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砂进口标准
进口铜原矿最低含量标准

进口铜原矿最低含量标准
进口铜原矿是指从国外进口的铜矿石,因其含铜量高,能够作为我国
电力、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主要原材料。
在进口铜原矿质量监管中,最
低含量标准是一个重要指标。
那么,进口铜原矿的最低含量标准是多
少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进口铜原矿的最低含量标准是由我国政府依据
国家标准制定的,并且是逐年调整的。
目前,最低含量标准的具体数
值是每吨含铜量不得低于1.5%。
为什么需要最低含量标准?这是因为铜矿石的含铜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过低的含铜量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严重时甚至无法利用。
因此,制定最低含量标准,可以确保进口铜原矿的质量符合我国工业
生产的实际需求。
最低含量标准的制定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
在当前的国家政策下,我国加强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铜的生产和利用
也是其中的重要方向。
因此,最低含量标准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推动我国铜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进口铜原矿的质量检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只有确保进口铜原矿的最低含量符合标准,才能够保证其能够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
总之,进口铜原矿最低含量标准的制定,是在我国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进口铜原矿的质量符合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推动我国铜行业的发展。
中国铜矿资源供应安全及对策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中国铜矿资源供应安全及对策解舒喻,张嘉苒,孟嘉禾,赖弘宇摘要: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随着“双碳”计划的有序推进,新型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铜的需求量迎来新的增量,我国铜矿的进口量持续上升,面临着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且进口地高度集中、缺乏战略储备、易受地缘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回潮影响等风险。
对加强铜矿产品供应链稳定性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多边国际合作,寻求多样化投资主体;②加强对矿产资源安全的态势预测和策略安排;③加强综合利用,提高废铜回收效率。
关键词:铜矿资源;供需形势;政策建议铜是在自然界中应用的主要金属材料之一,由于其导热、导电、易焊接、延展、耐腐蚀和耐磨等性能俱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电力、交通运输以及新兴产业等领域。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铜资源储量8.9亿吨,而中国铜矿储量为3494.79万吨,约占全球总储量的4%,位居全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均铜矿占有量远远不及全球人均占有量,国内铜矿供给水平受限,可持续供给能力较弱。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度,我国进口铜精矿2199万吨,铜对外依存度高达78%,铜精矿进口量占全球铜精矿产量的26.74%,是全球铜精矿需求第一大国。
2020年,全球矿产资源需求总体萎缩,中国逆势增长,铜消费量同比增长了17.1%,进口量增长了33%。
2021年,铜精矿(实物量)进量口2340.4万吨,同比增长7.6%。
2022年中国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2527万吨,同比增长8.0%。
随着“双碳”计划的有序推进,新型产业领域的蓬勃发展,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将持续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销目前以每月100%的同比增速上涨,带动电池级铜箔和汽车铜线需求显著上升,以及新能源充电桩的普及也增加了对铜的需求。
目前我国铜产业链十分脆弱,原料供给端大量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分析铜矿资源保障所面临的风险,并寻找加强铜矿供应链稳定性的措施,对保障我国的铜矿资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国际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格局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大循环,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进行配置,不但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还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国际竞争优势,使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制约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效应分析1.积极影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扩大资源利用。
对外贸易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不受国内产品市场的限制,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使本国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生产领域,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我国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源如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机器设备,以补充本国生产资源的不足。
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砂的40%-90%从国外进口。
(2)促进产业调整结构。
对外贸易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向发生变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流向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相应扩大。
此外,市场需求的转移促使一些传统或劣势产业淘汰出局,一些新兴或朝阳行业不断涌现,从而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家电、手机、电脑等产业原来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主要依赖进口,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3)实现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范围,生产企业不仅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而且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状况,安排生产规模,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

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引言2003年10月,《中国澳大利亚贸易与经济框架》签订以来,两国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中澳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亿美元,增长了%;2005年又创下272亿美元新高,比2004年增长%。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澳大利亚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以纺织品、服装、鞋类、机电产品、玩具、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兼有少量高新技术产品;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主要是铁矿砂、铜矿砂、镍矿砂、煤、原油、羊毛、牛肉、棉花和大麦等矿产品和农产品。
虽然中澳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但在过去十年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而且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矿产品和农产品部门。
因此,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须着力解决的关键是中方资源性农矿产品的贸易逆差累计增大问题。
本文拟就这一领域作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综合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中澳农矿产品贸易结构产品结构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盛产牛、羊、小麦和棉花,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品位高,许多矿藏如铁矿石、铝土矿、煤等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
表1说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资源性农矿产品主要包括:金属矿砂、纺织纤维、谷类产品等。
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紧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
在农、矿类产品贸易中,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主要是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以及以农矿产品为原料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钢材、纺织品、肉类制品和粮食制品等。
而中国从澳进口的农矿产品则主要用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澳大利亚的羊毛和麦芽供应是中国服装和啤酒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铁、铜、镍、铝等各种矿石也是中国工业高速发展的必备原料。
由此可见,中澳两国相互出口的产品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澳大利亚向中国输出原材料来换取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中国对澳出口以消费品为主,从澳进口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进口矿类常用海关HS编码

