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兼谈《雷雨》的主题
《雷雨》研究报告

《雷雨》研究报告——如何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始,周朴园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
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角色形象就已经定位。
但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真的没有一丝真实情感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十多年前,还是二十出头的青年,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
玩弄女佣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
鲁侍萍当年漂亮,“很贤慧,也很规矩”,在周家当女佣,被周朴园诱骗,生了两个儿子。
三十多年后,周朴园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
而鲁侍萍饱经风霜、年老色衰。
挣扎在社会最底层,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为了孩子,嫁过两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
尝尽了人间的酸辛,磨炼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仇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首先,封建文化传统要求赋予男人以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性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认可。
全剧中周朴园还未出场时,就已经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剧中安排了三次关于周朴园的议论,大致勾勒出他的家庭地位:鲁贵最怕的主子,周冲畏惧的父亲,繁漪觉得压抑,自己的丈夫。
他们三人的叙述分别在主与奴、父与子、夫与妻三个关系层面上对周朴园的绝对权威作出确认,及至剧情的发展再一步确认他至高无上的唯一家长身份。
周朴园家庭统治者的权力延续着其社会地位的权威。
因此,周朴园对于社会与家庭权威地位的追求是封建文化所异化的男人成家立业的责任,他正是在这种对内对外的统治中完成封建文化道德下男人的价值确认。
其次,浓厚的封建性是周朴园形象的突出的本质性的特点。
在他身上几乎嗅不到什么资产阶级“文明”气息,甚至连他的生活习惯也都保留着一种遗老的臭味。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长江丛刊》2018.073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廖梦云/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从他与侍萍的情感纠葛中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性格中的人性与阶级性的融合。
既有真情流露的一面,又有伪善、自私的阶级性的体现,而后者才是其本质。
关键词:雷雨 周朴园 侍萍 人性 阶级性《雷雨》是现代话剧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剧作,剧中的重要人物周朴园性格复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人物性格中人性与阶级性的充分结合。
周朴园是矿业公司董事长,当时还是周家大少爷的周朴园与女仆侍萍生下两子,后因娶“有钱门第的小姐”,把产后三天的侍萍撵出门,逼得她抱着小儿子投了河。
而之后三十年他似乎却又无时不刻不在深情地“怀念”已死的侍萍,表现的深情款款。
初读《雷雨》对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上总有些不太理解,他忽而温情脉脉,忽而又冷酷无情,让人难以琢磨。
然而仔细品味却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从而对周朴园其人有一种清醒的认识。
从总体看,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残暴的伪君子,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伪善和冷酷。
但这并不是说周朴园就没有一点情感。
对于侍萍他曾经爱过,毕竟年轻时的侍萍美丽、聪明、温柔,是令周朴园心动、忘情的,这时候的他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家庭、身份、名誉、地位,认真地投入到这种感情中去了。
而周朴园是很有“理智”的,侍萍毕竟只是他们家的一个佣人,是下等人,同他门不当户不对,同侍萍的结合对于他无利可图。
一旦周朴园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了,逼得侍萍投河而不顾,自己在侍萍的悲号声中娶了一位有钱家的小姐做太太,充分暴露了周朴园自私残酷的本性。
他无情的逼死了侍萍,可此后三十年他却又深深怀念侍萍:他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并按原样摆着;桌上放着侍萍的照片;为他们的儿子取名周萍,并常常提醒周萍记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年年记得侍萍的生日,一切照着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就连侍萍因为生周萍时受了病,窗户总要关着的习惯也保留下来,即使屋里再闷再热也不许打开;穿的雨衣、衬衣也是常常要穿旧的,不穿新的。
真与假的对抗——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文
真 与假 的对抗
周朴 园对鲁侍萍的爱与思念
。何 雪珍
