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污染与科学发展

合集下载

滇池治理方案

滇池治理方案

滇池治理方案滇池治理方案引言滇池作为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不仅是云南省的重要自然资源,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景点。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水体污染治理滇池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城市污水。

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工业污染治理- 加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产生;- 建立健全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农业污染治理-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废水的产生。

城市污水治理- 建设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全面处理;- 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的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城市雨水管理,减少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生态环境修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以下是针对滇池生态环境修复的方案:湖泊湿地建设- 恢复和保护滇池湖岸带的湿地生态系统;- 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湿地面积;- 种植湿地植物,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进行植被恢复计划,增加滇池周边的森林覆盖率;-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对湖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限制乱伐滇池周边的森林,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水体生物恢复- 加强水源保护,禁止非法渔捞行为;- 禁止在滇池投放外来水生动植物;- 加强鱼类保护,保护滇池特有鱼类的生存环境。

管理与监测措施为了保证滇池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与监测体系:- 建立滇池水质监测和评价体系,定期对滇池的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估;- 设立滇池保护基金,用于滇池治理的经费保障;- 加强对滇池治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

结论滇池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滇池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水质是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

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其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南水北调东中线沿线还有众多调蓄湖泊。

如何保护这些湖库的水质,避免发生蓝藻水华等问题,是工程通水后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过程是淡水湖泊保护的一个深刻教训。

为借鉴滇池的污染教训,掌握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南水北调水源及调蓄湖泊的水质安全,我于20xx年8月对滇池的污染和治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交流咨询,对滇池污染治理情况有了总体认识。

一、滇池的基本情况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o29′—103o01′北纬24o29′—25o28′,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

滇池海拔1887.4米,平均水深5.3米,库容1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亿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4亿立方米,实有水资源量5.3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整个流域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

山地丘陵居多,面积20xx平方公里,约占69.5%;湖滨平原面积590平方公里,占20.2%;滇池水域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占10.3%。

滇池水域分为草海、外海两部分,现由人工闸分隔,草海位于滇池北部。

外海为滇池的主体,面积约占全湖的96.7%。

草海、外海各有一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

据滇池水利志记载,1969年到1978年间围海造田使滇池湖面积缩小23.3平方公里。

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29条,水量较大的有盘龙江、宝象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等。

滇池水经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辖区内,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

流域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20xx年,流域总人口为375万,人口密度达到1284人/平方公里,流域地区生产总值2387亿元,人均63653元。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

云南滇池水污染现状及措施摘要: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泊,自古以来培育了斑斓的滇西文化,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滇西人民。

滇池不仅承担着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也是周围城市发展的助推器与基础。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围湖造田的政策,工业的发展,滇池的污染日趋严重。

本文就滇池污染的污染现状做出浅显的分析及相应的治理方案。

关键字:水污染滇池现状措施前言:从大气化学环境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状况总体不容乐观,本来就已经是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了,各地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

有专业人士曾指出,未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必然是水资源的短缺。

滇池作为三大水污染案例之一,可见形势相当严峻。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属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南端,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南北长约40km,东西最宽处12.5km,平均水深4.4m,水面积300km2,库容12.9亿m3,素有“五百里滇池”的美誉。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

滇池具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旅游、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

是昆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昆明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气候宜人的“春城”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一.滇池污染现状水体污染从7O年代中后期开始,到80年代,特别是9O年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

造成滇池水质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位于昆明城区下游,是昆明地区水平最低地带;二是城市和乡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人滇池;三是滇池环湖地带城镇化发展迅速;四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和干净的河流水进行置换;五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逐渐变小,湖床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滇池有2O多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构成了滇池水系。

滇池北部建有一个人工闸,将水域分隔为内湖、外湖,分别由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出流经螳螂川、普渡河汇人金沙江。

关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滇池因为多种污染物质的排放,成为我国水体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湖之一。

针对滇池污染及治理情况,本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了调研,得出如下结论。

一、滇池污染的主要来源1. 工业废水:滇池周边企业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工业废水没有经过严格的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中,污染水体。

2. 农业污染:滇池周边有大量农田,使用农业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化学品通过地下水、农田排放到水体中,使得水体中的营养成分显著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

3. 城市生活污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污水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而以前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需要,致使部分污水流向了附近的河湖中。