海关编码海关商品名称海关商品备注法定单位惠税/普税/ 增值税/监管条件商检标志2607000001 铅矿砂及其精矿(黄金价值部分)千克0/0/0/A 需商检2607000090 铅矿砂及其精矿(非黄金价值部分)千克0/0/17/A 需商检26202900 其他主要含铅的矿渣、矿灰及残渣冶(炼钢铁所产生灰、渣的除外)
千克4/35/17/9 不需商检
26161000 银矿砂及其精矿千克0/0/17 / 不需商检2616900001 黄金矿砂千克0/0/0 / 不需商检
2603000010 铜矿砂及其精矿(黄金价值部分)千克0/0/0/7A 需商检2603000090 铜矿砂及其精矿(非黄金价值部分) 千克0/0/17/7A 需商检26203000主要含铜的矿渣、矿灰及残渣冶(炼钢铁所产生灰、渣的除外)
千克4/35/17/9 不需商检
26012000 焙烧黄铁矿千克0/0/17/7A 需商检
26011110 未烧结铁矿砂及其精矿平均粒度小于0.8mm的(焙烧黄铁矿除外)
千克0/0/17/7A 需商检26011120 未烧结铁矿砂及其精矿平均粒度不小于0.8mm,但不大于6.3mm的,
(焙烧黄铁除外)千克0/0/17/7A 需商检26011190 平均粒度大于6.3mm的未烧结铁矿(焙烧黄铁矿除外)千克0/0/17/7A 需商检26011200 已烧结铁矿砂及其精矿(焙烧黄铁矿除外)千克0/0/17/7A 需商检。
进口法检商品重量鉴定状况

2013 年度入口法检商品重量判定状况一、基本状况(一)各种判定的总量2013 年,全系统共达成各种入口法检商品重量判定289151 批次,与 2012 年对比同比增添 1.0%;判定货物重量16.4 亿吨,同比增添 9.0%。
此中衡器鉴重 248149 批,判定重量12870.1 万吨,同比分别增添 0.2%、减少 4.5%;水尺计重 23881 批,判定重量 115751 万吨,同比分别增添 20.0%、15.3%;容量计重 16292 批,判定重量 30811.8 万吨,同比分别减少 8.5%、增添 3.2%;流量计计重 829 批,判定重量 4774.4 万吨,同比分别增添 2.3%、8.5%,当前流量计计重业务主要在黑龙江查验检疫局入口原油、新疆查验检疫局入口原油和天然气、珠海查验检疫局入口液化天然气(丙烷)上展开。
图 1 :2013 年各种判定方式判定重量与2012 年同期对照状况(单位:万吨)图 2:2013 年各种判定方式判定批次、重量所占比重状况(二)法检重量判定商品种类2013 年,全国入口法检商品的种类与上年度对比基本保持不变,仍以资源性大宗散货为主。
主要商品种类为矿产品(包含铁矿、铬矿、锰矿、铜精矿、锌精矿和其余有色金属矿等)、原油、煤炭、豆类、成品油、液体化工品等,此中矿产品入口89506.8 万吨,原油入口26884.7 万吨,煤炭进口 27845.2 万吨,豆类入口 5875.1 万吨,这四大类商品占入口法检商品总量的九成以上。
图 3:2013 年全国主要入口法检商品判定重量所占比重状况(三)业务散布状况在全国35 个直属查验检疫局中,有23 个局展开了入口法检商品重量判定业务,数据统计如图4、图5:山东、河北、江苏、广东等沿海局经过海运入口矿产品、煤炭、原油等大宗散货,批次相对较少,判定重量大,并且水尺计重占了大多半,其次为容器计重。
宁波局因大批入口废物原料,判定批次许多。
进口铜矿砂标准