在教授曹禺的 《 雷雨》时,笔者常常在思索着 周朴 园到 爱他所爱 的人,在他 生活的圈子里 需要感情 的温 暖 ,这也 底是否真正爱过鲁侍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三十 是他 的人性 。万老还 指出 ,周朴 园基本上不是 一个太胡 闹 年前周朴园是因为真爱而与鲁侍萍在一起 ,还是只是富家少 的人 ;侍萍 知书达礼 ,聪 明伶俐 ,年轻漂亮 ,贤惠体贴 ; 爷对一个下层侍女的凌辱、迫害呢?二是三十年后周朴 园对 周朴园对她产 生 了真 正的爱情 。一个 人对初恋 总是难 以忘 鲁侍萍的怀念是发 自内心 的,还是只是为 了在儿子、妻子面 怀 的,何况 侍萍还为他 生过两个孩子 ,最后又 因为被他遗 前摆摆样子而特意表现 出来的一种伪善行为呢? 弃而投河 自尽。特别 是他 后来 的两对 感 情 的 专 一 是 一 种 人 性 ,对 金 钱 的追 求 是 人
不 带 利 己色 彩 , 不 是 虚 情 假 意 的 。 只 是 他 的这 种 爱 不 够 深 的 另 一 种 人 性 。 这 两 者 之 间 并 不 矛 盾 , 一 个 人 的 品德 与他
刻 ,敌不过当时各种外界环境 的威逼利诱。
在 通 读全 剧和 查 阅 了不 少 资料之 后 ,这 个 问题 还 是 是繁漪 ,她追 求个性 自由、人格独 立,这与周朴 园奉行 的 悬而未 解 。其 中万 老在谈 《 雷雨》时 ,提 到 “ 周朴 园坏到 封建伦理格格 不入 。在这种 情况下 ,周朴园 自然更 加怀念 连 自己都不认 为 自己是个坏人 ” ,其 中的理 由之 一是三 十 他 最 初 的 恋人 了 。 年前 ,周朴园 为了和一个 门当户对 的阔小姐结婚 ,把遭 受 可是在 《 中国现代文 学采 英》 中,吴建波老师 认为周
评说《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周朴园: 也许 , 许 你弄错 了 , 也 不过 你 不妨
时的荒唐 、 然的糊涂 , 偶 也并不是他说 的“ 我一生 就做错 了这一件事” 。喜新厌 旧、 高攀 门第的资产 阶级 、 封建 阶级 的 思 想 , 把一 切 真挚 的感情 抛 开 早
了, 剩的全部 就是 “ 伪 ” 所 虚 。所 以 , 朴 园 不 会 周 “ 想起 梅小 姐 的 可爱 之 处 ” 也 不会 产 生 “ , 内疚 ” 的 感情 , 亦不 会 “ 罪 之 心 而 愈 益增 加 ” 有 朝 一 日 赎 而
经过 “ 父母 之 命 、 妁之 言 ” 堂 正 正 的周 朴 园 的 媒 堂
点之一是 虚伪 , 往往摆 出一副道德 家的面孔。所 以, 他房 间 的摆设 , 就毫 不 勉 强 的三 十 年 如 一 日的 习以为常地保持下来。这也就是说 , 他的虚伪成为 他 的本 能 , 自然而 然地表 现着 一切 。周朴 园 的性格
张 蕻
( 渭南师范学院 科技处 , 陕西 渭南 740 ) 100
摘 要: 周朴 园对侍萍 “ 怀念” 的实 质是 : 的“ 他 怀念” 是廉价 的, 自私 的 , 是 也是 虚伪的 , 他对侍 萍的凌辱 、 残 , 摧 对侍 萍
的忽冷忽热 , 软硬兼施 , 都充分暴露了他的 自私 、 冷酷 和虚伪 , 明他是一 个没有 任 何仁义 和道德 可言 的地 地道 道 的伪 君 说 子, 是他一手造成 了侍萍 的人生悲剧结局 。 关键词 : 周朴 园; 萍 ; 侍 怀念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9 5 2 (0 1 1—O 7 —0 10 - 18 2 1 ) l o8 2
罪恶 ”从 剧 本 揭 示 的 主 题 来 看 , 朴 园 与 蘩 漪 的 , 周
浅谈《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浅谈《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先生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的伟大作品。
作品发表后,震动文坛,如今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更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曹禺先生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力。
全剧共四幕,塑造了八个丰满而复杂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如高尔基先生所言,人是形形色色的,没有完全是黑的,也没有完全是白的。
因此作为剧中的经典人物之一,周朴园以其丰富的层次使读者常读常新。
其相关研究成果亦丰硕异常。
本文试图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节选为对象,从戏剧的舞台说明入手,分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节选为本剧的第四幕,侍萍来周公馆接四凤回家却与周朴园偶遇后被周识破身份。
周一开始并不知她是侍萍,只是让她去关窗,接着此处的舞台说明:(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侍萍此前只是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然而周朴园就忽然觉得她很奇怪,接着让她站一站,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矛盾高潮。
而此前二人已经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又会发生多少事,又会有多少事发生了改变,多少记忆慢慢褪色,多少伤口渐渐愈合。
然而侍萍只是做了这一连串“很自然的动作”,周朴园便一下子觉出了她的与众不同。
由此可以说明这三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朴园的心里侍萍从不曾走远,也可以说他主观上从未让侍萍离开。
不管这份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对侍萍还是有过感情的。
接下来周朴园开始问询,他听出侍萍有无锡口音,于是(沉思)然后说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从此两处舞台说明可以看出,周朴园在对侍萍发问时是经过思考的,他先是沉思,然后又忽而问她在无锡是什么时候,仔细分析这一句话里的情感变化,周朴园心思缜密,尽管此时已经疑心眼前的妇人就是当年的侍萍,然而当他潜意识里已经发觉了却脱口而出直接问她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雷雨》文本解读

《雷雨》文本解读一、人物形象1.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封建家长形象。
他表面上是一个有教养、讲规矩的“社会上的好人物”。