二、滇池污染的危害1. 滇池的水质变劣,导致鱼虾等水生动植物的死亡,严重影响当地渔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滇池周围的土壤经常被工业废水、农田排放的化学物质和污水所污染,使得种植作物和喝用水的质量受到影响,对当地村民的健康造成危害。

3. 滇池水体和土壤严重污染,会使得污染物质向河流和地下水体扩散,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

三、滇池治理情况目前,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治理滇池的水质污染。

截至目前,滇池治理所取得的成果有一定进展, 具体措施如下:1. 关闭不合法企业:政府关停了滇池周边一部分的不合法企业,从源头上杜绝工业废水的入河。

2. 加大治理力度:政府提前进行重大污染源企业的排污许可和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管控力度,规范企业环保行为。

3. 加强环保宣传:加强对周边企业、村民和旅游者的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和水源。

4. 新建污水处理厂:滇池周边地区,政府在逐步建设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和农业园区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水质污染的影响。

总之,滇池的水质污染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还在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力求让滇池成为中国的清流之一。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淡水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滇池的研究报告表明,滇池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首先,滇池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活动的增加,滇池受到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这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大量藻类生长,导致水体浑浊和异味的出现。

其次,滇池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湖岸开发等活动导致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

很多珍稀的湖泊鱼类和水生植物因此受到威胁,湖泊生态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滇池在水量方面也面临困境。

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滇池的水位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和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源保护,严格限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湖泊中的珍稀鱼类和水生植物。

同时,应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应加强气象监测,科学合理地调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滇池的研究报告揭示了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
危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只有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湖泊生态修复,才能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人民提供清洁的生活用水。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治理措施1. 背景介绍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

然而,长时间以来,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主要包括水质恶化、蓝藻暴发、湖泊富营养化等。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恢复水质,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

2. 湖泊水质改善为了改善滇池的水质,需要综合考虑减少污染源、治理湖泊内源污染和清除富营养化物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湖泊水质改善措施:2.1 减少污染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对滇池周边城市的污水进行全面处理,减少污水对湖泊水质的直接污染。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滇池水质的影响。

2.2 治理湖泊内源污染•清除水生植物:对滇池中水生植物进行清除,防止水生植物富集有机物,使水体富营养化。

•排除沉积物:定期清理滇池的沉积物,防止沉积物释放有机负荷,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2.3 清除富营养化物质•增加湖水流动性:通过相关工程措施增加滇池湖水的流动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施加硅酸盐:适量施加硅酸盐,增加湖水中的硅酸盐浓度,抑制蓝藻的生长。

•针对特定污染物进行处理:采取特定的处理方法对滇池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清除,如高效沉淀等。

3. 生态系统恢复滇池的生态系统恢复也是重要的治理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3.1 湿地保护与恢复•建立湿地保护区:划定滇池周边的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恢复工程,修复受到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的自净能力。

3.2 鱼类放流•种植富营养化耐受的鱼类:选择适应滇池特殊环境的鱼类,进行定期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

4. 监测与治理效果评估为了有效治理滇池污染,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并定期进行治理效果评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持续监测水质变化: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滇池的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分析水质数据:对监测到的水质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污染治理效果,指导后续治理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

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滇池作为中国云南省的第一大淡水湖泊,不仅是一处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当地居民和游客们重要的水资源供应来源。

然而,近年来,滇池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这对于湖泊的生态系统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滇池污染的成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方法。

一、滇池污染的成因滇池污染的主要成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许多工业企业直接排放废水和废气,其中一些废水可能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这些污染物通过排放进入滇池,造成水体质量的恶化。

2. 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经过洪水或者直接流入滇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下降。

此外,养殖业的养殖废弃物也是滇池污染的重要来源。

3. 生活污水:滇池周边城镇和居民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导致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入滇池。

这些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细菌对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4. 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滇池周围的农田和山地存在严重的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

随着土壤被冲刷走,其中的养分和有机物质流入滇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滇池污染的治理方法针对滇池污染问题,需要采取持续有效的治理方法,以恢复和保护湖泊的水体质量。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理方法:1. 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排放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处罚机制,确保生产者合规排放。

2.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对滇池周边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进入滇池。

3. 推广环保农业技术:鼓励农民采用低风险、低排放的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农业源污染。

