴钢普力布诗足缠三千神州土,手捧六万长城砂.颗颗皆我中华宝,气阔财圆不自夸.
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韩愈揪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旁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
篇三:草书古诗四首
《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
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
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
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譁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张旭《古诗四帖》与草书艺术文/李振石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
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


两首书写的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其昌等
人题跋。

《古诗四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
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

原藏清宫府内,后由溥仪带出到吉林被我军俘获,交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现
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旭,字伯高,唐中期苏州人,曾官至常熟尉、右率府金吾长史,故又称张长史,《新唐书》有传。

书法早年笔摹心追习书于舅父陆彦远,而陆彦远又是传承“二王”书法精到之人,可见是王派体系的书风。

从他的楷书《郎官石柱记》看,确实下笔渊源有自。

由于张旭性情豪放,喜饮酒,曾和李白等人被杜甫戏称为“酒中八仙”。

所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正是他形象的真实写照。

张旭的狂草与李白诗歌、斐旻舞剑,时称“三绝”。

张旭在唐代已经是出了名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包括颜真卿在内的很多中唐时期的著名书家受他的影响极深。

如颜真卿在教诲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怀素时曾说:“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

”意在希望怀素习书,务必在楷书上打下坚实基础,以使超凡的草书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艺术向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创新的封建帝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

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古今中外的空前大交流、大融合。

她“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吸引吸收,无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革新”。

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产生了“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当时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艺样式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作为唐
代的草书,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合贯通,“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写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浑、放纵之态。

书法这门艺术,在当时既是最普及的,也是那个时代最鼎盛的艺术,由于大胆革新创造草书艺术,因而出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作为代表人物就是张旭。

该帖全卷书古诗四首188个字:“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颻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核桃,齐侯问棘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

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嚣喧。

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落笔一气呵成,用笔肥厚,字势横壮,人称“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势、推如泉流”。

《古诗四帖》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书法气势奔放纵逸。

如,六行八句:“汉帝看核桃,齐侯问棘花”,笔画连绵不断,运笔遒劲,圆头逆入,功力浑厚。

又如,九行,“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字里行间内蕴无穷,古趣盎然,充满张力磁性。

行笔出神入化,给人仪态万千之感,笔断意连,令人遐想无限。

再如,十三行,“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笔法字体方中有圆,书写
中提按、使转、虚实相间。

纵观通篇结字隽永,章法严谨、行间布局疏密呼应、错落有致、刚柔相济、浑然一体。

无论从通篇还是从局部单字来看,都会被流动、曲折,藏锋使转直入,动人心魄的阳刚线条所打动。

如果没有高超的艺术修养,没有成竹在胸的功底是书写不出来如此巧夺天工的完美巨作。

正(:草书古诗词艺术鉴赏)因如此,张旭草书被历代推崇,有口皆碑,誉为“草圣”。

明人本道生云:张旭草书“行笔如空中掷
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

但是此卷也并非是无憾的绝代之作,依笔者拙见,开始部分笔法比较单调拘谨,在五行之后逐渐放开,中篇渐入佳境。

如果开篇也同后半部一样雄壮骨健,那么此帖当更为完美精彩绝伦。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

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

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书体,除本身特征外,它还兼含有其他书体的美学素质,因此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