例如,他一直保持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家里的家具摆设还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样子,还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这看似是他对侍萍的深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伪善。
- 他对家人专横独裁。
他逼迫蘩漪喝药的场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不顾蘩漪的感受,以家长的权威强行要求她服从,这种专横不仅是对蘩漪个人意志的践踏,也反映出封建家庭中家长至上的腐朽观念。
- 在对待工人方面,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残酷地压榨工人,当鲁大海代表工人来与他谈判时,他毫不留情地打压,甚至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显示出他唯利是图的一面。
2. 蘩漪- 蘩漪是一个被封建家庭压抑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聪慧,但却被困在周公馆这个封建牢笼里。
她对周朴园的专制统治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像传统女性那样逆来顺受。
例如,她拒绝喝药,这一行为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她对周朴园权威的公然挑战。
- 她在爱情上热烈而执着。
她爱上了周萍,这种爱情在封建礼教下是不被允许的,但她却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
她的爱情又是畸形的,周萍是她的继子,这种乱伦的爱情关系也反映出她在压抑环境下心理的扭曲。
- 蘩漪也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她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她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的环境中逐渐失去理智,她的悲剧命运是封建家庭对人性压抑的结果。
3. 鲁侍萍- 鲁侍萍是一个勤劳、善良但又饱受命运折磨的女性。
她年轻时被周朴园抛弃,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三十年后,她意外地回到周公馆,面对曾经抛弃自己的周朴园,她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怨恨,又有对过去爱情的一丝眷恋。
- 她坚强地抚养着自己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当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四凤在周公馆做佣人并且与周萍相爱时,她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她对女儿的保护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她深知周公馆这个地方隐藏着的黑暗和危险,不希望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雷雨》周朴园人物评析

《雷雨》周朴园人物评析《雷雨》周朴园人物评析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他,周朴园,便生于那个战乱纷飞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生活条件甚至是他的出身都注定了他是一个多面化的人。
《雷雨》中一条线索便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感情问题。
其实我觉得曾经的周朴园是爱着鲁侍萍的,不然又为何留下侍萍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呢?侍萍是他年轻时候曾爱过的人,那时的他也是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由着他自己的炽热的感情。
可是因为家庭,社会的不允许,他不得不丢弃了一段可以爱的年华,一位可以爱的人。
相信当时周朴园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的吧。
但从周朴园成年后再次遇见侍萍看来,这种怀念既不能完全是虚伪的做作,也不能完全就是发自内心。
在这怀念当中,有着周朴园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成分在,似乎这种思念可以弥补当年他对侍萍的伤害,最终减轻他自己内心的负罪感。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周朴园已经不再是那个少年了,它变成了一个伪善的资本家。
在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以后的一连串对话中,这种伪善性表露无遗。
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从中便可以看出他在“怀念”之下的真正心态。
不管侍萍如何解释,他还是认定侍萍是有意找上门来的,他以一个资本唯利是图的思想来揣度别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终于的一句:“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
从中可以看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着一条底线的。
也就是说,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
有了这个“怀念”,不但没有模糊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反而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
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在为人称道的“喝药”一场戏里,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接着高声,最后到严厉,并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雷雨读后感周朴园