4. 强化土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加强对滇池周边农田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和护坡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

5. 提倡公众参与和意识培养: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滇池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

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素有“滇池明珠”之美誉。

然而,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滇池水质遭到严重的破坏,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本文将就滇池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一、滇池污染原因1、农业污染云南省是全国降水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农业占据了云南省的70%面积。

然而,农业污染也是滇池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农业废物、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农业污染物成分复杂,而且含氮量、磷含量高,这些化学物质形成了蓝藻等水生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源,导致水中富营养化,从而引发大量的藻类增殖,对水体生态环境和水质造成了威胁。

2、城市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废水和垃圾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成为滇池水环境的另一大污染源。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长期存在违法排污企业等问题,更加严重增加着滇池的污染。

3、旅游景区污染滇池作为云南省重要的旅游景区,每年都接待大量游客。

然而,旅游开发中建设的众多旅游设施、餐馆、宾馆等,都会带来大量有机物和大量垃圾产生,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二、滇池治理措施1、强化管控政府应该在滇池周边建立网络明显的污染源监测系统,增加在线自动监测设备的安装,严格限制有污染记录的企业的生产。

另外,加强对流域、乡、村污染源的监管,提高农民污染管控意识,保障农村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问题得到解决。

2、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滇池水质治理方面的巨大资金投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开展滇池生态环境保护、水体净化等各项工作。

3、加强水环境管理政府应该对滇池水环境进行精细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区体系和环保机构,以确保水环境的良好质量和健康发展。

四、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滇池污染治理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公众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使更多人能够做到“环保、绿化、爱护自然、讲究水资源”。

总之,滇池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云南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从生态环境保护、向更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等方面出发,加强滇池污染治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小议滇池污染与科学发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马天阔学号:201105110109目录一.实践背景 (03)二.滇池介绍 (03)三.滇池污染及治理现状1.滇池污染状况 (03)2.污染严重原因 (04)3.污染治理现状 (05)四.滇池污染的启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06)一.实践背景我是一名外省的学生,从小就听说过云南的滇池,也在电视,杂志上看到过滇池曾经美不胜收的景色。

但是今天看到滇池的污染情况,还是很痛心。

我的家乡山西也是这样一个例子。

我深深的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违背科学发展的,是我们国家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摒弃的。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今天应当坚持的发展方向。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涵,主要内容,指导意义等,那么在我们身边的现实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滇池的污染与治理问题,通过本次实践,我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见解。

二.滇池介绍通过在图书馆和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我得知滇池的一些基本状况。

滇池,使我们“昔日的高原明珠”——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º29′~103º01′北纬24º29′~25º28′,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2920平方千米。

整个流域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湖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淤积平原和滇池水域三个层次。

山地丘陵居多,约占69.5%;平原占20.2%;滇池水域占10.3%。

滇池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平均降雨量95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409毫米,具有低维山原季风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干夏湿、干湿分明。

流域内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次生植被以云南松及华山松为主,森林覆盖率48.9%。

滇池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位于昆明市西南,属断陷构造湖泊,是云贵高原湖面最大的淡水湖泊,滇池在1887.4米高水位运行下,平均水深5.3米,湖水面积为309平方千米,库容15.6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7亿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发量4.4亿立方米,实有水资源量5.3亿立方米。

滇池水域分为草海、外海两部分,现由人工闸分割。

草海位于滇池北部,外海为滇池的主体,面积约占全湖的96.7%。

草海、外海各有一个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

据滇池水利志记载,1969~1978年间围海造田约34950亩,使滇池湖面积缩小23.3平方千米。

三.滇池污染及治理现状1.滇池污染状况2008年二季度滇池草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9.4,属重度富营养状态。

主要监测指标中氨氮、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达到Ⅴ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

2008年二季度滇池外海水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4. 4,属中度富营养状态。

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总磷达到Ⅴ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达到IV类水标准,其余指标均符合或好于Ⅲ类水标准。

2.污染严重的原因滇池污染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量的积累导致其质变的结果。

因此,滇池污染既源于其自身的内在因素,更源于其危害更大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一)、内源污染难除滇池流域水资源严重匮乏,且不具备利用过境江河对湖水进行置换的条件,也使得滇池内源污染物因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沉积。