进口铜矿砂标准
一、化学成分
进口铜矿砂的化学成分应符合国际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
主要元素包括铜、铁、锌、镁等,其中铜的含量应不低于一定标准。
同时,不应含有有害元素,如铅、汞、镉等。
二、粒度
进口铜矿砂的粒度应符合我国标准和合同规定。
一般来说,粒度越细,冶炼提取铜的效率就越高,但过细的粒度也会增加冶炼难度和成本。
因此,粒度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冶炼工艺来确定。
三、硬度
进口铜矿砂的硬度应适中,过硬的矿石会增加破碎和磨矿的成本,而过软的矿石则容易结块,不利于运输和冶炼。
因此,硬度也是选择进口铜矿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四、含水量
进口铜矿砂的含水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不应超过一定标准。
过高的含水量会增加运输成本和冶炼难度,同时也会降低矿石的质量。
因此,含水量的控制也是选择进口铜矿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五、杂质
进口铜矿砂中不应含有过多的杂质,如泥土、石英等。
过多的杂质不仅会影响铜的提取效率,还会增加冶炼成本和排放难度。
因此,杂质含量的控制也是选择进口铜矿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六、颗粒形态
进口铜矿砂的颗粒形态应尽量规则,避免有过多的尖角和不规则形状。
规则的颗粒形态有利于矿石在冶炼过程中的熔化和分离,提高提取铜的效率。
因此,颗粒形态的选择也是选择进口铜矿砂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七、产地产地
进口铜矿砂的产地产地应符合我国标准和合同规定。
一般来说,来自合法矿山和环保达标的产地的矿石更为可靠和质量更高。
在选择进口铜矿砂时,应尽量选择来自合法矿山和环保达标的产地的矿石。
铜矿砂进口标准

铜矿砂进口标准铜矿砂是一种重要的矿石资源,广泛应用于铜冶炼和制造工业。
由于国内铜矿资源有限,进口铜矿砂成为满足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为了保障进口铜矿砂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进口标准。
进口铜矿砂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进口商应具备合法的进口资质,并在进口前完成相关手续,包括签订合同、办理报关手续等。
同时,进口铜矿砂的贸易行为应符合国际贸易规范,遵守相关国际条约和协定。
进口铜矿砂的质量标准要求严格。
由于铜矿砂的成分和性质会对冶炼过程和产品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进口铜矿砂的含铜量、含杂质元素的含量、粒度分布等指标需要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铜矿砂的湿度、堆积密度等物理性质也需要符合相应要求。
进口铜矿砂的安全性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由于铜矿砂中可能含有放射性元素、有害元素等,因此进口铜矿砂的辐射水平、有害元素含量等指标需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
此外,铜矿砂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为了确保进口铜矿砂的质量和安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
首先,进口铜矿砂需要进行抽样和检测。
进口商需要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对铜矿砂进行抽样和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符合要求。
其次,海关对进口铜矿砂进行监管。
海关会对进口铜矿砂的报关单据进行审核,并对铜矿砂进行查验,确保其与报关单据一致。
同时,海关还会对进口铜矿砂进行抽样和检测,确保其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
最后,相关部门会对进口铜矿砂进行监督抽检。
相关部门会对进口铜矿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确保其质量和安全符合标准。
进口铜矿砂的标准和监管措施的实施,为保障我国铜冶炼和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严格的进口标准和监管措施,我国能够有效控制进口铜矿砂的质量和安全风险,促进铜冶炼和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进口铜矿砂的标准和监管措施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铜矿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进口铜矿砂的依赖程度。
进口铜矿砂的标准和监管措施是保障我国铜冶炼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矿砂进口标准
铜矿砂是一种含铜量较高的矿石,它是铜的重要原料之一。
由于国内铜矿资源有限,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铜矿砂来满足国内工业生产的需求。
为了保障进口铜矿砂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进口标准。
进口铜矿砂的含铜量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国家标准规定了铜矿砂的最低含铜量,进口铜矿砂的含铜量必须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
这是因为铜矿砂的含铜量直接影响到后续提炼铜金属的效率和成本,如果含铜量过低,将会导致提炼过程低效率、高成本。
进口铜矿砂的品位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品位是指铜矿砂中铜元素的相对含量,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国家标准规定了进口铜矿砂的最低品位,也就是铜元素的最低相对含量。
高品位的铜矿砂具有更高的含铜量,提炼效率更高,所以进口铜矿砂的品位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进口铜矿砂的化学成分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铜矿砂中除了含铜元素外,还含有其他的杂质元素。
国家标准对这些杂质元素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因为这些杂质元素可能会对提炼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质量。
进口铜矿砂的粒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粒度是指铜矿砂颗粒的大小,一般用目数表示。
国家标准规定了进口铜矿砂的粒度范围,要
求铜矿砂颗粒不能过大或过小。
这是因为粒度过大会影响到后续的矿石破碎和浮选过程,而粒度过小则会增加浮选的难度。
进口铜矿砂还需要符合一些其他的要求。
例如,进口铜矿砂要求无异物和杂质,不能有不良气味和有害物质。
同时,进口铜矿砂还需要提供详细的质量和产地证明文件,以确保其来源和质量可靠。
进口铜矿砂的质量和安全是我国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严格的进口标准,可以有效控制进口铜矿砂的质量,保证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为我国的工业生产提供稳定的铜矿资源。
同时,进口标准的制定也是促进国内铜矿砂行业的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我国铜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