雷雨读后感周朴园雷雨故事中人物的关系是复杂的,然而就是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贯穿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也是导致雷雨走向一个大悲剧结局的导火线,曹禺在文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特点,使得每个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一大核心人物,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鲁侍萍,那时的他是爱鲁侍萍的,他们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存在的,那时的周朴园也是有一丝纯净可言的,但是他却听从父母的`劝告将鲁侍萍赶出家门,娶了文中的另一个女主角繁漪,一个可以说和周朴园门当户对的女人,但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周朴园选择了退缩,他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也使得他逐渐变成了有金钱利益观念,等级之分的人,也随着雷雨的情节发展走向败落。
但是曹禺还是给了周朴园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在最后他主动告诉周萍鲁侍萍是他的母亲,然而当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也便是雷雨走向结局的时刻了。
当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意外相见的那一刻,周朴园其实是爱鲁侍萍的,只是他喜欢的是以前的那个温柔而美丽的鲁侍萍,现在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已经老去的鲁侍萍,因此周朴园的反映中更多的是带有恐慌与害怕的,他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影响到自己现在的地位。
雷雨中曹禺安排了周冲这个角色,他是黑暗的社会中的一盏明灯,他具有正义感,敢于为无产阶级说话,在知道鲁四凤喜欢的人是周萍是,他主动选择了退出,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雷雨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封建观念束缚的人。
也许他的死时理所应当的,在雷雨所描写的整个社会现实中,他是格格不入的。
雷雨读后感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这雷雨似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同时也注定着一场悲剧的诞生。
周朴园,作为剧中的核心人物,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开启罪恶之盒的潘多拉。
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将自己永无边际的贪婪掩藏得不留一丝痕迹;他微微上扬的嘴角,让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夺去他人性命的滚滚波涛。
他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人前虚伪地掩饰,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他用脏肮的双手救力地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消逝的`爱情,但事实上,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发,曾经的爱情早已化为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铁一中刘胜兰
曹禺先生在他的《雷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等等人物。
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周朴园冷酷、自私、具有专横的统治心理,而且还十分虚伪,深谙假道德。
我在了解作品以后,也很同意这一观点,但谈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这一点上评论家却认为是假的,作者不应该使周朴园有忏悔的心理出现;认为这一点与作者思想上的弱点是直接联系的,是作者作品中的弱笔。
我对这个论断持怀疑态度。
在对侍萍的怀念上,我认为是一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周朴园的一种心理需求。
这并非我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一鸣惊人,我相信持我这种观点的还是大有人在的。
我们都知道人是复杂的、多变的。
周朴园的冷酷、自私、专横、虚伪、假仁义、假道德,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一点人性,不存在一点真情实感。
恰恰相反作为一个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而今又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到社会上一般人尊敬的人,描写他的性格的多面性,方才显得血肉丰满、令人信服。
并且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也并不能说明他具有温情、是个善良的人,只能说明他还有一点未泯的人性罢了。
周朴园是一个相当矛盾的人。
他年轻时到外国留过学,因此可能还有点浪漫,所以他会或者说敢于同侍女相爱。
他与侍萍曾应该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朴园就可能会对侍萍怀念。
因为感情这种东西是很古怪的,失去了的才会觉得它可贵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何况他失去的是一个曾经爱恋过的、有血有肉的、美丽柔顺的女子呢?