据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委托清华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合作编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显示,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目前为250立方米/人,分别为世界、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40、1/10和1/25。

而据昆明市科技局网站《滇池流域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水资源利用问题》提供的数据,滇池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4.83亿立方米,加上流域内水库群和地下水水源量约0.9亿立方米,流域内水资源总量约为5.73亿立方米,仅为滇池容量的36.5%。

截止目前,滇池从外流域引水用于补充、置换湖水的工程还在研究论证阶段,尚未建成投入使用。

滇池如此特殊水环境,即使是与同属长江水系、同样曾受严重污染的太湖相比,也同样显得十分严酷。

根据《长江志.湖区开发治理》的相关资料,位于长江下游干流与杭州湾之间三角地带的太湖,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东临东海。

流域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湖泊容积57亿立方米;太湖流域年均入湖水量137亿立方米,1985年实施的长江调水工程后,每年可从长江引水80.8亿立方米用于调蓄湖水。

(二)、外源污染急剧、持续增加,是导致滇池水体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所谓外源污染,指的是相对于滇池自身以外,但与滇池有不可割裂关系的流域内污染。

这是导致滇池水环境突变的主要因素。

近三十年来,滇池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

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在给滇池流域带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与其相生相伴、难以舍弃的附产品――污染物,尤其是水污染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滇池上游的北部、西北、东北部地区,年排入滇池的各类污水量约2.5亿立方米,约占滇池年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的16%,累计排出COD(化学耗氧量,是监测水污染最重要指标之一。

指的是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量。

化学耗氧量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约6.8万吨,总氮约1.36万吨,总磷约0.12万吨。

其中,排污量居首位的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2亿立方米,约占污水总量的80%,其中年排出COD 4万多吨,约占COD总量的58.9%,总氮1万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73.5%,总磷80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66.7%。

农村面源污染居其次,农村面源污染主要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作物施肥撒药等构成,其年排污水量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但经农业、环保部门分析、统计,其年产生COD 约 2万多吨,约占COD污染总量的约29.4%,总氮3000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22.1%,总磷40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33.3%。

工业污染居第三,年污水排放量约4900万立方米,约占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总量的20%,年排出COD 7900吨,约占COD总量的11.7%,总氮600多吨,约占总氮总量的4.4%,总磷30多吨,约占总磷总量的2.5%;而与此同时,目前昆明主城区已建成的6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仅为约58万立方米。

按全部污水处理厂全年满负荷年运行,年处理污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每年尚有约0.4亿立方米污水未经处理被排入滇池。

而上述数据还不是滇池外源污染的全部。

3.滇池污染治理现状滇池污染治理目前在建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为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概算总投资为39.8亿元;计划2012年完工,主要工程内容为铺设污水、雨水干管385公里,改扩建及新建污水、雨水泵站11座,改扩建现有6座污水处理厂,新建第七污水厂,增加处理能力43.5万立方米/日,使主城污水处理总规模达99万立方米/日,出水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

现北岸工程第七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场地填筑工程于今年3月全部完工,土建工程于5月动工,开始基础处理工程;第三污水厂改扩建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已完工,正进行主体及附属构筑物建设,完成工程量的40.5%;草海西岸B段截污管完成顶管井17座、顶管3.1公里,完成工程量的92.7%;第五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土建工程今年5月开工实施,完成试桩施工;官宝路A段污水干管已完成顶管井5座,顶管128米,完成工程量的20.1%;七污水处理厂系统管网、金汁河及东二环污水管、盘龙江东路汗污水转输管三个主要日贷包的施工招标工作已完成,计划下半年动工实施;现北岸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0756.23万元。

四.滇池污染的启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是一名外省的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云南的滇池,也在图书,电视上看到过滇池的美丽景色。

但是今天我听到,看到滇池的污染状况,实在是很痛心。

仔细想想,像滇池的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的家乡山西的发展也是这样。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我们绝不能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无论是从生态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续性、连续性。

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所以滇池今天的污染现状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深的思考和启示。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们的生产生活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滇池污染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指示:“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滇池污染治理的力度。

2007年6月,温总理再次强调:“三湖”治理,太湖是重点,滇池是难点。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导,合理的,科学的治理滇池污染,并保护好其他美丽的自然风景,我们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再现高原明珠“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山清水秀、自然和谐的往日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