周朴园既然敢于同侍萍相爱,为什么最后却“忽然不要她了”呢?这就要从周朴园的阶级本质来说了,任何一个阶级,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必须服从本阶级的利益,离开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来奢谈感情,不过是骗人的鬼话。
即使是侍萍自己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其实是完完全全两样的。
周朴园的内心或许真心爱着侍萍,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社会舆论、整个统治阶级势力以及封建社会思想的压迫与侵蚀,他的家庭,这一切都使他恐慌,使他矛盾,因此正如鲁大海揭露周萍所说的“你(周萍)就可以一面表示你真心的爱她,做出什么事都可以,一面你还得想着你的家庭,你的父亲,他们要叫你丢掉她,你就能丢掉她,再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来配你,对不对?”周萍与四凤的悲剧,其实就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悲剧,鲁大海的这一席话,并没有说周萍是否是屈从于阶级与家庭的压力,是否是真正的要抛弃四凤而只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
因此,周朴园“忽然不要”侍萍,不管他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因为周朴园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属于整个资产阶级的,而他同侍萍相爱却是后来的事,他们曾经相爱正同他们后来分手一样是真实的,
在整出戏里,周朴园同繁漪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为什么?作者没有说,我们也不能胡乱发表议论,但周朴园与繁漪的婚姻不幸福却是肯定的。
从这一点来说,周朴园在同鲁侍萍分手后的岁月里为寻找自己感情的寄托(即使这一点很自私),他也可能对侍萍产生怀念的感情。
人,常常是不能克制自己的,尤其是一种情感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亦如此。
为了自己,他最后抛弃了侍萍,但对一一个曾经倾心相爱的女子起码的顾念和内疚之情总还是有的。
后来他又听说侍萍抱着出生才三天的儿子投水自杀了,在内心深处,在某种程度上,他相信或者说不如说希望侍萍是为自己而死的,因此,对于一个死人,一个为自己而死去的美丽的女子,他怀着那样一种永志不忘的追忆、顾念之情总还是有的,合情合理的。
尽管这或许更应该称之为一种自我蒙蔽、自我陶醉,但却总还是有的,不能说它从未有过。
于是为了让自己常常能感受到侍萍在时的那样一种淡淡的温馨,屋里的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老样子,而周朴园自己也要穿三十年前的旧衬衣和旧雨衣,而他最后的表白“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总是留着为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凉,总要
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这样的言语,无可否认其中的虚假和夸大,但同样也无可否认其中的依恋和怀念,起码的情感还是存在的,而作为当事人的侍萍被感动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他后来又忽然翻脸、不认帐,“冷笑”、“(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要多少钱吧!”、“(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这一系列动作和表现我们也不会感到吃惊,因为这也是我们早已料到的。
相反的,如果周朴园知道面前这个“像貌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就是侍萍时,马上跪下来请求她留下,向她忏悔,向她倾诉思念之苦,表示他们一定要破镜重圆,更不能使人相信,让人接受,因为我们眼前的周朴园已不再是与侍萍相爱时的周朴园,三十年的生活磨练使他的一切都变了,他比从前更加清楚的意识到名誉、地位的重要,他要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周公馆的“平静”,更不愿意在儿子的面前戳穿自己三十年来的谎言,使一切大白于天下,在一份过时的爱情与现实的名利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一点也只能说明他的资产阶级本质,而并不能否认他的情感。
最后一点可以说明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的,是有其产生的根源的,还可以从他儿子周萍那里找到,周萍终究是鲁侍萍的儿子,这一点无论周朴园多么卑劣都是抹杀不了的,他(周萍)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周朴园,他的生活中曾有过他(周萍)的母亲——鲁侍萍。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